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snowshuang's bub), 信区: Green
标  题: 希特勒陆军元帅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18 14:48:28 2002) , 转信



希特勒陆军元帅

作者:hero 

下文节译「希特勒的元帅及其战役」引言,将二战德国陆军的十九名元帅作了简洁的评论

因为我不知道这些德国将领的习用中文译名,所以首先把德文、中文姓名并列如下。人名

译不免有错,欢迎指正。 

陆军十九名元帅:

冯.勃洛姆堡 von Blomberg,Werner 1878-1946 
冯.包克 von Bock,Fedor 1885-1945 
冯.勃劳希契 von Brauchitsch,Walter 1881-1948 
冯.布希 Busch,Ernst 1895-1945 
凯特尔 Keitel,Wilhelm 1882-1946 
冯.克莱斯特 von Kleist,Ewald 1881-1954 
冯.克鲁格 von Kluge,Guenther 1882-1944 
冯.库克勒 von Kuechler,Georg 1881-1969 
冯.李伯 von Leeb,Ritter Wilhelm 1876-1956 
李斯特 List,Siegmund Wilhelm 1880-1971 
冯.曼施泰因 von Manstein,Erich 1887-1973 
莫德尔 Model,Walter 1891-1945 
保卢斯 Paulus,Friedrich 1890-1957 
冯.赖歇瑙 von Reichenau,Walter 1884-1942 
隆美尔 Rommel,Erwin 1891-1944 
冯.伦斯德,又译冯.龙德施泰德 von Rundstedt,Gerd 1875-1953 
舍尔纳 Schorner,Ferdinand 1892-1973 
冯.魏克斯 Baron von Weichs,Maximilian 1881-1954 
冯.维茨勒本 von Witzleben,Erwin 1881-1944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取得德国政权时,元帅军阶是德国军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及最荣誉的目标

在此十年以前期间德国已无现役元帅。这名一战时的小士官从三五年开始就大封元帅,此

十年间合计升任了二十五名元帅,包括十九名陆军及五名空军元帅;其中二十三名都是在

零年六月法国投降后才升的〔注一〕。 

德国陆军的元帅可说是纳粹德国的精华,在四零年他们是世界上最强盛的陆军中不可一世

人物。他们具有普鲁士军人的古老传统,受人尊重、敬畏,并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

。这些元帅连同或许比他们能力更高的部下将领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绩:一个月内攻占波

、几小时内取得丹麦、挪威很快就崩溃了,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法国、南斯拉夫及希

也难逃厄运。此外,英国的远征军匆忙间也被德军赶出欧洲大陆;利比亚、乌克兰、白俄

斯、乔治亚及波罗的海的三个小国也次第沦陷;德国陆军迫近到亚历山大港口六十哩外,

遥望到克林姆林宫的圆顶。

元帅的凄惨下落 

但是到了后来,一切都成幻影。到战争结束时,十九名元帅中只剩下两名现役。 

一名元帅在俄国前线时,心脏病突发,昏迷了几天后就死去、一名(冯.包克元帅)与其家

在战争结束前四天被英国战斗机扫射击毙。三名元帅自杀而死:其中两名因为涉及推翻希

勒,一名奉命自杀(隆美尔元帅)、一名畏罪自裁(冯.克鲁格元帅);第三名(莫德尔元帅)

为兵败被围,除了投降,只有自裁了。保卢斯早已选择投降;另外一名(冯.维茨勒本元帅
)
因为加入四四年七月二十日暗杀希特勒,被判死刑;赤身露体在毫无尊严的情形下,以钢

丝吊死。其他超过半数的十名元帅已被解职,他们多半是受辱后强迫退休的。 

接着就是战后的战犯的审判。一名元帅(约德尔元帅)被处决、四名死在牢中,其他几人被

三年至终生监禁。所有元帅中,只有冯.魏克斯一人没有受审,他在狱中待审时因为病重

放。 

将相本无种? 

希特勒的元帅全部都是一战的老人,其中十二名拥有贵族的头衔,十七名参谋学校毕业。

了这些大致类似的背景之外,其他就无相同之处了。他们的出身十分地不一样,隆美尔的

亲及祖父都是学校老师、保卢斯的父亲是一名帐房、凯特尔一家是农人、舍尔纳的父亲是

名警察、莫德尔则家境贫寒。 

冯.勃劳希契、冯.克莱斯特、冯.赖歇瑙、冯.包克及冯.伦斯德都是普鲁士将军的后

,冯.曼施泰因的父亲及继父也皆升至将官。李斯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冯.魏克斯则贵

