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Green
标  题: 二战中的麦克阿瑟(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2月10日17:19:2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glees 所发表 】
《人物》杂志2003年第2期 (作者 宋华)


1941年6月美国政府任命远在菲律宾,业已退休的麦克阿瑟为远东陆空司令,军衔中将。这
一任命的背景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加紧扩大其在太平洋的势力,美国在
远东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华盛顿政府的任命,唤起了这位将军的责任感。为了国家的利
益,他再披戎装,走向战场。


将军之路 

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其父亚瑟·麦克阿瑟
是位职业军人,曾任旅长、菲律宾军事总督、美驻日使馆武官,回国后擢升为中将。他本
应担任陆军参谋长,但因得罪总统而被委任普通军事职务。老麦克阿瑟认为,这是剥夺了
中将的“传统权力”和“尊严”,他为此忿忿不平,不久便辞职还乡。 

出生于军人之家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从小深受其父影响,他像父亲一样,性格直率,
热爱军人生活。在父亲影响下,童年的麦克阿瑟学会了骑马、射击,有时还模仿父亲检阅
部队的姿势。 

他的母亲叫玛丽·品克妮·哈代。这是个有教养的坚强女人,她视军人的事业是一项极崇
高的事业,因此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个“伟大军人”。她常教导儿子:“不要计较个人
牺牲,去做正当的事,凡事以国家为先。”她告诫儿子有两件事不可以做——撒谎和搬弄
是非。母亲的教诲深深地印在麦克阿瑟的心里,直到晚年他还常常回忆和品味。 

麦克阿瑟天资聪慧,中学时代得过网球冠军,又是棒球好手。他的学习更是出色,1897年
中学毕业时,他以总平均分数97.3的成绩获得学校的金质奖章。麦克阿瑟的理想是进入西
点军校,将来做一个“伟大军人”,但由于他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因此,麦克阿
瑟未被西点录取,尽管父亲为他作了许多努力。但母亲并不甘心,她携子迁往密尔华基,
将儿子送到有名的西城中学作插班生,她陪儿子夜读,为他补习代数、英文、历史。1899
年6月,麦克阿瑟以西城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西点军校。 

19岁的麦克阿瑟意气风发,同学描述他:像王子一般神气,身高6英尺,脸庞红润,身体健
壮,即使穿着泳衣也能看出他像个军人;“他有狮子一般的勇猛,鬼一样的精灵。”西点
的训练是严酷的,而且高年级学生可以惩罚不听话的低年级学生。麦克阿瑟受到高年级学
生的体罚,但他都咬着牙忍受下来。有一次,在称之为“野兽营”的训练中,他因遭到高
年级学生过分的戏侮、体罚,竟全身痉挛倒在帐篷里。此事成为西点一大丑闻,有关方面
对此进行调查。如果麦克阿瑟拒绝提供那几个高年级学生的姓名,便有可能被开除学籍,
如果供出来,那几个人的命运便可想而知。在听证会休会期间,母亲递给儿子一张便条:
不要让耻辱玷污你的名字,永不说谎,永不搬弄是非。儿子会意地在便条下方写道:我知
道应该怎样做。在听证会上,麦克阿瑟讲明了情况,但始终没有说出那几个人的名字。他
的行为受到同学的普遍赞誉。 

1903年6月,麦克阿瑟以总平均98.14分的高分毕业。该成绩是自1802年西点建校以来的第
三个高分,以前只有两人略高于这个分数,其中之一是历史名将罗伯特·李(内战时期南部
同盟军总司令)。西点没有给予麦克阿瑟20世纪的作战经验,但培养了他一种坚定的观念,
即西点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 

