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eutschland (装甲兵), 信区: Green
标 题: 大话隆美尔之狼星狐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l 29 21:41:06 2003)
主题:大话隆美尔之狼星狐影
版权所有:老子曰 原作
资料来源 "The Rommel Papers"
"Knight's Cross" by David Fraser
Jorg Muth, George Parada, Kritik und Ergaenzungen 等
摘译/改写 老子曰
法兰西会战后,隆美尔回家和家人团聚了一段时间,不久就返回了部队。在1940年的最后
几个月里,隆美尔开始带着他的第七装甲师苦练两栖作战,因为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在他看来是不久的事情。但元首决定通过空军向丘吉尔说话。缺乏基本战略头脑的帝国大
元帅没有以占优势的德国空军去消灭原本十分有限的英国空军,而是把歼击机分散使用,
为轰炸机护航去轰炸对方的几个大城市。在伦敦最黑暗的日子里,首相丘吉尔做了《一不
怕苦二不怕死》的著名演说,在他的鼓舞和感召下,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们奋全力抗击
着来犯之敌。
不断的消耗和打击,使得德国空军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优势,同时随着战争目标的转移,大
本营决定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
接着,北非大陆上又烽烟四起。十九世纪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得这片从前的荒绝大漠立
刻成为列强必争之地。战前这里的势力划分大致是:西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
法国势力范围;东部埃及、苏丹属于英国;意大利盘踞在利比亚一带。
到了1940年,法国战败,英国吃紧,于是意大利人认为他们的春天来到了。9月13日,以当
代恺撒自居的墨索里尼命令伦道夫·格拉西亚尼统率50万军队趁火打劫开赴埃及。为了保
住这条要命的地中海-亚洲走廊,丘吉尔下令:从12月9日开始,由英国中东军总司令韦维
尔(Wavell)指挥迎击意大利人,当时韦维尔手下只有5万英军。但在奥康纳(O'Conner)
等英国一流将领的指挥下,英军击溃了在托布鲁克(Tobruk)和班加西(Bangasi)的意大
利军队,俘虏65,000人;到了次年2月,韦维尔竟然消灭了意大利10个师,抓俘虏多达13万
之众!
格拉西亚尼的照片上了1940年《草包》杂志的扉页,丢人丢到了头,回家。换了加里波蒂
做总司令,仍是颓势难挽。墨索里尼只得老了脸皮到德国向他的学生求救,私下一把鼻涕
一把泪地说:看在法西斯列祖列宗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元首觉得意大利人当盟友虽然没用却不能没有。从他自己的战略考虑,必须在地中海沿岸
的各个战略要地牵制足够多的英军,使其不能在欧洲地区对德国掣肘,所以要把意大利废
物利用。于是把隆美尔召到了大本营,此时隆美尔已经晋升中将。由陆军总司令布劳希齐
元帅先向他介绍了意大利军队另人绝望的局势,同时由于德国已经把未来战争的目标移到
了东部的红色俄国,“巴巴罗萨”计划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因此只派给了他两个师:
1、第十五装甲师,但在两个月之内无法到达集结地点;
2、第五轻机械化师,全机械化,但没有坦克;
交代完地中海和北非对德国的政治和战略意义后,元首轻拍隆美尔肩膀,微笑地指着地中
海方向说:
“走——,非洲!”
