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uxi (i have a dream¥¥¥ict), 信区: Green
标  题: 毛泽东留下的文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r  3 19:29:23 2003) , 转信

摘自《毛泽东遗物故事》
 
四卷《曾文正公家书》 
毛泽东早年曾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他在1917年8月23日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说:“愚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出生时,曾氏刚刚去世20年,曾国藩“中兴名臣”的声名尚未褪色,从地域文化来
看,曾国藩是湘乡人,而湘乡是韶山的近邻。韶山曾有成千的民众投入曾国藩创建的湘军
,并有数十人立功受皇帝封赏,升至提督、总兵等高官,仅毛氏家族中就有毛有庆、毛正
明、毛恩毅当了提督。韶山乡土文化中,曾国藩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毛泽东外祖父
家在湘乡凤音四都,那里受曾国藩的影响更大,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熏陶。 

在毛泽东1913年所作的笔记《讲堂录》中,时时引用曾国藩的原话或发挥其言论,如:“
涤生(曾国藩的字)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者不说大话
,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1920年6月22日,毛泽东在《湖南改造促成
会复曾毅书》中,还把曾国藩、左宗棠与黄兴、蔡锷并列为近代楷模。 

随着毛泽东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他开始辩证地、全面地认识曾国藩。他把曾国藩政治思
想上的反动,与修身、治国、治军方法上的可取之处区别开来。事实上,他后来在这些方
面的确借鉴了曾国藩。1926年,他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时说:“洪秀全起兵
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
 

在毛泽东留下的遗物中,有他早年读过的《曾文正公家书》,保存下来的是卷五、卷七、
卷八和卷十,共四本。这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曾国藩去世七年后的石刻线装本,年代
已相当久远了。封面是浅灰色毛边纸,左上方竖写书名、卷别,右下方则竖写“咏芝珍藏
”,均为毛泽东手书。但书里头没有批语,只有密密的红笔圈点、句读和着重号。 

这几本《曾文正公家书》与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用过的《诗经》、《论语》(下)一样,都
是毛泽东遗物中现存最早的本子。 

耐人寻味的还书条 

毛泽东早年读书条件很艰苦,但他的求知欲望相当强烈。他到处借书,把韶山冲能借到的
书都借来看了,连和尚的经书也借来读。 

他的外祖父家耕读并重,藏有不少书。他的两个舅舅也积极支持他多读书,这使他的求知
欲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他经常翻山越岭去舅舅家借书。1910年秋,他受表兄文运昌的引荐
,离开韶山冲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他是学校藏书楼的常客,在读到《世界英雄豪
杰传》等书后,他发誓要成为英雄豪杰。 

有一张还书条记载着他少年时代读书的情况: 

咏昌先生,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抱歉之至,尚希
原谅。泽东敬白 

正月十一日又国文教科书二本,信一封。 

这是有关毛泽东借书现存最早的实证资料。据文运昌后来回忆,这张还书便条是1915年毛
泽东从长沙省立一师回家过春节时写的。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期间,由于有违父亲的意愿,父亲断绝了资助,他因此陷入“经济危机
”。他无钱买书,便只得借书。1916年1月28日,他写信给萧子升,谈的就是借书的事: 


子升仁兄大人执事:日来思念殊甚,想迁易新地,必多惬意。自徐先生去,无《甲寅》杂
志可阅,特请吾兄以自己名义给暇向徐借《甲寅》第十一期第十二期两本。弟准下星期日
下午前来拜晤。即颂教安。不一。弟泽东叩一月二十八日 

第二天,他又写信说:《甲寅》杂志第十一第十二两卷,欲阅甚殷,仍欲请兄剩暇向徐先
生一借。……如借得,即请携来;如无,则须借之杨先生。 

随后毛泽东还与萧子升谈了一通借书、读书之道。萧子升准备送一些书给他,他不愿意接
受。他在2月29日的信中说: 

昨承告以赠书,大不敢当。一则赠而不读,读而无得,有负盛心;一则吾兄经济未裕,不
可徒耗。前言即赠以二三串为限,今思之,即此亦请无赠。…… 

毛泽东从延安开始建立自己的藏书室,进入北京后已成规模,但借书仍然是他获得书的重
要途径。如1964年9月9日他在一封信中说: 

请你向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找一些美国历史给我。不要大部头的,如《美国全史》之
类,只要几万字的,十几万字的,至多到三十万字为止。其中要有马克思主义者写的,也
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不知能找到否?费神为盼! 

