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ave (百年孤独), 信区: Green
标 题: 文革中的毛泽东(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n 17 18:40:45 2003)
发信人: microcc(microcc), 信区: Military. 本篇人气: 773
标 题: 文革中的毛泽东(zt)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Mon Jun 16 14:32:39 2003)
毛在1975-1976年已承认对文革要作"三七"开,承认文革存在"三分错误"。他发现自己主导
形势的能力已日渐削弱直到渐近丧失。他甚至一度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和迁就邓收拾文
革残局的政策。
毛远新向毛报告邓欲否定文革时,毛并未特别被激怒,似亦难以下决心再次倒邓。因
此他反要毛远新与邓谈,试图寻求妥协,由邓出面作一个肯定文革的决议。其潜台词是,
只要形式上肯定文革,则邓仍可以继续留任。但此议被邓所拒绝。自称"桃花源中人,不知
有汉,何论魏晋"。此乃借毛1973年之语反讽于毛及文革也。
至此而毛亦仅免除他所承担处理国内事务的责任。外事责任仍予保留。显示了对邓的
极大宽容,与1966年对彭陆罗杨之果断处理形成强烈对比。由此可见毛此时内心深处之迟
疑与矛盾也。
正是在这一背景上,毛仍然授权邓主持了1976年1月周恩来的追悼会。(注:毛即使到
此时,虽重病缠身,已入衰年,其对局势的深谋远虑,较之毛远新的少不更事及江张一类
的刻忌悖妄仍足以形成鲜明对照。)
196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发生,毛才不得不下决心第二次打倒邓小平。但他仍然为邓
保留党籍,而未将其置之于死地。对文革中其他几位直接政敌,他仅将刘(少奇)、彭(
德怀)、陶(铸)置之死地;但对彭、陆、罗、杨后来则均网开一面,保留一线生机,不
为已甚,于1975年前后均批准释放出狱,"贬抑流放。(注:1973年11月,毛命解除对罗瑞
卿的监护。毛说:"小平讲,在上海的时候,对罗瑞卿搞突然袭击,他不满意,我赞成他。
也是听了林彪的话,整了罗瑞卿。有几次听一面之词,就是不好呢,向同志们做点自我批
评呢,self-criticism。)。
1975年初毛亲命周恩来主持对前国民党关押战犯的一次性大赦,又亲命章士钊衰年赴
港寻求重开与蒋的和平谈判。(此举未果而章氏死于香港。)试图与生前宿敌和解。
但反之,对陈伯达王关戚及林派军人,毛却始终关押不赦,提也不提。批邓后毛命叶
剑英亦退出军委工作赋闲家居,却又不免除其军委副主席职务。以至临终弥留之际乃召唤
叶似欲有所托付。他的暮年心态可谓极其矛盾而悲凉。
32
毛泽东没有留下重大的政治遗嘱。但天安门事件后,1976年6月15日,与华国锋、张春
桥、姚文元、王海容等人最后一次集体会见时,毛讲了这样一段话: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
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
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
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
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
两件事没有完,这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
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这段话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于文革问题的惶惑与不安。事实上,他可能已经知道文化
革命在他死后将必定会归于失败。
33
文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毛所使用的江张姚王一流皆属下下流品人物。此辈既
缺乏政治智慧与才能,其人格形态又至为猬琐卑劣,唯以诌佞毛泽东为能事(于二十四史
中可入"倖臣传")。
文化革命以雄壮的悲剧开始,其最终结局却是1980年对四人帮的审判,从而以一种没
有丝毫悲剧气氛也没有丝毫英雄色彩的喜剧形式落下最后一幕。
相形之下,在毛的对手阵营中,却汇聚了数十年中国革命所锻造出来的几乎全部政治
精英。包括其领袖人物如周、林、邓、彭、陈等等,其才能智慧,政治意志与人格,皆是
无论被置于任何时代都会闪光耀目的人中俊杰与政治奇材。
塑成毛领导的中国革命使之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那个时代,是中国史上一个英才辈出的
时代。百年间中国人才之盛,不亚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秦汉之际、武帝时代、两汉三国魏
晋及盛唐、宋初、明清之际。(注:参阅赵翼《廿二史札记》。)但是,相当数量的一批
人杰及俊秀,竟纷纷在这场运动中凋零殒灭。
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主观目标,是试图维护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即追求社会正义,(什
么是社会主义?顾名思义,社会主义就是谋求社会公正的制度和主义,即寻求社会正义的
主义。)追求经济政治的相对平等,摧毁"官僚主义者阶级",摧毁官僚特权制度,从而捍
卫毛曾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革命的纯洁性,反对国内外、党内外一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反对私有制与人压迫人的制度。
然而,这一充满理想主义的政治目标,是远远超离于当时中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之现
