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世界是“平”的:邓小平逝世十年后依然影响世界1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Mon Feb 19 10:19:22 2007)

2007年02月14日10:34 国际先驱导报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与世长辞。十年后,邓小平依然影响着世界。

  今天,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在莫斯科郊外的街道上;在法国小城蒙达尔纪
的“红色旅游线”上;在香港特区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上……依然记录着这位伟人留传给
后世的永恒印记 

  【邓小平语录】

  “对美国一定要有最坏情况的打算。不要怕中美关系倒退,更不要怕停滞。对在停滞
、倒退的情况下如何同美国交往,要认真准备。”

  ——1981年6月13日,邓小平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中美关系问题。


   “邓小平改变了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访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

  “他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快速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的积极一
员”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学军发自华盛顿 1978年5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国家安全事
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抵达北京访问。肩负着推动美中关系正常化使命的布热津斯基,首次
同邓小平举行了会晤,邓小平的热情、睿智、幽默和领袖风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随
后的岁月中,布热津斯基多次和邓小平见面,两人不仅成了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对
话伙伴,而且私交颇深。

  值此邓小平逝世10周年之际,在位于华盛顿市中心的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办公室,布
热津斯基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专访。这位中美关系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虽已年近八旬,
且公务繁忙,但提到同邓小平交往中的一些往事,仍娓娓到来,兴致盎然。

  10年后的甜蜜回忆

  《国际先驱导报》:你曾同邓小平有过多次会晤,在他逝世10年后回过头来看,你觉
得最重要、最难忘的是哪一次?

  布热津斯基:应该是第一次,时间是1978年5月21日。因为那次我同邓小平在北京的第
一次会晤开启了美中两国正式建交的进程,也实际上开始了美中两国为阻止苏联的霸权而
缔结战略伙伴关系的进程。

  《国际先驱导报》:那次会谈后,邓小平邀请你到北海公园的仿膳共进晚餐?

  布热津斯基:那次晚餐真是棒极了,因为饭店位于北京紫禁城的湖边,风景非常漂亮
。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邓小平和我对世界重大问题的看法都比较接近,从而在某
种程度上预示着两国关系将揭开新篇章。

  毫无疑问,在我的心目中,邓小平是中国今天现代化的设计师,他也使中国开始了终
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进程。

  “邓小平很有幽默感”

  《国际先驱导报》:邓小平在1979年1月访美时,又造访了你家,当时你们都谈了什么


  布热津斯基:我们谈论的话题很广,而且是很严肃的话题。他谈了法国留学生活对他
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当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使我认识到,邓小平在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的同时思想又非常开放,愿意进行尝试。当然,我们也有一些私人话题,比如,邓小平谈
了他和他儿子在“文革”中的遭遇,以及“文革”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

  邓小平很有幽默感。我在聊天时半开玩笑地问他:卡特总统推动美中两国关系正常化
,在国内遇到了一些政治势力的反对,你在中国也遇到同样的麻烦吗?邓小平不假思索地
回答说:有啊,在我们的台湾省就有很多人反对。

  到中国农村“考察改革”

  《国际先驱导报》:后来邓小平邀请你们全家访华,而且你还重走了一部分当年红军
长征走过的路?

  布热津斯基:在邓小平访美两年之后,他邀请我们全家访问中国。至于重走一部分长
征路,是我想让我的孩子们了解一些关于现代中国的事情,而长征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
成就。我们到了青藏高原、大渡河和泸定桥等地。

  《国际先驱导报》:重走长征路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布热津斯基:我们去了一些农村,在那里我认识到,邓小平的改革政策已经开始见效
,农民手腕上戴上了手表。他们告诉我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牲畜,可以卖自己生产出来的
农产品。这表明,中国大地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邓小平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国际先驱导报》:你认为邓小平为现代中国、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了什么样的贡
献?

  布热津斯基:邓小平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他是中国能有辉煌今天的一位历史性的
设计师。他的历史性的作用有两个层面:一是他改变了中国,二是改变了中国的对外关系
,特别是中美关系。他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快速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使中国成为国际体
系中的积极一员。今天,中国不但将在东亚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将在世界发挥重要作用


  至于中美关系,如果不是邓小平和卡特总统决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那么两国就可能
会陷入无尽的、毫无结果的谈判当中,但邓小平和卡特总统下决心解决两国间的一些棘手
问题,使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美国外交官都知道他”

  《国际先驱导报》:邓小平当年访美时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国人现在还记得
他吗?

