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lg (灯塔), 信区: Green
标  题: 与中国结下深缘的美国将军——史迪威(7)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6月11日09:48:17 星期天), 站内信件

艰难的整训岁月
  1942年6月8日,史迪威飞抵重庆;次日会见了蒋介石夫妇。史迪威告诉蒋:“中国
军队的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都是很好的。他们作战勇敢,不怕艰苦,服从命令,遵守纪
律。营、团级军官虽然表现各异,但大多数是很不错的。师和军的指挥官是个大问题,
他们当中只有很少人是称职的。”他表扬了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和新38师师长孙立人;指
名道姓地斥责了杜聿明、甘丽初等人。蒋介石虽然对此心存不满,但还是以笑容相对。
史迪威还向蒋提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三项书面建议:(一)必须对军队进行整编;(二)
必须撤换一批无能的高级军官;(三)必须建立有效的指挥系统。蒋介石对史迪威的建
议未置可否;但宋美龄却发现这三项建议,竟然与蒋介石的德国顾问汉斯·冯·赛克特
上将(德国国防军前司令)的意见不谋而合。其实,史迪威并不认识赛克特将军;但两
位来自西方的将领却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中国军队产生了完全相同的
看法。显然,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中国军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一段时间后,史迪威看到蒋介石拒不采纳自己的建议,感到很失望。他在《日记》
中写道:“中国政府掌握在一个无知、专横、顽固的人手中,他用恩威并施的手段维持
其统制基础。这个政府与某些家族和财团紧紧地连在一起,一旦脱离这种联系,它就会
顷刻之间土崩瓦解。面对危急的情况,它除了硬撑下去以外,拿不出其他办法来。”与
此同时,蒋介石对史迪威也很不满。蒋原来接受一个美国人来担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
并不是真想让他们来指挥中国军队,而是要谋求美国的军援;但史迪威并没有能使蒋的
想法得到实现。
  6月24日,蒋介石再次召见史迪威,表示同意他在印度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甚至答
应再向印度空运5万中国部队),同时提出了由美国提供500架作战飞机和保证每个月向
中国空运5000吨物资的要求。蒋对史迪威说:“罗斯福总统答应的援华物资数量,现在
执行的还不到十分之一。我绝不怀疑总统的诚意,但事实如此,是不是你工作不力的缘
故?你作为我的参谋长,美国援华物资能否如期保量运来,应该是你的责任。”史迪威
当即就反驳了蒋对自己的指责;并于7月2日向蒋递交了一份措辞强硬的备忘录。蒋对这
份备忘录大为恼火,他令外长宋子文向美方提出,将史迪威“自动召回”。
  美国政府在得知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冲突之后,采取了支持史迪威的立场,向宋子文
致电表示:第一,不召回史迪威。第二,作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和美国总统的代表,“要
史迪威将军全部按照你的命令来行使职权是不切实际的。”宋子文被美方的强硬态度吓
坏了,他不敢将电报如实转报给蒋,而是擅自动手对电文的内容、措辞和语言进行修改
。但马歇尔却将这份电文的原件的副本直接发给了史迪威。于是,史迪威但到的是美国
政府对自己的全力支持;而蒋介石在看了宋子文删改的电文后,却误以为罗斯福对自己
作了让步。这样一来,史迪威和蒋介石的对立情绪就越来越严重了。
  8月4日,蒋介石夫妇为史迪威离华赴印饯行,孔祥熙夫妇、宋蔼龄夫妇和宋庆龄出
席作陪。史迪威在《日记》里记下了自己对宋氏三姐妹的印象:“孙夫人庆龄是三姐妹
中最令人愉快的,可能也是最深沉的。她非常敏锐,亲切和蔼,文雅娴静,沉着自信,
细心周到,穿着十分得体。蒋夫人美龄聪敏伶俐,行动果敢,总想把事情赶快做完,希
望自己是个男人。思想不深刻,但理解问题很快。非常直率、开放,但易于冲动,急躁
鲁莽。孔夫人蔼龄灵活圆滑,但缺乏个性。对目前发生的情况不置可否,这正是最糟糕
的地方。只想让别人为所有的事情操心。”
  在印度,史迪威立即投入到中国军队的训练之中。他在位于加尔各答以西300多公里
的比哈尔邦兰契市郊,设立了总面积有20多平方公里的兰姆加尔训练中心。此时,从缅
甸撤退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已相继在此集中,番号已改成了“中国驻印军”。
史迪威出任中国驻印军的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8月23日,训练中心举行了隆重的
开训典礼,史迪威在高悬的中美两国国旗前,用汉语发表了经过精心准备的演讲。他从
