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史海钩沉:爱因斯坦自认为犯下一生最大错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Aug 3 13:03:45 2002) , 转信
徐焰
1939年8月2日,流亡美国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纳粹之
前研制出原子弹。
在人类的战争舞台上,古代一直用冷兵器拼搏,近现代又以热兵器较量。然而继体能
、热能之后,1945年美国对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又使核能这种幽灵钻出魔盒,进行战争有了
第三种巨大能量,其威力之可怕后来发展到简直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的地步。最先揭示出核
能量公式的,就是人称20世纪最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他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建制原
子弹一事,对人类带来的是福是祸,多少年来也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担心纳粹研制核弹
,促使爱因斯坦建议美国抢先
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最先揭开了核学科的神秘面纱。X射线的发现使威廉·伦琴成为
第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更使人类揭开了走向核时代的序幕。法国的居里夫妇又使人们
对核裂变现象有了认识,看到其巨大的爆炸力可做出惊人的工作。不过居里也最早预言,
在那些发动战争的罪犯手里,这也是一种令人恐惧的摧毁力量。
进入20世纪后,德国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质量能量公式,揭示出人类可以将物
质的部分质量直接转换为巨大的、并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能量。接着,丹麦的波尔、意大
利的费米和德国的哈恩等人又进一步论证出核能可以释放出的惊人力量。不过,直至20世
纪30年代末,核科学研究仍只限于极少数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工作,外界并不大关注。
最早注意到核裂变军事价值的是德国科学家,他们在核裂变研究中也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后来,率先研制出原子弹的却不是纳粹德国,主要原因就在于法西斯的残暴把大批科
学家推给了美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疯狂迫害犹太人,在国外访问的爱因斯坦的书也
被称为“犹太人邪说”而遭禁,他因此定居美国。费米、波尔、格拉德等科学家也逃出纳
粹魔爪,到达了大西洋彼岸。居里夫妇的女婿约里奥(后为法国科学院院长、法共党员,也
是钱三强的导师)则在德军占领挪威前夕,把制造核弹必须的200升重水运到美国,而此时
全世界其他试验室中的重水加在一起不过几升。就此,美国制造原子弹具备了最优越的人
力物力资源。
1939年夏,鉴于欧洲战争爆发在即,匈牙利科学家格拉德担心德国造出核武器,便向
美国政府提出应抢先研制,几乎没有这类知识的官员却将此建议视为天方夜谭。沮丧的格
拉德只好找到爱因斯坦,说服他直接致信总统罗斯福,说明核裂变可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新
型炸弹。一向敬重爱因斯坦的罗斯福接信后,在10月接见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如同教师辅导小学生那样讲解核裂变原理,使过去对此一窍不通的总统了解到制造原子弹
的可行性。通过这次有历史意义的交谈,罗斯福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要赶在德国人之
前造出原子弹。
-“曼哈顿计划”实现后,多数科学家又感震惊痛心
战时研制原子弹是一项绝密项目,罗斯福决定不能让敌对的德国、日本乃至暂时的盟
友苏联知道。政府内只有总统、陆军部长等几人了解此事,副总统杜鲁门都蒙在鼓里。
为了不引人注目,美国总统秘密委托一位衔级不高的工程兵团建筑部副主任格罗夫上
校(随后晋升为准将)负责试验区建设。不久,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奥本海默被选定为科
研组织者,后来,他就被人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美国的核研究基地设在新墨西哥州一片沙漠环绕的大山之中的洛斯阿拉莫斯。而在高
楼林立的纽约市中心曼哈顿成立了一个名为“工程管理区”的机构作为统一指挥部,核弹
研制工作的代号就称“曼哈顿工程”。事后证实,德国因一直不知道美国已进行核武器研
制,自己也忽视了此项研究。日本对降临到头上的原子弹感到完全意外,苏联却对此事了
如指掌。后来美方侦知,在被严密监控的1000余名核研究人员中,竟有英国科学家福克斯
等几十名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和信仰者。他们不为金钱报酬,只是感到不能让美国独享这种
可怕武器,便冒着危险向“格别乌”和红军情报总局驻美机构提供了大量极详细的情报。
1945年7月,美国试爆原子弹成功两天后,刚接任总统的杜鲁门便在波茨坦会议上向斯大林
吹嘘自己有巨大威力的炸弹,对方却全无反应,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他根本听不懂。其实
,斯大林比杜鲁门更早知道“曼哈顿计划”,苏联的同类研究也在1943年展开,核竞赛早
已秘密开始。
1945年春,美军进占德国西部,发现纳粹的核研究只限于实验室阶段而没有武器制造
计划。爱因斯坦得知后,马上向白宫提出不必要再使用核武器。美国7名著名科学家也起草
了请愿书,认为使用核弹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问题,在世界上也将开创毁灭性攻击的先例并
引发核竞赛。何况日本败降在即,已用不着原子弹。然而,核弹一旦制造出来,就不由科
学家而是由政治家说了算了。8月上旬,广岛、长崎落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10万人的生
命。
核轰炸的消息传来,杜鲁门和许多官员兴高采烈,大多数参加“曼哈顿计划”的科学
家们却心情沉重。爱因斯坦便痛心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
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的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人类下一次战争若使用核武器,再下一次战争就只能使用木棒了
核武器这一魔鬼从潘多拉盒子中跳出之后,给人类生存都带来了巨大威胁。美国制成
原子弹后仅四年,苏联也进行了核试验。又过了三四年,两国都制成威力更大千百倍的氢
弹。到60年代中期,核国家发展到五个,核弹总存量达7万枚(98%为美苏两国所有)。美苏
都可将对手毁灭十几次,附带的核污染会波及整个北半球。更可怕的是,核爆炸的烟云会
长时间阻隔阳光,气温骤降会形成全球的“核冬天”,世界上所有农田将颗粒无收,掩蔽
所中钻出来的人不丧命于原子病也会饿死。
核武器使战争手段发展到极致,也导致爆发世界性核大战不会有赢家。即使有少量幸
存者,人类几千年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也将毁灭殆尽,还要回到石器时代再进化一遍
。看到这一危险性,爱因斯坦在晚年始终持反核立场。客观地讲,爱因斯坦不必过于自责
,历史偶然性都寓于必然性之中。当初他若不写那封建议信,后来科学的发展也会使别人
提出类似建议,核武器问世只不过会晚些年罢了。
核能的发现虽然带来毁灭性手段,但这一科研成果也给人类带来真正取之不竭的新能
源。按原子弹的核裂变原理建起的核电站,已继煤炭、石油之后为工业带来新的动力。将
来若把氢弹的核聚变方式应用于民用,全世界的能源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诺贝尔曾有一句名言——“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全世界人民
如果能以持久的努力禁止使用和最终销毁核武器,核能对人类就不会产生毁灭作用而只会
造福,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核研究领域的贡献就将永远作为功绩写入史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