自军校毕业后,麦克阿瑟任工兵部队少尉军官,1905年调赴东京作父亲的中尉副官。在此
期间随父亲考察过中国、印度、越南、泰国等,他的结论是:美国的未来和生存将不可避
免地要和亚洲及其诸岛屿连接起来。1906年,麦克阿瑟应召回国,先后担任过总统侍从、
工兵连长、陆军参谋部上尉参谋、陆军部长少校助理。在这些岗位上,麦克阿瑟干得有声
有色。然而,真正使他崭露头角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参战,麦克阿瑟任美军“彩虹”师上校参谋长前
往欧洲战场。作战时,他不避危险,亲临前线指挥。有人指责他不守军中的规矩:行军不
戴钢盔,作战不戴防毒面具(有一次他被毒气熏倒,险些双目失明),手里拿根马鞭,不在
后方指挥。但总部并不理会这些指责。1918年初,他被提升为准将师长。在麦克阿瑟指挥
下,“彩虹”师在攻打色当、夺取塞沙提朗山要塞的战役中都表现得相当出色。第一次世
界大战结束时,麦克阿瑟共获得两枚十字勋章,七枚银星勋章,两枚紫心勋章,十八枚由
法国和其他国家颁发的各种勋章,是获勋章最多的军官之一。美国陆军部长盛赞麦克阿瑟
是“最伟大的前线将军”。 

1919年4月,麦克阿瑟从欧洲回到美国,任西点军校校长。他改革了旧西点的一些弊端,在
教学与管理上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把西点带进了现代化军事教育世界。1925年,他晋升
为少将。1928年,被派往菲律宾,任菲律宾陆军司令。1930年,50岁的麦克阿瑟终于以四
星中将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这是一个军人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 

1935年,麦克阿瑟任满后退了下来。麦克阿瑟不是一个能在闲职中得到满足的人,他希望
有一项有分量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被派往菲律宾,以“军事顾问”身份去筹划那里的军
事防务。任职期间,他曾同菲律宾政治活动家奎松前往白宫,要求菲律宾提前独立,结果
引起总统不满。他悻悻地返回了菲律宾。1937年7月,麦克阿瑟向华府提出退休申请并获得
批准。同年4月,麦克阿瑟与琴恩·加克洛丝小姐结婚(1928年与第一任妻子离婚,这是他
第二次结婚)。退休后的麦克阿瑟与妻子过着悠闲生活。然而,这位退休的老兵雄心犹在,
他常感叹道:“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谢”。1941年6月,当接到华府的任命时,他立即振
奋起来,“责任、荣誉、国家”的观念又唤起了这个老军人的第二个青春。

 

逃出柯里矶多 

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菲律宾,为了保卫菲律宾,美军曾制定了“
奥伦治计划”。其要点:建一支小型亚洲舰队驻守菲的主要岛屿——吕宋岛,支援地面的
卫戍部队。若吕宋遭到进攻,卫戍部队与海军坚持6个月,然后退往山峦起伏的巴丹半岛及
马尼拉港口要塞柯里矶多。此时美军大舰队赶到救援,与敌人海军进行海战,并将其歼灭
。“奥伦治计划”从来就不切合实际,自一战后,军事战略、战术都发生很大改变,武器
性能,海、陆、空联合作战能力都大大改善,因此,“奥伦治计划”根本不适用。但几十
年来,美国却一直保留这一计划,成为一种固定的军事战略。 

“奥伦治计划”的本身决定了菲的防御力量是薄弱的。麦克阿瑟身为远东军事统帅,但他
所能调动的军事力量竟然不足13万陆军(其中1.9万为美军,其余是菲律宾人);35架轰炸机
,72架战斗机,40架已经过时的菲律宾的战斗机。1939年,二战爆发。美国先是中立,尔
后与英结盟,确立了“先欧洲,后亚洲”,在解决了德国之后再解决日本的战略方针。“
奥伦治计划”已经使菲处于软弱被动状态,“先欧后亚”的方针,决定了菲将不会得到有
力支援,那么,在即将开始的太平洋战争中,菲的处境便可想而知了。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了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日本
的目标是:先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再打击麦克阿瑟的海、空力量,占领菲律宾;以菲为
基地向南推进,占领婆罗洲,最后占领澳洲。对日美之战,麦克阿瑟早有估计,他认为此
战最早也得在第二年4月开始。如今,“珍珠港事件”来得如此突然,使他感到有些措手不
及。当麦克阿瑟及其参谋们还在商讨如何行动时,日本的机群已经出现在菲的上空(仅隔偷
袭珍珠港后5小时),对这里空军基地进行狂轰。此次空袭使麦克阿瑟损失了18架轰炸机,5
5架战斗机。几天后寥寥可数的战斗机也被日本飞机所击毁。一周后,麦克阿瑟下令将仅剩
下的14架战斗机开往澳洲。麦克阿瑟的空军力量完全失掉了。 

