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xus (红色十月), 信区: Green
标 题: 隆美尔之魂-读《步兵进攻》(3)(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18日18:39:10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符腾堡山地营与斯波塞少校>
《步兵进攻》近70%的篇幅集中在符腾堡山地营,应该说1915/10至1917/12这短短的两年
改变了隆美尔的一生。从成绩上说,在这里他迎接了人生中第一个辉煌,获得了蓝色马
克斯最高勋章;从军事上说,在这里他形成了热烈而飘忽不定,迅捷而出人意料的风格
,后来他能迅速把握闪电战的宗旨就不令人惊讶了;从精神上说,在这里他征服了阿尔
卑斯山的雪峰和狂风暴雨,磨练出钢铁般冷酷的意志;但更为重要又常被人忽略的是: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人,其作用并不次于后来的希特勒,他就是符腾堡
山地营的营长-----斯波塞少校。
1915年10月,小隆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符腾堡山地营二连连长。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背
景:随着战争的持续,越来越多国家的卷入,德军高层认识到已不可能速战速决,除了
法国平原的血战外,阿尔卑斯山防线压力激增,奥地利独木难支,急需补充高战斗力的
山地部队。因此德高层决定从各战线抽调精英,整编新的阿尔卑斯山地军团,符腾堡山
地营即包括在内。这个新组建的山地营的作用类似后来的突击队,机动灵活,可分可合
,专门承担攻坚任务,说起来有点像我们的尖刀排什么的,就是哪儿难往哪走的意思,
因此选拔的都是老兵。对小隆来说,能被选中,也是个荣誉。应该说在法国这一年他表
现不错,经过了生死考验,获得二级及一级铁十字勋章,升为中尉,但从整体说还略显
青涩,有时也不够自信。现在到一个精英云集的地方,又从熟悉的战壕战转为陌生的山
地战,这个转折把握不好就可能废了。
应该说小隆是幸运的,他遇到的是斯波塞少校,如果这时赶上的是伦斯泰德,可能就出
不来了。斯波塞少校当时四十出头,《步兵进攻》中这个名字反复出现,但除此之外,
人们对他了解不多,只知道他和隆美尔于1917/12/10双双获得最高勋章,创下了一个营
同时两个蓝色马克斯的记录;一战结束后,他累功升至将军,以后退役,于三十年代初
期去世。 我个人觉得斯波塞少校的重要性并不在於他给予小隆的技术指导,而在於他给
小隆创造了一个广阔天地,自由空间。隆美尔外表文弱柔顺,但独立自主性很强,渴望
挑战,喜欢承担责任;外柔内刚的特点在法国就已
经体现出来了,但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住了: 比如他担任团副官时曾经自作主张,就是
上面举的那个伏击战的例子,结果后来被上级训斥了一顿,硬说他是误击友军,隆美尔
讽刺说就是他们的法国俘虏也没能把上级说服。
但在山地营24岁的小中尉与四十出头的老少校配合默契,老斯波塞对小隆可谓是绝对信
任,宠爱有加, 使隆美尔性格热烈奔放的一面得到极大的发扬。每当有艰巨任务的时候
,老斯的目光都会投在小隆身上,鼓励他大胆说出内心的想法,并为其想方设法创造条
件,小隆只是个连长,但他最高的指挥的兵力却达到团级。当与友军发生争执时,老斯
是小隆坚定的后盾,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意大利,符腾堡山地营与巴伐利亚生命卫队的冲
突,也就是所谓的隆美尔与舍尔纳两个未来元帅之争。后来可谓是符腾堡山地营所到之
处,敌我双方皆闻之变色;敌人害怕是应该的,自己人
怎么也害怕呢?原来在小隆眼中资历无先后,任务无你我,不但漂亮的完成自己的任务
,经常捎带的把友军的任务也完成了。到最后上级的命令也可以违抗,例如longarone战
役中,老斯认为敌人已经歼灭,命令小隆回军,小隆拒绝执行,认为其不了解一线情况
,但这之后老斯并未怪罪小隆,为什么?看看小隆是如何赞美老斯波塞的:“在战斗结束
后,友军首长对斯波塞少校说:‘我应该钦佩您哪一点呢?是您面对敌人的勇气,还是
面对上级的勇气呢?’” 原来这点小隆还是从老斯那里学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老斯可以
