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世界是“平”的:邓小平逝世十年后依然影响世界2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Mon Feb 19 10:20:05 2007)

2007年02月14日10:34 国际先驱导报 

  【邓小平语录】

  “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
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

  ——邓小平在1984年会见香港工商界代表团时,阐述了“港人治港”的核心是爱国者
治港。

  “没有邓小平,就没有香港的今天”

  ——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宪梓

  “敢于作出最实事求是、最大胆、最正确的抉择,勇于对历史和未来交代,邓小平就
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廖翊发自香港 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他为实现期待设宴欢呼;


  18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时任香港客家商会会长的他宴开百席,庆
祝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政权交接现场,他振臂高喊“祖国万岁”……

  他,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

  “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今天的进步和富强,也没有香港今天的繁荣和稳定。我对
他的崇敬和怀念无法用语言形容。”曾宪梓日前在家中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专访时
说。

  前所未有的“一国两制”

  “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前,很多香港市民都不是很乐观的。最大的担心是自己的
生活被改变。于是,很多人想移民海外。直到《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后,香港的形势
明朗了,市民的信心得以恢复,香港开始稳定地进入过渡期。”曾担任香港特区筹委会委
员、港事顾问的曾宪梓对记者回忆说。

  香港1997年回归后,相继经历了导致房价、股市大幅滑坡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3
年SARS疫情的重创,但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依然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而且成功
地确立自己作为进入中国的金融通道的地位。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古今中外哪有这样的政策?而且承诺50年保持不变,这是
多么令人不敢想像!我曾经预言过邓小平先生的复出时间,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会用‘一
国两制’来解决香港问题!”曾宪梓激动地说。

  “‘一国两制’的提出,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的智慧、胆识和人格,也体现了他实事求
是的精神实质。”曾宪梓说。

  香港的今天和祖国的明天

  亲身参与了祖国改革开放的曾宪梓,回忆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他与港澳工商
界知名人士应邀赴广东商讨建深圳特区时的情景。

  “当时的深圳,一个多小的渔村呀,谁会想到它成了中国发展的龙头和标兵呢,谁会
想到今天成了拥有千万人口的世界性大都会呢?窥一斑见全豹,中国内地这几十年的发展
是惊人的,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直接影响到香港的顺利回
归,以及香港今天的稳定和发展。”

  曾宪梓评说道,“正因为祖国内地不断开放和发展,政治局面的日益安定,‘大后方
’的日益强大和巩固,增强了香港民众对回归祖国的信心。CEPA的实施,‘个人游’的开
放,使香港经济持续增长,香港与内地真正进入了相辅相成、共同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期。


  “‘一国两制’是好政策,但如果没有祖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没有祖国今天的
大发展,没有祖国内地强大的后盾,‘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绝不可能如此成
功。这些年,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都说这两句话:香港乱不了,香港一定好。”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
今天,也没有香港的今天。”曾宪梓深有感触地说。

  香港人的共同情思

  然而,这位总设计师却没有等到香港回归的这一天。

  “1997年春节过后不久,听到了邓小平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感到十分悲痛。这也是香
港市民的共同感受。我们为什么怀念他?因为他给了香港这么好的政策,给了香港人民一
个美好未来。他老人家生前一个很大愿望,就是想在香港回归祖国后,到自己国家这块土
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但是,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前,他离开了我们,未能实现这一心
愿。这不只是他个人的遗憾,也是我们香港人民的遗憾,也是中国人民的遗憾。”

  曾宪梓特别表示,无缘与邓小平见面,是他本人一生最大的憾事。“我对他的敬仰难
以用语言形容。他所做的一切,都体现出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胆识和视野。他说过这样
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以他的政治作为实践着他作为中华民族之子的责任和忠
诚。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我们每一个香港市民,要永远铭记他的丰功伟绩。”

  “真正伟大的、负责任的政治家,就是在历史时期,面对现实,敢于作出最实事求是
、最大胆、最正确的抉择,勇于对历史和未来交代。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我们怀念他。”曾宪梓最后说。

  邓小平身后的香港十年

  邓小平逝世10年后的今天,经历重重坎坷的香港更胜往昔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白冰发自香港 “动感之都”香港正笼罩在一片辞旧迎新的节日气氛
之中。这是一个别具意义的新年。

  回归10年,风雨10年,东方之珠光芒依旧。“我们也不出如来神掌,让香港的中国同
胞们自己管理自己吧。”这是邓小平当年对“港人治港”的生动比喻。

  原则强硬,“身段”柔软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
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
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
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强调说


  原外交部高级翻译、中英香港问题联络小组中方成员张幼云,当时就站在“一国两制
”的倡导者邓小平身后。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谈判中,撒切尔夫人在香港问题上坚持
3个条约有效,以求在此基础上,用主权换治权的方式来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则在原则问
题上毫不让步。这就是为什么22轮谈判都是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原因所在。

  原则强硬的背后,是政治身段的柔软。众所周知,《中英联合声明》的主要内容是,
“1997年后,香港现行的社会制度不变,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制度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
变。以上政策50年不变。”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起草《中英联合声明》时,邓小平曾对中
方代表团做过“宜粗不宜细”的指示,这给未来留下了一定的余地和空间。

  “50年之后怎么办?”

