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毛主席语录》编发始末(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10日09:33:4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毛主席语录》怎样从军内走向全国
"至于《语录》具体怎样走出军营的,我知道这样些情况:
"1964年5月1日出版的《语录》印成52开本下发部队,发放范围是干部每人一本,战士每
班一本,但部队强烈要求发到每一个战士。
"1964年12月29日,林彪明确指示:'毛主席语录本在部队很受欢迎,现在每班一本
太少,大家抢着看不够用,要多印一些,一定要发给每人一本。毛主席著作是最重要的
思想武器。毛主席著作选读本和语录本,要像发武器一样发给每个战士。'这才达到了全
军人手一册。
"《语录》下发部队以后,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各地、各部门纷纷通过电话、电报、书信
来要,后来又来人联系购买,最后干脆要求代印。
"当时中央领导同志也派人来要。因为《语录》是军内发行,出版前,我们只送了军
委、各总部领导各一本审阅,未送中央。
"最先是朱德同志,书出第五天,5月5日,就派人到军报来要。毛主席、周恩来处也
派人来拿。当时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曾三次索要,还要求直接送到办公室,以免收不到
。彭真、刘伯承、贺龙、张际春、李达、邓子恢等领导同志也都先后来要。
"领导同志要《语录》,给就是了。可地方一些单位、个人来要却使我们无法招架,
要求代印的单位也越来越多,面对这种情况,军报请示总政刘志坚副主任,刘指示:'因
为这小册子是总政根据军队情况的需要摘编的,只限于军队范围内阅读,如广泛向地方
发行,变成我们代替中央去做工作了,这样不好。如果地方要印发这类小册子,应由他
们请示中宣部解决为好。'同时还规定了三条:'一、不是军队系统的中央委员也不要发
;二、不为地方代印;三、地方索要时婉言谢绝。'
"这三条实际一条也执行不了。军报实在顶不住这个潮流,就又书面请示罗瑞卿总长
。1964年5月28日,罗批示:'可以为地方代印;在军队学习的地方干部可以发给。'当时
团中央正召开九大,代表们也要求发《语录》,罗瑞卿也同意给了。
"口子一开就势不可挡了。中央、国务院各部委等地方各大单位纷纷来军报联系代印
,刘志坚为了减轻军报印刷的压力,7月10日打电话让军报考虑:《解放军报》是否出专
页,将《语录》全文刊出,内部发行。可第二天,7月11日,中宣部马上来电话,不同意
这样做。
"从1964年5月1日《语录》正式出版,到1965年8月1日再版为止,原计划印刷发行420万
册,结果大大突破这个数字,猛增到1213万册。军报还专门成立了发行《语录》机构进
行这项工作。
"1965年,《毛主席语录》再版,当时总政决定也仅限于在军内送林彪、贺龙、聂荣臻、
刘伯承、叶剑英以及军委、总政、总参、总后各首先审查。仍限军队发行。
"8月1日《语录》再版本正式出版。因增加了新的内容,部队内部要重新印发,相应
的,地方各单位又重新到军报联系代印。过去没印的也要求代印,公安部一次就要求代
印50万册,数量越滚越大,印刷厂工人白天黑夜没命干也赶印不出来。只好请示刘志坚
,看怎样处理好?刘志坚叫报罗瑞卿总长:像这样大的数量,能不能给地方纸型,让他
们自印?罗同意给地方纸型自印。
"9月1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和康生看了再版《语录》后也提出地方要代印《语录
》,可以借给他们纸型自印。
"9月20日,贺龙批示给国家体委《语录》纸型自印。
"11月19日,中央办公厅来电话,说毛主席同意给安徽省委《语录》纸型,让他们自
行印刷。
"后来,人民出版社给毛主席著作编委会打报告,要求公开发行总政编的这本《毛主
席语录》(当时还有几个别的版本),据当事人说,当时很快得到了中央的批准,在全
国发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
"1966年8月初,中央文化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毛主席著作印
制发行工作会议,决定大量出版毛主席著作,其中包括我们编的这本《语录》。全国各
省、市、自治区发动二、三百家印刷厂印制《语录》,特别是在党的'九大'召开前,形
成高潮,绝大多数省市都按人口数量印刷,以至几乎达到了全国人手一册。"
"小红书"从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最初的《毛主席语录》是纸皮封面,由于不经看,后来改为塑料皮本,并且全是大
红颜色的。后来传遍全球的"小红书"也就由此得名。
"我们编的这本'小红书'向全国发行已出乎我们的意料了,没曾想后来又走向了世界
。
"那是1966年,《语录》在大陆已十分流行,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也希望能看到这本灼手
的书。他们通过香港客商在广州进出口交易会上买回一批,但供不应求,一些工人和学生
对此纷纷提出要求。为此,香港方面派人到广州新华书店联系《语录》出口事。
"10月,中央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的同志来报社联系《语录》出口事宜。他们通知
我们说,中宣部已经批准出口我们这本《语录》了,我告诉他们,我们正在修改'前言'
。
"11月8日,他们再次来电话,说香港读者迫切要求出口《语录》,等不及修改前言
了。并说外办廖承志同志报告了陈毅副总理,陈毅已批准给香港发一付纸型。他们已经将
'内部发行'字样去掉了。先出口三万册。希望我们尽快修改好前言,交他们出版,以满
足海外读者的需求。
"11月18日,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又向中央宣传部和文化部打报告,希望尽快赶印《语录
》出口本,报告中说:到目前为止,《语录》已有国际书店向我所订货10万册,香港订
