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singlesingle,俺师傅过生日啦?!), 信区: Green
标  题: 第一章 誓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r 16 00:44:56 2003) , 转信


    “先父即将远征伊比利亚(西班牙)之际我恰好九岁。他向神灵供奉祭品时我正站在
离祭坛不远的地方……他把我叫到他身边慈爱地问我是否愿意随他一起出征。我迫不及
待地表示愿意,并且充满男孩子气地热切恳求他准我同行。他拉着我的右手把我领到祭
坛跟前,吩咐我把手放在刚献祭的祭品上对天起誓:我决不与罗马为友。”
    根据古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的记载,上面这段话出自汉尼拔之口。我们固然无从得
知是否真有其事,然而毫无疑问,汉尼拔确实从小就在他父亲大将军哈米尔卡·巴卡的
教育下形成了对罗马的仇恨。

第一次布匿战争
    汉尼拔生于公元前247年,当时迦太基与罗马正忙于进行第一次布匿战争(因罗马人
称迦太基人为“布匿库斯”,故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争夺西西里岛的控制权。西西
里岛位于意大利南部与迦太基所在的北非海岸之间。截至公元前三世纪,迦太基已是一
座古城。它由腓尼基人所建,到当时已有约五百年的历史。它有坚固的城防工事。据认
为曾有居民七十万人。迦太基人与他们的腓尼基祖先一样,以航海与贸易为生。他们的
船只驶遍了全地中海。
    在遍及西地中海地区的许多地方(包括西西里岛沿岸),他们都建立了小块殖民地。
他们曾冒险闯过“赫尔克里斯石柱”(即直布罗陀海峡),沿欧、非两洲的大西洋海岸进
行探险活动。在国内,迦太基人又是出色的农民。因此迦太基巨大财富的基础是农业与
商业。
    由于除了迦太基以外,希腊、西西里以及意大利南部的其他城市也在欧、非两洲的
地中海沿岸建有殖民地与贸易据点,因此这些沿岸地带经常发生冲突,几乎常年处于战
乱之中。殖民者们不是在互相攻打就是在同当地土著开战。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迦太
基已成功地控制了从大西洋到的黎波里沙漠为止的北非地区以及西西里岛相当大的一部
分土地。在伊比利亚半岛上也有迦太基的前哨基地。巨大的财富从西班牙以及北非的银
矿中源源而来。
    于此同时,在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城市国也一直在实行扩张。到公元前三世纪时,
她已将其势力扩大到全意大利半岛,大多数意大利城市国家不是她的盟邦就是在其控制
之下。迦太基势力在西西里岛上的存在引起了罗马方面的恐惧,唯恐强大的迦太基舰队
有朝一日会开进狭窄的墨西拿海峡。这个海峡介乎西西里岛与大陆之间,是罗马及其意
大利南部同盟国的补给船用以往返航行的海上通道。罗马还担心迦太基对意大利南部怀
有野心。看来,这两个势力的公开交战已不可避免,问题只是迟早而已。
    公元前264年,这场冲突终于爆发了。在此之前不久,一队叫做马墨尔提尼人的雇
佣兵占领了西西里岛顶端紧靠意大利的墨西拿城。这些马墨尔提尼人受到了该岛最强大
的城市国锡拉库萨的国王希埃罗二世的威胁。这位国王雄心勃勃想要称霸全西西里。马
墨尔提尼人同时向迦太基与罗马求援,两国都派出了援兵。迦太基军首先到达城外。但
是马墨尔提尼人却只放后到的罗马军入城,迦太基军遂与锡拉库萨军结盟。罗马军向宿
营在距城不远处的迦锡联军发起进攻并将其击败。这次事件的结果是罗马与锡拉库萨先
签订了一个和约,随后又互相结为盟国。同时,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的连绵战事也由此拉
开序幕。
    由于迦太基握有制海权,因此她能轻而易举地增强她在西西里岛上的兵力。罗马力
图征服迦太基的殖民地,但是却徒劳无功,进展甚微。这样僵持了两年之后,罗马人决
定建立一支足以在海上向迦太基人提出挑战的强大舰队。这确实是一个壮举,因为罗马
人对于海战毫无经验。然而,他们建造了大批战船并训练专人掌握驾船技术。这些船与
当时所有的战船一样,都是单层甲板划桨大帆船,由坐在舱内坐板上的奴隶划行,坐板
的高低层次略有不同。最常见的划桨战船中划手的座位分三个层次,这样的船叫做三层
桨座战船。划桨战船上还载有士兵,一旦与敌船相接,他们就与敌兵厮杀。与古代大多
数航海民族一样,迦太基人的战术通常是努力将敌船撞翻。他们常常首先设法折断敌船
的桨从而更易于对它进行撞击。
    罗马人没有受过这种战术训练,在驾船技术上也不如对方,他们因而采用并改进了
早先为希腊人所用过的一种器械。那是一块长约三十六英尺的跳板(或者叫做登船桥),
连在船头一根短而粗的桅杆上。这座登船桥的端头有一个大铁钉,桥板可以平转三百六
十度。一旦罗马船靠近敌舰,这座叫做“科尔乌斯”的登船桥就会被放下并落在敌船甲
板上。大铁钉深深地扎进甲板,把这两条战船牢牢地连在一起。罗马兵接着就一拥而上
冲过跳板,到敌船甲板上展开肉搏。
    公元前260年,这支新建的罗马舰队与迦太基人在米莱附近的海面上遭遇结果是迦
太基人遭到灾难性的失败。四年以后,罗马人在西西里岛南部埃克诺姆斯角附近的海战
中以三百三十艘战船打败了拥有三百五十艘战船的迦太基,赢得了又一次胜利,从而打
开了去往非洲的通道。罗马利用这个机会在北非建立起一个坚固筑防的兵营,他们以此
为据点煽动迦太基的盟国反叛。罗马军队也依仗着这块基地屡次击败迦太基军。迦太基
人于是主动求和,可是罗马将军阿提利乌斯·雷古卢斯提出的条件太苛刻,终于遭到迦
太基人的拒绝。次年,一个名叫桑提普斯的斯巴达人接任迦太基军统帅并大败雷古卢斯。