北京图书馆旧址靠近中南海,毛泽东常请中央办公厅的人到那里去借书,这引起了北京图
书馆工作人员的注意。1958年北京图书馆换发新的借书证,毛泽东叫身边工作人员特地去
办了一个。北京图书馆将这个借书证编为第一号。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66年9月,毛泽东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处借阅各类图书两千多
种计五千余册。1974年他还曾借书六百多种共一千一百多册。 

毛泽东晚年主要是从公共图书馆借书。而当他出巡各地时,就很注意搜集有关当地的书,
如地方史志等。在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的图书馆,都有毛泽东借过
书的记载。他每到一地,必作两方面的调查,一是现实情况,包括当地政治、经济、文化
方面的情况;二是当地的历史、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和古代诗文等。 

1958年3月,他第一次到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3月4日下午,一到达这个少年时代从《
三国演义》里已十分熟悉的蜀汉古都,他就借来《四川省志》、《蜀本纪》、《华阳国志
》披览,后又借了《都江堰水利述要》等书。 

唱片磁带数以千计 

据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提供的一份目录统计显示,毛泽东生前听过的唱片有几千张,磁带有
二千四百盒。 

这些唱片、磁带内容包罗万象,从戏剧、相声到国内外各种舞曲、古典音乐,应有尽有。
其中,各种戏剧,尤其是京剧、昆曲占了绝大多数。 

毛泽东对京剧的爱好始于延安。那时,毛泽东居住的那孔普通窑洞里,时常传出那架每分
钟七十八转的手摇留声机发出的动听的京剧唱段。延安毕竟是“穷乡僻壤”,唱片很难找
到。那架留声机就只能翻来覆去地播放那几张旧唱片。所以,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经常哼唱
《空城计》、《草船借箭》的段子;到达西柏坡后则常听高庆奎的《逍遥津》、言菊朋的
《卧龙吊孝》、程砚秋的《群英会》;进入北平前后,毛泽东最喜欢《霸王别姬》…… 

1949年3月,毛泽东带着在延安时期添置的手摇留声机进入北平。今非昔比,这时已有条件
添置更多的唱片了。此后,他有了录音机、电唱机,也有了藏量丰富的种种戏剧、音乐磁
带。 

为了能给毛泽东及时提供周到的服务,工作人员将唱片、磁带编号,制作了目录,并在目
录上用特定的记号标明毛泽东常听的剧目,有的还写明了内容提要。从保存下来的几本目
录中,我们可找到毛泽东当年最喜欢听的一些传统京剧剧目: 

李和曾的《李陵碑》、《巡堂》;程砚秋的《春闺梦》;袁世海的《李逵探母》、《盗马
》;冯群秋的《二进宫》;高庆奎的《姻粉计》、《辕门斩子》、《斩黄袍》;余叔岩、
言菊朋的《卧龙吊孝》、《八大锤》、《空城计》、《战太平》;周信芳、袁世海、马连
良的《捉放曹》、《卖马》、《坐寨》、《洪羊洞》;杜近芳的《柳荫记》、《白蛇传》
;孟小冬的《珠帘寨》;谭鑫培的《洪羊洞》、《打渔杀家》、《卖马》、《秦琼卖马》
、《御果园》…… 