实的。这正是文革必然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对于六十年代中国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
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乃是一种历史进步而不是"倒退"或"复辟"。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近代化的工业革命尚未完成,新兴城市中心尚在萌生。社会成
员的80%是公社中的农民,虽然已被组织在公社中,其生产方式却仍处在粗放人力与畜力农
业阶段。他们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而仍然是近乎古典形态的村社农民。公社
那种集体务动、集体分配的形式,也并不是什么新的生产方式。相反,却与周代井田制下
的农村宗法公社和汉代的编户村社农民有诸多相似之点。知识分子除少数精英分子(在文
革中乃是首当其冲的批判对象)之外,就其群体而言尚未形成独立思考的个性思想人格和
觉醒的自我意识。之所以出现社论及大字报政治语言程式极其贫乏,全民抄"社论"千篇一
律,万众一声;正是这种缺乏文化个性的表征。在这种背景上,根本不可能形成可以跨越
资本主义的新的生产力和经济组织体系,也不可能形成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更高级社会体制。
因此,文革乃是一场不成熟的革命。革命所造成的社会混乱被自称"造反派"的流氓无
产阶级所利用。从根本上看,江、张、王、姚正是流氓无产者的政治代表。(注:马克思
《波拿巴政变记》深刻论述过在近代革命中流氓无产阶级的作用,可参看。)他们的真正
目标并不是为了实现毛泽东的"共产主?quot;理念,而是"推翻党内资产阶级当权派",取而
代之,以乘机窃取权力、特权和私利。因此,这一革命由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
元等文革激进分子的浅薄私欲与权力欲,最终蜕变成一场宫闱权力之争,变成一场以少数
人反对多数人的伪革命。并不是以95%反对5%,而是以5%反对95%。革命的敌人在革命的过
程中不断增多,革命的人道目标本身,乃至最终竟淹没在反人道的大规模群众性暴力和暴
行中(1976年4月天安门事件)。这是毛泽东在1966年发动这场革命之初绝对始料所不及的
。也是使他晚年不能不为之深感痛苦和困惑直到抱恨终天的。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的历史悖谬?这个问题也许涉及到人类的道德本性和历史中的非人
可控性,颇为引人深思。
34
在某种意义上,文革运动是中国现代的宗教改革运动。新中国建国后,中国政治中渗
透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意识形态(马列毛主义)被置于不适当的过高政治地位,对人
的评价甚至阶级属性,都以意识形态(即"政治思想")作为第一标准分类和评价。从而意
识形态成为支配现实评价现实至高无上的宗教性神圣准则。这是一种政教合一的体制。文
革的大批判运动使中国全部社会生活政治意识形态化达到了极点。
但矛盾的是,毛在文革中又提倡人民关心国事,勇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鼓励造反?quo
t;反潮流",倡导"四大"和"大民主",把权威的标准由迷信党组织、社会的集体理性而下放
于个人理性。这恰恰是启蒙精神的标志。
当外在的权威随造反浪潮被冲垮之后,仅剩下抽象的马列毛思想。而如何理解和解释
之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自身。(遇罗克、张志新等殉道者正是这种启蒙精神的最初代表。
他们从个人的角度试图对马列毛主义作出新的独立解释。)思想终于冲破了牢笼。而毛本
身,又恰恰是这种启蒙与自觉的首倡者(参看毛1964年与毛远新、王海蓉等的谈话)。在
这一意义上,毛是中国的马丁·路德。
9·13事件后,毛本人永远正确和战无不胜的神话事实上已被打破。林氏"571工程纪要
"中对毛及中国政治现实的尖锐批判,尽管当时根据周恩来的提议是作为"反面教材"即作为
一种政治靶子提供给全国,但在相当一部分人(包括笔者本人)心中所产生的效果恰恰相
反,它唤起许多人对文革运动的梦醒反思和内心呼应。
外在的政治权威和神圣偶象从此开始从神坛上陨落。林彪事件后,一种怀疑主义和理
性主义的新精神(思想解放),正是从这时在一部分政治家和知识界人士特别是知识青年
中涌动萌生。
毛驾驭文革的方向是矛盾的,心情一直是极其复杂而痛苦的。他始终没有找到问题的
最终答案。他拒绝将最高权力交给四人帮,而在某种程度上纵容周恩来、邓小平纠正文革
的政策,显示了作为一代伟大政治家的胸怀和公心。在文革的整个过程中,毛泽东经历了
最深刻的内心感情冲突。
事实上,对于文革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系统的计划或"伟大战略部
署"。他开启了造反的闸门,点燃了火种,然后坐山观斗因势利导,试图将运动一步一步引
向他所追求的方向。
但在1971年后,他自己也已日益感到困惑和迷失了。文化大革命积极的一面是摧毁了
解放后效仿斯大林模式而建⒌墓倭胖饕逄逯啤0鸦骋芍饕濉⒗硇灾饕濉⑵降戎饕搴透鲂灾
饕宓奈幕裘梢蛩厣钌畹夭ブ值矫褡宓木裰小?/FONT>
在林彪事件后,怀疑毛而敌视江张王姚激进派小集团的思潮暗流汹涌。社会矛盾日趋
尖锐。到1976年清明节事变,由于周的逝世,邓的贬黜,被压抑多年的民怨终于在全国范
围爆发而起。一个启蒙、寻求改革的新时代至此已经是呼之欲出了。毛及其发动的这一文
化大革命,以最深刻的历史悲剧的形式,为中国播下了走向全面改革和伟大文化解放的火
种。
35
英国历史学家霍兰·罗斯论拿破仑曾说:
"综观他的一生,这样断言似乎是公正的:他垮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法国人民有什么
缺点,因为他们对他效忠始终不渝,连阴曹的判官拉达曼瑟斯也会为之感动流泪;也不在
于这个或那个将军或政客叛变出卖,因为既有四千万人忠心耿耿,这种叛卖就无足轻重;
