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爱谁是谁), 信区: Green
标  题: 毛泽东最得意的“四渡赤水”与彭德怀林彪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09日11:04:43 星期天), 站内信件

长征期间红军的战略目标变化很快。
博古、李德选定的到湘西建立根据地的战略, 被湘江之战的沉重损失
给否定了。黎平会议在毛泽东的建议下改为“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
地区”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又提出“北渡长江,与四方面
军会合,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赤化四川”。但这个战略当时行不通
,遵义会议开完以后的两天,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就由
遵义地区北上,向土城方向开进,意在泸州上游一线北渡长江,以便
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不意受到川军
的顽强抵抗而失利,战役失利后放弃了这个战略。一渡赤水后,毛泽
东提出“在云贵川边建立新苏区”的战略。因川军,滇军的夹击放弃
。二渡赤水打了遵义大捷,毛泽东又提出“赤化贵州,首先是黔北”
。鲁班场战斗失利后放弃。四渡赤水后,又提出“在黔西南建立根据
地”,又因为滇军先到而不可得。
这些行动当时都是战略性的,并不是已经确定了战略目标后为调动敌
人的战术行为,尽管这样的战略变化客观上确实调动了敌人。毛泽东
不是神仙,在战略问题上进行探索,出现反复甚至出现某些失误也是
很正常的,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但现在(包括中央电视台的《长征
》)把毛泽东当时在战略上的探索和摇摆,描述成是战略目标已经确
定之后为调动敌人的战术行为,以此来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才
能,就不事实求是了。
事实上,当时中央红军的战略方向并没有确定,“四渡赤水”就是在
敌人的逼迫下不断改变战略方向,寻找新落脚点的过程。但红军在毛
泽东的指挥下“四渡赤水”之后,仍然没有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寻
找战略落脚点的过程仍然没有完成,形势依然严峻。在此情况下,彭
德怀林彪等红军高级将领不再满足于只听命令的角色,对今后红军的
战略方向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被毛泽东采纳,为最终确定中
央红军的战略方向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渡赤水”之后,4月17日,毛泽东勉强接受彭德怀、杨尚昆4月13
日提出的关于“迅速西渡北盘江,在滇黔边境与第三纵队作战,甚至
入滇”建议,向更偏僻的滇东寻求发展,但毛泽东还想伺机回黔北。
4月24日中央红军主力进入云南,4月25日,毛泽东以中革军委的名义
下达“与滇军决战”的命令。然而,大量敌人尾随而来使红军在滇东
与敌人决战的计划也变的不可能。
4月25日,就在毛泽东以中革军委的名义下达“与滇军决战”命令的
当日,林彪,聂荣臻紧急致电中革军委:“目前战略已起重大变化。
川、滇、湘各敌及中央军正分路向昆明东北前进,阻我折回黔西,企
图歼灭我军于昆明东北之狭窄地域内。在目前形势下,我军已失去回
黔北的可能,且无法在滇东开展局面。野战军应立即变更原定战略,
应迅速脱离此不利形势,先占领东川,应经东川渡过金沙江入川,向
川北前进,准备与四方面军会合”。
也许是对毛泽东频频改变战略目标有所不满,也许是敌情太紧急,也
许是与毛泽东的关系太亲密,林彪在电报中用词直率,一句话中用了
三个“应”,“应立即变更原定战略,应迅速脱离此不利形势,应经
东川渡过金沙江入川,向川北前进,准备与四方面军会合”,对“到
滇东”和“回黔北”都持否定意见,提出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方向,实
具慧眼,毛泽东未置可否。4月26日,红军在白水地区与尾追之敌作
战未果,毛泽东的“决战计划”不可能再进行。4月28日晚,中央在
“鲁口哨”和“水平子”一带宿营开会,决定采纳林彪聂荣臻关于“
北渡金沙江入川,与四方面军会合”的建议,初步确定了中央红军的
战略方向,稍后在会理会议上得到最终确定。
这些重要的细节电视剧都没有反映出来,大概是认为有损毛泽东的形
象,但这样的处理大大淡化了红军当时面临的危险处境,淡化了毛泽
东为寻求红军出路进行战略决策的艰险,淡化了普通红军战士为此付
出的巨大代价(减员近一半),抹杀了彭德怀、林彪等红军高级将领
对最终摆脱敌人追击在决策方面所做的贡献。
事实求实是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可是要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14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