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高举旗帜典范 政治工作巨匠——罗荣桓元帅(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Nov 26 14:40:18 2002) , 转信


(三)

  罗荣桓同志在其政治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
意根据形势任务及环境条件的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政治工作在求实创新中
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罗荣桓一生的影响是很深的,而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的方法,更是罗荣桓终生信奉不渝的行动准则。他坚决反对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明确指出:“连队的政治教育,主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基本
教育应有充分的现实的内容,切忌任何抽象的东西,一切问题要从战士能够领会讲起。”
“要学习先生教小学生、长兄教幼弟的办法,来教育我们的战士。”他认为学习理论必须
结合实际。理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导师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升华
出来的。因此,必须联系实际学,结合实际用。在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他反对
所谓“走捷径”、“背警句”、“立竿见影”等做法,强调“学毛主席的著作,亦不要只
满足一些现成的语句或条文,最重要的是了解其实质与精神。”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早
在1961年就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事物是多样性的,因此,也就不可能要求前人给我
们写成万应药方。”这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正是我们今天要大力
弘扬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确定工作指导方针,这是罗荣桓同志开展政治工作的一大特点
。他在下决心、作指示时,历来不惟书、不惟上、不随波逐流,善于根据斗争实际,开创
工作新局面。1943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罗荣桓根据山东干
部队伍的实际情况,采取把整风与审干区别开来,把干部分期分批送党校,在学习中结合
个人实际,写出反省自传的方法,得到中央的认可。在他的正确领导下,山东地区的整风
审干健康发展。在形势任务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罗荣桓同志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发
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辽沈战役取得辉煌战果后,许多人沉浸在胜利喜悦中,
罗荣桓却敏锐地发现并严肃批评了部队中的骄傲自满、纪律松弛、贪图享乐、以功臣自居
等问题,使干部战士特别是高级干部受到警醒,为大军入关、南下,夺取全国胜利作了思
想上的准备。

  罗荣桓一贯倡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准确把握部队思想脉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他经常教育干部不要浮在上面,要到问题最多的地方去,亲手“解剖麻雀”。他
要求各级政工干部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当作现实,要做到腿勤、脑勤、手勤、嘴勤,从
连队中来,到连队中去。他工作作风深入细致。每到一地,总是先听取各级干部汇报情况
,直接与战士座谈,到群众家中访贫问苦,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他对部队情
况了如指掌,说话作指示常常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比如,在谈到作战中要爱护战士时
,他说,“你们光叫战士冲,冲到围墙边碉堡前,上不去炸不开怎么办?你们想过没有?
”使在第一线带兵的基层干部也不得不佩服他想得细、抓得实。

  罗荣桓注意着眼形势任务需要,及时总结政治工作的新鲜经验。1947年,解放战争进
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阶段,东北民主联军取得了夏季攻势的胜利。同时,土改后的翻身农
民踊跃参军,大批解放战士充实到部队中来,部队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幻想和平、厌倦
艰苦战斗生活的思想有所抬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官兵积极性,激发部队
杀敌立功、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热情,成为罗荣桓思考的重要问题。就在这时,他发现了东
北民主联军辽东第三纵队以诉苦为主要方式进行阶级教育这个典型。他认为:“这在部队
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创造,解决了当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问题,是
部队政治教育的方向。”立即指示起草了关于普遍开展诉苦运动的训令和《东北日报》社
论———《部队教育的方向》。诉苦运动很快在东北各部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成为提
高广大指战员阶级觉悟,鼓舞战斗士气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同年9月,毛泽东亲自向全军
批转了东北第三纵队进行诉苦运动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在全军开展的以“诉苦”、“三
查”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为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
础。

  罗荣桓同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可贵品质,对于我们今天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又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具有极为重
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

  我军的政治工作是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基础上的,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和感召力。罗荣桓同志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无私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是他能够在我
军政治工作建设上作出巨大贡献、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根本原因。

  罗荣桓同志从一个忧国忧民、“读书救国”的学生走上革命道路,逐步确立了无产阶
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具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作为基层
指挥员,他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担任战略区负责人后,为取得全局的胜利,他经常把主
力放到外线,自己率少数机关干部与敌人周旋,有时敌人已近在咫尺,他仍从容不迫、指
挥若定。他抱定“有一分精力就要为党多做一点工作”的决心,长年超负荷地工作,甚至
在患严重肾病的情况下,仍坐着担架坚持指挥战斗。正如他病危时的留言那样:“我尽力
争取不死,继续为革命奋斗,如果死已经来临,我也决不畏惧,决不发愁。”罗荣桓同志
真正做到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罗荣桓同志把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看作是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根本体现。
他经常说:“人民群众是领导干部身上的血液,领导干部脱离了群众,生命就要枯竭。”
在早期的政治工作实践中,他坚决贯彻毛泽东关于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度的主张,致力于
纠正打骂体罚士兵、侵犯群众利益的军阀残余现象。他事事处处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经
常教育部队,即使是为群众办好事,也要先做动员工作,弄通思想,和群众一起干,否则
,还是会脱离群众的。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一次检查工作中,发现某地为便于反“扫荡”
中隐蔽部队、疏散群众,强令老百姓收高粱时不准砍高粱秆,否则就要严惩。他立即予以
纠正,指出对群众不能搞强迫命令,要把道理讲清楚,使我们的规定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罗荣桓同志对毛泽东同志关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论述
感受很深。他认为,人民战争是要靠人民供给和支援才能打赢的,我们应当尽量减轻人民
的负担,不浪费一粒粮食,不多用一个民夫、一辆大车、一匹马。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19
42年,他发动部队开展生产节约运动,克服由于敌人封锁造成的困难,仅半年多时间,就
使根据地人民每人平均减少了10元钱的负担。

  罗荣桓同志一生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战
争年代,他和战士一样吃用老墙土熬出来的硝盐,穿补丁摞补丁的破军衣,晚上钻草堆、
睡门板。行军途中,他的战马上不是驮着病号,就是摞满战士的枪支和背包。他虽自幼立
志要当一名土木工程师,却从未想过给自己设计一所像样的住宅。新中国成立前,中央根
据地的祠堂、庙宇、草棚、茅舍,延安的土窑洞,沂蒙山的庄稼院,都曾是他安身的住所
。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家长期住在一所窄小的房子里,多次拒绝组织上为他改善住房。当
他得知管理部门背着他加盖了一间秘书用房和车库时,立即作自我批评,并向中央写了书
面检讨。他身居高位,却从不以权谋私,对个人、对家庭的要求极为严格,为阻止家乡亲
友来京谋取“好处”,他要求湖南有关领导帮助劝阻来人,并不许他们免费乘车。他经常
教育子女:生活上不要搞特殊化,衣服能穿的尽量补一补穿,要处处向工农子弟学习,一
点不准特殊。在病危弥留之际,还批评儿子不该在没放假时回来看望自己。临终前,他对
子女说:“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
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每一位共产党员、党的干部都应该像罗荣桓同志那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做出自己的贡献。

  罗荣桓同志德高望重、有口皆碑,是难得的治军之才,也是我们总政治部的好主任,
是全军政治工作者的光辉楷模。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永
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我们要以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发扬我军政治
工作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为确保“打得赢
”、“不变质”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
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不断推进我军的革命
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而奋斗!(《人民日报》(2002年11月26日第十一版)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