说是小隆精神上的教父: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按事实办事,不管讨不讨喜;只要为大
家好,不用考虑一时之关系,这种简单直率的思维方式一直被隆美尔坚持,他引用的那
句形容老斯的话完全可以套用在二战中自己身上,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但总的来说,尽管如此,小隆在一战中的人缘还是不错的,首长依靠赏识他,同僚喜欢
他,部下崇拜他。这可能因为他毕竟是个年轻的下级军官,还不用处理那么复杂的人际
关系。在斯波塞少校麾下,小隆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迅速长起来了,小隆在阿尔卑斯山
上赞叹云海的美景时,可能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杨格准将曾说对一战的小隆,
无论看官方的记载,他人的回忆还是隆美尔自述,都只能让人产生英雄的感觉;隆的一
个老部下说那是他唯一会的生活方式。隆美尔自己说他无法抗拒那种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的诱惑!无法抗拒!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16年冬季,符腾堡山地营转赴罗马尼亚,这里一切都是流动的,甚至滑雪作战,有点
象《林海雪原》,就差‘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了;罗马尼亚人也不是法国人,他
们更加彪悍,更能吃苦耐劳。小隆必须证明自己山地战的能力,令人惊讶的是他迅速的
适应了环境,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在后来其军事生涯中,适应能力超强可以说是隆美尔
的一大王牌,很多军事学家进行分析,有说其聪明,领悟快的;有说和其争强好胜的性
格有关的;有说其善於学习反思的;隆美尔本人对此没有解释,我们只能推测。有意思
的是隆美尔尽管以狐狸闻名,却是个意志论者,相信意志的胜利,认为人定胜天。
罗马尼亚的皑皑雪峰马上给这些心高气傲的年轻人一个下马威: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四千
公尺的高峰驻地准备休息时,战区首长命令二连和五连马上去另一高地搜寻失踪两天的
侦察部队。没有向导,没有马匹,没有冬季装备,正在下雨。但他们还是受命出发了,
负重徒步行军至五千公尺时,天色已黑,瓢泼大雨,寸步难行;即生不了火,也没有避
雨之处,好不容易熬到雨停,又开始刮刺骨的寒风;天一蒙蒙亮,部队继续前进,终於
爬到六千公尺的雪线时,军衣已经冻在身上,没有人知道方位,似乎还不够糟糕,开始
下暴风雪。极度的严寒,单薄冰冷的衣服,没有火,没有食物,没有躲避之处,部队再
也无法忍受了,要求撤退,但得到的答复是若不服从命令,军法审判。在暴风雪中士兵
相拥取暖,大量的高烧和呕吐,但仍然不许撤退,这个冬夜是如此漫长,当最终上级同
意派装备齐全的部队替换他们时,已是第二天中午,此时已有90%的人因冻伤和高热而躺
倒。小隆慨叹如果没有充分的装备,恶劣的气候将如何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但另一方面
人的忍耐潜力是多么大 。的确在二十多年后人们惊呼隆美尔不是人是机器时,不应该忘
记是山地严酷的环境使他脱胎换骨,他再也不是那个软弱爱幻想的男孩了。
这本书类似的战例太多,只举一个:一次山地激战,他胳膊负伤,流了很多血,换我的
话,多好的机会,可以光荣的下场休息了。这时老斯波塞开阵地会议,告诉他们形势非
常危急,已经被俄罗联军包抄了,极可能被截断,抽调不出援军,上级希望坚守,然后让
小隆发表看法。小隆指出全部坚守是支撑不住的;撤退也非上策,一旦敌人发现我方的
虚弱,大举进攻,全都完蛋;以攻代守不可能;唯一之计是趁着敌人未攻之时,重新部
署,重点防御**防线,这是关系全局的关键点,用五个营的兵力有可能守住,但现在距
离敌人下次进攻至多只有4个小时,必须火速行动。老
斯批准了小隆的计划,要求其亲自执行。下面我不想多说了,总之他在恶劣的山地气候
条件下,带伤战斗,五天五夜没睡,坚守阵地,中间的情况错综复杂,敌人反复进攻,
几乎是不断的调整,一切都要瞬间决定。我也不记得他此次指挥了多少军队了,反正感
觉老斯好像把能调动的军队都给他了,也是急了,可能是最严峻的一次,差点完了;最
后战线稳定下来后,小隆高烧下场。是什么让他带伤坚守下来的呢?“局势的严重性,
