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onjovi (呆雁*一颗偶尔媚俗的心), 信区: Green
标  题: 特稿:你不认识的宋美龄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24 17:32:03 2003), 站内信件


http://www.phoenixtv.com/home/zhuanti/xwshj/sml01/sml03/images/sml03125600_l.jpg

宋美龄女士于美国当地时间23日23时17分(北京时间24日11时17分)在纽约去世,享年10
6岁。 


去年,香港《凤凰周刊》曾专门发表以宋美龄为专题的一组文章,其中包括此篇《你不认
识的宋美龄》,在此全文刊用如下: 



活过三个世纪,活到一百零五岁,身历中国近代史的百余件大事,创造历史与远离历史的
一位陌生的历史老人,晚年最本真的心态与境遇。 

主笔/徐宗懋 [台北] 




几封公开信 激荡两岸潮 


国民党离开大陆困守台湾的初期,曾派低阶官员与中共代表在香港会晤,但此事高度隐密
,且昙花一现。而1982年的一次政治对话,在海内外造成相当大的震荡,主角却是后介入
的宋美龄。 

1982年7月24日,中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发表致台湾领导人蒋经国的公开信。由于言词恳
切,而且掺了廖家与蒋家的世交之情,立即广受海内外瞩目,台湾报刊亦全文转载。为了
详述相关过程,以下再节录廖文之要点: 

“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
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讯,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
,多有病痛。至盼擅自珍摄。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
竞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情
深,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
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吾弟
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
敬,世人推崇,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谈,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
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评价历
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原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
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
,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
亦毋赘言。...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
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寥廓海天,不归何待?”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
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临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
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
纬国及诸侄不一。” 

廖承志之文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一来他是用文言文写的,在倡导了数十年的“工农兵文学
”之后,突然出现此复古风,确实罕见。二来廖承志行文不仅展现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力量
,也以兄长的口吻对蒋经国鼓励、劝慰和训斥,相当有力量。廖家与蒋家的渊源深厚。黄
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承志之父廖仲恺为国民党代表,母亲何香凝为国民党中
央委员。蒋介石与廖仲恺同为孙中山手下重要干部,不过孙中山过世后,国民党出现左右
之争,廖仲恺遭右翼分子杀害,何香凝相信蒋为幕后主指,此后双方表面上虽为同志,但
实存心结。廖、蒋两家后代虽有往来,但恩怨情仇难解。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虽是以
个人名义,实际上代表的是中共中央。 

从1949年以来,国民党面对任何来自中共的声明,均表现如一块顽石,不是充耳不闻,就
是放声漫骂一番。尤其在革命的年代,一边说对方是“蒋帮”、一边说对方是“共匪”,
海峡上空一片骂声,形同今天台湾社会所说的“口水战”。于今中共中央改走温情路线,
软中带硬,硬中带软,可蒋经国依然如同一块纹风不动的石头,毫无反应。他已清楚地界
定对中共的政策是“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只要他不动,台湾就没有人敢动
。 

没想到8月17日,廖文中所称的“老夫人”,即远在美国的宋美龄竟不请自来地发一公开回
函,开口便称“承志世侄”;换句话说,廖承志以兄长之名写信给蒋经国,半开导半训斥
,蒋经国默不作声,宋美龄却反过来以长辈之名,对廖承志数说了一番,而且口气不小。
宋美龄说: 

“余阅及世侄电函,本可一笑置之,但念及五十六七年前事,世侄尚属稚年,此中真情肯
綮,殊多隔阂。余与令尊仲恺先生及令堂廖夫人,囊昔在广州大元帅府,得曾相识,嗣后
,我总理在平病况阽危,甫值悍匪孙美瑶在临城绑劫蓝钢车案后,津浦铁路中断,大沽口
并已封港,乃只得与大姊孔夫人绕道买棹先至青岛,由胶济路北上转平。时逢祁寒,车厢
既无暖气,又无膳食饮料,车上水喉均已冰冻,车到北平前门车站,周身既抖且僵,离沪
时即知途程艰难,甚至何时或可否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均难逆料,而所以赶往者,乃与总
理之感情,期能有所相助之处,更予二家姐孙夫人精神上之奥援,于此时期中,在铁狮子
胡同,与令堂朝夕相接,其足令余钦佩者,乃令堂对总理之三民主义,救国宏图,娓娓道
来,令余惊讶不已。盖我国民党人,固知推翻满清,改革腐陈,大不乏人,但一位从未浸
受西方教育之中国女子而能了解西方传来之民主意识,在五十年前实所罕见,余认为其为
一位真正不可多得之三民主义信徒也。再者,令尊仲恺先生乃我黄埔军校之党代表,夫黄
埔乃我总理因宅心仁厚,但经多次流漓经验,痛感投机分子之军不可恃,决心手创此一培
养革命精锐武力之军校,并将此尚待萌芽之革命军人魂,交付二人,即是将校长之职,委以先总统(作者按,即指蒋介石),以灌输革命理想,予党代表委诸令
尊,其遴选之审慎,自不待言。”追溯蒋、廖两家世交渊源后,宋美龄继续写道:“观诸
黄埔以后成效,如首先弭平陈炯明骁将林虎、洪兆麟后,得统一广东。接着以北伐进度之
神速,令国民革命军军誉鹊起,威震全国,犹忆在北伐军总司令出发前夕,余与孙夫人、
大兄子文先生等参加黄埔阅兵典礼,先总统向学生训话时,再次称许廖党代表对本党之勋
猷(此时廖先生已不幸遭凶物故,世侄虽未及冠,已能体会失怙之痛矣)。” 

