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周恩来和他的初恋情人(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09日14:47:0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copper 所发表 】
此情可待成追忆--周恩来和他的初恋情人
文章来源: 几曾回首 于 2003-1-6 22:35:00: 

    

1963年,深秋的北京,天高云淡。 
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埃德加·富尔携其夫人微笑着从机舱走出。 
西花厅,周恩来同富尔进行了第一次会谈。

“很高兴再一次见到阁下。”周恩来精神饱满,微笑着与富尔握手。 
“已经 6年多了,总理一点也不见老。”富尔端详着修饰整齐、风度翩翩的周恩来


“总理到过巴黎?”老牌外交家富尔知打道怎样打开话题。 
“是的,那是40多年前的事了。”周恩来用巴黎味很浓的法语简洁地答到,往事在
脑中闪了一下,一个秀丽的面庞闪了出来。 
“现在是再去巴黎的时候了。”富尔的这句话,是世界上把最浪漫的民族和向世界
上最严肃的民族发出的邀请!

周恩来的微笑富有魅力,意味深长。 
前法国总理知道中法建交有戏了。 
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猜到:在周恩来那两道浓浓的剑眉下紧锁地对往事、对昔日的
战友和对初恋情人张若名的深情回忆.....

【风华正茂】

周恩来和张若名友谊是在天津南开开始的。 
张若名, 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富裕人家。1916年考人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
校,与邓颖超同为第十级学员。 
家境好,人特别聪明,性情刚烈,心高气盛。在校期间的成绩据说是从没得过第二
,人又长得漂亮!是一个在任何地方都是拔尖的人物。

1919年“五四”运动中,她与郭隆真、邓颖超等发起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9
月,她与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等人创建革命团体——《觉悟社》。12月,17岁
的张若名当选为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评议委员会委员长--大概相当于今天
的学联主席吧。 
1920年初,抵制日货活动中,周恩来做总指挥,和郭隆真、张若名、于方舟带领数
千名民众到直隶省公署请愿。4人当场被捕,张若名与周恩来一同坐牢。期间,邓
颖超领人要求代替他们坐牢。经过半年的斗争, 7月17日,全体代表获释出狱,周
恩来等人被当成“英雄”,胸佩“为国牺牲”的纪念章和大红花,受到锣鼓鞭炮的
凯旋式的欢迎,

在组织学运和牢狱斗争中,周恩来和张若名惺惺相惜,英雄相敬,结下了深深的情
谊。两人的才气本身都是不同凡响,相貌又是难得人中龙凤。 
邓颖超后来对侄女周秉德说:“那时觉悟社的人都说,如果周恩来放弃独身主义,
和张若名就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的确,周恩来和张若名的友谊是纯粹、圣洁的。 
当时《觉悟社》的二十多个成员相约,从事学生运动期间不谈恋爱,不结婚,张若
名、邓颖超自然恪守约定。 
深受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张若名、邓颖超思想颇为极端激烈,一心要独立,一心
要自由,根本不会把自己的一生托付、依靠于某个男子。 
周恩来刚从日本回来,更是清教徒般宣称抱独身主义。他认为,只有独身主义,了
无牵挂,才可以一心从事革命,从事救国,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献给中国。 
“面壁十年”的绝决是他人格中最具禅意的誓言。 
尽管他风度翩翩,才华横溢,有不少女孩子--包括前清老翰林南开创人严修的女儿
,为爱国学生辩护的大律师刘崇佑漂亮的侄女对他暗生情愫,但都被周恩来的独身
主义挡退了。

从学运领袖人这一点上,周恩来、张若名、邓颖超是志同道合的青春战友。若论私
情薄厚,周恩来与张若名的接触从组织工作、领导地位的角度讲会比邓颖超更多些
。张若名的才情、能力更强一些。 
主要的是邓颖超当年不过是15岁年纪,尚未深更情欲,而张若名则已是17岁的漂漂
亮亮的一个大姑娘了。