战友之情,还有最艰巨任务带来的刺激性,战胜自己的满足感。” 是不是不害怕呢?实
际上他很紧张,但是他无法抗拒那种诱惑!我觉得以小隆的个性,应该当f1赛车手,多
速度多刺激啊! 我胡思乱想,小隆是不是有自虐情结,整个一‘先进工作者’的嘴脸,
越苦越高兴,越难越刺激;特喜欢往血雨腥风里钻,哪危险去哪,好像得了什么大便宜
似的。也许有时越是文弱寒微的人,实际上内心越激烈,越渴望证明自己吧。(注:德军
形式比较灵活,例如对战斗群的名称,大家应该不陌生;像小隆一个小中尉,但在需要
时,隆美尔战斗群的兵力可以以团计,当整修时,他仍担任连长)
从心理学上说,文弱的人又要做危险的事,往往斗智不斗力,容易走阴柔的路数,小隆
的狡诈那时就很明显了,他最擅长利用恶劣的气候或地理条件,出其不意的攻击敌人后
方,找到弱点后,只攻一点,不及其余,一旦撕开缺口后,如洪流般涌入;如果处於不
利形势,善於制造混乱,败中取胜;是个打时间差空间差的高手。另外一点就是他说瞎
话的水平实在是高,真是骗死人不偿命,有些场景都相当搞笑。讽刺的是,诺曼底登陆
时,盟军以彼之道,还之彼身,此是后话。
如果说小隆攻击上是一流水平的话,在逃跑上则堪称超一流水平。说实在的,他能那么
多次在不可能的情况下死里逃生,还真不全是上帝的偏爱。
<逃跑的高手?>
对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命最重要!活命容不容易,看什么人什么时候了。像曼帅一战在
前线受重伤,伤好后马上调到参谋部,这才为德国保住一个百年难遇的未来元帅;但有
几个人能是兴登堡的外甥,本人又出色的呢?像容格尔七次重伤,还不是重返前线吗?
这里并没有什么公不公平的问题,这就是人生。何况血雨腥风吹打得别人,怎么就吹打
不得你呢?是生存还是毁灭?对每一个前线的军人来说,是个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我
强烈建议,凡是不打算当烈士的有志青年,都该看看《步兵进攻》一书;我对老板说,
《步兵进攻》这名字在国内没销路,最好改为:《想要
活命吗?教你1001招 》;作者也不能是隆帅,其结局太没说服力了,有活命的技术,没
活命的性格,最好改为艾森豪威尔将军。准保老少统吃!银子大大的赚。还记得射雕英
雄里郭靖是:打不过,再加把劲儿!郭靖算个英雄;小隆呢?是打不过就逃,然后在回
来打!其逃跑是花样百出,色色不同,那么算不算英雄呢?
第一幕:
时间:1914年9月;地点:法国森林; 背景:激战正酣,小隆突然遭遇五个法国兵,当
时正是混乱一片,谁也顾不上谁;敌我对比1:5。
小隆一眼扫去:靠!怎么重叠站位,这水平也太菜了!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枪过去,躺
倒俩个;好,还剩三个,再来一枪,咦?怎么没动静?坏了!没子弹了。当时一身冷汗
就下来了,怎么办?距离太近了,没时间上子弹了;周围没有可以掩护的;现在跑也来
不及了;只有拼刺刀合适,当下心一狠,冲着三个法国兵就过去了........只听一声枪
响,从侧面射来一颗罪恶的子弹,小隆咕咚一声就倒下了,正趴在一法国兵面前;只要
这时再补上一弹或给一刀,二十年后省多大事儿啊!就在小隆轰然倒下的瞬间,他就势
一滚,瞅着一棵大树就过去了;就是这零时间的一滚,救了他一命。下半场小隆就在树
下休息了,当时乱七八糟,谁也没注意这儿还有这么一位,等战斗结束战友找到他时,
都快晕了;这是小隆一战第一次也是最重一次受伤,离死亡最近的一回。他重回战场是
快四个月后的事了。
点评:我个人感觉小隆此次有装死之嫌疑,那棵树一定早就相中了,只可惜够不着,不
然在生死一线间,怎么可能时间方位把握的那么佳,一滚就滚到那么好的点,那么长时
间就没人注意。虽说狼狈了点儿,不够光彩,但命捡回来了,值!
第二幕:
时间:1917年1月,清晨;地点:罗马尼亚山地; 背景:一次野战结束,小隆与副官两
人骑马巡视阵地,试图与侧翼建立联系;突然遭遇敌人全副武装的巡逻部队,敌我对比
1:8。
这时的小隆已非昔日可比,在他保持原速纵马向前的几秒中时,他的脑中已经计算了n次
方:怎么办?抵抗是不可能的;逃跑只能更快的带来枪子儿。他下定了决心,上前微笑
的对敌人说到:“放下武器吧,你们已经被俘了,去到镇上的教堂与你们的数百名的伙
伴会合吧,他们正关押在那里。”小隆说他很怀疑那些士兵是否能听懂德语,但是他们
被他镇定自若的举止,平静友好的语调打动了,原地解除了武装,顺着小隆指出的方向
列队前进了,他们居然就这样相信了! 小隆继续以原速向前几百码,然后调转马头,抄
近路以最快速度逃回连部。“我恐怕一辈子再不可能遇到如此简单的对手!”这战俘当
的也太冤了!