出身。冯.李伯、隆美尔及莫德尔三人在战前皆有著作,隆美尔并且得到数目相当大的版

收入〔注二〕。战后,冯.曼施泰因〔注三〕以及在牢中等死的凯特尔〔注四〕两人都写

回忆录。冯.勃洛姆堡也写了一本自传,不过因为写作太烂,无人愿意出版。 

其中九名将来的元帅是一战时的步兵、六名炮兵、两名骑兵、一名工兵及一名山地兵军官

十九人中没有人是装甲兵出身,这是因为装甲兵种要至三零年代的中期以后才出现;不过

十九人中,四人在二战中担任过装甲兵指挥官。这些元帅中,冯.伦斯德,年资最高,他

于一八七五年,他担任少尉时,最年轻的未来元帅舍尔纳刚从慕尼黑的一个中下产阶级的

区出生〔一八九二年〕。隆美尔升元帅时,年龄最小,只有五十岁;冯.伦斯德在四一年

元帅时,已经六十六岁了。冯.勃洛姆堡是第一名升元帅的德国将领〔注五〕,凯特尔做

都没有想到会轮到他。隆美尔死时年纪最轻,只有五十二岁。 

元帅诸态 

这批将领的人品及政治观点也大不相同。冯.伦斯德基本上是一个懒人、隆美尔永不疲倦

莫德尔的精力充沛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冯.魏克斯及冯.李伯都是虔诚的教徒,但是舍尔

与冯.赖歇瑙两人则杀人如麻。若干元帅如凯特尔极度效忠希特勒,并且深信纳粹的教条

但是也有像李伯从头就反对纳粹,而冯.维茨勒本事实上曾经计划暗杀希特勒。一些元帅

以称为纳粹份子、其他的则反对纳粹,但是他们大部分都不是纳粹党员〔请注意这有别于

纳粹〕。冯.克莱斯特提倡君权,冯.赖歇瑙则为一名投机份子。有些人曾经将其立场作

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如凯特尔可以从一名非纳粹的德军官僚变成一名希特勒的忠实信徒;

美尔则从一名纳粹同情者变成一名反对纳粹之人。其他大部份将领的政治观点介乎这两种

端之间。 

如果这些元帅的政治观点不一样,那么他们道德观念的差异就更大了。冯.勃劳希契的床

放了一本圣经,但他与其前妻离婚后再与其情妇结婚,冯.克莱斯特情不两移,隆美尔根

惧内。莫德尔协助纳粹党军「迁移」苏联人民〔特别是犹太人〕,不过库奇勒在波兰及俄

时,则绝对拒绝与党卫军的杀人部队合作,并且尽力缓和俄国人民受到的痛苦。隆美尔有

自己的主张,他在北非公然违背希特勒的直接命令,拒绝处决犹太战俘及英国的突击队员

并将他们转交意军。冯.克莱斯特更不服从命令,他大胆到将其部下高级军官及党卫军官

召集到他的总部训话,予以痛责并警告不可在他的战区之内恣意横行。 

其他元帅的道德观念就比较差些。冯.勃劳希契为了升官,听希特勒的话,出卖了他的兄

。冯.曼施泰因在三四年时,公开声明反犹太的种族歧视法令是一种懦夫行为;但在四一

又下令:对待犹太人这种低劣民族必须给予「严厉但属公正的报复」。对于这个问题,他

不是前后言行不一致的唯一一名德国将领。 

如果这些元帅的政治观点及道德观念引起多人的争论,那么讨论他们的指挥能力就会产生

大的分歧。一般人〔并不代表全部〕皆认为冯.曼施泰因的军事修养要数天下第一流;几

年来隆美尔始终被认在战术方面也属天才之份,不过近年来专喜翻案的历史学家开始攻击

的声誉。冯.勃洛姆堡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幕僚人才,不过他从来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可以表

元帅具有的指挥才能,冯.维兹勒本的情形也是一样。

元帅能力不齐 

我在本书中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平均来说,希特勒的元帅的能力出乎意料的十分平常;他

全体决定不是军事天才。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兵败被俘,明显地是一名庸才。布齐也是一