和在法国不同,这次隆美尔是独当一面的大员。虽然手头的部队少得可怜,但所有的事情
都要自己张罗和决定:训练,后勤,战略和战术……在毫无地形遮掩、毒虫肆虐、气候恶
劣的沙漠环境里,坦克战能打成什么样尚是未知。在法国时,隆美尔已经初步领教了英国
军队装备之精良、训练之充分、作风之顽强。无论如何,这位从来不知道悲观和疲倦的人
还是踏上了征途,他体内的血液也如同坦克里的柴油一样开始燃烧了。
隆美尔拯救意大利人的第一个行动代号——“向日葵”("Sonnenblume")。2月11日他先
到了罗马见了意大利参谋总长古左尼(Guzzoni)了解局势发展;2月14日,第五轻机械化
师的前部第三侦察营到达了意大利人在非洲大陆最后的据点——的黎波里(Tripoli)。为
振作当地部队低迷的士气,隆美尔举行了情人节小阅兵式。随即在48小时内,第三侦察营
向东推进了280英里,首次在非洲大陆接触到了敌军。
没有坦克的隆美尔到非洲后的头等大事就是造假——用夹板和帆布做的假坦克、假大炮、
假高射炮等架在几辆破卡车上,在尘土飞扬的沙漠里昼夜往返穿梭,做出一副大规模积极
调动的样子;同时东拼西凑捡来一批意大利人的陈旧破烂——大约60辆玩具般的意大利轻
型坦克(Italian model)。当地的意大利部队也受命归隆美尔节制。他把这些真真假假的
家伙都推上前线欺骗英军,本拟一鼓作气拿下的黎波里的英国中东军以为德军主力上来了
,果然被唬得一时不敢妄动。2月19日,隆美尔的部队得到了一个新名字——德国非洲军团
(Deutsches Afrika Korps -- "DAK")。
这是个永远值得骄傲的名字,它后来得到了在北非参战各方的尊敬,并在残酷的战争中再
次诠释了不朽的骑士精神。
欺骗战术为隆美尔赢得一至少一个月的准备时间。3月19日,隆美尔又被召回柏林,勃劳希
奇元帅和豪德尔上将告诉了他一个沮丧的消息:第十五装甲师不得不再等上两个月时间才
能到位,在此之前希望隆美尔不要发起进攻。为了安慰他的情绪,他们又在隆美尔的骑士
勋章上加了银质橡树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
3月24日,不甘寂寞的隆美尔命令第三侦察营试探性进攻阿拉盖拉(El Agheila),顺利地
占领了机场和水源;3月31日,在进攻摩撒尔贝勒加(Mersa El Brega)隘口时第三侦察营
遭遇了顽强抵抗,但在同时迂回到英军北翼的机枪营的夹击下,隆美尔夺取了隘口并缴获
了大批车辆。韦维尔和昔莱尼加(Cyrennica)英军指挥官尼亚姆(Neame)将军商量后决
定继续后撤,隆美尔由此判断:英国人现在很虚弱。根据侦察营关于英军正在撤退的情报
,隆美尔果断调集了所有力量开始追击。事实也正如此,英军上个月把很多军队调往了希
腊半岛,歼灭数月前被钳死在那里的意大利烂部队去了。
自信的隆美尔按照自己的判断继续大胆推进,这回他战机捕捉得极好。一望无垠的沙海成
了闪电战的理想舞台,他象在法国一样充分发挥了他的装甲部队指挥天才。4月4日,他歼
灭了英军第二装甲师第三指甲旅的一部于比兰迪尔(Bir Lengedir),接着一路收复了昔
兰尼加和班加西,英国人纷纷逃向托布鲁克要塞。经过两天的激战,隆美尔占领了米齐利
(Mechili)。这次闪击中他生擒了三位英国名将:昔莱尼加英军司令尼亚姆、英第二装甲
师师长坎比尔·巴利(Gambier-Parry)、利比亚英军司令奥康纳,而最重要的战利品应该
是大批精确地图和英军文件。给部队补充了32辆坦克和相应的燃油后,隆美尔下令继续追
击。4月10日,第三侦察营攻克艾厄登(El Adem);次日,隆美尔包围了托布鲁克;13日
,攻克萨卢姆(Salum)和巴迪亚(Bardia),前锋抵达埃及边境。驻守托布鲁克的英军急
忙向东部友军求援。这样,第一次托布鲁克攻防战打响了。
4月14日,隆美尔命意大利将军斯特雷奇(Streich)从南面进攻,胆小又缺乏训练的意大
利兵捣着小碎步跑了没多远就被英军由大炮、反坦克炮和步兵组成的交叉火力打得抱头鼠
窜,很多干脆跪在地上举枪投降,嘴里喊着“妈妈呀!圣母玛利亚呀!”("Mamma Mia!"
, "Sancta Maria!")。隆美尔被意大利兵的脓包作风气得发抖,对斯特雷奇说道:“去让
你的人射击,让他们停止祈祷!我就在这里跟你说再见吧!”