中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讲到宋朝大将岳飞的“精忠报国”,勉励中国
官兵们效忠自己的祖国,打败日本侵略者。史迪威的演讲,给中国官兵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尽管在施训过程中,史迪威和远在重庆的蒋介石之间仍然继续发生时断时续的摩擦
和矛盾;但是,到1942年底时,入驻兰姆加尔训练中心的中国部队已达32000人,他们已
被训练成一支火力凶猛并具备一定机动能力的战役突击力量。史迪威时刻梦想指挥这支
部队打回缅甸,一雪前耻。
  在原本要对缅甸实施反功的计划作罢后,蒋介石打算集中整训已经在云南集结的中
国部队,并计划将其扩充至30个师(全部接受美式装备)。1943年2月17日,陈诚(原第
6战区司令长官)正式出任远征军总司令,负责指挥远征军的行动;史迪威则负责远征军
的训练和装备。4月1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云南楚雄成立;规模庞大的昆明训练
中心(即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蒋介石亲任团长)也正式开张。参加此次整训的
部队非常多,计有第2军、第5军、第6军、第 8军、第52军、第53军、第54军、第60军、
第71军、第74军、第93军(共11个军计31个师)。这样一来,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兰姆加
尔和昆明的两个训练中心,分别进行了成效明显的的整训。对此甚感欣慰的史迪威认为
:“自从到中国以来,我第一次觉得我们正在进行真正的合作。”
  在史迪威加紧整训军队的同时,美、英首脑于1943年1月举行了著名的“卡萨布兰卡
会议”;美方根据史迪威拟订的方案,提出了代号为“安吉纳姆”的反攻缅甸计划。2月
9日中、美、英三方在加尔各答开会商定,于本年的11月实施 “安吉纳姆”战役。但史
迪威和蒋介石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却是在与日俱增。
  罗斯福虽然批准了此项作战计划,但他对陈纳德的空中作战计划更和兴趣;加上此
前宋美龄访问美国时曾极力向罗斯福及其身边要员们散布“对史迪威的厌恶和对陈纳德
的敬佩”,因此罗斯福逐渐对史迪威产生了不好的看法。3月8日,罗斯福在给马歇尔的
信中说:“我的第一印象是,史迪威在与蒋委员长打交道时采取了完全错误的方式。委
员长认为,必须保持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既是行政首脑,又是最高统帅,我们不能
用严厉的口气同这样的人说话,或是像对待摩洛哥苏丹那样去逼迫他作出许诺。”但是
,马歇尔却全力为自己选定的史迪威将军坐辩护,他立即复信对总统说:“毫无疑问,
史迪威将军在许多问题上同委员长进行了非常直率的交谈,这是为了取得他的支持,以
创造条件使我们的援助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作用。为此,有时会引起委员长的不快,这是
令人遗憾的。尽管如此,我认为没有一个美国军官能像史迪威那样,既了解中国人和他
们的语言,又具有一个军人和指挥官的能力。”
  1943年4月28日,史迪威将军奉召返回美国。30日,罗斯福总在接见史迪威时指出:
中国战区的首要问题应当是整训和装备陆军部队,并通过反攻缅甸打通地面交通线;这
样才能向中国运送充足的物资,挫败日军的地面进攻,从而保证空战的实施。主张“陆
军第一”的史迪威此时明白,总统已决心要支持蒋介石和陈纳德的“空战第一”理论。
而陆军部长史汀生却坚决支持史迪威的主张,他当即向罗斯福总统表示:“我很钦佩史
迪威,愿意就总统对史迪威的怀疑向总统作出解释。我非常了解史迪威,才把这场战争
中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他。我坚信,他是我所了解的唯一能够顺利完成这项任务的人。”

  5月12日,有美、英两国首脑和三军参谋长参加的“三叉戟”会议在华盛顿开幕;史
迪威也列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中缅印战区的作战方案,决定首先集中力量扩大对
华空运,同时加强对日军的空中作战;方攻缅甸的作战被限制在曼德勒以北地区,目标
是打通中印公路。会议期间,丘吉尔在英驻美使馆约见了史迪威,表示完全同意史迪威
对战局的看法(即认为英印军总司令韦威尔陷入了失败主义情绪,使印度战区缺乏斗志
和活力)。不久,奥金莱克将军出任了英印军总司令(韦威尔改任印度总督)。丘吉尔
后来多次表示,他“十分尊敬和欣赏史迪威将军”。
  6月16日,史迪威飞返重庆;次日即向蒋介石汇报了“三叉戟”会议的情况和关于中
缅印战区的决定。7月7日,在中国抗战6周年的纪念集会上,史迪威代表美国向蒋介石委
员长授予总司令级荣誉军团勋章。这是由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设立的专门授予国
家元首和高级将领的勋章,也是美国可以授予外国人的最高勋章。史迪威和蒋介石都是
板着冷冷的面孔参加了此次授勋活动。因为史迪威认为蒋没有资格获得这枚勋章;而蒋
则认为史迪威根本就不配向自己授勋。
  1943年8月中下旬,美、英首脑及军事领导人在加拿大魁北克集会;会议决定:以英