罗马慌忙派遣一支舰队将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撤走。
    西西里岛上的敌对行动连续不断,但是却迟迟决不出孰胜孰负。这场漫长而激烈的
斗争使两国的人力财力濒于枯竭。公元前249年,罗马人于一次海战失利后将它在西西
里岛上的大部分军队撤回,迦太基方面也缩减了该岛的兵力。在此后的数年中,迦太基
人在哈米尔卡·巴卡的统领下向残余的罗马军及其在西西里岛上的同盟军开展了一场低
强度的游击战。尽管哈米尔卡善于征战,战功赫赫,他的实力却不足以使他取得任何接
近于全面胜利的结果。
    到了公元前241年,罗马人感到自己的实力已经恢复,又能采取主动行动了。就在
那一年,罗马舰队在埃古萨附近的海战中又一次大获全胜。由于认识到在缺乏海军保护
的情况下迦太基无法保住其西西里岛上的据点,哈米尔卡求和了。根据由此产生的和约
条件,迦太基向罗马割让西西里与利帕里群岛,同时在此后十年中交纳赔款三千二百塔
连特--约合四百万美元。①因为这次大败,哈米尔卡情绪很坏。他决心要向罗马人报仇
雪耻。
    因为迦太基是个贸易、航海国,所以她的军队来源主要依靠雇佣军。第一次布匿战
争结束后的数年中,迦太基在与这些雇佣军的关系中遇到了麻烦。
    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是得不到充分的报酬,就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心怀不满。其中骚乱
特别严重的地区之一是迦太基的一个殖民地,叫做撤丁岛,尽管这个岛与罗马近在咫尺,

然而和约条款却未将其包括在内。
    撒丁岛上反叛迦太基的雇佣军两次要求罗马在该岛建立保护国。公元前238年,罗
马同意此举并派出军队前往接管。为此迦太基拟整装远征,夺回该岛。然而,正当罗马
人着手装备其出征舰队并向迦太基宣战之时,迦太基人屈服了。他们同意割让撒丁岛与
科西嘉岛并增纳一千二百塔连特赔款。

迦太基征服伊比利亚
    这些新的败绩使哈米尔卡·巴卡深感羞辱。但是他清楚迦太基的实力不足以与罗马
再打一仗。对于能否取得国内其他方面的支持这一点,他甚至也没有把握。因此哈米尔
卡--以及若干与他持同样看法的迦太基爱国志士--决定另找新地盘,在那里他们的国家
将可以恢复财富并重建军事实力,从而最后向罗马发动进攻。哈米尔卡的新目标正是伊
比利亚半岛--即今之西班牙与葡萄牙。
    公元前236年,哈米尔卡挥师经陆路沿北非海岸向赫尔克里斯石柱进军,然后渡海
峡到达西班牙。
    他在加的斯建起一个基地。加的斯本是腓尼基人的一个殖民贸易中心,到那时已处
于迦太基控制之下多时。他接着向东推进,遭到当地许多土著部落的顽强抵抗。由于他
恩威并用,把军事压迫与巧妙外交结合起来,因此成功地征服了西班牙南部的全部民族。

有的被彻底打败,有的被争取与迦太基结盟。
    许多先前与其敌对的武士很快被编入他的军队。
    哈米尔卡只是刚刚开始其向罗马进军的征程。
    公元前228年,他在塔古斯河与杜利乌斯河之间的地区作战时阵亡,他的确大大地
扩展了迦太基帝国的疆域,然而他的眼睛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最终目标:为迦太基
在罗马手中遭受的失败与耻辱报仇雪恨。
    在哈米尔卡逝世之时,他的军队已有六万名步兵,八千名骑兵以及两百头战象。部
队中半数以上是伊比利亚人。哈米尔卡的女婿哈斯德鲁巴尔(人称“美男子”)接任统帅。

他继续实行他岳父的方针与计划,在西班牙的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新迦太基城(即今之
卡塔赫纳)。主要因为他有效地运用了说服的方法--同时也因为他打了一些漂亮仗--他
把迦太基的影响向北一直扩伸到伊比鲁斯河(即今之埃布罗河)。
    罗马对哈米尔卡与哈斯德鲁巴尔的长期目标并无觉察,但是它一直在密切注视着迦
太基势力及其影响在西班牙的扩张。罗马之所以感到关切是因为这个扩张发生在与它的
盟国马西利亚(即今之马赛)利害攸关的地区。马西利亚在西班牙沿岸建有贸易据点。公
元前226年,罗马向哈斯德鲁巴尔派去使者,其目的也许是为了保护位于恩波连姆与罗
达埃的马西利亚贸易点。罗马人得到了一份协议,迦太基人同意不在伊比鲁斯河以北的
地区采取军事行动。
    五年以后,即公元前221年,哈斯德鲁巴尔遇刺身亡。全军推举哈米尔卡的儿子汉
尼拔当他的继任人。因为他才二十八岁,故而波利比乌斯说“时间给予汉尼拔充分的机
会去表现其父传的对罗马之恨。”
    ①如果不指明是那一种塔连特,就很难说出以塔连特为单位的一笔古币的精确价值。

雅典培连特是一种重量单位,约合五十八磅。一个银塔连特按1967年的比值约合八百三
十五美元,而一个金塔连特则合三万二千五百美元。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9.116.2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