(当时意大利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之差恐怕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这期间有过这样的事
情:一群意大利人说是去进攻托布鲁克,碰见敌人后就纷纷跑过去缴枪,结果后面的还没
跑上去前面的就跑回来了,说:“他们不是英国人,只是澳大利亚人。”有些被俘的意大
利人当场就被放了回来,英国人同时会在他们手里塞个便条:“请把这些人换成德国非洲
军。”——当帝国主义列强当到这个份上,三代之下,八荒之内,止意大利尔。)
摸清了敌人火力配置后,隆美尔改变了进攻方向。第三侦察营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在4月30日
攻占了拉塞尔马达默(Ras el Madamer),进一步锁紧了对托布鲁克的包围。前来视察的
保卢斯将军(就是那个后来在斯大林格勒刚被晋升元帅就投降的衰货)却无视这一战果,
立刻向柏林打了小报告说隆美尔擅自进攻托布鲁克并且伤亡惨重。柏林来了加急密电:5月
15日第十五装甲师才能完成集结,此前不得开始进攻。对隆美尔这意味着漫长的等待,但
英国人截获并破译了这份密电,开始向托布鲁克反攻,这次行动被英国人称作“短促”。
曾因在沙漠战中击溃格拉西亚尼庞大军团立下汗马功劳而饮誉北非的英第七装甲师(“沙
漠之鼠”)在第二十二近卫旅的配合下,向隆美尔兵力薄弱的阵地扑去。隆美尔则把所有
的(仅13门)88mm高射炮和其他反坦克炮部署在隐蔽位置,以U型阵迎战——这就是著名
的隆美尔“88mm口袋”。清晨,英国人钻进了口袋。这些射程远、精度高的Flak-88足以在
1000米以外轻易击穿了英军主战坦克“马蒂尔达”的装甲,它们象热刀切黄油一样痛扁了
英军坦克群,结果,“沙漠之鼠”在口袋里被打成重残。接着,德国第十五装甲师到来的
消息使英国人决定继续后撤,在守难攻的哈勒法雅隘口(Halfaya pass)留了一小部分没
有坦克的守军。隆美尔当即分兵三路发起反击,占领了哈勒法雅隘口。在那里,隆美尔撤
了斯特雷奇的职,让骑士勋章获得者、德国贵族、少将、帅哥冯·拉芬施坦(von Ravens
tein)接替。
斯特雷奇看到继任者在各方面都胜过他,觉得很失落,嘟着嘴埋怨隆美尔拿意大利盟友不
当盟友,然后卷了包袱返回老家。据说他出了本回忆录叫《岁月如歌——我在非洲的日子
》为自己贴金,畅销了一时。战后,非洲老兵联谊会的老兵们看到连斯特雷奇这样的货色
都在出书写非洲,觉得世道真的变了,都很是压抑。
6月15日,重新补充过的“沙漠之鼠”伙同英第八军的240辆新式坦克、战斗机和轰炸机各
100余架,浩浩荡荡杀向隆美尔的阵地,德军此时的飞机和坦克数量都只有对方的一半。在
进攻哈勒法雅隘口的第一天,英军200辆参战坦克开始疯狂地追打那些作为诱饵的意大利玩
具和伪装的假坦克,大呼过瘾之际,不知不觉又掉进了“88mm口袋”里。隆美尔见时机已
到,打出了开火的信号弹,顿时四周所有反坦克火力一齐射击。英军说八八妹妹打人好凶
啊,结果被敲掉了161辆,只有22辆“巡游者”(cruiser)和17辆步兵坦克狼狈返回了阵
地,完全丧失了进攻能力。第二天,由于隆美尔截听到了英军“危急,求援”的电文,判
断对方已经陷入混乱,立刻令第十五装甲师和第五轻机械化师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实施反
突击,如同一把张开的大钳反扑向英军阵地,进攻持续了两天,击毁英军坦克91辆以上,
几乎把英第八军一网打尽,而隆美尔只损失了12辆坦克。这次战役被德国人称作萨卢姆战
役,英国人则称为“榔头”("Hammer")战役。此战结束后维韦尔也被解除了职务,回国
养老。隆美尔首创的“反坦克炮防御-坦克反击”的战术后来被命名为“蛙跳模式”("le