走笔至此,宋美龄话锋一转,她说:在所谓“文化大革命”斗臭斗垮时期,闻世侄亦被列
入斗争对象,虎口余生,亦云不幸之大幸,世侄或正以此认为聊可自慰。”文章末尾,宋
美龄不仅再拉高自己老资格的地位,甚至以一段往事对廖摆出恩人的姿态。她说:“世侄
万籁俱寂时,谅亦曾自忖一生,波劫重重,抗战前后,若非先总统怀仁念旧,则世侄何能
脱囹圄之厄,生命之忧,致尚希冀三次合作,岂非梦呓?又岂不明黄台之瓜不堪三摘之至
理耶?”根据史料,1915年,廖承志在日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赴苏联。1932年,廖在
上海活动遭国民党特务逮捕,其母何香凝四处奔走国民党元老,力求保释独子,后蒋介石
顾及党内反应下令释放廖承志。抗战中期,廖承志任南方局第一书记,时又遭被捕,何香
凝立刻由香港偕同廖妻手抱幼子,赶赴广东韶关,求情未果。不久,廖承志被解往重庆监
禁,蒋介石经多重考量,再予释放。宋美龄的公开回函在海外华人社会掀起相当的波澜。
其一宋美龄也用文言文书写,甚至还有卖弄国学之嫌,使用一些近似失传的艰涩字眼,还
自行加上批注。再者,这篇信函不仅表达了鲜明的政治立场,而涉及蒋廖两家往来的内情
,如同观赏朱门恩怨,引人入胜。 

宋文既出,海外人士似乎又把目光转回廖承志,看他是否会再透露一些精彩的故事。台湾
方面,蒋经国仍一言不语,不过据其身边的人事后说,蒋经国并不高兴,因为这违反了他
坚定不移的“三不政策”,进行了政治对话,不过台湾媒体倒是很兴奋,有宋美龄这样一
位老太太带头冲锋陷阵,炮火又是如此猛烈,难免一片叫好之声,尤其顺着宋美龄老资格
的过去,再挖出一些陈年往事,以取得某种心理的优势。至于中共方面,宋美龄的公开信
多少令人错愕,预料之外。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书掺着家庭伦理的色彩,宋美龄再以长
辈的身份出面训话,如此再扯下去必会沦落至泼妇骂街的水平,并使世人将注意力焦点由
神圣的民族统一大业转移至一场不可置信的政治肥皂剧。此外,蒋经国才是台湾真正的当
权者,是真正统战的对象,宋美龄自蒋介石过世后即识时务地赴美休养,以免干扰蒋经国
的权力运作。没想到此时宋美龄竟主动发出议论,从各个角度来看,中共中央都不可能做
出响应。此事到此了结。但宋美龄却认为自已棋高一着,因为到了1984年2月,她兴致不减
又写了一封“致邓颖超公开信”,不过这封信无论内容或文采均不如上一封,在收不到任
何响应的情况下,只能就此落幕。 

外交成就辉煌 内政频出败笔 


尽管如此,这是宋美龄发表的最后几篇文章,笔者要由这里切入,展现一般人不太清楚的
宋美龄。受到内战情绪的影响,宋美龄常被刻画为嗜爱权力、心狠手辣、嗲声嗲气的女人
,一些所谓“纪实小说”习惯性地将她描写成满口“达令”的肤浅女人。其实那不过是传
统上中国人对“坏心眼的宠妃”的某种刻板印象。然而就真正认识一位历史人物而言,这
些作法毕竟价值有限,无法呈现历史人物的客观面貌。 

