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lg (灯塔), 信区: Green
标  题: 与中国结下深缘的美国将军——史迪威(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6月11日09:49:18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终 遭 解 职
  在实施缅北反攻作战的同时,史迪威一直关注着云南中国远征军的行动。根据原来
的设想,驻印军和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应该一同实施缅北反攻行动。但在英国人收回了
向孟加拉湾出动海军的承诺后,蒋介石才拒绝派远征军赴缅作战。194 3年11月初,有“
卫百胜”之称的卫立煌上将,接替因病未能就任的陈诚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11月11日
,史迪威在重庆会见了卫立煌;而早在担任驻华武官时,史迪威就认为卫将军富有进取
精神,是所有战区司令长官中最有能力的一位将领。此次会见之后,卫立煌立即将设在
楚雄的远征军指挥部迁到了距怒江前线越70公里处的保山。
  12月20日,罗斯福总统根据史迪威的建议,致电蒋介石,希望他派远征军赴缅作战
。蒋介石在三天后仍然坚持以英国出动海军为中国增兵赴缅的条件。蒋在电报中明确表
示说:“缅战为中国生死存亡问题,如无南缅大军登陆协助,则驻滇部队入缅作战,只
是自取灭亡。此种计划,余实不能同意。”其实,蒋介石对美国人最不满意的地方,是
美国人将更多的物资运往了欧洲战场,从而使中国得到的实际援助少得可怜。蒋甚至在
1944年1月向罗斯福发出近乎于“最后通牒”的电报,提出除非美国向中国提供10亿美元
的贷款,否则中方将于3月1日起,不再向驻华美军部队提供食品和住宿。
  1944年3月上旬,日军在缅西向英军发起强劲攻势,使战局不利的变化。19日,罗斯
福总统致电蒋介石,要他从云南派远征军入缅参战。28日,史迪威也飞赴重庆,试图说
服蒋介石。但是,蒋执意不从所请,并在4月上旬称病不出,由宋美龄、参谋总长兼军政
部长何应钦等人出面与史迪威的参谋长赫恩将军进行周旋。直到美方以停止向远征军供
应物资向要挟,蒋介石才答应出兵。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渡过怒江,然后兵分
两路向龙陵和腾冲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了进攻。史迪威为自己的努力得到实现,而感到
稍稍松了一口气。
  但是,1944年的中国战局发生了急剧的动荡和变化。4月中旬,日军15万重兵对河南
发起代号为“一号作战” 的攻势,中国守军43个师约40万部队一触即溃。到6月中旬,
日军兵锋抵达长沙,并包围了衡阳,对美军空军基地构成严重威胁,同盟国对此感到十
分震惊。为了改变中国的不利战局,罗斯福总统于7月6日向蒋介石发去一封措辞强硬的
电报:“ 我认为,目前的危急形势要求我们授权于一个人,来协调同盟国在华的所有军
事力量,包括共产党的军队。······我准备晋升史迪威为四星上将,并建议你立
即考虑把他从缅甸召回中国,置于你的直接领导之下,让他指挥所有的中国和美国军队
。你应授予他协调和指挥作战的全部责任与权力,以阻止敌人的进攻势头。”
  7月8日,蒋介石复电表示“在原则上完全同意你的建议”,但要求罗斯福派一名“
全权代表”来华,以调解他与史迪威的关系。23日,蒋再次致电罗斯福,提出赋予史迪
威指挥权的三项先决条件:(一)共产党的军队在未接受中央政府领导之前不能交给史
迪威指挥;(二)必须首先议定史迪威的职权范围及其与蒋介石的关系;(三)租借物
资“必须全归中国政府或其最高统帅接受”。
  8月2日,美国正式公布了晋升史迪威为四星上将的命令。当时美国陆军中仅有马歇
尔、阿诺德、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享有此军衔。陆军部长史汀生专门向史迪威发来贺
电称:对史迪威的提升是“我所签署的命令中,最令我满意的一个。” 10日,美方通知
中方,将派帕特里克·赫尔利少将来华担任罗斯福总统的代表。与史迪威同龄的赫尔利
早年是一名律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崭露头角的军事使节;在1929至1933年胡佛
总统任期内担任了陆军部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担任协调同盟国关系的军事使节
,被授予少将军衔。
  9月6日,史迪威上将在缅甸与赫尔利少将一同飞往重庆。次日,蒋介石分别会见了
他们两人。史迪威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迄今为止,我的工作100%是军事性的,
但如果担任中国军队的指挥官,那就只有60%是军事性的,40 %则是政治性的。”此时的
史迪威虽然对蒋介石能否授予他真正的指挥权仍有所疑虑,但他还是满怀信心和希望地
准备着率领中国军队同日军进行决战。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史迪威和赫尔利忙于进
行各种准备工作。当史迪威从刚刚复出的宋子文那里得知,自己作为前线总司令只能指
挥近三分之一的中国军队并没有任免、奖惩权时,他当即对宋子文表示:“这是一个十
足的傀儡职务。蒋介石的想法办不到,如果我没有权力,我就不能承担责任。我希望蒋
大元帅明白,我史迪威不是来找工作的。 ”他还强硬地告诉宋子文,如果蒋介石不同意
授予全权,他将建议美国政府“彻底撤出中国和印度,到别处去建立基地。”
  9月19日,罗斯福总统向蒋介石发出语气强硬的电报,要求蒋不得撤回在缅甸的远征
军部队,并“立即授予史迪威将军指挥你所有军队的全权”。史迪威本人亲自将这份电
报送到蒋介石的手中,结果是蒋服软了。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愤恨地写道:“今
日实为余平生最大之耻辱也!”
