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yy球拍—我喜欢), 信区: Green
标  题: 世界“原子弹之父”在美国的厄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an 27 13:43:14 2002) , 转信

围绕原子弹的生死竞赛 

  1940年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听从爱因斯坦的建议,组织起了一支庞大的、包括许多国
家科学家在内的研究队伍。同年六月,成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罗斯福给了这个委员会极
大的权力,其中包括在铀问题上的权限。陆军部长格罗夫斯将军成了这个计划的负责人。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康普顿教授向总统顾问委员会提议:把原子弹研究的最
高实验室领导的重担交给罗伯特·欧本海默。 

  欧本海默于1904年4月诞生在一个有犹太血统的家庭。十九岁时,他进入哈佛大学,仅
用三年就念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在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欧本海默又前往英国剑桥
大学攻读,并在著名的卡文迪西研究所得到了一个位置,结识了一些核子物理学的先驱。
返回美国后,欧本海默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任研究员和教授。他受聘出任美国研制原子
弹最高实验室主任,担负起了主持设计原子弹的艰巨使命,当时才三十九岁。这位原子弹
之父1954年在《纽约时报》上说过:“本来德国布雷格教授是会比美国早两年造出原子弹
的,只是由于他们的一个疏忽,才使人类免遭一场生命的浩劫。” 

  早在1939年4月24日,汉堡大学教授保尔·加尔代克就给德国国防部写了一封信,谈到
核物理的最新进展时说:“这可为制造一种破坏力比常规炸弹大许多数量级的爆炸物开辟
道路。”希特勒马上召开有各方面军事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成立了以舒曼为首的研究
小组,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研究机构。后来人们知道,天然铀中,能产生分裂的只有含量占
千分之七的铀235,其余的全是不能分裂的铀238。铀238虽不能直接分裂,但它可在中子的
作用下,经过几次蜕变,成了另一种新的、可以分裂的核燃料钚239。它是一种比铀235更
为高级的原子弹材料。为了使中子能更好地与原子核发生作用,必须减慢中子的速度,这
就需要用减速剂。德国物理学家布雷格教授根据研究和计算,认为最理想的中子减速剂是
石墨。他们找到驰名全球的西门子公司,西门子公司又把这项任务下达给德寇占领下的波
兰拉齐市的普拉尼亚工厂,这是一座专业的碳素厂。工厂在接受这项罕见的订货时感到十
分惊讶,因为订货数量巨大,规格也十分特殊,而且纯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厂里有一个
强有力的反法西斯组织,总工艺师埃尔温·施密特决定破坏这些石墨块的成分,混进二硫
化铁、钙和硫等杂质。这些石墨运到研究所后很快投入使用,结果几次试验都失败了。布
雷格教授以为他的理论有问题,想从其他途径探索新的减速剂,最后确定采用“重水”。
这样一来,原已指日可待制成原子弹的日期便被推迟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法西斯德国节节失利。为挽救残局,希特勒决定孤注一掷,
他下令在当时德军占领下的挪威修造一座秘密工厂制造重水。挪威地处北欧,终年冰雪覆
盖,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加上境内崇山峻岭,重水工厂建在悬崖峭壁之中,保密性强。但
1942年夏天,英国中央情报局仍搜集到德国在敖斯克生产重水的详细情报,英国战时内阁
决心炸掉这座重水工厂及其贮存的重水。这年十月的一个夜晚,命名为“行动燕子”的四
名突击队员被空投到离重水工厂约二百公里的山区,经过十五天的滑雪,他们与工厂内部
地下抗法西斯组织接上了关系。过了十天,英国又派飞机运载空降爆破特遣队员前往,但
飞机在冰湖附近坠毁,幸存者全被处死。两个月后,又有六名突击队员于风雪交加的黑夜
,在离重水工厂五十公里的斯克里肯湖的冰面上降落了。他们和第一批突击队员会合,把
十八包炸药包堆放在了关键性的部位。“轰隆”一声巨响,比金子贵重得多的半吨重水,
潺潺地流进了阴沟。德国人第二年修复了这座工厂,并重新生产重水。他们吸取上次的教
训,把生产出来的重水装上“海特洛”号轮运回德国。英国接到情报后,又于1944年2月的
一个早晨,炸掉了这艘运送重水的轮船。希特勒梦寐以求的制造原子弹的计划受到了致命
的打击。 

  欧本海默成功了 

  欧本海默走马上任以后,立即主张把分散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实验室集
中起来,把与此项研究有关的各方面科学家召集到一起,在统一领导下工作。他的这一建
议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全力支持。1942年12月6日,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夕,罗斯福总统将
这项计划命名为“曼哈顿工程”。那时美国研究原子弹的工作尚处在艰难的创业时期,虽
然物理学家已经发现:重水是铀堆最理想的减速剂,是生产原子弹极为有效的物质。可是
他们手头没有足够数量的重水,因此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采用石墨做减速剂。 

  1942年深秋,格罗夫斯将军和欧本海默驱车爬上新墨西哥州的蜿蜒山路,来到坐落在
那儿的洛斯阿拉莫斯寄宿学校。这儿被命名为“Y基地”(即曼哈顿计划在洛斯阿拉莫斯工
作据点的代号)。从1943年7月开始,来自美、英和其他各地的原子物理科学家和家属源源
不断到来。到第三年,已有一万二千多“居民”了。在研制原子弹的紧张时期,人们只看
到满载矿石和各种器材的列车不分昼夜,川流不息地驶进保密工厂。最后,只运出了几只
略大于拳头的球体——原子弹的芯块。 