  “我们的子孙比我们更聪明,他们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邓小平睿智地回答记者。


  香港更胜往昔

  然而,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的回归依然一波三折。甚至到了1995年6月,
《财富》杂志“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Kong)”的报道,还一度轰动世界。毕竟,这
代表了西方对香港回归后的普遍看法。

  但他们错了。回归后近10年的今天,经历重重坎坷的香港更胜往昔。

  美国传统基金会日前公布200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香港连续第13年被评为全
球最自由经济体系。根据该报告,香港几乎在全部反映经济自由的指标中获得极佳评分。
在10项个别指标中,香港在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及产权保障等4个范畴的评分均
居全球首位。

  “我从香港回归时看到现在,10年来香港许多都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繁荣。回首10
年风云,邓小平先生开创的“一国两制”事业由构想转入全面实践的层面,其中既有成功
的探索,也历经了曲折。”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及金融学院副教授刘佩
琼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一国两制’实践的生命力,始终在于一个国家的框架下、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磨合之中的探索。”

  澳门感谢小平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宁发自澳门 在伟人邓小平逝世10周年的日子里,一个叫威廉·怀
德的美国人,也许最应该感谢邓小平在澳门实行的“一国两制”。作为美国金沙集团的总
裁,怀德在2004年创造了澳门博彩业的金沙奇迹。而马照跑、彩照博,正是澳门实行“一
国两制”的显著标志。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已有十五多年经营史的博彩业,与旅游业一起成了澳门的经济
支柱。而与香港相比,一直以“东方蒙地卡罗”闻名于世的澳门的回归谈判,要顺利得多


  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利用“一国两制”提供的政策空间,不
仅继续允许博彩业在澳门生存,还将其与旅游业一起确定为特区的龙头产业,通过立法、
开放等措施,打破垄断加强引导,促使其健康发展。2006年,澳门博彩收入更是超过拉斯
韦加斯,成为世界第一赌城。

  “‘一国两制’能在澳门成功实施,有赖于邓小平先生的伟大构想和历史性的决策。
”澳门特首何厚铧强调说。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许世元则撰文称,“澳门取得的良好成
绩,正是全澳同胞向祖国亲人的最好回报,亦有力地向世人宣示,邓小平先生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无比正确,内涵异常丰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邓小平语录】

  “我们这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结束一下过去,就可以不谈
过去了,重点放在开辟未来的事情上。”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北京与来访的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这次会晤使中苏关
系实现了正常化。

  俄罗斯人牢记邓小平语录

  “邓小平”这三个字已经作为中国改革的符号,融入了普通俄国人的生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丹蒂、郭宣发自莫斯科 在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里输入俄
文的“邓小平”字样,有19900个相关的链接;如果再加上一个“改革”,则会查到25100
多个相关的链接,“邓小平”这三个字已经作为中国改革的符号,融入了普通俄国人的生
活。

  惊叹于“中国式改革”

  虽然邓小平已经逝世十年,但只要俄罗斯人谈到生活上的变化,都不忘拿邓小平的改
革开放与俄罗斯的改革对比一番。在以年轻人发言为主的俄国网络论坛里,这样的对比更
是比比皆是。

  一位俄国网友这样写道:苏联解体前后,那种“根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式的社
会震荡所带来的痛苦,对于俄罗斯人而言是如此刻骨铭心,而邓小平在人口如此众多的中
国所搞的改革,竟然在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就取得了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式的
巨大成果”,实在是太值得俄罗斯人反思了!