空袭得手后,日军集结了18万军队,在由一艘航母、两艘主力舰、7艘重巡洋舰、16艘轻巡
洋舰、72艘驱逐舰以及一大群补给舰组成的庞大舰队的护卫下,向吕宋岛进发。美国亚洲
舰队岂是日本舰队对手,在与日本舰队短暂接触后,急忙撤走,在整个海战中只击沉日本
一艘大运输舰和两艘小运输舰。 

12月21日,日军在吕宋的仁牙因湾、拉门湾登陆,防卫菲律宾的任务完全落到麦克阿瑟头
上。麦的军队的主力集中在吕宋,且大部分是菲律宾人,因此根本不是日军对手,虽经浴
血奋战,仍不能抵挡日军进攻。不久,日军兵临首府马尼拉。麦克阿瑟鉴于菲军缺乏训练
,难以持久,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以期免遭日军的轰炸。同时,部署撤退,将8万军
队撤到巴丹和柯里矶多,进行收缩防守。麦克阿瑟电告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说:“我的部队
将战斗到底”。 

日军得知麦克阿瑟撤退后,立即对巴丹和柯里矶多实行包围。由于日军不停地轰炸,加上
饥饿、热带病的折磨,麦克阿瑟的军队伤亡极大。一切都清楚地显示,巴丹和柯里矶多的
军队不可能再坚持下去。华府向麦克阿瑟发出一连串指示,要求他和有关人员撤出柯里矶
多。麦克阿瑟回电说:“深深感谢把我及其家属列入撤退名单,但他们和我均决定与守军
共存亡”。华府决定“丢车保帅”,丢掉菲律宾,让麦克阿瑟去统帅其他部队。为了让这
位固执的将军离开菲律宾,1942年2月22日,罗斯福总统亲自下令:任命麦克阿瑟为西南太
平洋盟军司令,立即赴澳洲上任。起初,麦克阿瑟考虑辞去职务,以志愿军身份留在菲律
宾继续战斗,但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总统的任命。麦克阿瑟指定由温莱特少将担任巴丹
和柯里矶多最高指挥官。 

当时,海军部指定“许可号”去撤离麦克阿瑟及其有关人员,而麦克阿瑟决定另一种逃离
方法:乘现存的4只鱼雷艇,突破日军海上封锁,到卡加因(尚未被日军占领),然后乘飞机
飞往澳洲。参谋们被麦克阿瑟的冒险吓坏了,企图阻止他,但麦克阿瑟不为所动。为了不
引人注目,麦克阿瑟决定一行22人在不同地点上船。3月11日傍晚,一艘鱼雷艇驶进了柯里
矶多码头,麦克阿瑟向前来送行的温莱特告别,他紧紧地拥抱这位身负重任的将军,激动
地说:“别了,但我一定会回来”。麦克阿瑟和其他的鱼雷艇成功地突破了日军海上封锁
,在航行了560海里后,终于到达了汇合地点。3月17日,麦克阿瑟安全抵达澳洲。事后,
属下们一想到5天的海上逃亡冒险,仍不免有些不寒而栗,感到是一种“奇迹”。 

到了澳洲后,麦克阿瑟立即举行记者招待会,他说:“美国总统命我突破日军防线,从柯
里矶多来到澳洲,是为了组织盟军对日本的反攻,其主要目的在于解放菲律宾。我现在来
了,而我还要回去。”麦克阿瑟的话成为军事年鉴中有名的一段,它包含着对菲律宾人民
的重大承诺。麦克阿瑟神奇地逃离柯里矶多,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也成为当
时最令人鼓舞的事件之一。一夜之间他似乎成了“巴丹英雄”。


保卫澳洲 

按英美联军参谋长会议决定,太平洋战区一分为二:南太平洋战区由海军上将尼米兹指挥
;西南太平洋战区由麦克阿瑟指挥,统帅驻扎在澳洲、荷兰、纽西兰和其他的部队。对总
部这一决定,麦克阿瑟颇有看法。他写道:“在所有战争的错误决定中,或许最不可理喻
的就是不能在太平洋中实行统一指挥……它将导致军力分散、重复的浪费,增加伤亡和代
价。”麦克阿瑟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总部决定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太平洋战争大部分是
海战。实际上在后来的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中,尼米兹指挥海军沉重打击了日本海军
,为麦克阿瑟保卫澳洲,反攻菲律宾起到重要作用。 