毛泽东晚年,最大的爱好就是守在电唱机或录音机旁听上几段京剧,听到兴致高处,他还
跟着高声唱上几句。他毕竟年岁大了,时常有忘词儿的时候。这时,工作人员就为他报词
。但毛泽东只允许工作人员提示几个字,不让别人跟着唱下去。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对家乡的湘剧、花鼓戏很有感情。他收集了不少家乡戏剧的唱片和磁
带。如花鼓戏《刘海砍樵》、《八百里洞庭》、《小姑贤》、《桃源洞》等;湘剧《思凡
》(罗元德主演)、《五台会兄》(罗元德主演)、《大破天门阵》(李福初主演)、《
昭君出塞》(张淑娥主演)、《生死牌》(吴淑岩主演)、《打猎回书》(王福梅主演)
等等。 

各种地方戏,包括有些冷僻的剧种剧目,毛泽东也十分喜欢。如闽剧《卖画图》和《西厢
记》,桂剧《雪夜访晋》,南曲《鱼沉》,巴陵戏《夜梦冠带》,昆剧《昭君出塞》,汉
剧《四郎探母》,豫剧《秦香莲》,楚剧《断桥》,蒲剧《三家店》,荆河戏《三元会》
,高甲戏《劝父归家》,绍剧《春香闹学》,祈剧《单刀赴会》,华剧《二度梅》,柳琴
戏《张朗与丁香》,二人台《打车城》,正字戏《徐策跑城》,赣剧《打金枝》,高台曲
《一朵红花》,等等。 

毛泽东爱听相声。有次晚会,侯宝林、郭启儒合说了一个新段子《婚姻与迷信》,毛泽东
听后开心得很。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侯宝林对相声有研究,他本人很有学问,将来可
以成为一个语言专家。”毛泽东对另一位相声演员马季也非常喜爱。1959年至1963年,马
季所在的广播说唱团经常去中南海演出。毛泽东最喜欢听马季表演的两个段子,一个是揭
露江湖医生骗人伎俩的《拔牙》,一个是张述今创作的《装小嘴儿》。1963年,马季下乡
到山东文登县进行创作,写出了三个相声段子:《画像》、《黑斑病》、《跳大神》。毛
泽东知道后很高兴,说:“那好,演一演,我听一听。”看完演出后,他还握着马季的手
说:“还是下去好!” 

据工作人员留下的一份相声段子目录显示,毛泽东生前常常听的相声很多,如:刘宝瑞、
郭金宝的《韩青天》、《歪批三国》;侯宝林、马季的《笑一笑》、《阳平关》;黄涌泉
、马季等的《说一不二》、《王金龙与祝英台》;赵振铎、赵世忠等人的《歪讲三字经》
;侯宝林、郭启儒的《空城计》、《万吨水压机》、《昭君出塞》、《服务态度》;马季
、唐杰忠的《友谊颂》等等。 

毛泽东生前还喜欢优美的圆舞曲。他的舞曲唱片有《村舞》、《送我一支玫瑰花》、《恋
歌》、《新年》、《打黄羊》、《陕北民歌》、《东方舞》、《回忆》、《迎春舞曲》、
《快乐的心》、《自由花》等。同时他还常听维也纳音乐《拨弦波尔卡》等当时一般中国
人难得听到的外国音乐磁带。 

在毛泽东的磁带中,还有许多有着优美的民族旋律的乐曲,如殷承宗的钢琴独奏《北风吹
》,刘德海的琵琶《十面埋伏》,曾永清的笛子《骊珠梦》、《罗成叫关》,郭向的管子
《铁弓缘》,项斯华的古筝《文姬归汉》等等。在众多乐曲中,毛泽东似乎更喜欢闵慧芬
演奏的二胡曲。他生前非常喜欢听闵慧芬独奏的《逍遥津》、《斩黄袍》、《卧龙吊孝》
、《连营寨》、《哭灵牌》等名曲。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始终停留在欣赏的层次上。透过这些唱片和磁带,我们可
以感受到一个特殊的“发烧友”对中国艺术的真挚情感。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4.3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