无用之人,四四年他的集团军在明斯克几乎整个被歼。 

担任德国三军总司令的凯特尔是一名更大的饭桶,因为他除了做希特勒的应声虫之外,并

任何其他建树,所以才造成军事上一连串的失败。其他的元帅就很难说了。冯.包克的战

好坏皆有、冯.魏克斯指挥军团的能力还不错,战争后期在巴尔干半岛也差强人意,不过

东战场的成绩指出他没有指挥一个主要集团军部队作战的能力。 

李斯特统帅步兵的能力极强,四零年在法国指挥装甲兵功夫就出了问题;不过我总认为大

对他的评价太低了。冯.克莱斯特的情形也是一样的,他出身普鲁士骑兵,如果希特勒能

听从他的建议,德军在四一年就有可能击败了俄国。冯.克鲁格可说是一名才华平庸的集

军指挥官,为人十分自私,习于嫁祸于人;譬如他为了推懈责任,德军失去了古德里安、

特劳斯等优秀将领。 

在东战场上,库克勒一名十分稳健能干的防御专家,舍尔纳在大多数场合下也是如此。可

以后者要比前者残忍。库克勒对于德国士兵及俄国家老百姓一视同仁,给予人性看待;他

找俄国游击队员出气。舍尔纳则杀人如麻,连将官以下的德国官兵都会一不顺眼就拖出去

毙掉〔注六〕。 

莫德尔在四五年才升元帅,他的战绩很难下断语。莫德尔在东战场里战功赫赫,是希特勒

救火专家;不过在西战场上,除了安衡(指比特里希痛揍英国人"市场-花园行动"的事)一

外,可以说打得一塌糊涂。 

但是在那种形势极端不利下,或者更本无他法可施;不过在鲁尔的防卫战中,德军还是有

水一战的机会。在那次战役中,莫德尔斗志已失,在酗酒企图自杀的情形下,指挥无能,

世英名付诸流水。在所有德国将领中,我认为莫德尔最具代表性,仔细研究他的一生及其

役就可看出二战德军的兴衰。不过研究李斯特、依伯巴克及霍斯等人也很有价值的。 

在二战中,李柏元帅可说材非所用。他是一名防御专家,三九年及四零年他本来指挥次要

场的作战,四一年把他调至苏俄开阔的平原中指挥机动部队作战,自然成绩平平。不过,

般看法都认为如果希特勒没有干涉他的指挥,他就有可能在四一年攻下列宁格勒,如此就

顺利结束北战场的战事了。至于他是否能够在四四年及四五年里在西欧、南欧战场、或从

三年起在俄国家战场中成功地抵御盟国的进攻,那就无人能够猜测,不过他相信他一定会

相当好的成绩。 

宝刀已老的冯.伦斯德

如果有那名德军元帅被有些历史学家始终高估的就是冯.伦斯德。虽然他在三九年波兰及

一年苏俄的战绩相当可观,他决不是第一流的指挥官。四零年就是因为他对于机动战术缺

了解,才会向希特勒建议下令德军装甲部队停止前进;因此英国远征军能够从容自邓克而

撤退。但是在战后,冯.伦斯德却痛责希特勒停止前进的命令;当然希特勒应对此军事失

要负起主要责任。不过那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在这件战事上,希特勒主要听从冯.伦斯

的意见,结局是却是大大不利。 

盖棺论定,看起来显然冯.伦斯德没有跟随时代前进;不仅如此,他还选择把自己孤立起

,高高在上垂拱而治。四七年盟国审讯前德军西线装甲兵司令官谢芬堡将军时,他说:「

氏是德军将领中对于装甲兵战术最没有认识之人,他是一名上一代的步兵;他与他的参谋

会纸上谈兵,他们厌恶与坦克一切有关的尘土及噪音;据我所知,冯.伦斯德元帅从未进

坦克。」他接着说:「不过,不要误会了,我十分尊敬伦元帅,但是他的宝刀已老,二战

有他的份。」 

从四二年三月至四四年七月及四四年九月至四五年三月,冯.伦斯德两度担任西线德军总

令的任上,我认为他疏忽了他的职责;总是作战的计划及指挥交给部下处理。譬如,在诺

第及突出部的两场重要战争是分别由隆美尔及莫德尔两人指挥;而四零年进攻法国的计划

为冯.曼施泰因的杰作。伦氏十分幸运,在战争初期时拥有极为优秀的部下多人;包括冯

曼施泰因、古德里安、冯.克莱斯特、隆美尔、霍斯、李斯特,及雷哈德特等名将。 

可升而未升的几人 

最后也要指出希特勒大封元帅名单上明显地漏列数人。这其中最资深的是白拉斯可维兹将

,他在二战中一直担任军团或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可是因为不为希特勒所喜而未升元帅。

带提起,四八年二月他在纽伦堡狱中自杀身死,官方报导他从楼上一头栽下摔死的。 

一位最有名漏列未升元帅要数古德里安将军了,若干人称其为闪电战之父。四一年十二月

特宁在第二装甲军团司令任上,受到他的长期敌人克鲁格元帅〔德军中部集团军司令,古

里安的顶头上司〕的修理,被希特勒撤职赋。四三年间,希特勒令其再度服役,可是古德

安从未担任过元帅级的职务。四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至四五年三月二十八日,他是陆军代参