  中国逐渐强大的事实,也会让俄罗斯人在怀念苏联时就会想起邓小平,因为在他们看
来,中国如果没有邓小平,也许也会遇到苏联解体式的危机。“作为一个将个人命运与祖
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政治家,他足以称得上伟大。”新西伯利亚大学东方学学者谢尔盖·
卡米萨罗夫在谈到俄罗斯人为什么会如此尊敬邓小平时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除了网络,俄罗斯出版界也对邓小平特别关注。近年来,俄罗斯出版了许多与邓小平
有关的书籍。俄罗斯帕利亚出版社出版了俄文版的《邓小平文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
究所也翻译出版了《我的父亲邓小平》。

  已经从事了20多年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俄罗斯专家斯米尔诺夫说,仅仅在远东研究所,
“从事邓小平思想理论研究的专家大约有十五六位”。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在俄罗斯的传播,邓小平的很多说法也开始在俄文报刊文章中被大量引用。

  “邓小平街”住户怀念小平

  邓小平在俄罗斯的影响还反映在莫斯科郊外的一条街道上,这是世界上第一条以邓小
平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离开喧嚣的莫斯科市区,沿着德米特罗夫公路驱车往北行进50多公里,就到了一个名
叫斯拉维诺的静谧小村庄。这条“非同寻常”的小街是一条宽七八米,长不到800米的柏油
马路。路的一侧有八九幢别墅式红砖小洋房连成一排。

  给“邓小平街”命名的是俄罗斯已故著名眼科专家费奥多罗夫,他创办的眼科医疗保
健中心就坐落在斯拉维诺。1997年5月,他倡议把该中心入口处的一条最主要的街道命名为
“邓小平街”,当时,俄中双方在这里为这条“邓小平街”举行了命名仪式。此时,离邓
小平去世不到3个月。

  “当年他这么做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俄罗斯人知道中国出了一个伟大的邓小平,他平生
非常崇敬邓小平。”和费奥多罗夫共事了28年的“邓小平街”老住户柳德米拉·祖布列娃
回忆说,费奥多罗夫教授当年经常给自己的员工讲述邓小平的故事。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最推崇邓小平的一句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至
今日,这条街上仍有不少住户能背出几句诸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邓小平语
录。

  现在这里住的都是费奥多罗夫的同事或朋友,他们都很崇拜邓小平,“刚到这里时,
这只是一片荒地,什么也没有。”费奥多罗夫生前好友谢苗诺夫说,这些住房都是后建起
来的,每幢房子和花园都按主人的意志修建,现在已成规模了。

  中俄关系踏着前人的脚步

  邓小平的思想也在中俄关系中继续延续着。

  1926年,22岁的邓小平曾只身从法国巴黎来到了莫斯科,并从此与俄罗斯结下了不解
之缘。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生活和学习了一年后,他拥有了一个数十年之后仍然常被俄罗斯
人提起的俄文名字:“多佐罗夫”。

  莫斯科也是他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院副总理出访最多的外国城市。1989年,已
经85岁高龄的邓小平和比他小有27岁的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举行会晤,这次会晤不仅使中苏
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同时也让邓小平在会晤中“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表态,成为了俄罗
斯政坛上的一句经典性名言。

  15年之后,这句名言在普京这位俄罗斯新的领导者眼里,则成了彻底解决中俄边界问
题时所遵循的原则。2004年10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西安会见中俄地方政府领导人时
说:“可以完全肯定地说,我们共同取得了很多成功。首先就是应用了邓小平智慧的说法
成功地‘结束了过去的问题’。这里说的是彻底地调整了边界问题的范围。”

  普京曾这样说道:“中俄友好关系的大好局面得益于邓小平的远见卓识,他的重要思
想在今天的中俄关系中已经得到新的发展与延续。”

  “邓小平理论不会过时”

  ——专访俄罗斯“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斯米尔诺夫

  “俄罗斯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俄罗斯走的完全是另一条改革的路,但邓小平的许多思
想和经验仍值得俄罗斯借鉴”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丹蒂发自莫斯科 德米特里·斯米尔诺夫的新书《中国现代化理论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前不久终于出版了。

  对于这位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当代中国历史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来说,这的确是
件很值得高兴的事,从事邓小平理论研究工作近30年来,这是他写的第一本与“邓小平”
有关的著书。

  从邓小平的理论精髓到中俄改革的差别,55岁的斯米尔诺夫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娓娓道来。他认为邓小平“留给中国的改革经验,许多国家都可以借鉴和汲取”。

  思想精髓就是“发展”

  《国际先驱导报》:为什么想到要研究邓小平?

  斯米尔诺夫:我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邓小平,那个时候,中国的形势非常复
杂:毛泽东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随后,在国际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随之解体。
我非常感兴趣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将如何改变中国,中国将如何走?