点评:隆美尔的结束语并不正确,尽管他不到万不得已时极少采用此法。他的微笑似乎
是有某种魔力的,不然很难解释有些事情;彪悍笨笨的罗马尼亚人,热情散漫的意大利
人,严谨刻板的英国人,浪漫多情的法国人,开朗好动的美国人都曾被打动。像英国的
杨格准将,曾经在北非战场被俘时与隆相遇一分钟,但永远忘不了了“那双碧蓝的眼睛
,和那抹若有若无的微笑”,为此在二战结束后,深入德国,成为了隆美尔的第一位传
记作家,只因为他‘太渴望了解隆美尔’。“狐狸的微笑”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只希
望别赶上他说瞎话,那简直比窦娥还 冤啊!
第三幕:
时间:1917年冬;地点:意大利; 背景:数次不战而屈之兵后,小隆他们取得很大胜利
,在继续向前侦察时,发现大批意大利军队试图反攻,敌我对比1:n!
一提意大利军队,大家就觉得很菜,但小隆最惊险的一次恰恰是于意大利军队交手,原
因很搞笑:由於意大利军队有投降的习惯,所以当小隆他们发现时就弄不清是进攻还是
投降,不敢开枪,结果发现不对时就晚了;除了小隆一人在最后一刻侥幸逃脱外,五十
多骨干全部失陷;小隆一发现守不住了,说时迟,那时快,立刻抬脚------上墙,消失
在夜色中,然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与整个意军赛跑,为什么?因为河边德军,还不知情
,正背对敌军,谁赶到,谁占先机。最后小隆先到,立刻重新配置,组成防线,但兵力
根本不够,出现大量缺口。为了给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敌军以被围假象,并避免敌人夜袭
,小隆火烧连营,漫漫河线,一片通红,他下定决心战斗到最后一人,这一夜,敌人攻
如潮水,但关键的防线没有冲垮,第二日援军一到,立刻绝地大反攻,关于下面,我就
懒得说了,专门有两本书就是谈这事的,反正最后他们不但解救了战友,还取得了很恐
怖的战绩。知道意大利与德奥的著名的第十二次战役吧,就是那时的事了。
评点:我对说小隆的反击是不太有兴趣的,这也不是我这节的重点,我之所以引用这个
战例,是因为只有此次小隆是不加思索,拔腿就跑的,我感觉特痛快;其他每次都是‘
怎么办?abcd几个选项,一一排除’,好像多运筹帷幄的。原来你隆美尔也有今天啊!
说着说着我自己的劣根性也出来了。
写到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小隆一战的表现。大概你已经发现对於小隆最辉煌的战斗我都没
怎么谈,因为那并不是我所关注的。但是我承认无论后来有多么大的争议,一战的隆美
尔是了不起的。“不要忘了取得这些成绩时他只有25岁,甚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小
,但他的上级却仰望他。”(杨格)。隆美尔中尉于1917年12月10日获得蓝色马克斯勋章
,这是德意志的最高军功勋章,主要是发给高级军官的,随着形势的恶化,为了刺激阵
地指挥官的积极性,后两年政策向其倾斜。但是直到大战结束,陆军共有533人受勋,其
中前线军官只有214个,而第一线的少尉中尉
只有区区19人,小隆名列第六,如果不是因为意外,他可能名次还会提前。这19个年轻
人中,有的没有回到故乡,有的离开了军界,如容格尔,成为了知名作家,著有<钢铁的
暴风雨>;其中的隆美尔与舍尔纳这对竞争伙伴成为元帅, 其余的在哪里呢?在哪里呢
?
---红焖羊排 J
回复(3):《步兵进攻》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完美的,即便是经典;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中也不相同,在此我不自
量力谈谈《步兵进攻》的问题,纯属个人观点。
1) 首先从作者对战争的态度谈起,《步兵进攻》中对战争的描写偏于自然主义,甚至有
些地方更近似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众所周知,《西线无战事》是反战的,隆美尔
显然不是,《步兵进攻》本身就是一本以实战为目的的战例体军事教材,这种态度就令
人费解了。
是否这是德国当时的主流呢?显然不是,无论容格尔的《钢铁的暴风雨》还是他人的著
作都有令人刺眼的报复的字眼;是否因为这是专业书籍,要保持客观呢?显然不是,战
争本来就具有排他性。我们常谈‘正义之师’,就是突出我们是正确的,敌人是罪恶的
,‘汉贼不两立’是必须坚定的职业立场,中外皆然。是否因为出版时的国际背景呢?