总长,这是他担任过最高的职位;不过他到任时,这个职位几乎已失去全部的指挥权及大

分的威望了。他的三位前任事实上比他升元帅的可能性还高〔陆军前三任参谋总长分别是

柏克、郝德尔,及柴茨勒〕,因为他们至少还是真除的参谋总长,但是这三人也未升元帅

古德里安的结局可比他们三人幸运;他在德国投降之前四周时,与希特勒发生冲突,被其

职后离开柏林。战斗结束以后,古德里安向美军投降。柴茨勒被贬斥除役、柏克因为参与

四年七月二十日暗杀希特勒的企图,当晚即自杀、郝德尔则被关入苏联的集中营。顺便一

续任古德里安代参谋总长的克瑞柏斯将军的下场,他因为不愿落入俄军手中,五月一日在

林自杀了。 

最后升任的四名元帅 

四三年二月德国第六军团在斯大林格勒覆灭后,希特勒发誓在战时决不再封元帅了。后来

又改变主意,不过只升了四名。希特勒在四四年升冯.里奇德霍芬及莫德尔、四五年四月

日升舍尔纳、四月二十五日他自杀以前五天升了最后的一名冯.格莱姆。 

值得注意地是这其中冯.里奇德霍芬及冯.格莱姆是空军元帅,这四人不是纳粹党员就是

分倾向该党。由于希特勒后来不像以前那样乱封元帅,因此若干在四三年二月以后战功卓

的集团军司令官就未升元帅;他们包括享利奇、瑞哈德特、柏莱克等五人。 

注一:一九四零年六月廿二日法国投降,希特勒踌躇满志,七月十九日将作战有功将领一

气封了十二名元帅。 
注二:书名是 Infantry in Attack。 
注三:冯.曼施泰因的回忆录书名是 Verlorene Siege (Lost Victories)。 
注四:大审期间,凯特尔开始写自传以求脱罪。可是只写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法庭已经

下死刑的罪名。于是他在最后的十天生命中,赶写四五年四月二十日柏林被围至五月十二

他被美军俘获这段期间的经过;因此他的自传不全,缺少四三年初之四五年五月十九日的

载。他的自传虽然有些歪曲事实,但是十分可读;可惜的是他没有时间完成全书。四六年

月十六日,他被吊死于纽伦堡狱中。 

凯特尔的书中有一段反省非常中肯,他说:「为什么那些一有机会就骂我是一个吹牛拍马

应声虫的将领们不设法把我轰下台呢?有那么难吗?绝对不是这样,理由是无人愿意接我

职位,因为每个人都明白他一上任后也会像我一样地俯首听命。」

由此看来,为官之道,中外一体相同;强人政治下,只有庸才,缺乏人才。 

注五:冯.勃洛姆堡是希特勒首封的元帅,三三年至三八年是德国的国防部长,德国军队

开始「党化」及向「领袖效忠」誓言〔见下〕他要负很大的责任;当然他也是扩充德军的

持人。他是因为第二任妻子曾为妓女而被撤职,四零年五月德军推进至英吉利海峡,希特

在大喜之余,想起布氏的功劳,乃下令给予元帅全薪。他曾在纽伦堡大审中作证:「三八

三九年以前,德国将官不反对希特勒;没有理由要反对他,因为希特勒的重整军备就是他

的目的。」四六年三月,因癌症死于美军拘留所。 

德国军人效忠希特勒的誓言:「我向上帝宣誓,我将无条件地服从德意志帝国及其人民的

袖、三军的统帅的希特勒;身为一名勇敢的战士,我将随时牺牲我的生命以达成此誓言。

为此,二战中,2,960,000名德国军人付出了他们的生命1,400,000名失踪或死在拘留

。 

注六:战后舍尔纳被「归国战俘协会」以战时随意杀(军)人告进法院。五七年慕尼黑法

以随意杀死一名驾驶兵的罪名,判了四年半监禁。 

本文中大多数人名我都按国内的习惯进行了订正,有些我也不太搞得清,请大家谅解。至

德国人名字前所带的前缀冯(von),据我所知乃是其贵族出身(不一定本人有贵族爵位。

一名字也可放弃,例如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其家族是条顿骑士团的

爵,在移民美国后,放弃了贵族的名字,否则,盟军阵营中也会出现一个冯.尼米兹将军

那不热闹了!)的标志,与其姓氏是有机的整体,而不应与姓分开使用,所以我统统标上

冯.XX。 

──转载自《德国军事中心》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8.44.2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5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