  布热津斯基:美国负责外交事务的人们当然记得他,但如果说普通美国人都记得他则
有些夸张。我敢肯定,普通中国人也不会全记得美国总统卡特。

  《国际先驱导报》:你如何看待今后的中美关系走向?

  布热津斯基:我认为,尽管中美两国偶尔会在一些具体问题或一些未曾料到的问题上
有分歧或摩擦,但两国的主要利益是一致的,比如,在和平发展、避免战争、促进稳定、
消除贫困和疾病、保护生态等全球问题上,中美两国的利益是一致的。为此,两国应当加
强对话和合作,以促使两国关系保持稳定和顺畅。

  邓小平的“牛仔帽”形象,一夜之间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本报资料图

  美国为邓小平留下“永久座位”

  邓小平的“专座”不仅在纽约亚洲协会的礼堂里,很多美国人心里都为他留了重要的
一席之地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博发自纽约 纽约曼哈顿岛花园大道725号,一座气势宏伟的老式
建筑是洛克菲勒家族创立的亚洲协会总部。在经常举办活动的亚洲协会莉拉·艾奇逊·华
莱士礼堂,观众席第四排正中有一个座位,看起来与其他座位没什么两样,但椅背上的一
行字却透露着它的特殊之处:“仅以此向邓小平致敬”。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这是亚洲协会为邓小平在美国保留的“永久座
位”。如今它就安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28年前邓小平访美时刮起的中国旋风。


  他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邓小平讲话很简单,直入主题,不绕圈子,也不会含糊其词。”作为当时《纽约时
报》的随行记者,今天已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的夏伟向《国际
先驱导报》回顾起那段历史时仍印象深刻,“美国人看到了一位个子不高、谈笑风生、充
满睿智的中国领导人,可以说一夜之间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中国代表团的到来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美国三大主流电视网每天的黄金时间变
成了“邓小平时间”。

  夏伟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邓小平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成员身着清一色的中山装,这种在
西方被称为“毛式制服”的服饰,迅速在美国风靡一时。 

  1979年2月2日晚,在休斯敦的骑术表演场,两位女骑士策马来到邓小平副总理和方毅
副总理面前,把两顶乳白色的牛仔帽献给了他们。邓小平和方毅接受了这一礼物,立即戴
在头上,并同大家一起鼓掌。随后他们又频频挥动骑士帽,向人群致意。“邓小平戴上那
顶宽沿帽显得非常有趣。他的举动使美国人了解到中国人不是僵硬死板、不可接近的,而
是很有人情味。”

  “白猫黑猫论”在美家喻户晓

  1997年邓小平去世后,为纪念这位“没有官架子的政治巨人”,美国《时代》杂志专
门刊发了以邓小平为封面的文章,而这已不是《时代》第一次关注邓小平。

  早在1978年和1986年,邓小平就两度被《时代》评为年度人物,即使在他去世9年后的
2006年,这本杂志发布的“亚洲英雄榜”中,邓小平依旧赫然在列。他的“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等思想和论断,通过媒体的介绍在美国
广为人知。

  “他是个很睿智的决策者,更是个积极的行动者。”夏伟1975年曾到过中国,之后的
几十年间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发展。

  而曾与邓小平有过多次交往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现在已是耄耋老人,在不久前的一
个公众场合,他还回忆起这位老朋友。“邓小平是个讲求实际的人,他不谈历史和诗歌,
谈很现实的问题。他对中国有明确的构想。我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邓的作用比尼克松还大”

  邓小平逝世10周年,也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10年来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平稳过渡和
顺利发展,使夏伟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赞不绝口,“台湾和大陆有许多的共同利
益,我相信总有一天,两岸也会很自然地走到一起。”

  纽约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熊玠与邓小平也曾有过一面之缘。作为研究中美关系和台
湾问题的美籍华裔专家,熊玠1986年受邀到北戴河与邓小平畅谈6个小时,谈话内容是国际
问题。

  “邓大人是个为万世开太平的了不起的人物。他在中美关系史上发挥的作用比美国前
总统尼克松还要大。”熊玠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事实上,邓小平的“专座”不仅位于纽约亚洲协会的礼堂里,他的个人魅力,至今仍
影响着许多像夏伟和熊玠这样的美国人。