有可能,但不是主因。著名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编纂隆美尔二战文件时曾严肃指出
:隆美尔对战争持有一种迷人但危险的孩子气的态度,他把战争看成比赛,而他们则是
代表各国参赛的选手,为荣誉和责任而战。这是个非常形像的比喻,网队和马刺队争夺
总冠军,虽不能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总不能说网队是罪恶的,马刺是正义的吧,
这没有对错的问题,也可以说大家都没错。但战争不是比赛,尽管事后可以改变说法,
但当时就是你死我活,必须爱憎分明,这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而隆美尔的态度过於客观,爱憎不分明,立场不坚定,的确是‘无仇之战’。我完全有
理由相信如果他战死沙场,绝不会化为厉鬼,报复杀死他的敌人,甚至不会对战友说为
我复仇!实际上他就是这么做的:在希特勒派两位将军下达死刑令时,他的副官也是他
一战的老部下非常愤怒,认为这是乱命,要武力反抗。隆拒绝了,说这是无用的;副官
说:"就是死,也不能放过那俩混蛋,要死一块死。”隆帅答到:"这和他们没关系,他
们只是执行命令,一个人死起码比所有人同归于尽好。”我靠!他要上的是‘刑场’,
一个曾经把希特勒的突击队员命令当手纸一样扔掉的军人,一个被称为‘最后的骑士’
的军人,居然为他妈的行刑官说话,也太冷静客观了吧!显然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在
战后,活下来的梅斯将军日子一直不大好过,隆的老部下愤怒的要杀死他;战俘营里没
有一个人和他说话;盟军对他待遇也很差。我想他一定很怀念隆美尔,为什么其他人不
能象隆一样理解原谅他呢,他只是执行命令呀!另外多说一句,《沙漠之狐》这片子我
看过,其中对隆死一场戏是艺术化,柔和化了;实际上要冰冷的多,既没有深情吻别,
也没有留恋凝视,隆美尔对自己的死亡是极其克制的,对家属的交代极冷静简洁,走出
去后就再没有回头。不过我可以理解影片的处理方式,不然观众恐怕难以理解,太冷血
了!
由此说到隆美尔的军事风格,法军高级将领战后对隆16岁的儿子说:你爸爸打仗总是很
公平,又很优秀,我们都很尊敬他。可能他说的没错,但问题也出在这里。胜利或死亡
是德国一贯的口号,纳粹更进一步发扬了残酷无情的暴力美学。但隆从性格上与这种美
学是抵触的,一般来说他是不愿意同归于尽的,尤其是他认为没用的时候,这没有错,
但走到另一个方向就缺少霸气,失之轻巧。就像哈姆雷特一样,有王者的能力,没有王
者的气质。狐狸是什么样的动物呢?聪明,娇媚,可爱又可气,有时还有点可恨,无论
是聊斋里的小狐仙还是外国的狐狸列那,给人的印象都是如此。但狐狸毕竟不是雄师猛
虎,怎能称王称霸?不过如果隆美尔是‘沙漠雄师’的话,还能否给人留下这么多的话
题和争议呢?
2) 再从本书的内容而言,主要是针对基本战术的运用,谈的相当透彻,相当有创造性。
但缺乏整体性把握,仍局限于就事论事,以小见大,没有高屋建瓴的俯视角度。可能是
由於战例体裁,以及作者创作时地位毕竟有限。反观隆美尔后来所写的<沙漠战争规律>
等文,就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从格局上有很高的飞跃,可以说是能够从多角度立
体的总结问题。看<隆美尔战时文件>,经常感到可惜,如果隆能活到战后,亲自把这些
草稿整理修改,肯定更加系统,层次更高,而且到时把两本书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一
个人思维方法的改变,多么有意思啊!
3) 最后谈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我觉得有志于创作战争小说的人应该看看《步兵进攻》
,这本小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有很多生动而又截然不同的战例,有很多军人的形像虽
惊鸿一瞥,却让人过目不忘。但是描写过於简洁淡定,可能是由於目的所限,总给人一
种没有语气语调朗读<黄河颂>的感觉,如果节选扩写,把重点放在人与事上,放在内心
冲突上,会很精彩的,完全可以拍成电影。不过说回来,这毕竟是教材,不是剧本,文
笔已经很好了,‘虽淡妆素服,不掩国色’。
问题就谈这么多,个人浅见。下面我想从《步兵进攻》出发深入谈谈希特勒,隆美尔,
和总参谋部。这是个相当沉重复杂的话题,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要想谈的比较清楚
透彻,需要对背景和全局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这也是最不好写的一节,我尽力而为。
(三) 希特勒,隆美尔,和总参谋部
隆美尔在西方被称为‘莎士比亚式的悲剧人物’,但在1944年10月14日之前恐怕没人会
这样想,在世人看来,他是‘沙漠之狐’,是第三帝国最年轻的元帅,是众神的宠儿,
人们崇拜的偶像,其影响已超出军事领域。一夜间,由宠儿到奉命自杀,人们无法接受
,德国人一开始甚至认为这是盟军编造的谎话,连盟军自己都难以置信,但这是事实。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个人的命运摆脱不了国家的命运。让我们试着解开这个乱结吧!
