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word (阿瑟), 信区: Green
标 题: 论毛泽东(七)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Mar 31 12:01:35 1998), 转信
在讨论军事家毛泽东的失误之前澄清几个概念:
1.胜败的概念:评价一个战斗或战役或战争的胜负,首先要搞清什么胜负的概念,否则什么都无从谈起。
经常有人以伤亡数字来评判成败与否,这实际上很幼稚。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
所以战争胜负的第一标准是只能是双方的目的达到没有,达到的程度,这与进行的作战对象与环境有很大
关系。毛泽东向来就强调歼灭战,认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战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
的。在世界各国的军队的作战原则中,大慨只有中国军队将歼灭战作为自己的作战宗旨,特别强调“全歼”
这个概念——这是因为中共从事的是要推翻一个政权的军事斗争,只有大量将敌人的有生力量消灭殆尽,
并夺取敌人的装备辎重武装自己,才能达此目的。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把“消耗
很大而缴获不多”、“击溃敌人而不是歼灭敌人”的战斗归结为“我们不欢迎的胜仗,甚至在某种意义上
说是败仗”。这与战略目的和对象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旦这些因素变化了,那么胜负的标准也要相应
变化。譬如,我军与日军作战,常常就是消耗多于缴获。整个抗美援朝作战中,我军的消耗都多于缴获,
而且缴获常被敌军炸毁而不可得;我军在某些战役战斗中伤亡就多于敌人。但仍然是胜仗,因为全部或部
分达到了我们所要达到的战略目的。比如,第二次战役,九兵团在东线打美军,歼灭美军1.3万人,我伤亡
1.9万人,还加上3万多人的冻伤,损失远大于敌人,事后九兵团变成一个大医院,休整三个月才恢复元气。
但仍然是胜仗,因为达到了远远超出预计的战略目的,完全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了朝鲜战局。又譬如象上甘
岭这样的阵地战,与敌人在一个小山头上反复争夺,基本上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短促突击”的打法,在
彼时是完全错误的打法,而在此时就是完全正确的打法,因为这已经是一场国际局部战争,战争的目的是
有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以妥协方式结束战争,“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就不行,就得“寸土必争”。结果
上甘岭战役一直到停战,美方再也没有一次象样的攻势,反而是我军不断地进行战术反击,直到打金城战
役这样的大型进攻战役。又比如我军在两山轮战期间,对敌也基本上是采用“打跑就算”的击溃战方式。
这也是由局部战争这一特定条件下所限定的胜利模式。所以我们说毛泽东军事思想,并不是指他的某些在
特定条件下的具体原则和方法——这是要因敌因地因时而变化的,胜利的标准也是要因敌因地因时而变化
的。还有一种,战斗和战役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损失不大,或虽有部分损失,但主力和骨干犹存,
这种仗我们一般称为“失利”。象金门战斗和180师被歼这类,就是“失败”。
2.战略指导与战役指挥不一样,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主要是从事战役战斗指挥,所以对所指挥的
战役战斗的成败要负主要责任。这个时期是毛泽东作为军事家的成长成熟时期,失误的决策和失利的战役
战斗也有。但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战略决策上的,对战役主要是进行指导,
所以说,这个时期的失误,主要是战略决策上的失误,至于某一个战役战斗失利了,可能是受毛泽东某一
个电报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他,而是战场指挥员。毛向来是赋予下级指挥员机断行事之权的。
3.影响战役和战斗失利或失败的原因很多,有战略决策的问题,也有战场指挥的问题,还有各部队的动作
和协调问题,还有其它不可预见的问题。说一个战役或战斗失利或失败,不能笼统地说谁谁谁打败了——
作为文学作品的概括可以,作为论史就太简单了。一定要分清谁负哪一个层次的责任。
总而言之,任何军事家成长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不可能一次错误不犯,共产党和共产党的军队都是人
失败的血海中爬起来的,这是大背景,谁都不能脱离这个大背景。但伟人和庸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伟人更
善于总结提高,“不二过”,庸才则相反。比如有人说林彪从不打败仗,从不失算,或某某事是他“唯一