  【邓小平语录】

  “中日友好源远流长。我们两国之间虽然有过一段不幸的往事,但是,在中日两千多
年友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这毕竟只是短暂的一瞬。”

  ——1978年10月23日访问日本期间,邓小平在出席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举行的宴会上如
是说。

  日本有一群“小平迷”

  小平走了10年,但仍有日本人乐于回忆他的一举一动,因为他们认为,在他身上,可
以找到今后中日关系的方向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发自东京 10年前,当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传到日本时,整个国
家为之震动——去世之日,刚好日本北海道发生地震, 震级不大,这在日本是家常便饭,
可还是有人说确实是“巨星殒落”,天地感应。那些天,日本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邓小平
。究其原因,日本人明言:邓小平打开中日邦交之门,邓小平是可与之推心置腹的“知日
家”。

  10年后,仍有日本人“迷恋”邓小平,因为他们认为,在他身上,可以找到今后中日
关系的方向。

  “你好,小平”

  “今年恰逢香港回归10周年,又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我们还会办更大规模的中
国电影全貌展。那时势必会在日本掀起新一轮中国电影热。”日本谷阿帕电影发行公司社
长藤田敏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去年8月19日到9月10日,该公司在东京、大阪两地成功举办了中国电影全貌展映会,
开幕片就是《你好,邓小平》。该片共公映12场,约千名“小平迷”观看了该片。

  该片讲述了邓小平坎坷光辉的一生。在放映前一周,日本各大媒体嗅觉灵敏,纷纷介
绍《你好,邓小平》的放映信息。人气颇旺的广播节目“亚洲频道”还特意邀请藤田社长
录制了一期专题节目。

  《你好,邓小平》正式公映前,本报记者有幸参加了该片在东京银座的试映会。那天
是日本7月典型的“三伏天”,但是顶着酷暑的观众仍挤满了剧场。

  纪录片虽是中文配音,日文字幕,但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放映结束后,仍有许多观
众不愿离去,聚集在剧院门口交流着感想。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她印象中的邓小平亲和
力很强,尤其是访日时一直面带微笑,而且着装朴素。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国际
先驱导报》,看到媒体的报道后,很早就盼着看这部纪录片。“日本关于邓小平的纪录片
引进得不多,这次终于圆了我的梦。但还是有个小小的遗憾,电影里只出现了小平访日时
乘坐新干线和视察工厂的镜头,我希望看到更多小平访日的画面。”

  当天的观众中,还有一位台湾的留学生。她说在台湾,很少看到邓小平的资料。这次
的纪录片让她改变了以前对邓小平的看法,“他是个挺亲切和蔼而且有魄力的老爷爷。”


  理想的领导人形象

  在当今的日本人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平迷”呢?曾供职于NHK的记者中岛国臣告
诉《国际先驱导报》,小平不张扬,稳重并富于亲和力,这与日本人心目中的理想的领导
人的形象十分吻合,小平昔日访问日本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印在许多日本人心中。

  1978年访问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时,邓小平应邀来到一间展示微波炉等新产品的展览室
,讲解人员把一盘烧卖用微波炉加热后,请邓小平观看,邓小平拿起一个烧卖看了,突然
一下放到嘴里,边吃边说味道不错。这一幕出乎松下公司职员的意料,大家无不赞叹邓小
平敢于尝试的精神。

  访问奈良时,邓小平和夫人卓琳来到宴会厅隔壁一对新婚夫妇举行婚礼的现场。曾抢
拍下这意外一幕的当年《读卖新闻》的摄影记者回忆说:“邓副总理与新娘握手时,新娘
面部略带红晕的笑容、新郎沉浸在意外荣幸之中的姿态都拍摄下来了,照片有力地说明了
邓副总理坦率的人品。”

  中岛国臣认为,那些看小平纪录片的日本人,不只是为了回顾中日友好的历史,更是
为了重温自己心中的回忆。

  值得继承的外交智慧

  在今天许多日本人看来,邓小平是对中日友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中国领导人。他们都
希望现在的中日两国领导人能够继承邓小平的外交智慧。