麦克阿瑟离开柯里矶多后,那里的形势愈加危机。鉴于此,为了避免日本的军事屠杀,罗
斯福总统撤销了“不准投降”的命令。4月,7万巴丹军队投降,5月,柯里矶多升起了白旗
。5月7日,温莱特将军下令菲律宾所有美军投降。麦克阿瑟听到这一消息后暴跳如雷,他
向菲律宾的另一位将军发电道:“温莱特将军发出的一切命令均属无效”。然而,这只是
徒劳之举。美军的投降使他感到耻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收复菲律宾的决心。 

麦克阿瑟满怀希望来到澳洲,然而这里的情况更糟:只有2.5万军队,250架飞机,6艘轻、
重巡洋舰,25艘潜艇,而且士兵士气低落。在许多人看来,澳洲迟早会成为第二个巴丹。麦
克阿瑟似乎有一种被欺骗了的感觉,但他更知道,澳洲是惟一能使他重返菲律宾的基地,
必须保卫它。 

日军占领菲律宾后,继续南下,向澳洲逼近。一些失败主义者提出放弃澳洲西北部,实行
焦土政策,破坏军事设施,炸毁电厂,焚烧码头。而麦克阿瑟主张必须迎头痛击日军,挫其
锐气,方可保卫澳洲,退却只能增长敌人的嚣张气焰。麦克阿瑟要求华府给予支援。此时
,罗斯福也感到一定要挽救澳洲,以期作为反攻日本的跳板。因此,马歇尔在人力、物力
上尽可能多地给澳洲以支援。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澳洲的门户,日军要占领澳洲必先夺得此地,尤其是新几内亚西南的摩
里斯比湾和米尔恩湾(两地距澳洲本土较近)。麦克阿瑟在此加强防守。为了抗击日军,麦
克阿瑟将其指挥部由墨尔本迁到接近前线的布里斯班,他对部下说:“我要在巴布亚保卫
澳洲。” 

1942年7月中旬,日军分两路向巴布亚新几内亚进发,一路进攻新几内亚北岸的邦纳,然后
穿过山路从背后夺取摩里斯比湾。另一路直取米尔恩湾。8月,日军在米尔恩湾登陆,但遭
到美国空军攻击和地面部队顽强抵抗。经过一周激战,日军因伤亡巨大而退出战斗。这是
日军在登陆战中第一次遭到溃败。军事史家把这次战役看成是太平洋战争中陆战的一个里
程碑。 

另支日军在邦纳登陆成功,但在通向摩里斯比的山路上受到美军的狙击,最后不得不后退
,建起邦纳—冈纳防线。麦克阿瑟调遣两个师从两翼攻击日军。两周过去了,美军没有取
得预期效果。麦克阿瑟对此十分恼火,如果再拖下去,日军将得到后续增援,战斗结局将
不得而知。他果断地撤掉哈定,任命艾辛伯格将军为前线总指挥,并告诉他:“我要你把
一切不打仗的军官都除掉,换掉那些无能的团长、营长,倘若有必要,可以让一个上士指
挥一个营,让一个下士指挥一个连,只要他们能作战就行。”随后,他向艾辛伯格下了道
死命令:“我要你拿下邦纳,否则,就不要活着回来。”身负重任的艾辛伯格立即飞往前
线,他革除了一些上校、少校的职务,冒着倾盆大雨亲临前线督战,美军在付出重大代价
后,终于夺取了邦纳、冈纳。在记者招待会上,麦克阿瑟告诉记者:“澳洲要得救,关键
在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我在巴布亚一定要进攻,进攻,进攻。” 

