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xus (红色十月), 信区: Green
标  题: 隆美尔之魂-读《步兵进攻》(1)(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18日18:37:1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步兵进攻》初版于1937年,立即引起广泛注意,其作者隆美尔中校可谓是名利双收,
在其军事生涯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隆美尔在德国军事学术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后
来出掌维也纳新城军事学院也是顺理成章;更为重要的是据说此书引起了希特勒的关注
,并亲自指定隆担任大本营司令官,成为其飞黄腾达的开端。在国外,当时瑞士军方即
把《步兵进攻》作为军事教科书,并邀请隆赴瑞讲学;随隆美尔在二战中叱吒风云,此
书也一版再版,仅在美国就加印九次,巴顿将军非常喜爱此书,甚至可以成段背诵,即
使在隆去世以后,仍然随身携带此书。当六十年匆匆而过后,此书仍被称作为军事经典
,其初版已成为收藏家的珍品。那么这本书的魅力何在呢?
(一) 作者及写作背景
隆美尔元帅大名鼎鼎,我无意再重复他的‘丰功伟绩’。总而言之,隆美尔元帅是德国
二战最知名也最富争议的将领,但是《步兵进攻》的作者并不是隆美尔元帅,而是尚不
为人知,且没有什么争议的优秀教官隆美尔中校。从默默无闻到威名赫赫,从众口交赞
到众说纷纭,是个有意思的过程。二战后大批德国高级将领对其进行攻击, 主攻点在於
其欠缺正规军事教育,以至于在战略,后勤等等方面严重不足,不是担任高级军职的理
想人选,当然也暗示希特勒的用人不当。要想完全了解这些指责的根源,需要对德国的
军事教育多说几句。
德国是个极重视教育的国家,具体到军事上也是如此,其军队的正规化,专业化,精英
化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战前高级军官的贵族比例非常高,非贵族的也基本为军事
世家;他们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从出生起就受到比较良好的文化教育,早则八九岁,晚
则十二三岁就进入少年军校,然后入高级军校,服役后经选拔到军事大学深造;最后还
要经过总参谋部的培训,合格后会担任一系列中级参谋职务,逐步提升,认为有培养前
途的提拔到高级军职,然后经过锻炼观察认为确实符合标准的将正式担任重要职务(也就
是将军)。整个培养程序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总参谋部的培训是重中之重,所以德高级军
官的整体素质相当高。一战后帝国崩溃,但德军基本上仍保
持了这一模式,且由於裁军影响,更趋於精英化,旧以伦斯泰德,新以曼施坦因为代表
。应该说著名的总参模式多年来确实为德国源源不断的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带来
了等级森严,论资排辈的问题。在希特勒掌权后出现了一些改变,这个问题在(三)中我
会进一步涉及,在这里先把目光集中在隆美尔中校上。
隆美尔1891年11月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校长。高中毕
业后参军,21岁毕业于但泽军校,相当于大专学历,终其一生这就是隆的最高学历,他
后来既没有入军事大学,也不是总参军官。他的军旅生涯非常简单:1914-1918作为低级
军官参加一战;1919-1928担任连级指挥官;1928-1939除2年担任营级指挥官和一些临时
任务外,主要担任军事教官。1940-1944二战。简而言之,两次大战间的二十年,前十年
在基层,后十年在军事教育界。从我的简单描述中,已经可以发现他根本没有进入德军
的高级军官培养序列,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但有时特殊的经历可以提供特殊的视角,对
隆个人而言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丰富的实战经验,多年
的基层锻炼,坚实的学院训练使其拥有一般总参军官缺乏的长处。其临战应变能力,解
决实际问题能力,治军领导能力,教学转换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在德军高级将领中
是名列前茅的。用我们习惯的话说就是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但同时也隐伏
了一些问题。
《步兵进攻》成书于1937年,隆时任波茨坦军事学院高级教官,他当时已在军事教育界
享有一定声誉,但还不为大众所知。而当时的德国正在重整军备,军队高速扩张,如何
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大批有水平的基层指挥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步兵进攻》应时而生
,立即引起很大反响,一时间成为军校生手中的‘圣经’。回到开头的问题:《步兵进
攻》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其魅力何在?著名的军事学家汉斯教授曾回忆:隆美尔的
教学风格不属於激情洋溢的,而偏于冷静淡定,有时甚至会出现轻微的停顿,但永远不
是单调的重复,哪怕是第几百次的讲座,还是引人入胜。这句话也基本适用于《步兵进
攻》。我就不太恰当的引用这句话作为介绍的开端吧!