近代德国以军立国,军队的地位至高无上 ,领导权掌握在容克贵族手中,而其核心当推
总参谋部。应该说德国的总参负责制,是一个非常优秀成熟的制度,对世界军事产生很
大影响。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到一战后期问题已相当明显。其一是前线官兵与总参军官
的对立。容格尔的《钢铁的暴风雨》中有相当生动的描写,浴血奋战的前线官兵对安居
后方,却指手划脚,动不动拿教条给人扣帽子的总参军官非常反感,他们的回答是:你
们为什么不自己到前线看一看?其二是平民与贵族世家的对立。帝国时代的军官贵族比
例非常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民也跻身
其中,但总参谋部仍为贵族或世家把持,无论在晋升培养等方面,都享有特权;平民出
身的军官对此越来越不满,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可以看出这两个对立
,相辅相成,实质上是对领导权的争夺。
一战后期德军官兵矛盾激化,反抗事件不断出现,后方也是风云激荡。外忧内患下,帝
国崩溃,德皇下台,当时德国甚至出现没收贵族全部财产的主张。战败后经济萧条,全
国范围内造反此起彼伏,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德共不断壮大,实际上都反映了人们对上
层阶级的不满,不甘心作牛作马,任人宰割。后来这一切被统称为‘背后的刺刀’,被
推卸为德国战败的主因。而总参谋部却因祸得福,逃过一劫:由於战败后德国被迫大规
模裁军,只有十万陆军,四千军官,无形中缓解了内部压力;新生的魏玛共和国,政权
频繁更迭,原来只对德皇效忠的陆军变为非政治化,实际上成为独立王国。总参谋部名
亡实存,仍是德军的灵魂,心脏和供血通道,其制度和传统基本保存下来了。但主要矛
盾并没有解决,只是一时被掩盖住而已。
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使德军出现了微妙的改变。希特勒到底代表谁的利益,这是个很难
回答的问题:从纳粹的名称上看应该代表的是下层平民,这是他的主要支持力量;另一
方面,德国的统治阶层是大贵族大资产阶级,不得到他们的认可,希特勒也无法夺取和
稳固权力。最后希特勒采取八面玲珑的手法达到了政治目的,但对於陆军这个独立王国
他该怎么办呢?
从1933-1939希特勒对陆军采取的是怀柔政策,尽管他运用了一些手段在高层安插了亲纳
粹的将领,但是换汤不换药,从制度上并未改变。战争爆发后,军队领导权的问题日益
突出,对平民出身的希特勒,总参谋部从本能上是排斥的;而希特勒的独裁本质,决定他
绝不可能允许一个独立王国存在,一山不容二虎,但一时又需要利用总参谋部,最后产
生了一个妥协下嫁接出的怪胎。
为对抗总参谋部,希特勒主要采取了:
1) 分权改组:希特勒建立了okh和okw削弱了总参的军事指挥权;后来其首席副官兼任人
事部长,又夺取了人事权。
2) 扶持对立力量:大量提拔平民出身的前线有功将领,抗衡贵族世家的势力。以隆美尔
,莫德尔,舍尔纳为突出代表。
而总参决不会甘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总参内部反对希特勒的密谋就没停止过,在他们
眼中,希特勒是德国军事传统的掘墓人。尽管希特勒费尽心机,但传统的力量是如此强
大,19个陆军元帅17个出身总参,12个出身贵族。这种共存而又互相排斥的现象无法长
久,两方都不可能接受,而且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随着局势恶化,矛盾日趋尖锐,最
后以刺杀事件为总爆发,密谋集团是以总参军官为核心的,此事对希特勒是极大的震撼
,此后他完全架空高层,越级指挥至第一线军队,到战争末期,总参已名存实亡,希特
勒终於集大权于一身,但也是其覆灭之时。可以这样说,希特勒与总参谋部这场恶性竞