宋美龄出身于上海的上流社会家庭,9岁左右与姊姊们被父亲宋耀如送到美国受教育,宋美
龄一共在美国待了10年的时间,恰好是人生中影响意识型态最关键的岁月。她先后主修英
国文学、副修哲学,宋美龄的英文的说写都是母语的水平,教过她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指
出,宋美龄有独立思考的特质,喜欢探讨问题的本质。事实上,从她发表过的文章可以清
楚地看出,宋美龄的政治和社会思想十分接近美国保守派的观点,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出身
富裕的家庭,坚守着上流基督教徒的道德观,对自由主义抱持着怀疑和不信任,对无神论
的共产党人更视为蛇蝎。当然,具有一样背景的宋庆龄抱着对穷苦大众的关爱和悲悯,最
后走向同情社会主义革命之路,不过仔细观察,终其一生,宋庆龄典雅的生活品位并无丝
毫的更动。 

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宋美龄得以施展她的才干和影响力。除了朱门恩怨式的中
国内部政治之外,她最大的贡献无疑是运用她对英美等国的熟悉,争取这些国家支持中国
对抗日本的侵略。抗战期间,宋美龄应邀赴美访问,并成为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在参
众联席大会上演说的中国人,她流畅的英文,具有文学造诣的用语,以及基督徒的背景,
获得美国人民极大的反响与认同,她在美国掀起的崇拜狂潮不仅是她个人事业的高峰,也
提供了抗战军民更好的物资和精神后援。1943年1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
和蒋介石在埃及开罗召开会议,会中决定日本战败后,台湾和澎湖将归还中国。这个会议
将中国列入世界强国之列,宋美龄担任蒋介石的助手和翻译,锋头并不在蒋介石之下,在
维护中国主权、收回台湾一事上,她也应记上一功。 

尽管宋美龄在外交成就上辉煌异常,可是内政上却变成一大败笔。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一
度有很好的局势,但一连串错误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政策,国民党政权竟在短时间内土
崩瓦解。或许,宋美龄思维中的政经结构,包含财团、家族、教会、媒体等等,换成在美
国,可能问题不大,因为美国有着法治精神,政治和社会存在许多监督机制,还有建立在
普选上的民主制度,执政党可以被换掉以遏止偏失的政策。在中国,这些条件都不具备,
宋美龄保守的政治思维放在中国不仅毫无进步性,简直是灾难一场。孔、宋两家钱权结合
,肆无忌惮地占用国家名器,掠夺国家资源,他们的恶行和表现于外的形象为知识分子和
一般百姓憎恨,也为中共的革命火焰添加了燃料。如果是在美国,这些权势家族早已被选
票请下台了,或许他们以后还有机会卷土重来,但此刻他们被换下来是毋庸置疑的。遗憾
的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无数的军人百姓却得跟着陪葬。 

尽管如此,宋美龄对此事的反思十分有限,或者说根本没有任何反省。这里附带说明,检
视一个人的学识、见解和心灵世界,不能只看只字词组,需要看她完整的论述。1949年以
后,宋美龄发表了好几篇的长文,针对历史或时局做出解析,带着浓厚的思想和文化意识
。其气派犹如文革时期某些理论小组发表的长篇理论文章,占据报纸好几个版面,光是摆
出的阵仗就已是权威十足。不过这类文章也有着明显的缺点,一个单一的构念反复论述,
内容不断重复,有时假装是温文儒雅地说理,更多则是武断霸道的裁决;与其说是科学的
推理论证,毋宁更像填充大量火药的政治炮火。宋美龄的文章也有类似的特点,她节录了
一大堆报刊杂志的文章,形同流水帐,也像是炫耀她最近的阅读经历,其结果不过是将那
些保守反共的论调再说一遍,对于人类思想潮流不断自省、修正和演进的真况茫然无知,
只会填充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气球,用庞大却空虚的外表来唬人。 


宋氏晚年:用个人经验记述历史、创造历史、而又回避历史 



宋美龄毕竟曾在第一线参与创造历史,她的过去就已是历史本身的一部份,因此任何关于
自身经历的回顾必然有史料价值。1976年10月底,宋美龄发表“与鲍罗廷谈话的回忆”一
文,记述1926年冬宋美龄与第三国际代表鲍罗廷的谈话记录。 