根本原因在于这个人的性格以及他那个时代的特点。"
文化大革命,完全是毛泽东的个人创为。没有毛泽东,不会有文化大革命。毛固然是
巨人中的超级巨人,但毛的反对者,或者为毛所反对的刘、林,以及后来的周、邓,也都
是一代巨人。在后者的政治主张中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合理性。这种现实主义的合理性就
历史发展的逻辑而言,实际是一种难以逆转的必然性,甚至强大如毛泽东也无法逆转之。
但是,毛却是一位天才;在某种意义上,他甚至是洞彻以至试图掌握更遥远的历史未
来的神灵。他的洞察与痛苦,他所奋斗的目标,是远远超越于现实之上的。
因此,在尘埃落定的三十六年之后,我们惊讶地看到一个新的现实中国向市场资本主
义道路的全面转变。毛生前所曾预言的和试图遏止的"新生资产阶级的兴起","官僚与资本
的结合","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以及美帝国主义主宰下的全球秩序","国内资产阶级
和买办与跨国垄断资本的合流","工人阶级以及贫农下中农社会地位的急剧下落"等等;所
有这些当时仅在两报一刊的社论中作为一种政治语词出现(没有人真正理解),对于毛泽
东来说这是他发动文革所欲在历史中加以遏止的东西,而对大多数人在当时则似乎完全是
一种意识形态的神话。但所有这些,在今天则都已成为似乎强不可摧的铁一般的现实!
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正面与负面
的一切效应。尽管资本主义对于当代中国是一种必然,但它绝不意味着一种公正,更不是
一种历史正义,不是一种永恒与合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充满传奇戏剧性的一个伟大世纪。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是这个
世纪中卓越拔立的三位真正的传奇英雄。
这个世纪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最终以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革命而达到一个震撼
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最高潮。但随文化大革命的失败,乃以九十年代全球社会主义体制的
全面崩解,从而转向新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运动。
但是,历史远未终结。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留下的精神和政治遗产,包括文化大革
命,仍然会被人们思索和研究下去。
36
罗斯在他那部论拿破仑战争包括滑铁卢失败的杰出著作中曾指出:
"尽管遭受了惨重的失败,他在治理国家,焕发人民才智和运用战争艺术等方面,完全
是超群绝伦,伟大之极。
他的伟大,不但在于他那些最出色的业绩具有永恒的重要性,而更在于他的始创性以
至在完成所有这些业绩中投入了雄伟非凡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遍布他后半生征途上的
那些巍然屹立的纪念碑,虽然饱受狂风暴雨的摧残,却还是宏奇壮丽!
屈处奴役之下的民族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人类毕竟不以最高的荣誉授予那些谨小慎
微、知难而退、毫无建树传于后世的庸碌之辈,而是把它授予胸怀大志、敢作敢为、功勋
卓著、甚至在自己和千百万人同遭大祸之际还主宰着千百万人之心的人。"
这些话似乎更适用于评论毛泽东。
文化大革命最终彻底失败了。但是,毛泽东--这个驾驭中国革命彻底改造了中国之人
性和生活的人,这个以人民战争的形式领导了二十世纪历史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席卷
了数亿人口的伟大国内战争和群众运动的人;这个动员了十亿人民,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
里的土地上,以超人之伟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试图营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最终消灭阶级
、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类终极平等的乌托邦理想国的人,这个打破了雅尔塔三
强瓜分世界协议、打破了冷战的两极格局,从而使中国屹立而起成为世界之第三极的人;
这个导致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地缘政治发生根本改变的人;这个发起了十字军东征以来
最伟大的群众行动、使西方势力被逐出于东方的人;这个最终把千万人的思念引向天安门
前那块孤独耸立的岩石的人;必将永远屹立于人类历史上千古不朽者的最前列!
作为在青年时代曾身历文革全过程者,此文写就,百感交集,不胜唏嘘。读毛泽东生
前所书古咏史诗,乃集其成句为赋三首曰:
(一)
雕阴无树雨难留 (注:雕阴,陕西绥州古地名。此借喻陕甘宁。)
雉堞连云古帝州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唯余岩下无情水
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用毛泽东生前所书韦庄罗隐成句。)
(二)
大树无枝向北风
十年遗泣说英雄
浮世到头皆是梦
男儿何必尽成功 (注:用毛泽东生前所书高启罗隐成句。)
(三)
朝真暮伪谁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空
忽然搁笔无言说
重礼天台九卷经 (注:用毛泽东生前所书白居易、龚自珍成句。)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50.16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