1955年,周恩来对这段雾水情缘,毫不掩饰。在晚辈好奇的追问下,当着邓颖超的
面,含蓄而概括地说:“开始两人的确不错。”邓颖超在旁边望着早年的恋人,永
远看不够的丈夫,堂堂的共和国总理,任其表白,笑不启齿。

【留学法国】

周恩来、郭隆真、张若名出狱后不久,《觉悟社》组织考虑到被捕社员的安全,一
致主张他们4人赴法求学。 
前往法国的路费、生活费不是个小数目。 
严修、刘崇佑两位没做成的老丈人钦佩周恩来的真诚和品德,器重周恩来的才干和
早慧,认定周恩来非池中之物,在这个时刻,雪中送炭,资助周恩来赴法。同时周
恩来也以特约通讯员身份给天津《益世报》撰写旅欧通讯得到些补助。 
张若名的家境好,但老爷子不同意。 
她背着家人去保定留法预备班报了名,父亲得知消息立刻派人赶到保定。张若名料
想赴法计划已暴露,刚烈的性格哪会屈服,毅然离家出走。临走还使了个“杀手锏
”,她给父亲留了一封信说:“你们不要追我,你们若是追我,我就跳海了。” 

在周恩来,刘清扬父亲的推荐、担保下,又由津学联借支了一笔钱,这样才凑足了
赴法经费。 张若名文笔很好,与恩来一样以北京《晨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写稿补
救。

周恩来临去法国前,邓颖超想到欧洲天气寒冷,怕周恩来不适应,特地赶织了一件
毛衣送他,在毛衣领侧内绣了一行小字:“给你温暖----小超。”周恩来安慰邓颖
超说:“别灰心,你年龄还小,以后还有学习机会。我到欧洲后,一定给你写信.
.. ”说者情深意重,带着兄长般的关怀;闻者切切悲泣,带着朦朦胧胧的恋情。
邓颖超点了点头...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乘法国轮船《波尔多》号离上海赴法。这一年周恩来22岁。


周恩来在法国入党1921年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参加《中国共产党旅法小组》(后发展为《旅欧支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人之一。 
1921年,周恩来先在巴黎郊区的《阿利昂法语学校》--(ALLIANCE-FRANCAISE)补
习法文。不久,转到法国中部的布卢瓦城-BLOIS继续学习法语。尽管学习紧张,还
进行社会调查,晚上常常通宵达旦地给天津《益世报》撰写旅欧通讯,但他还是挤
出时间多次给邓颖超写信,托教育家马千里转交邓颖超。后来,周恩来与邓颖超便
直接通信往来。信中更多的是讨论新思想、政治动向,看不到多少春花秋月、离愁
别恨。 
此时周恩来正热恋着如花似月、整日笑语盈人的张若名。 
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中多是一时精英,藏龙卧虎。女少男多,而张若名又是花容月貌
、目若朗星,整18岁。不乏有跃跃欲试的,可的周恩来人品、才华、能力、相貌无
论单项、综合都是凤麟龙角,令人自惭形愧,窃窃有意者逐渐隐隐退去。

刚到法国时,郭隆真和张若名在巴黎的云母片厂一面做工,一面学习。郭隆真比张
若名大8岁,总像大姐似地照顾张若名。 
1922年,她俩一起加入赵世炎、周恩来、李富春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少
共组织内,张若名化名“一蜂”, 
而张若名来之前只学过几个月的法文,一到巴黎更是如鱼得水! 
以其特有的聪慧和运用法语的能力,居然和法国人讲的貌似神合,有鼻子有眼,令
一起学习的朋友们心悦诚服。 
仅在1921年内就为《晨报》撰写了关于留法勤工俭学和一战后欧洲信形势等10余篇
文章,这些在劳累的工余、在床头混暗的灯光下信笔写出的文章,今天读来依然是
栩栩如生,思路清晰, 体现出她观察和认识问题的敏锐能力。 
法文进步很快,短短一年张若名的法语就和包括周恩来在内的留学生拉开了距离。
 