在巴布亚站住了脚后,麦克阿瑟决定继续向前推进。在新几内亚东北的新不列颠岛的拉布
尔,还有16万日军,许多将领感到忧虑,不知如何以少于守军的兵力去攻取拉布尔。麦克
阿瑟告诉他们:“我并不打算攻取它,而是要饿死他们,在这个丛林地带,饥饿是我们的
盟军。”他又转身对空军司令说:“你去对付他们。”日后,麦克阿瑟的空军不停地轰炸
拉布尔,破坏其军事设施,切断其补给线,拉布尔被完全孤立了。“避免与敌军正面作战
,辗转前进”,这是麦克阿瑟的新战略,他自称是“隔岛跃进”,即绕过已被孤立的日军
向前推进,力图占据更多基地。在这一战略下,麦克阿瑟的防线向前推进了1300海里,没
有经过多少激烈的战斗切断了13.5万日军兵力,使他们完全失去了得救的希望。后来一位
日本高级军官说:“日本人没有想到麦克阿瑟会在巴布亚立足,并在那里保卫澳洲,也不
相信他会利用巴布亚作为反攻基地,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兵力在那里维持。”日本人没曾想
到而麦克阿瑟做到了,这正是他的高明。他的“隔岛跃进”战法,转变了被动的战争局面
。 

麦克阿瑟的胜利受到各方面高度评价:墨尔本的报纸以全版刊登麦克阿瑟的照片,题目为《
此刻的巨人》;英国报纸把麦克阿瑟比作是纳尔逊和德雷克(英国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美
国人说他是一个军事天才,每在危机的时刻都能制造出奇迹。

 

反攻菲律宾 

1944年10月,华府决定反攻菲律宾。麦克阿瑟任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是:先
攻取菲律宾中部的重要岛屿雷伊特和民多罗,最后夺取吕宋,解放菲律宾。一位美国军事
评论家说:“麦克阿瑟最后的作战计划大胆而勇敢,远比巴顿在欧洲作战复杂得多。因为
麦克阿瑟不仅指挥步兵作战,而且需调度海军、空军配合行动。‘隔岛跃进’绕避或包围
日军,计划周密,战略诡奇,是整个战争中最高深莫测的。” 

10月16日,麦克阿瑟告别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登上了“那士维号”。麦克阿瑟向环绕在“
那士维号”周围的庞大舰队致敬,感谢即将进入战场的将士们。19日晚,舰队抵达雷伊泰
,翌日拂晓向日军的前沿进行了排山倒海般的炮击。在炮火的掩护下,美军在不同的地点
开始登陆,艰难地向前推进。经过数小时激战,美军抢占了滩头。午饭后,麦克阿瑟乘登
陆艇离开了指挥舰,到了浅水区后,他急不可耐地跳下登陆艇,涉水登上了滩头。当麦克
阿瑟踏上雷伊泰的土地时,兴奋地大声说道:“我们回家了。”并立即向总统发电,报告
登陆成功。为了唤起菲律宾人同日军斗争,麦克阿瑟通过无线电发表讲话:“菲律宾同胞
们!我回来了,我们的军队重新踏上了这块我们两国人民以鲜血奉献的神圣国土。为了你们
的家园,为了你们的生活,战斗吧!”讲话一遍又一遍播送着,回响在菲律宾的上空。 

10月27日,麦克阿瑟在塔克木举行了一个简单仪式,宣布建立菲律宾政府。在一片欢呼声
中,一个8岁女孩向麦克阿瑟献上一份礼物:一盒雪茄(麦克阿瑟喜欢抽烟)和一只手织的手
袋(送给麦的妻子)。此刻麦克阿瑟的眼睛有些湿润,他说:“我觉得这一礼物比蒙哥马利
的军刀更珍贵(数周之前,蒙帅接受了比利时人赠送的一把镶有宝石的军刀)。” 

战斗在海上和陆上激烈展开。在海战中,双方投入的舰只共计282艘,美方损失航母一艘,
护航舰两艘,驱逐舰四艘,而日方损失航母四艘,主力舰三艘,重巡洋舰六艘,轻巡洋舰
、驱逐舰六艘。日军的海上力量进一步受挫。 