  1945年7月12日,欧本海默亲临现场检查,看着价值二十亿美元的原子弹吊离地面。他
独自一人,最后一次站立在高高的塔顶上,细心检查原子弹的每一个部件。 

  15日凌晨5点半,在距离洛斯阿拉莫斯约一百六十公里的阿拉摩哥多沙漠的零点山,进
行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约有一千名物理学家、放射医学家、气象学家、数学家
和爆炸专家、政府官员等被邀请参观。中国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也应邀出席 

  参观。试验一切顺利。原子弹的威力比预料的还要巨大,相当于两万吨梯恩梯炸药的
威力,那座安置原子弹的巨大钢塔,被几百万度的高温汽化得无影无踪。从此欧本海默被
世人称为“原子弹之父”。 

  站到了被告席上 

  然而,人们万万不曾想到:早在爆炸试验之前,原子弹的阴影已笼罩了欧本海默。这
阴影缘于他早年的那段最终未获圆满,却终身难以忘怀的恋情。1936年,欧本海默追求过
一位名叫珍·泰特洛克的研究神经病学的女大学生,这是一个共产党员。通过她,欧本海
默在加利福尼亚认识了几个著名的共产党人,并开始阅读有关苏联的书籍,还给左翼组织
提供过大量资助。这对有情人最终未成眷属。1939年欧本海默遇上了在植物研究所工作的
卡塔琳娜·普也宁,他们相爱,并在1940年结了婚。 

  但以前的女友依然一往情深地爱着欧本海默,常打电话和他约会。1942年5月,虽然欧
本海默自己什么也没有觉察到,可实际上他已成了美国当局特别注意的“对象”,认为他
很可能把在洛斯阿拉莫斯所得到的科学研究资料,在未向美国政府报告之前就交给了共产
党,因此情报机关建议除去欧本海默的职务。可是基地的最高军事代表格罗夫斯将军坚持
认为:少了这个有名望的科学家和如此卓越的天才组织者,是绝对不行的。他表示可以亲
自监视欧本海默。 

  后来,一位参加过制造原子弹工作的欧本海默的学生,由于宣传和平主义和共产主义
被开除。这更增加了情报机关的怀疑,欧本海默已处在了被告的地位。反间谍机构接连不
断地审问这位原子科学家。1943年9月12日,欧本海默被召到华盛顿,在五角大楼的一个房
间里,墙上预先安装了记录谈话用的隐蔽的麦克风和相连的录音机。然而欧本海默坚持说
,他在洛斯阿拉莫斯的职务是纯科学性质的,如当局不同意这种观点,他随时可以辞职。
 

  1945年8月6日,一枚原子弹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死三十万六千多人;另一枚原子弹
又在日本长崎上空爆炸,死十三万八千多人。这是美国当时仅有的两颗原子弹,但日本不
知道美国有多少这种炸弹,也无法得到这方面的情报。一星期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两个月后,格罗夫斯将军代表陆军授予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荣誉证状。欧本海默以他低沉
而缓慢的语调致答词,说了一段语出惊人的话:“如果原子弹被一个好战的世界用于扩充
它的军备,或被准备发动战争的国家用于武装自己,届时人类将要诅咒洛斯阿拉莫斯的名
字与广岛事件。全世界人民必须团结,否则人类将毁灭自己……” 

  1946年3月16日,杜鲁门总统任命巴鲁克担任联合国讨论国际管制原子能问题的美国代
表团团长。巴鲁克邀请欧本海默作为科学家参加代表团,欧本海默拒绝了。艾奇逊作了动
员,欧本海默只好违心地同意前去。在联合国大会上,欧本海默流露出他的内疚与痛苦,
在会上竟脱口而出:“主席先生,我的这双手沾满了鲜血……”这话使杜鲁门大为光火。
 

  欧本海默反对将原子弹用于战争,反对制造氢弹,这进一步引起了后来的艾森豪威尔
政府对他的怀疑。1952年7月,欧本海默拒绝出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总咨询委员会主任的职
务,于是关于他的忠诚问题又被提出来了。更糟糕的是有人认为欧本海默十之八九是伪装
的苏联间谍,想置他于死地。终于,艾森豪威尔总统命令将欧本海默同政府机密隔离,甚
至不许他再接触自己的保险箱。1953年12月21日,原子能委员会提出了对欧本海默的二十
四条“莫须有”的罪状,其中有二十三条是他同共产党有关,而第二十四条则是他“强烈
地”反对制造氢弹。 

  1953年12月23日,欧本海默收到了起诉书。他的大多数同事和社会公众舆论都站到了
他一边。1954年4月12日,美国当局开始对欧本海默案件进行审讯。欧本海默花费整整四个
星期的时间来听取对他自己一生事迹断章取义的捏造和污蔑,以及政治上的疯狂迫害和人
身攻击。1954年4月22日,是欧本海默的五十岁生日,但这一天却是这位卓越科学家的审讯
日。这使欧本海默心力交瘁。 

  1954年10月,随着欧本海默重新当选为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所长,联邦调查局才最后
撤销了对他的长期监视。欧本海默偏爱理论物理,1956年夏天,他在总结自己的经历时,
曾不无感触地说:“我做了一场噩梦,我做了恶魔般的事情。我现在正回到真正的工作岗
位上去,献身于纯粹的研究工作。”这之后,他从加州带来了一批能力很强的学生与他一
起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研究室。这批学生中有两个中国人:杨振宁和李政道。
 

  1965年,欧本海默患了肝炎,身体越来越虚弱。他不得不辞去研究所所长职务,仅担
任理论物理的高级教授。第二年他被诊断患了喉癌。1967年2月18日晚上,欧本海默溘然长
逝,终年仅62岁。 

  摘自《名人传记》冯泽君著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版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