  中岛宏是日本共同社资深记者。曾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常驻北京,并担任过
共同社北京支局长。在驻京期间,他多次和邓小平见过面,还进行过单独采访。“他从没
有给人高高在上的压迫感。”中岛宏当时在和其他各国记者聊天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达
成共识,“邓小平是个能够折服世界的领导人。”

  中岛宏感觉,灵活、务实是邓小平突出的特点。特别是在处理中日关系上,作为大国
领导人,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比如他当时承认中国落后,为了建设,要向日本学习。“
这番讲话让我很佩服。”

  “邓小平很谦虚,不是总强调自己,全面否定对方。而是经常站在对方角度着想,这
点对领导人来说很不易。”中岛宏认为,邓小平在外交方面的智慧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对
日本领导人来说也应该充分学习和继承。

  日本庆应大学综合政策学部的小岛朋之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每年到小平去
世这一天,我都有一些话想说。”写过《毛泽东与邓小平》、《中国的政治社会——探索
邓小平以后》等专著的小岛朋之说,“希望中日两国的领导人都能从小平的外交智慧中吸
取营养,让今后的中日关系更加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他认为,从邓小平的对日政策上可以看出,他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
做了相当长远的考虑和规划。去年安倍首相的成功访华,还有中日两国达成的基于共同战
略利益的互惠关系,正是对小平同志中日关系政策的很好体现。

  中日需要吸取“小平营养”

  ——专访美国“中日通”傅高义

  邓小平有很多关于中日关系的经典论述,仍适用于现在的中日关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窦晨发自北京 已经77岁高龄的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
主任傅高义先生(Ezra Vogel),既是一位“中国通”也是一位“日本通”,一口流利的汉
语和日语让人印象深刻。最近他正在准备写一本关于邓小平的书。恰逢邓小平逝世10周年
之际,针对邓小平留给中日关系的遗产,傅高义先生近日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的专访
。由于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既关注中日两国的国内发展问题,也懂得从国际政治角度关注
中日关系,这让傅高义先生看到了很多常人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日本也需要邓小平

  《国际先驱导报》:去年你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日本也需要像邓小平这样的领袖
,你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傅高义:我是指长期的国家战略方面的事情。日本前任首相小泉只考虑当时的国内政
治情况,不考虑长期的国家战略。新任首相安倍上台后,开始考虑日本今后长期的国家战
略。相比之下,中国需要什么,邓小平非常清楚。邓小平能考虑到中国的长期战略,比如
他提出“一国两制”,保证香港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在1997年后50年不变,这
是50年的战略观点。邓小平懂得,当时落后的中国为了发展,需要向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学
习;而且他懂得,中国不仅需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还需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先进
制度,对于这一点,邓小平非常清楚。

  “向前看”今天仍然适用

  《国际先驱导报》:你对邓小平怎么处理中日关系有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傅高义:我研究过,我觉得他对中日关系处理得非常好。邓小平1978年10月份访问日
本的时候,非常成功。这和他准备得非常充分有很大关系。因为1974、1975年他见了三四
十个日本的代表团,包括日本各个党派的、宗教的、媒体的、地方的、经济的代表都见过


  《国际先驱导报》:邓小平有很多关于中日关系的经典论述,是不是也适用于现在的
中日关系?

  傅高义:有很多。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说过“中日两国有着近两千年的友好交往
历史,其中最多有一百年的路程走得不好,这同两千年相比只是一小段”。现在有些中国
人认为,日本是军国主义国家,但是邓小平当时并没有用这个说法。邓小平提出“向前看
”,他说“中日关系历史上的纠葛,坦率地说中国方面没有责任。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
的评价,要强调以新的向前看的态度,不要找麻烦,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新的纠葛。现在这
些纠葛没有一件是中国引起的。对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最大的克制态度,包括说服人民。
”“我们双方考虑问题都要立足于长远,要解决长远问题。对现在和将来可能发生的纠葛
,都要冷静、迅速地共同合作,尽快解决好,以免影响我们长远关系的发展。”值得一提
的是,邓小平从1937年到1945年和日本打过仗,8年抗日,所以他对中日友好的必要性更有
发言权,体会也更为深刻。

  有问题不应回避

  《国际先驱导报》:邓小平还说过,“对一小撮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惟一的办法就
是用不断加强友好、发展合作来回答他们”。

  傅高义:我觉得这很重要,而且非常重要。中日有矛盾,中美也有矛盾,中苏也有矛
盾;过去有矛盾,现在也有矛盾,但邓小平觉得为了中国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这样做
是对的。

  邓小平告诉我们,有问题的时候应该讨论,不应该回避。应该互相理解,想办法解决


  《国际先驱导报》:目前中日之间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心态呢?