货8万册,我所已于一个月前向人民出版社提出印制出口本20万册的计划……语录出口问
题长此拖延下去,势必造成重大的政治损失……
"当时不能落实出口的主要问题是前言和'内部读物'问题,当时,'内部读物'已不是
问题,再印时去掉字样就行了。1966年底林彪署名的'再版前言'发表后,这个问题也迎
刃而解了。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6年10月中宣部批准出口到1967年5月,仅八个月时间,中国国际书
店已向全世界11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英、法、西班牙、日、俄、德、意、尼泊尔、越南
、印度尼西亚、阿拉伯、缅甸、斯尼希里、波斯等十四种文字的《语录》共80多万册。
"此外,有些国家因等不及我国翻译的各国文字的《语录》出版,就自己动手翻译出
版。据不完全统计,法国、意大利、日本、德国、希腊、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
挪威、锡兰、印度、巴基斯坦、叙利亚、老挝、马亚西亚、北加里曼丹、刚果(布)、
西班牙、芬兰、朝鲜等国家,用英、法、日、僧伽罗、泰米尔、马拉雅拉姆、乌尔都、
老挝、印地文、旁遮普、芬兰、朝鲜、孟加拉等二十四种文字自行翻译出版了40多种版
本的《毛主席语录》。其中法国,早在1966年1月,《前言》还署名'总政治部'时候,就
在巴黎翻译、出版、发行了法文版。日本从1966年11月--1967年3月,也是在《语录》内
部发行时期,就翻译出版了四种日文版《语录》近三十万册。瑞典从1967年到1969年《
毛主席语录》印行了六版。
"最近杂志上披露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有一位英籍华人,英国光华书店董事经理邓家
祥先生,现在经营着英国乃至欧洲最大、最有影响的中国书店。据他本人讲,他就是靠卖
《毛主席语录》发的家。1966年,他正在英国读书,他利用休息日在伦敦海德公园出售
中国书刊。他说:我在海德公园出售最多的是小红书--《毛主席语录》。小红书几千本
、几千本地被人们买去,包括英文、西班牙文、德文、法文、俄文,足有20多种版本。
后来,这种情况引起了警察的注意,他们以阻碍交通为名,不准我在那售出。'邓先生索
性在伦敦办起了中国书店,并且从此名扬海外。"
毛泽东本人赞成搞《毛主席语录》吗?
在田晓光留存的有关语录编纂方面的一大堆资料中,有这样一页打印文字,这在当
时,不过是对一项具体工作的指示,但20多年以后的今天,却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线索
,它证明毛主席是赞成用"语录"这种形式传播自己的思想的。
这是当时的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给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的一封信,全文如下:
刘副主任:
主席指示陈伯达同志负责编写一本全国通用的"毛主席语录"。准备编写六万字左右
,现只编写出一部分,约三万多字,给我送来一份。陈伯达同志说,这本语录是在总政
和各地所编写的主席语录基础上编写的,要征求总政的意见,将来他们讨论时还要请总
政派人参加。
此事我已向林副主席报告过,林副主席指示:这是件大好事,要大力支持,需要我
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现将送我的一份稿转上,请你即告有关同志先研究,待陈伯达同志征求意见时,即
可告伯达同志或参加研究。并请将结果告我一下。
此致
敬礼
杨成武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这封信当时自然地很快转到了总政语录本主要编纂者田晓光手里。
"这封信可以肯定这样两点"田晓光对我说:"第一,看来毛主席是赞成用'语录'这种
形式传播他的思想的。第二,因为总政编的这本语录是根据部队需要编的,所以,毛主
席还希望编一本全国通用的,能全面概括他的思想的。当时《毛主席语录》没有像后来
那样普及,看来当时毛主席也是希望他的'语录'能在全国普及的。
"但大也有大的难处,大而全既不易问世,更不易普及,后来也就夭折了。
"毛主席赞成搞语录,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
"1964年版《语录》刚出,毛主席就派人打电话来索要。这说明毛主席很早就看到了
我们编的这本《语录》。
"1965年11月19日,中央办公厅打来电话,说毛主席同意给安徽省委《语录》纸型,
让他们自己印刷。当时《语录》仅限于军队内部发行。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语录》的态度。
"用'语录'传播哲人思想,并不是什么新发明,我国古代的《论语》也是近似语录体
的,在我们这本《毛主席语录》出版以前,就有马、恩、列、斯、毛的各种专题语录的
出版。在矫枉有时过正的今天不是也还在用这种方式传播中央领导人的思想和中央的路
线方针、政策吗?
"我认为问题不在'语录'形式上,而在学风上,林彪提倡的'活学活用,学用结合,立竿
见影'的这种实用主义的学风,导致了后来毛主席的话满天飞,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所
以需要批判的不是'语录'文体这种形式,而是那种实用主义的学风。当然,我们编的这
本《语录》,客观上也助长了这种不良学风,但批评它的缺点时,还是要将'语录'形式
和不良学风区分开来。可惜后来'语录'形式遭到了批判,不良的学风却遗留下来,不是
有人将马克思当年买过股票之事引来论证当今股市的合理性吗?文风不正,即使不给他语
录,给他原著,他也会断章取义的。
"其实,'语录'的作用也就是一个提示,引导人学习毛的思想,其中包含相对真理的部分
,可以起到格言的作用。读书也要把握住书的功用范围,否则也会谬之千里的。"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0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