陆战仍在继续。麦克阿瑟面临的是7万拼死顽抗的日本军。这就决定了雷伊特的陆战具有更
大的残酷性、艰苦性。日军顽强地坚守每一个要塞,到11月底,麦克阿瑟的军队增加到18
万,但胜利之日仍遥遥无期。僵局必须突破。11月底,麦克阿瑟在枪林弹雨的前线召开了
参谋会议,大胆地制定了一个突袭计划:派遣一个师突袭奥马克港,摧毁日军补给基地,
切断敌人后路。12月7日,美军出奇制胜地突击奥马克沿岸。10日,占领了该港口。失去了
供给的日军在美军的正面攻击下溃散瓦解,逃往山林。 

麦克阿瑟赢得了雷伊泰战役的胜利,歼敌6.5万。1944年圣诞前夕,麦克阿瑟擢升为五星上
将(美国国会新创的超级官阶)。为了祝贺,他的部下熔化了美、荷、澳的钱币(象征他统帅
过这些国家的军队)铸成两枚五星勋章,别在麦克阿瑟的领口上。 

1945年1月,麦克阿瑟在攻占了民多罗之后又计划着吕宋战役。这是太平洋上规模最大的一
次军事行动。美军集结了28万军队,以及第三、第四舰队千余艘大小战舰和三千多只登陆
艇。日方在吕宋兵力为27.5万,拥有极具攻击力的“神风特攻队”机群。日军司令山下自
信地说:“失去一两个岛屿算不了什么,菲律宾有广大领土,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大战一
场,我将为‘大东亚共荣圈’写下辉煌一页。”他要与麦克阿瑟作最后的较量。 

麦克阿瑟在指挥部里踱来踱去。大战之前他要最后一次审视自己的作战计划:第三舰队在
台湾与吕宋之间的海峡活动,阻止日本从台湾对吕宋的支援;第七舰队航空队、陆军航空
队摧毁吕宋机场,并保护陆军登陆;主力部队从仁牙因湾登陆,穿过广阔平原向马尼拉挺
进;少数部队从苏比克湾、马尼拉湾登陆,封锁巴丹半岛和柯里矶多;派遣特种部队解救
战俘。计划可谓缜密周到。 

按麦克阿瑟部署,第三舰队成功地把吕宋孤立起来,空军使日军机场受到严重破坏。1月9
日,主力部队抵达仁牙因湾,“神风特攻队”旋即而来,击中一艘主力舰,两艘巡洋舰,
一艘驱逐舰。上午9时,在一片混战中几千只登陆艇抢上了滩头。麦克阿瑟站在“波艾斯号
”船桥上一直观察着登陆战,最后,他高声叫道:“优势在握,大快我心”。经过5个小时
激战,美军抢占了滩头,日军节节败退,退往山中。1月29日,另一支部队在苏比克湾成功
登陆,封锁了巴丹半鸟。1月31日,第11空降师在距马尼拉60英里处降落,其任务是迅速占
领马尼拉。为了解放关押在马尼拉的美军战俘,麦克阿瑟组织了摩托化特遣队,于2月3日
晚突入马尼拉市,占领了战俘营,解救出五千多名战俘。2月7日,麦克阿瑟进入马尼拉,
来到战俘营。这是感人至深的一幕:麦克阿瑟来到时,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战俘欢声雷动
,他们流着激动的眼泪拥到麦克阿瑟身边,握着他的手放声大哭。一位战俘激动地说:“
你回来了!”麦克阿瑟点点头道:“只是晚了一点,但我们终于回来了。”此后,麦克阿瑟
又率军解放了巴丹、柯里矶多。到7月,菲律宾全境解放。

 

将军的风彩 

麦克阿瑟习惯戴一顶巴丹帽(软顶宽帽),上穿便装,嘴上叼着烟斗,透着一种自由的个性
。正是这种个性,使他任西点校长时作出了被称之为自由主义的改革:用批评代替体罚;
用体育代替某些枯燥的体能训练;给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麦克阿瑟
从不带武器,但他身边却有一把小手枪,这是父亲的遗物。他说,这使他不至于成为敌人
的俘虏。但从不佩带。麦克阿瑟手中惟一的武器是一根马鞭。在西点,他的骑术是一流的
,如果说过去马鞭是用来策马的,那么后来则成为他手中的道具。他常握着马鞭在作战地
图上比划,用它指示着军队的行动方向。 