《步兵进攻》的读后感:特点,共鸣与问题
如果你希望看到的是一部激荡人心的美国大片的话,肯定会失望到底;如上所说《步兵
进攻》整体上偏于冷静淡定,而且它是一本小书只有三百余页。
首先谈谈这本书的特点:
1) 实用和创新:这是本书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如果加一个副标题的话,我建议是---‘
怎么办?一战的回忆与反思’。它的目的非常明确,非常实用,就是告诉基层指挥官如
何灵活运用基本战术,不涉及任何战略问题。整本书实际上是隆美尔的一战个人回忆录
,以时间为顺序,从奔赴战场(23岁)到一战结束(27岁)。其反复回旋的主题就是怎么办
!一个年轻基层指挥官在千变万化的战况面前如何判断,抉择,执行任务。书中作者反
复强调独立,创新,灵活的重要性,永远不要墨守成规,要敢於负责,乐于负责。对很
多基本战术包括军事心理学的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
2) 形式清晰别致: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共分六章;每一章又分若干小节,每个小节主
要谈及一个战斗行动,文体主要为记叙文,描述的是年轻的隆美尔在战斗当时的亲身经
历:战斗背景条件,判断行动,战斗结果;文风比较细腻,强调细节,间有极淡的抒情
。小节后附录总结性文字,为议论文,是将近二十年后隆美尔中校对战斗的反思,文风
比较简洁,如常见的15条战斗格言即摘选于此。本书有大量插图,非常形像。从整体形
式上有点类似于战例选编,但系统性连续性文字性更强,且极为生动,是优秀的辅助类
教材。
3) 战例广泛全面:由於年轻的隆美尔在一战中转战西线,东线,南线,与法军,罗马尼
亚军队,俄军,意军都有交手,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本书描述了战壕战,堡垒战,平原
战,森林战,高地战,山地战,雪地战,雾战,夜战,雨战,突袭,奇袭,攻坚,正面
进攻,攻防转换,以攻代守,动态防御,静态防御等等亲身战例。此书名为进攻,但在
分析中极为重视防御,‘攻的下而守不住’是进攻的大患,进而强调攻防转换。
4)文风冷静淡定,但冷中有热: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和容格儿的书我都读过,《步
兵进攻》介于两者之间,在文中对战争的描述有点自然主义倾向,读完此书很难让人产
生对战争的向往和渴望,有些地方相当沉郁;但同时也不会绝对的排斥战争,你会觉得
对於无法避免的事情,勇敢的承担责任是最好的选择。对敌人的态度我个人觉得更偏向
于雷马克,全书死亡不断,但从未出现报复的字眼,更多的是一种悲悯和理解,或客观
的描述。但客观中又蕴含极大的热情和个性,充满对不可能完成的挑战的兴奋和满足感

以上我所谈及的特点都比较笼统,只是从出版业的角度谈,尽量避免个人看法,力求客
观。下面我想着重谈谈自己的共鸣,也是这本小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对我而言,在看
《步兵进攻》前后我对隆美尔的看法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在我心中它的确是经典;此
外我也不自量力想谈谈它的问题;最后我想从《步兵进攻》出发深入谈谈希特勒,隆美
尔,和总参谋部的问题。
目前我的设想这篇简评包括三部分:
(一) 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 《步兵进攻》的读后感:特点,共鸣与问题;
(三) 希特勒,隆美尔,和总参谋部。
由於较忙,进度可能慢些,希望批评;此外如果有谁对《步兵进攻》其他方面感兴趣的
,也可以指出。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7.8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