的失算”,这都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至少我就可以说出三个以上林的失误,如井冈山上责问“红旗到底打
得了多久?”,四渡赤水时反对跑路,北上陕甘时要到陕南打游击,抗日时要以运动战为主,东北的四平
攻坚战等,这在名将成长过程中实际上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才不正常,丝毫也不降低林作为一个出色
军事家的业绩。但有人在贬毛的时候神化林,我就不得不多说两句。
好,澄清这几个概念后,我将在下一部分专谈毛泽东作为军事家的失误。
毛泽东是从一介书生成长成为一个泰斗级的军事家的。他在成长和从事军事斗争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
艰难和挫折,是从失败的血海中站立起来的伟人。说毛泽东“用兵如神”,并不是指他每次作战前都预先
算定了战况和演变,也不是说他象诸葛亮一样一出山就事事顺利,指挥打仗就百战百胜——这是文学作品,
这样的人没有的,尤其是从事数十年的战争的人。毛泽东刚从事武装斗争时,其才能主要还在是武装斗争
的战略策划上,对战役和战斗的指挥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摸索过程才逐渐熟悉起来的,其间当然不可避
免地有许多曲折,要走许多弯路。说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并不是说他一点错误都不犯——倘如此我就
真成了盲目崇拜毛了-——而是在于他不“二过”,他比同时代的其它人更善于总结经验,更善于从实践
中学习。
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在军事上的失误大概有以下这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基本上是一接手军事工作就吃败仗。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起点,可秋收起义和其它起义一样,也很狼狈的失败了。其原因之一,是作
为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毛泽东当时和中央夺取大中城市的战略方针是认同的,并积极地去实施,以攻取
长沙为目标,所以刚一起动,连长沙的边都没沾上,就被打垮了。
但是,当党内其它人还不屈不挠的热衷于城市暴动时,毛泽东却最先改变方式,要“与绿林交朋友”,走
上了井冈山。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平江起义后的彭德怀,正是在一片失败中看准了毛泽东的道路,
产生了钦佩之情,才上井冈山与毛汇合的。
接着在井冈山,毛泽东也经历了两次重大失利,其中一次与他有直接关系。
1928年5月,朱毛会师时,带来了8000湘南农军,这些人基本可称作“乌合之众”,携家带口,军容不整,
纪律也差。毛泽东极不满意,于是决定,除留下29团外,其余一律返回原藉开展游击战。这些人未经整训,
素质很差,结果还未到湘南,就被消灭了。这在革命低潮时期,一兵一卒都很宝贵的情况下,这样处置送
上门来的有生力量,确实是失当的。毛后来也向中央作出检讨。
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毛泽东指挥的战役战斗绝大部分都很漂亮,有些堪称杰作。但也有失
利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四次:
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的江西兴国高兴圩战斗,因对敌情估计不足,未能集中优势兵力,结果与敌打成对峙,
这是一次毛本人历来反对的消耗战。
1932年在南雄水口圩战斗,未集中兵力,虽击溃陈济棠20个团,但缴获少而消耗多,是击溃仗。
以上两个战例均被作为反例被毛收进《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四渡赤水之首仗,土城战斗,敌情判断错误,打成胶着,遂主动撤出战斗。
三渡赤水前的鲁班场战斗,攻周浑元部不克,撤出战斗。
以上两仗的直接后果是,被迫放弃在湘鄂川黔边区建立根据地的决定,带着极大的冒险性北上川陕苏区。
四渡赤水不是事先谋划好了的按部就班的战斗,而是在被动情况下因势利导摆脱被动争取主动的杰作。
至于西路军问题,毛负战略指导上的部分责任,但西路军的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直接责任。
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还有几次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如和平民主新阶段、三路四城计划、要粟裕带
3个纵队继刘邓之后实行第二次跃进等。我将在以后继续讨论。
(待续)
--
一剑走天涯
浩气满乾坤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weld.metsce.ps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