apfrogging")。
隆美尔成功里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88mm炮做的巧妙伪装,以至英军坦克从很近的地
方开过时也浑然不知。他要求部下挖很深的桶形掩体,这些大炮在地表只能露出30-60公分
,然后还要盖上有沙漠迷彩的帐篷,这样就是从双筒望远镜里也很难发现。有位英军指挥
官后来说:当时如果知道他们埋伏了88mm炮,我们也许根本不会和他们争哈勒法雅。
因屡次击败英王牌部队第八军和“沙漠之鼠”第七装甲师,隆美尔被英国人称作“沙漠之
狐”。
当时有一个有趣的误会,隆美尔获得了众多阿拉伯兄弟的好感,把他看做真主派来的、从
英国人奴役下解放他们的“解放者”。在德国,他也被塑造成“平民元帅”("Volksmars
chall")的形象而深得人心,虽然当时他还没被授予元帅军衔。
也许是英国人在敦克尔刻那次撤退让他太刻骨铭心,隆美尔本拟借此全胜引起柏林方面的
重视而得到更多了援助,以完成他攻克托布鲁克并彻底截断英军退路的战略。但他完全错
了,6月22日,德国军队对俄国不宣而战,“巴巴罗萨”计划开始。除了希望隆美尔能更多
牵制英国的兵力以保证德国后院的安全,柏林已经无暇顾及更多。而此时丘吉尔则经过深
思熟虑,决定不放弃这片可能决定世界未来的沙漠,他抽调了国内本已十分吃紧的地面部
队和空军增援北非,拟订行动代号“十字军”("Crusader")。
8月15日,得到柏林少许补充后,隆美尔被任命为“非洲装甲军团”("Panzer Gruppe Af
rika")司令和轴心国在北非军队的总指挥,战斗序列是:
1、第十五装甲师;
2、由第五轻机械化师改编的第二十一装甲师;
3、新来的第九十轻机械化师;
4、两个意大利军,实际只有两个师是机械化的;
一共3个军,10个师,380辆坦克。
此时,轴心国的后勤状况开始恶化。英国人利用自己在马耳他岛上的空军基地,暂时取得
了地中海运输补给线沿途的战术制空权和制海权,6月到10月间,220,000吨物资被英军飞
机送进了地中海海底;而在英国方面,光是新增援到北非战场的坦克就多达600辆。
在这一段双方都在为大战做积极准备而显得相对平静的日子里,有一个非常值得叙述的小
插曲。一首看来很普通的歌穿越了无边的海洋和沙漠,拨动了非洲大陆上交战各方士兵们
思念家乡与向往和平生活的心弦——它穿越了硝烟、铁丝网和雷区、意识形态的隔膜、语
言的差异……回旋在北非风沙弥漫的战场上空,宛如风暴间隙中一道瑰丽的彩虹——《莉
莉·玛琳》("Lili Marleen")。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
占领了南斯拉夫后,德军在贝尔格莱德树起了广播电台,向地中海对岸的非洲军团士兵发
送新闻和其他宣传信息。负责该电台的卡尔-海因茨·莱因特根中尉(Karl-Heinz Reintg
en)在非洲军里有一个好朋友,那人很喜欢这首歌。莱因特根就冒险用电台把这首在德国
国内被禁的歌曲发送给他远在非洲作战的哥们儿,这一天是1941年8月18日。隆美尔恰好也
从电台里听到了,他立刻喜欢上了这首歌,于是要求莱因特根合作,每天定时播放它。莱
因特根就在每天晚上的9:55将此歌播出,使之成为德国在贝尔格莱德电台每天播音的最后
旋律。
《莉莉·玛琳》被战场上所有的收音机接收到了。此后,在这片荒漠中安静的夏季夜晚,
当月光照在广袤的沙丘上时,只要没有大的战事,无论是德国人还是意大利人、英国人还
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的士兵,都会静静地坐在收音机旁边收听这首德国歌曲
——这首被戈培尔博士称为“弥漫在下流酒吧里的死亡舞曲”的情歌:
“可曾记得在那军营大门畔,
我和她相偎在一个天窗边;
记得我们腼腆地互道再见,
如今只那天窗独自依然——;
最爱的,莉莉玛琳,
最爱的,莉莉玛琳!