争是以同归于尽告终的。希特勒毁灭了一个有问题的旧制度,但又无法或不愿建立一个
有效的新制度。回过头看,我找不出避免这场内讧的办法,矛盾沉淀已久,非一日之寒
,爆发是早晚的事。横向比较,我们发现无论是苏联还是西方在这一问题上都比德国协
调:苏共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红军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党指挥枪是毋庸置疑的
;而西方政党轮流执政,军队既具独立性,又整合于政治框架下。应该说一战后的德国
是有机会向这两个方向转变的,但都没有把握住,这可能与德国历史的独特性有关。
那么隆美尔在这场斗争中又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步兵进攻》是中年的隆美尔写青年的隆美尔,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特点。应该说
隆是德军另类中的另类:从背景而言,他是非普鲁士,非贵族,非总参的三不沾的少壮
派军人;从风格而言,他与德国厚重大气的军事传统格格不入,以奇幻应变见长;从性
格而言,他敢说敢做,既敏感多情,又冷酷实际,比较复杂。不必动脑子,就可以想象
一个另类的尴尬。隆美尔始终是一个局外人,前面已经谈过他根本就没有进入德军的培
养序列,尽管他是最高勋章的获得者。
对於这种尴尬的局面,一个人可以有两种选择:融入主流或坚持自我。而隆美尔选择的
是后者,他的这一选择决定了他的命运。像他的朋友保卢斯元帅因出身平民被海军拒绝
,大受刺激,后来娶了一位罗马尼亚大贵族出身的美丽妻子,开始平步青云,其平和顺
从的性格深得领导喜欢。又比如前面提到的舍尔纳元帅尽管也获得了最高勋章,还是被
总参拒绝,但多次努力后被总参接纳,进入主流。而这种妥协对心高气傲的隆美尔简直
是不可能的事,他外表文静,但内心极有主见。要是他有曼施坦因或古德里安的出身,
也就罢了,偏偏他又没那个命,可隆美尔恰恰是个不信命的人。‘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对其是最恰当的形容了。他26岁被提升为上尉,是个年轻的上尉,一当就是十四年,
大概也成为最老的上尉了,当时晋升缓慢是不假,但对於小隆的资历战功而言,他并没
有成为提拔对象也是事实。人生能有几个十四年呢?
希特勒和隆美尔的相遇可谓是天作之合,对希特勒而言隆简直是天赐的完美工具。为什
么希特勒看了《步兵进攻》而对隆青眼有加,我想也就不必解释了吧!那么隆帅在这场
斗争中站在哪边也就不用说了。身为陆军职业军官,却成为希特勒的嫡系,冲击总参谋
部的工具,这本身就是对陆军的背叛,至少在某些人眼里就是如此;而另一方面,希特
勒有纳粹党为后盾,而隆帅后面只有一个摇摆的希特勒,单枪匹马对抗整个总参谋部,后
果是什么?在北非,隆美尔胜利时德军高层默不作声,只要一失利,立刻欢呼雀跃;一
个空军军官回忆当最后隆被撤换时,他气愤的发现后
方司令部一派狂欢气氛,似乎这是德军在北非取得的最大胜利,而根本不考虑前方将士
的危险处境,似乎只要撤换了隆美尔,胜利就到手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但又有什么
可奇怪的呢?隆美尔是达到了顶峰,进入了最高层,但却陷入了‘无物之阵’。在法国
他必须与总参谋部合作,却号令不行,遇到软抵抗;希特勒开始防范他,就象削弱总参
谋部一样削弱隆的权力。‘在非洲,将士看着我,在这里,我的工作一个传令兵都能干
。”没有全权,却负全责。他的最后岁月是痛苦而孤独的,他曾对海军的卢格将军说:
“已是危急存亡之时,为什么内部还不断的争权夺利呢?难道我比敌人还危险吗?庆幸
的是陆军的拉帮结派没有传染到海军。” 此时此刻他只能对一个海军军官倾诉内心的想
法,对於一个献身陆军三十多年的元帅来说,难道不悲哀吗?