张若名能够顺畅阅读、翻译马克思主义的法文原著,所以在少共组织的共产主义研
究会中,常常由她担任主讲人。 
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她又把讲稿整理成文章,写下了学习心得和宣传提纲,如《帝
国主义浅说》《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在法国《赤光》杂志上发表。后来这些
著作杂在国内公开出版。 
同时,她还经常为国内的《晨报》《妇女日报》等报刊撰写法国通信。 
另外,也因她的法语口语比较流畅,又是女子,身份隐蔽,在组织内还担负一项特
别任务,即和法共保持秘密联络。 

【初恋总是特别美好的!】

初恋总是特别美好的!--1922年应是周恩来与张若名感情最溶洽的一年。 两个人
都是活动力极强的人,又是异地他乡的旧朋友、战友。应该说,在这一年周恩来还
没有确定谁是自己的终生伴侣。但法国浪漫的土壤,巴黎浓厚拉丁风情,丰富的文
化底蕴,肯定改变了这位留日学生的僵硬教条,开始能以“布尔乔亚”的情调去领
略和欣赏生命的美、生活的美,包括对异性美的欣赏。 
后来人称“周恩来是共产党里最有人情味的人”,与这几年经历、阅历是分不开的


不过,周恩来有周恩来惮惧的人,这个人就是蔡和森。毛泽东最早的引路人,周恩
来兄长级的良师益友! 
蔡和森是湖南人,曾与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最早提出“必造中国
与世界”的宏旨,主张暴力革命,思想和行动极为左倾和激进。 
蔡和森绝对是个怪杰〔老巴巴以后将有专文撰述〕,一到法国,就不想进工厂也不
肯随班学法文,除开会外終日抱著〖法华新字典〗找僻靜处看书。囚首垢面高談馬
克思主义,开口闭口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把所译的错误百出的《国家与革命》逐段
传給別人看。 
他看到周恩来工作缓慢了,学习松懈了,立即火暴脾气上来,向周恩来发出警告:
“你不该沉湎于美,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双眼应该一直盯在受压迫、被剥削的
工人身上。” 
胸有大志的周恩来,平日十分佩服蔡和森身上那种纯粹的无产阶级献身精神。被这
老兄的“当头一棒”猛然喝醒,深悔沉湎其中,几不可自拔,他没忘记要干出一番
惊天动地的事业。 
蔡和森对周恩来声严色厉地呵斥,冲淡了外界美色对他的吸引力。

周恩来后来向邓颖超表白:“有蔡和森这样一位朋友就足够了!” 
周恩来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了。 

张若名作走为终生的伴侣到底合适吗?周恩来考虑着这个问题.... 
若名是勇敢的,嫉恶如仇!但复杂的党内头争要求你必须服从党的纪律...有时荒
谬的但个人委曲必须退让; 
若名是积极的,但她的家庭出身,使它的党性一直是受其他同志的怀疑; 
若名是可爱的,但她的才高气盛,使她无可忍耐,一次次的辩论,让已疲惫不堪的
周恩来感到终究必有一伤。

周恩来知道自己的选择,他感到万分的痛苦,他想到了温顺可爱而又坚强的小超时
----- 
这位未来的共和国总理此时做出了个终生的选择!