麦克阿瑟性格直率,有时直率得使人不可接受。他不怕权贵,敢于同总统较劲。1932年,
在他担任陆军参谋长期间,罗斯福总统为了弥补财政困难准备削减军费,对此,麦克阿瑟
颇有意见。他当面向总统陈述自己的意见,但每次总统总是巧妙地将话题岔开。一次,罗
斯福与麦克阿瑟在白宫共进晚餐,麦克阿瑟忍不住说:“为什么总统总是问我一些社会改
革方面的意见,而不注意我在军事方面的见解?”罗斯福笑道:“道格,不要提出那些问题
来作你的忠告,对我来说,你是美国人良知的象征。”再次回避了他提出的问题。麦克阿
瑟再也不能忍受了,他决定在会议上同总统交换意见。 

在一次由总统参加的陆军会议上,麦克阿瑟明确表示反对政府削减军费,而罗斯福仍坚持
削减军费的原则。两人争论不下。麦克阿瑟怒不可遏,忿忿地说:“当我们下次战争失败
,一个美国兵被敌人刺刀刺入肚皮,被敌人一只脚踩着喉头时,他最后骂出和诅咒的话,
我希望他骂的人的姓名不是麦克阿瑟,而是罗斯福。”罗斯福顿时脸色铁青,喝道:“你
不应该这样对总统说话!”麦克阿瑟也觉得自己出言过重,立即向总统道歉,并丢给总统
一句话——“我会向你引咎辞职的。”然后转身离去。罗斯福毕竟是位老练的政治家,他
喊住麦克阿瑟,冷静地对他说:“道格,别傻了,你应该与预算局讨论此事。”对削减军
费一事,总统显然松动了。会后,陆军部长对麦克阿瑟说:“你拯救了陆军。” 

麦克阿瑟是位军事家,他没有政治野心,但却懂得如何利用政治实现自己的军事战略。194
4年五六月间,当麦克阿瑟在巴布亚站稳了脚跟之后,华府着手研究加速太平洋战争策略问
题。尼米兹主张,绕过菲律宾,攻取台湾,然后以台湾为基地进攻日本本土。麦克阿瑟主
张,解放菲律宾,以菲为基地进攻台湾或日本本土。海军意见在华府占有优势。其时马歇
尔也站在海军方面,他写信告诉麦克阿瑟:不要因为个人对菲律宾的情感而迷失了判断力
。为了协调太平洋战区海、陆军统帅的意见,罗斯福决定在夏威夷召开军事会议。麦克阿
瑟清楚,罗斯福此次来夏威夷更多是带有政治性。因为1944年是美国的大选之年,罗斯福
正谋求第四次连任。一张罗斯福与麦克阿瑟的合影就会给他带来许多选民。因此,麦克阿
瑟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实现自己的太平洋战略。 

7月26日,罗斯福乘“巴尔的摩号”巡洋舰来到夏威夷,一幕戏剧性的会见开始了:先前在
此恭候的将领们依次登上了“巴尔的摩号”。当总统问及为何不见麦克阿瑟时,发现一个
豪华车队向码头驶来。麦克阿瑟乘着特大的敞篷轿车,头戴军帽,身穿黑色皮夹克衫,戴
一副深色眼镜,前边是警车开道,左右是警察的摩托车队。码头上的士兵向他发出阵阵欢
呼。麦克阿瑟最后一个登上了“巴尔的摩号”。对此,众将皆感惊愕,认为麦克阿瑟过于
高傲。不错,麦克阿瑟的性情是有些高傲,但他绝不会在如此重要关头作出不利于自己的
事情。他此番行为不过是向总统显示他的“价值”。 

当晚,总统举行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仍坚持各自观点,总统没有作任
何表示。翌日,罗斯福单独邀麦克阿瑟巡视市区,在这难得时间里,麦克阿瑟没有谈及军
事而是谈大选。他问罗斯福,在即将开始的大选中是否有取胜的把握。罗斯福答国事太忙
,无暇顾及这一问题。说完两人心照不宣地大笑起来。最后麦克阿瑟说:“在军中对国内
的政治情势毫无所知,但可以确信,总统在军队中是最受尊重的人。”罗斯福显得十分高
兴。晚饭后,军事会议继续进行。罗斯福用手指着地图问麦克阿瑟:“道格,我们下一步
应该怎样走?”这一巧妙的发问,已经透出了罗斯福的倾向了。当晚,麦克阿瑟对副官说:
“我们的意见已经被接受了。”