国海军中将路易斯·蒙巴顿勋爵为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史迪威任副统帅。这样一来,
史迪威面临的形势就更加棘手了,他同时要对三套指挥系统负责:作为中国战区的参谋
长,他要对蒋介石负责;作为东南亚战区的副统帅,他要对蒙巴顿负责;作为美国驻华
代表,他要对本国政府负责。史迪威认为,这简直像是“谁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的中
国式的九连环。”
  与此同时,蒋介石的外交部长宋子文利用史迪威一身兼任过多的情况,在华盛顿大
肆活动,试图要美方解除史迪威的中国战区参谋长职务。其实,宋子文此举并不完全是
为了蒋介石,因为一旦挤走史迪威,他自己就有可能掌握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的控制权和
分配劝。但就在此时,宋美龄和宋蔼龄却一起找到蒋介石,反对撤换史迪威:“如果你
使这位美国英雄失去在中国的指挥权,那么你在美国就会非常不得人心,那就可能得不
到他们的飞机大炮或其他任何东西。”直到今天,人们也很难弄清宋氏姐妹为什么突然
站在史迪威的一边;美国著名记者白瑞德认为:“蒋夫人和孔夫人以女性的方式介入了
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愈发深重的苦难。她们站在史迪威一边的介入,也许是由于对涉足
重大政治问题的渴望;也许是由于仍不为人所知的家庭不和;也许是出于对同盟国合作
事业的最真诚奉献。不论她们动机如何,她们对史迪威的突然支持取得了成功。”于是
在不久后,极力要挤掉史迪威的宋子文神秘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半年多时间。
  缅北反攻传捷报
  1943年12月21日,史迪威飞赴印度的利多,立即召集中国驻印军的将领们开会研究
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2 2日,他赶到新平洋建立了自己的指挥部。24日清晨,史迪威徒
步两个小时,在发起攻击之前,抵达担任正面进攻的第11 3团第3营的指挥所。中国的营
长惊呆了:一位六十开外的中将兼战区副统帅,竟跑到营的指挥所来视察战斗!上午9时
,中国驻印军的进攻战斗在于邦开始打响。史迪威十分高兴地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
:“中国人打得很好,这些人很勇猛无畏,下级军官是好样的!”六天后,中国驻印军
部队攻克于邦,士气大增。
  1944年2月24日,中美联合部队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到3月9日共歼灭日第18师团1
500多人,并肃清了胡康河谷之敌,为反攻缅北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驻印军的新22师
师长廖耀湘骄傲地对史迪威说:“新22师在昆仑关打败了日军最厉害的第5师团,这次又
打败了日军第二厉害的第18师团。”获胜的史迪威对中国伤兵们十分牵挂,他来到利多
的第20总医院看望伤兵。他在医院里与士兵们一样用一个钢盔洗漱,吃完全一样的饭菜
,还将自己的香烟分给士兵们,因此赢得了中国士兵们的尊敬和爱戴。
  3月14日,史迪威指挥部队向据守坚布山区的日军发起了进攻。廖耀湘的新22师于1
9日(史迪威61岁生日)攻克了坚布山隘口,并向他献上了一个生日蛋糕,使史迪威对此
感激不已。3月29日,驻印军在重创日军后,打开了进入孟拱河谷的道路。但就在此时,
英军的英帕尔战场却出现了危局,并使史迪威的部队面临十分不力的局势。史迪威立即
飞赴重庆向蒋委员长面禀战事,并在印度会见了英军首领。4月21日,根据史迪威的大胆
部署,中、美部队兵分三路发起攻击,彻底打垮了日军的防御体系,到8月初先后取得攻
克孟拱、加迈、密支那的战绩。仅攻克密支那一战,就歼灭日军3000多人。整个缅北反
攻作战,充分显示了史迪威在战术指挥上的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英军蒙巴顿勋爵以东
南亚战区最高统帅致电史迪威称:“在你的英勇指挥下,美、中两国军队勇猛作战,取
得了辉煌战果,在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至此,缅北反攻作战使日军的王牌部队第18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共歼灭日军2万余
人;虽未能最后打通中印公路,但美国的对华空运情况已得到很大改善:自5月起,空运
援华的物资已不必再绕道飞越“驼峰航线”;7月份空运到昆明的物资达到25454吨。一
雪缅甸兵败之耻的廖耀湘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此次敌重武器及军用车辆遗失之巨
,人员死伤疾病转于沟壑者之众,狼狈溃散惨状,有甚于两年前国军野人山之转进。追
昔睹今,因此痛雪前耻,官兵大奋。”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3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