  但是,这一次史迪威又是高兴得太早了。9月24日,当赫尔利拿着史迪威起草的一份
关于由史迪威亲自赴延安与共产党商谈联合作战事宜的建议,去面见蒋介石时,蒋坚决
要求美国方面召回史迪威,另派一位“富于友谊合作精神”的美国将军来接替史迪威。
他对赫尔利说:“我绝不能变更三民主义之民主政治,坐看共产党赤化中国。史迪威完
全缺乏政治头脑,我已经对他失去了最后一点希望和信心。因此,我决不能让他担负中
国战区的指挥权!”
  蒋介石的坚硬态度,使罗斯福总统产生了妥协的念头。罗斯福总统的高级助手霍普
金斯私下里将总统愿意召回史迪威的想法,于10月1日透露给了当时正在华盛顿的孔祥熙
;得悉此一情形后,蒋介石的态度就变得更加强硬起来。10月5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
表示同意免除史迪威中国战区参谋长职务和管理租借物资的责任,只要求让史迪威继续
指挥在云南和缅甸的中国军队。史迪威获悉后说“这是一个软弱的有条件投降”。
  但史迪威的厄运远远没有到此结束,因为赫尔利对他做了很大的动作。原来,赫尔
利早在来华之前就曾积极谋求出任驻华大使一职(他后来终于如愿以偿地出任了美国驻
华大使)。当史迪威在9月19日将罗斯福总统的电报直接交给蒋介石时,他立即认为这削
弱了他作为总统代表的地位;裂痕由此展开。10月11日,赫尔利向罗斯福发去一份中伤
史迪威的重要电报,告诉总统:“你和蒋介石之间不存在任何问题。除了关于对史迪威
的任命外,蒋介石同意你的任何要求和任何建议。·· ····我的意见是,如果你在
这场争论中维护史迪威,你将会失去蒋介石,并且还会一同失去中国。如果我们让中国
崩溃,如果我们不能让中国军队继续参战,那么,即使天堂里所有的天使都发誓说我们
支持史迪威是对的,这也改变不了历史的结论。我谨建议你解除史迪威将军的职务。”
得知这份电报内容的当天,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赫尔利用一把钝刀子割断了我
的喉咙。”
  10月19日,罗斯福总统终于解除了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的指挥职务。蒋介石派了军事
委员会的一名下级军官,给史迪威送来一枚最高等级的青天白日大绶章;史迪威当即则
派一名同等级别的美国军官加以谢绝。21日,黯然神伤的史迪威飞离重庆。临行前,蒋
介石彬彬有礼地约见了史迪威,对他为中国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史迪威最后对蒋介石
说:“无论你对我怎样看待,请记住,我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中国的利益。”史迪威在
临行前还前去看望了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结果“她哭了,很苦恼”;因为宋庆龄认为
史迪威“比中国人更能为中国办事,是替中国人民说话的。”
  在飞赴印度的飞机上,史迪威满怀感慨地写道:“一个人的经历,在广阔的世界里
和战争的洪流中,变得那么无足轻重!”这大概也可以算得上是史迪威对自己在中国的
最后结局的一种慨叹吧。
  悲 愤 辞 世
  回到国内的史迪威,于1945年1月出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负责国内部队的训练
工作。几乎与此同时,史迪威曾为之付出心血的中印公路正式通车。蒋介石在隆重的通
车典礼上致辞说:“我们已经打破了对中国的封锁。为了纪念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卓
越贡献,有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部队,对缅甸战役和这条公路的修筑所发挥的巨
大作用,我把这条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美国政府为表彰史迪威的功绩,向他颁发
了一枚荣誉军团勋章和一枚优秀服务勋章。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由副总统杜鲁门接任。5月,马歇尔安排史迪威到麦
克阿瑟的太平洋前线视察以便为他寻求合适的指挥职位。西点的学兄麦克阿瑟不仅热情
接待了史迪威,而且邀请史迪威担任自己的参谋长;但史迪威表示 “我认为我适合当一
名前线指挥官”。恰好,第10集团军的司令巴纳克将军在冲绳战役中阵亡,史迪威于6月
23日被任命为第10集团军的司令。但此后的战事已经越来越少了,史迪威终于没能指挥
一场象样的战役。9月2日,史迪威出席了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军投
降签字仪式;并于7日亲自主持了琉球群岛的日军受降仪式。
  10月18日,62岁的史迪威上将回国出任军需装备委员会主席。不久,刚刚卸去陆军
参谋长职务的马歇尔将军接到了赴华调处的使命。史迪威告诉马歇尔将军派来向自己征
求意见的助手,马歇尔在中国的使命绝对不可能获得成功!
  1946年1月,史迪威出任第6集团军司令,兼管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10月12日,
63岁的史迪威上将因患肝病不治而与世长辞。根据这位为人正直、性格刚烈的上将在生
前留下的遗愿,没有举行葬礼,没有保留骨灰,他的遗体火化后被撒进了太平洋。
  远在南京的国民政府也为史迪威将军召开了追悼会,蒋介石委员长亲笔手书了一幅
挽联:“危难仗匡扶,荡扫倭氛,帷幄谋谟资擘划;交期存久远,忽传噩耗,海天风雨
吊英灵。”而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朱德也发来了唁电,称:“史迪威将军的死,不仅使
美国丧失了一个伟大的将军,而且使中国人民丧失了一个伟大的朋友。中国人民将永远
记得他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和他为建立美国公正对华政策的奋斗,并相信他的愿望
终将实现。”
  是的,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情缘的史迪威将军仍然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1991年
10月,史迪威将军在重庆的旧居,被辟为史迪威将军纪念馆,供人们瞻仰这位伟大将领
对中国抗战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3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