尾声 

如果说二战使麦克阿瑟赢得了荣誉,那么随后的朝鲜战争,却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极不光
彩的一页。 

二战结束后,为了控制朝鲜半岛,美国操纵联合国组织了一个由16国参加的“联合国军”
。1950年7月,麦克阿瑟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9月,美军从仁川登陆,10月,攻占了
平壤,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
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起了五次战略反攻,收复了平壤,把敌人推到三八线以南,
歼敌23万(美军11.5万)。美国侵朝计划遭到严重挫折。 

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不必指责麦克阿瑟的总司令角色,但人们有理由指责他的战争态度。
他曾鼓吹动用核武器:“在一个星期内迫使中共和北朝鲜军停战求和”。侵朝战争的失败
,对麦克阿瑟来说是可悲的,但真正可悲的是,他至死都没有认识到,战争侵略性是其失
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认识到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意志是任何力量,任何武器所
摧不垮的。 

侵朝战争的失败加速了麦克阿瑟与总统杜鲁门间的矛盾。杜鲁门极力控制战争的界线,避
免与中国发生纠纷,麦克阿瑟则主张扩大战火。美军占领平壤后,1950年10月15日,杜鲁
门飞往夏威夷,与麦克阿瑟商讨美军行动。麦克阿瑟以“联合国军”总司令自居,当杜鲁
门走下飞机时,记者们注意到他未向总统行军礼(美国宪法规定,总统为三军总司令),只
是趋前握手致意。这多少引起杜鲁门的不快。杜鲁门对中国参战一事表示担心,而麦克阿
瑟对此表示不屑一顾,他说:“现在不用担心,中共只能派五六万军队渡江作战,而且没
有空军掩护,而我们在韩国有空军基地。如中共进军平壤必遭痛击。”美军溃败使杜鲁门
大为恼火,他斥责麦克阿瑟错误估计了中国力量,而麦克阿瑟却固执地认为是华盛顿方面
限制了他的行动。 

1951年3月,美军失败已成定局,鉴于此,华府向盟国提出了一份停战谈判的建议报告。但
麦克阿瑟并不甘心失败,他采取了一个非常行动。3月20日,他发表了一份军事声明说:“
自中共参加朝鲜战争以来,弱点完全暴露……目前中共必须痛悟,一旦联合国军攻势不局
限朝鲜境内,中共即将面临军事崩溃。”麦克阿瑟想以“声明”恫吓中国,岂料引起盟国
间的混乱,巴黎、伦敦相继责问美国政府并向其施加压力。华府闻此大惊,立即声明说,
盟军统帅越权发表声明,不足为凭。 

麦克阿瑟的越权行为使自己陷入了困境。华府巨头们商定拿掉他。马歇尔在参议院发言说
:“麦克阿瑟造成了我们与盟国间的紧张局势,我们的总统通知盟国说我们正在协议和平
,盼望盟国支持,而前线的统帅发表声明说要彻底消灭敌人,使盟国不知所从,失去了对
政府领袖的信心,事态非常严重。”杜鲁门也接着说:“麦克阿瑟又一次公然蔑视三军总
司令——美国总统的政策。” 

麦克阿瑟已经感到形势不妙,准备提出辞呈,杜鲁门则扬言:“我决不和他客气,一定要
把这家伙革职,决不接受他的辞呈。”4月10日,他被革除了盟军总司令职务。麦克阿瑟为
他的高傲、自负付出了代价。对此,他只能无可奈何地表示:“解职并不严重,只不过反
应个人的判断,伤心的是所采取的手段,这样公开羞辱从军52年的军人,实在太残酷了些
。” 

麦克阿瑟带着“羞辱”离开了军界,此后,他作为名人参加过一些社会活动。那时,他的
思想有所变化,认为不应再用核武器威胁对方,他甚至建议将国际间的武装战斗视为非法
,以消灭战争。1953年,他接受老朋友的劝告,受聘为雷明顿·兰德公司董事长,安度他
的退隐生活。1964年4月,麦克阿瑟去世。 


--

  携书弹剑走黄沙
  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
  江南八月看桂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30]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3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5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