他几次与希特勒就战略战术问题发生冲突,也许他还记得那句形容老斯波塞的话吧!但
希特勒不是老斯波塞,他也不再是当时的小中尉了。他说他已经做好了被杀或被捕的准
备,在看到卢格将军惊讶的目光时,又补充说这种情况不会出现的。在诺曼底激战已没
有希望后,他几次谈到战败自杀,但又否定了这一做法,因为‘这像自认有罪似的’,
隆美尔会产生这种想法是令人震惊的,因为他对生命向来是珍惜的,对战争向来是冷静
客观的,对战俘向来是骑士风度的。7/20事件后,德军内部大清洗,隆美尔已感觉到危
险,但八月初在重伤的情况下却坚决要求回国。医生不同意,告诉他伤势太重,不能移
动,不然随时可能死亡;所有部下都恳求他不要走,不要在这么危险的时候走,但是隆
美尔一意孤行,为什么?因为战线马上就要崩溃了,他绝不要重伤情况下落入盟军手中
。卢格将军说当时感觉到落入盟军手中对隆更安全,但没有一个人敢对隆美尔说,他们
太了解他了,他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改变。‘他的选择封死了他的命运‘,战后双方
都这么说。从逻辑上说,对於隆美尔这样位置的知名将领而言,在对总参谋部,希特勒
,盟军
三个选项都说了不后,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下,我看不出他的出路在哪里。
关于希特勒为什么要处死隆,和隆为什么同意自杀,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其实事实本身
并没有什么难以搞清的,但没有一个理由可以独立解释。我不想纠缠在这个话题,只是
想说明一点:密谋集团要恢复的是总参领导,根本不可能事后拥戴又一个非总参的领袖
,实际上他们仰望的是曼施坦因,早在刺杀十几天前他们就已经通知曼施坦因做好准备
了,但他们需要隆美尔稳定西线和对敌谈判。而我认为希特勒对隆干了什么没干什么心
里是相当清楚的,他后来几次谈到隆的天真,有很多人比隆做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都
活下来了。也许他觉得让隆死真是对他的宠爱吧。
最后谈谈我写<希特勒,隆美尔,和总参谋部>的原因:原来我没怎么注意过这个问题,
后来发现几乎每个谈到隆帅的书里都要提他的非总参出身,才开始查这方面的资料。二
战希特勒,隆美尔,和总参谋部全部完蛋,但德军高层军官活下来的不少,在他们看来
隆美尔阴魂不散,余孽未消,对其群起而攻,痛打死狐狸。其中伦斯泰德一锤定音:隆
美尔只能当一个师长。其实从伦斯泰德的角度出发这已是对隆的夸奖了,要知道他认为
希特勒只配当一个下士。在将军战俘营伦斯泰德曾对看守军官提要求把假将军赶出去,
对方很恭敬的问他谁是假将军,他答到:那些干工兵,通信兵,军医的怎能算是将军?
这个答复把守旧的英国人惊得目瞪口呆。他管隆美尔叫‘娃娃司令’,但问题是如果高
年资且还在学院浸润多年 的隆只能担任少将师长,那些比隆更年轻,更缺乏理论背景的
前线军官能担任什么职务呢?如果说隆的问题是没有经过总参培训,那么那17位总参出
身的元帅,他们的错误又怎么解释呢?做德国元帅难,做德国的知名元帅更难,而作非
总参出身的德国名元帅简直是难上加难。隆美尔的问题是不少,但他最大的问题是不自
量力,挑战传统,为此他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什么都是公平的。
我看很多人的回忆,后面都隐藏这么一种遗憾:他为什么就不是总参军官呢?的确不是
总参军官的隆已经是才华横溢了,如果他是总参军官将会是什么境界呢?至于隆的军事
地位,按照十字定位法:横向看,隆在沙漠战争/装甲战争/登陆战争的作用,已经确立了
他在现代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纵向看,他在德国军事史是不可抹杀的,他打破了总参
谋部的垄断地位。历史无法假定,但我个人并不想看到总参军官隆美尔。
从隆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1)个人是无法与制度抗衡的,用头去撞墙总归要头破血流的。
2) 穷棒子也可以翻身,只要肯攀登,世上无难事。
你会选择哪一个?看自己喽。
附录:《步兵进攻》中的15条名言
1. 不管武器口径多么小,也不管武器数量多么少,要始终用火力支援步兵进攻.
2. 数量居劣势之军,可以采取更多地使用自动武器或者更加迅速地发扬火力的方式压
倒数量居优势之进攻!进攻!进攻!
3. 军。
4. 不管是攻还是防,都要尽量靠前配置自动武器。
5. 谁先开火,并能进行最猛烈的集火射击,谁就能取得胜利。
6. 只要有可能,就要采取欺骗措施。
7. 在所有进攻战斗中,都要利用心理因素(在敌人中间制造恐慌)。
8. 所有的诸兵种协同进攻战斗都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周密的协调。
9. 只要有可能,就要利用烟幕遮掩昼间的行动。
10. 当部队休息时,都要实施侦察。
11. 不管在进攻中还是在防御中,始终要派出警戒分队。
12. 部队必须学会悄然无声的进行运动。
13. 部队只要在一地停留的时间超过短暂停顿的时间,就应修工事。
14. 火力越强,工事越深,伤亡越小。
15. 分队指挥官既要积极主动,又要坚决果敢。
(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7.8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9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