  《国际先驱导报》:邓小平思想中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

  斯米尔诺夫:我认为有两点最重要。第一点是一切从“国家发展”的立场出发,这是
邓小平的主要思想。第二点是从本国实际出发。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他所提
出的口号是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的思想精髓就是
“发展”,一切为了发展。不论在政治思想领域、教育科技领域、还是经济等领域的改革
都是为了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事实也是如此,他的改革使中国社会得到了全面的发
展,首先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改革经验可为别国借鉴

  《国际先驱导报》:邓小平理论对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有借鉴意义么?

  斯米尔诺夫:邓小平进行改革是为了国家发展,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因此不像俄
罗斯一开始就实行“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从经济改革入手,成果是非常明显的,
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避免了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

  当然,俄罗斯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俄罗斯走的完全是另一条改革的路,不能说邓小平
理论对俄罗斯有什么直接影响,但有许多思想和经验也是适合俄罗斯的。

  《国际先驱导报》:邓小平已经逝世10年了,你觉得他的理论过时了吗?

  斯米尔诺夫:我认为邓小平的理论原则上是不会过时的。他对外开放的国家政策、以
及经济发展的理论将永远是会适用的。例如,邓小平的一个主要思想:“为中国的和平发
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对于所有国家都是适合的,与国家的对外政策也是分不开的


  邓小平的“黑猫白猫”理论本身是“务实主义”的。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要解决人
民的温饱问题,后来才是乡村和城市的调整和发展。中国现在积蓄了力量,开始快速发展
了。他留给中国的改革经验,许多国家都可以借鉴和汲取。

  【邓小平语录】

  “我们同苏联的关系已经正常化了,同老挝也改善了关系,现在就剩下一个越南了。
我很不理解越南为什么要反华。我们是愿意改善同越南的关系的。”

  ——1989年10月7日,邓小平会见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凯山·丰威汉时说


  越南也有“春天的故事”

  这里发生的变革,与发生在中国凤阳的“春天故事”有几分类似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黄海敏发自河内 提起邓小平,越南人首先想到的是“英明、果敢、
伟大”。这个名字之所以在越南家喻户晓,是因为越南十分重视研究、借鉴邓小平倡导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并创造性地运用到越南的革新开放事业中,使越南的革新开放
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使国家得到了发展,人民走向了富裕。

  尽管越南官方不愿意公开承认在“照搬中国模式”,但在越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
上确实能找到许多中国的影子。“由于借鉴了中国许多成功的经验,越南的革新开放少走
了许多弯路。”越南通讯社资深记者俊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这里也开唱“凤阳花鼓”

  1978年,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在10多亿中国大地上全面展开。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
了生产力,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中国经济走上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轨道,焕发出勃勃
生机,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安居乐业。与此同时,位于中南半岛的近邻越南,
由于实施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致使生产力受到束缚,国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社
会经济陷入全面的危机之中。当时,物价飞涨,商品匮乏,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由于粮食
生产连年减产,当局每年都要进口100多万吨粮食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越南因之出现了
“守着粮仓没饭吃”的奇特现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产生的巨大效果深深地吸引并打
动着越南领导层,影响着当地的居民。改革现有体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成为当时越
南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

  在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3位中国农民冒险在一份“生死状”上按下手印,尝试“包产到
户”之后,拥有80%农业人口的越南也开始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进行思考。

  1986年底,越共六大作出了重大决策,全面推行革新开放政策,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
设,努力使越南摆脱社会经济危机。越南开始了一场名为“Doi Moi”的改革运动,与当年
发生在中国凤阳的“春天故事”几乎如出一辙。“Doi Moi”意为“革新”,其主旨在于确
立以经济改革与建设为中心,包括在农业上实行承包制,在工业上扩大企业自主权,承认
商品经济,放宽对商品流通的控制等等。

  “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88年,越南粮食
产量比前一年增产200多万吨, 达1958万吨, 粮食实现了自给。2005年大米出口达520万吨
,成为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国。2006年,越南鉴于粮食安全方面的考虑限制大米出口,但出
口量仍达470万吨。

  “中国模式”在东南亚的翻版

  由于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越南被认为是“中国模式”在东南亚的翻版。英国《经济
学家》杂志2005月5月8日刊登一篇题为《好学生》的文章,直言越南在改革方面是中国的
“好学生”,并认为越南在亚洲各国中的经济表现是最佳的。

  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越南沿着“中国模式”照亮的道路前行,完成了从传统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

  这个位于中南半岛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令世人刮目相看。
20年间,越南已成功地使8400万人脱贫。“越南是除中国外,走社会主义道路最为成功的
国家。”中国社科院国外社会主义实践研究所主任潘金娥说。