由于国共合作的渊源,宋家与第三国际代表越飞、鲍罗廷等人为长年旧识。在武汉三个月
的时间内,宋家兄妹与鲍罗廷有着频繁的接触,宋美龄的回忆即在记述苏联进行世界革命
的高峰期,如鲍罗廷这样一位高级的布尔什维克,所展现的热情、智能与冷酷,部分描述
颇为传神,宋美龄如是写着:“(鲍罗廷说)我们一定会想起再一次问:在地球上如何来
实现共产主义的极乐世界?我们必须纠正人性的弱点,这些弱点是:(一)易受欺骗,(
二)温情主义,在错误时刻与对错误事实争论的温情主义,(三)冷漠,(四)道德上及
有形的怯懦,(五)寻找刺激的并发症,(六)苦闷与不满,(七)徒劳的自我纵欲,(
八)竞争性的残忍,(九)贪婪与好奇,(十)妒忌,(十一)归属感,(十二)不安与
焦急,(十三)需要他人表彰其每一项成功,(十四)优柔寡断。以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天性,在一切文明、开化及半开化的社会里,由于种种环境养成,仅进度不同而已。这些
弱点,甚至有在于世界最远角落与丛林中食人和猎人头的部落…… 

“我们又察觉,人都希望认同,批评者指责他人、栽诬他人,就即刻觉得自己没有那些过
失,几乎是十全十美,比别人至善至美,自况没有犯他所指责那个人的错误。我们就利用
这种人性的弱点,进而让这位批评者批评他人,再渐渐将批评指向这位批评者,慢慢或引
导他走向自我批评-你可以说这是自我鞭笞的道路。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来保持我
党同志的正直与严密,慢慢培养干部们的谦逊,并遏制捣蛋分子。”以上都是宋美龄记述
鲍罗廷1926年对她的谈话,说的是苏联革命过程中运用人性矛盾改造世界的深刻总结,并
计划将这套哲理与技巧实践于中国的革命,观诸于后来的发展,今天读来可谓“寒天饮冰
水,点滴在心头”。这是宋美龄发表的长文中少数具有史料和思辩价值者,此外,由于青
少年时期在美国度过,宋美龄晚年初返美国时,忍不住抒发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她的口气
一如美国教会的卫道人士,对自由主义分子带来的混乱忍无可忍:“我清楚记得,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数年,美国的声望和受人敬爱的程度非常地高。看到海外的每个美
国人都以身为美国人为荣,令人羡慕。然后,到了1960年嬉皮出现以后,嗜好大麻烟和吸
毒而堕落的青年男女,由摩洛哥的马拉咯施流浪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寻求廉价的毒品,满头肮脏蓬乱的头发,表情举止像街边的野狗或乞丐……美国是我幼
年时代第二个居留长久的国家,在此度过多年愉快的童年生活,爱之异常深切,所以当我
经常听到她如此堕落和受责难的时候,就深感痛心……我眼见这些事实,不禁要再度提出
同样的问题,美国的伟大理想究竟变成什么样了?我少年时在美国求学所崇尚的自强、坚
毅、机敏、智谋、尚礼等美德锐变到什么程度?” 

这就是一般人不太清楚的宋美龄,由她发表的议论中可以清楚体现她的思想和灵魂,以及
背后的生活历程。这位聪明的富家女幼年赴美读书,塑造了美国上流社会家庭的政治和道
德观。事实上,她是半个美国人,不仅在于流畅无碍的英文说写,更在于美国人的直言好
辩。不过,她那富人的政治思维和伦理一旦施用于中国的现实,却堕落为毫无羞耻及不知
反省的掠夺行为。即使在美国,虽然她的立场如此吸引一批国会的老牌反共同伙,但时代
的进步终究将他们挤到社会的小角落。至于外界常议论的宋美龄阔绰的生活,其实是无关
紧要,那不过是富裕人家起码的居家状况,并不是什么罪过,任何有本事挣钱的人都有资
格吃好穿好;至于刻板地将她描写成娇气十足的女人,不过是沿袭传统上对貌美和有权力
女人的性别歧视罢了。宋美龄始终是个刚烈,满腹学识的女人,或许从一位思想家的角度
来看,她的原创性不足,不过那或许要求太高了。如果列出上个世纪可堪载负“第一夫人
”头衔的中国女性们,毫无疑问,宋美龄仍是十分耀眼的一位。 


--
“你自己准备怎么办,埃迪?”我问。

       “我不知道”他说,

            “走到哪儿算哪儿,我要去看看生活.”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8.9.122.160]
※ 修改:·ersy 於 10月24日18:06:39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