  傅高义:对,我觉得两国领导人应该常常见面,交换看法,这个很重要。另外,现在
中日之间正在进行的青年和经济界人士的交流非常好。最近中国的电视台向观众介绍日本
的文化,80年代中国观众能看到很多这类节目,最近几年在中国电视上看得不多,我觉得
现在应该多起来了。

  十年后谈邓公,彭定康只说了一句

  无论英国人在十年后对邓小平留给中国乃至世界的遗产有怎样的评说,他们的态度中
大概都不会缺乏一种因素——尊敬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菲菲发自北京 对英国人来说,邓小平这个名字永远会让他们想起
一座城市——香港。

  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在邓小平逝世十周年前夕,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书面采访
时只写了一句话:“邓小平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是较量之中败下阵来的一方
的尴尬掩饰?还是经历十年沉淀之后的心服口服?这看似显而易见、其实却耐人寻味的一
句话,颇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思。

  “终结”大英帝国史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大概还记得,1997年6月30日,彭定康哭了。当年在香港《广角镜》
杂志9月号刊登的一篇专访中,彭定康谈起那个时刻:“……我的内心略带忧伤。那晚是一
个历史时期的结束,是英国在世界上殖民主义的结束。” 

  香港是让英国人感伤的,看看1997年7月1日的英国报纸就可以知道。《每日邮报》当
天的大字标题是:《泪别皇冠上的最后一颗宝石》。《卫报》的头条是:《最后一声欢呼
,一个帝国结束了,中国又成为香港的主人》。这些煽情程度各不相同的报道有一个共同
的主题:英国留给香港的“遗产”,用爱德华·赛义德的话说,也就是“我们给世界带来
文明”这个大主题之下的一部分。最能体现这种思路的大概就是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
切尔的宣告:“捍卫大英帝国的历史成就”,她“问心无愧”。

  无论有多少“历史成就”的大英帝国已经成为“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大概
的确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香港问题是中英关系史上最棘手的问题。从1983到1984这
一年多里,双方经历了22轮艰苦谈判。当时,针对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要求,邓小平
对与他私交甚厚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说:“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会受任何
干扰、有任何改变,否则我们就交不了账。我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是李鸿章。谁不解决
这个问题,都是李鸿章。”

  “有时候很强硬甚至不客气”

  对于时任英国驻华大使、参与了香港问题谈判的理查德·伊文斯来说,邓小平给他留
下了深刻印象。他在《邓小平传》中写道:“邓小平是一位外交天才。……他欢迎所有的
来访者,但并不以为他们比自己的人民更有道德或更有智慧。他与外宾谈话时,有时候会
很强硬甚至不客气,但有时也很幽默。”

  “他(邓小平)把国家统一看作是首要任务。”在伊文斯看来,邓小平是实现中国统一
的重要人物。他说:“当时,英国对中国的最大问题是不信任。但邓小平的远见、自信与
坚定令他们不得不信任他。”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时,撒切尔夫人也不得不承认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最富天才的创造”。

  被邓小平赞为“一个绝对一流水平的首相”希思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他一直把
邓小平当成好朋友,二十多年一直保持通信。他说,通过一国两制实现香港回归,“这无
论对中国、英国、香港本身还是对世界都是最圆满的结果”。

  十年后的认同 

  “香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社会依旧稳定,百姓对特区充满信心。”曾任英国外交大
臣的杰弗里·豪,在香港回归五周年之际就肯定过邓小平的成功。他说:“在经济上它们
相互依赖,在机制上却相互保持独立,这也是‘一国两制’构想得到成功实施的有力佐证
。”

  “香港回归近十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后,经济繁荣,股市兴旺,失业率创历史新低
,这清楚地表明香港回归后取得巨大成功。”现任英国驻港总领事柏圣文,在2007年新年
之际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修改:·ersy 于 Feb 19 10:20:32 修改本文·[FROM: 219.237.153.233]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37.153.23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2.2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