……”
这首歌在英国第八军军营里传唱开后,那些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兵哥哥们一个个哭得稀里
哗啦地。结果被一个叫菲力普斯(J.J. Phillips)的随军音乐出版商听到了,他连忙向一
个英国将军举报,说那首德国小曲儿实在太销魂蚀骨太缠绵淫荡了,消磨斗志且不论,居
然还是用敌人的语言唱的,这不是长别人志气灭自家威风嘛。将军就和他一起去找那些唱
歌的士兵,当场就有一个士兵跳起来反驳说:那么你倒是给我们写一个英文的!菲力普斯
只好找来了歌曲作家托米·康纳(Tommie Connor),这首歌的第一个英文版本就这样草草
地诞生了,并通过战地医院和前线阵地上的破喇叭开始播出。
这或许是整个人类战争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景象——在北非战场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战斗的最后一天:在白天,士兵们为了他们各自的祖国相互拼死厮杀而流血;在夜晚,他
们又在倾听同一首歌时,被同一种感情召唤在一起而落泪。
再后来,这首歌被翻译成48种语言(48种!),包括法、俄、意大利、希伯莱语……传唱
到了全世界各个角落,包括在贝尔格莱德电台眼皮底下顽强抗击德国侵略者的铁托元帅,
都丝毫不加掩饰地喜爱这首歌。
《莉莉·玛琳》的首唱者,曾经做过夜总会歌手的可敬的拉尔·安德森(Lale Andeson)
女士后来说:
“涟漪自己怎能解释它为何变成了风暴?”
11月17日晚上,英国人干了件比较龌龊的事情:派突击队暗杀隆美尔。但由于情报错误扑
了个空。之所以说“龌龊”是因为英国人一贯标榜自己的“费厄泼赖”精神,的确,他们
多数情况下也是这样做的,以至后来他们耻于把这次暗杀说出来。
11月18日,英军志在消灭“非洲装甲军团”并为托布鲁克解围的“十字军”行动开始。得
到了大量武器和燃料补给的英国人兵分两路,右翼是戈德温·奥斯汀的第八军,左翼则是
诺利指挥的一个军。英军首先在托布鲁克东面和隆美尔的部队遭遇后发生混战。22日,英
军再次强攻哈勒法雅,隆美尔率部迂回到英军后方发起反击,试图减轻哈勒法雅正面所受
的压力,但英军依靠坦克和步兵人多力量大的优势依然顽强稳扎稳打向前推进;29日,英
军终于到达了托布鲁克要塞,并和那里的守军会师。
此时隆美尔手里的坦克消耗得只剩40辆,再也无力攻克托布鲁克。12月7日,隆美尔非常痛
心地放弃了来之不易的阵地和隘口,指挥自己的装甲军团向昔莱尼加方向进行了有计划的
撤退。途中在阿格达宾(Agedabin),他命令部分卡车拖着灌木做往返跑,一时尘土暴扬
,追上来的英军顿时为之错愕,以为又中了埋伏,他立刻下令从另一个方向发起进攻,这
次以14:60的损失比例痛打了穷追不舍的英国人。
德国非洲军团自始至终都保持了高昂的士气,他们虽然在撤退,但还没真正被打败过。
1942年1月2日到17日,和在哈勒法雅一样,失去炮兵支援和步兵补充的巴迪亚和萨卢姆相
继弃守,隆美尔向西连撤了350英里,这样距离他的出发点只有50英里了。接着传来了更糟
糕的消息: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根据轴心国协议,德国向美国宣战。
由于以占劣势的部队、武器装备,在艰难的后勤条件下一度扭转了北非战局并牵制了大量
英国兵力,1月21日,隆美尔的骑士勋章被加上了双剑——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22日他
的装甲军团被升级为“非洲装甲集团军”(Panzerarmee Afrika);25日,隆美尔晋升陆
军上将。
这些荣誉都与他本人以及非洲军广大官兵们的献身精神密不可分。
--
荣誉是军人的生命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0.46.79.6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