  继续向邓小平取经

  关于越南革新的模式问题,越南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北上取经,西方化缘”。“北
上取经”的意思是说,越南要研究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参照实施,这在
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党内争论可能造成的改革迟滞,这也正是越南革新开放迄今并未遇到重
大挫折和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化缘”就是引进西方的资金。而在这点上也是有模
仿中国的影子。为了引进外资,越南也设立了一大批出口加工区、工业区和经济特区。

  如今,对于模仿中国的做法,越南领导人也不再讳莫如深。此前,越南总理阮晋勇在
接见来访的中国代表团时就表示,“两国国情相似,体制相同,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
与合作。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在越南前头,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越南学习和借
鉴。”

  近来,越共总结出了革新开放20年经验教训:“必须进行全面和同步革新,要确保以
下三项任务的紧密结合及同步进行:经济发展是中心任务,党建是关键任务,文化发展是
社会的精神基础”。人们从中不难看出向邓小平思想和中国改革开放学习的影子。

  法国小城因小平而繁荣

  蒙达尔纪是法国目前第一个用“中国因素”吸引游客的城市,而这里面还有邓小平的
功劳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严明发自蒙达尔纪 蒙达尔纪位于巴黎以南100多公里处,以本地特
产甜点和小桥流水的水乡风光在法国小有名气。提起“玉青松工厂”,当地人马上就会说
,“你说的是邓小平呆过的地方吧”。

  各国游客慕名而来

  “我们这里经常有人来参观,有的就是为了在邓小平工作过的厂房前照相。”玉青松
工厂的门卫进一步向记者印证了当地人的话。

  所谓“玉青松工厂”和邓小平的关系,导游册上有中、英、法三种文字清楚地说明:
“1853年美国人伊瀚·玉青松在旧在造纸坊旧址上建造了玉青松橡胶制品厂,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工厂雇佣许多外籍劳工。1920年到1927年,200多名中国青年曾经在此工作,大多
数人像王若飞那样,每天工作8小时,其余是学习时间。邓小平(1904~1997年)以邓希贤的
名字注册在制鞋车间工作,他和其余中国青年住在工厂对面简陋的工棚里。1981年,邓小
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 

  蒙达尔纪旅游局接待人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该市现在有一条名为“伟大的足迹
”的旅游线路,介绍当年在此勤工俭学的一些中国伟人曾经生活过的十余处旧址,其中就
有当年邓小平工作过的工厂。每年除了中国游客慕名前来,法国和其它国家的一些游客对
蒙达尔纪“当年那些中国人”的故事也开始越来越感兴趣。

  世界关注“红色”小城

  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乘船来到法国勤工俭学。邓小平再次回到法国是近半个世
纪后的1975年。那一年,他作为中国副总理应邀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法国政府铺开红地
毯迎接这位来自中国的贵宾。当时有人说邓小平可能想去50多年前做工的场所故地重游,
玉青松工厂领导层为如何接待中国贵客、如何寻找当事人、如何通过档案材料重现当年的
劳动场景而忙作一团。后来得知邓公因为日程太紧而不能前来,厂方为错失了一个“历史
性节日”而懊悔不已。

  近年来小城的知名度不断上升:法国《世界报》、美联社等众多媒体都曾发表长篇报
道,介绍小城新开辟的“红色”旅游线路——“伟大的足迹”,蒙达尔纪作为上世纪20年
代邓小平等中国政要早年留法勤工俭学的策源地开始闻名于世。

  工厂人事部门的桑融女士向《国际先驱导报》透露说,工厂最近正在重新整理档案资
料,准备好好收集一下当年邓小平在工厂的情况,给慕名前来的游客们一个完整详细的介
绍。

  据说玉青松公司像很多法国企业一样,已经“进军中国”——在中国已经开设了一家
工厂,有邓小平这样的人物曾经在工厂工作过,对公司来说可算得上是大好的宣传机会。


  小城居民向往中国

  蒙达尔纪市政府旁的一家电脑商店,橱窗里、货架上摆满了电脑配件。记者从货架上
顺手拿起一个光盘刻录机,上面清楚地标着“中国制造”。热情的售货员介绍说,现在不
少电脑产品都是中国制造,性价比高,销路不错。在小城附近一处大型超市里,记者也看
到货架上来自中国的服装、玩具、手工艺品、家电产品琳琅满目……超市里甚至赫然挂着
一个红底黑字的中文标语:“新年快乐”。

  在蒙达尔纪市,大多居民虽然没有去过中国,却对中国非常向往,他们知道中国正在
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正在越来越强大,中国的成功背后邓小平功不可没,他们为自己的
城市里曾经生活过这样一位人物感到自豪。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37.153.23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8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