1923年张若名离开了巴黎。十分伤心地和周恩来分手。


【古寺青灯】

1923年,郭隆真从巴黎来到里昂,意外地遇上了自己的大名县同乡杨堃。郭隆真很
高兴地把杨堃介绍给自己最好的女友张若名认识。当时,杨堃还在奋力攻读理科硕
士学位。象个“老夫子”。 
郭隆真热心他们的百年之好。而杨堃的婚姻是家庭包办。好事变成恼事拖了下来。
张若名对婚姻的态度,并不急于做出选择。因为她要做的事很多。 
  

1924年很快来临了,这年对于张若名是个多事之秋。 
张若名因组织活动,受到了法国秘密警察的追查询问,险些被当局驱逐出境。
1924年,周恩来也不再担任少共书记,新任书记作风专横跋扈,刚烈正直的张若名
对此极为愤慨和不满。 
经过许多不眠之夜,反复痛苦的思想斗争,张若名终于为自己选择了今后的道路:
放弃政治活动,退出组织,留在法国专心读书求学。 

关于这段历史周恩来评论说: 
“在巴黎,我们先后加入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张若名法文较好,经常担任主讲
人,还将自己的讲稿整理成文,发表在‘少共机关报《赤光》上。但是后来因为出
身问题,她在党内受到审查。又因参加政治活动,遭到法国警察几次跟踪盘问。她
感到委屈和不满,决定退出党组织,留在法国专心读书。 
“我是认定马克思主义不变的,我的终生伴侣,必须是志同道合,经得起艰难险阻
的战友。于是我主动与张若名说清楚,开始与邓颖超通信,还向她求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来信越来越频繁,总计达250多封。 周恩来
逐渐发现邓颖超正是他要寻找的人生伴侣, 
这样,1923春天年,周恩来和邓颖超确定了爱情关系。 
周恩来和邓颖超相识于1919年,1923年确定了关系,1925年结婚,从相识到结婚,
整整经过了六年时间。

1924年7月,周恩来奉调返回祖国。同年冬季,郭隆真去苏联学习。张若名先后把
两位最亲密的战友送上了火车,以后在法国的路,只有她独自跋涉了。 

张若名选择的路,无形中使她和“老夫子”杨堃靠近了。她搬进了距离里昂大学较
近的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学公寓,这里的租金相对便宜,又供应伙食。 
她像一名圣徒修女一样,在这个“保护圈”公寓住了将近3年。 
几乎没和一个中国人见面! 
几乎没说一句中国话! 
同时,这种“修女”式生活,也使她摆脱了法国秘密警察的追踪。 
教堂地钟声,伴随着这个曾经名震京津一代才女,埋葬了她青春中最美丽的时光!
 
一个可能会有毛泽东、周恩来那样作为的五四时期“急先锋”、激进“少年共产党
”嬗变成一位古寺青灯下的学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1927年10月,里昂中法大学招生。张若名以3门专科合格的优秀
成绩,顺利地踏入著名的里昂中法大学校门。准备在这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专业
就选定世界高水平的法国文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法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 
   
至此,张若名通过自己的5年的努力奋斗,已同杨堃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同在
一所大学,同在攻读文科博士学位,关系自然比以往更密切了。 
数年的枯等----杨堃对张若名始终一往情深,若名对杨堃的了解也日渐加深。时机
尚不成熟,杨堃与张若名的关系仍未明朗…好事多磨---亲戚们都开玩笑说杨堃是
“长脖老等”。杨堃却相信时间的考验,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他很有自信地等下
去。 
 

 【里昂咖啡馆】 
   
这一晃就是6年。 
1930年春天一个夜晚,天已经黑了,张若名仍在宿舍里埋头读书。 
突然,她听到楼下有一个微弱而清晰的声音在喊:“张若名,张若名!”她颇觉奇
怪,马上下楼去看,只见一个男青年,穿着一套笔挺的白色西装,头戴白色“法国
盔”。那人顺手摘下黑墨镜,张若名大吃一惊,这不是周恩来吗?

周恩来小声说他的行动十分秘密,二人悄悄离开中法大学,向附近的村镇走了一段
路,然后进了一家小咖啡馆。 
老友相逢,分外亲切! 
周恩来告诉她,自己去莫斯科参加“第三国际”的会议,途经里昂、马赛从海路回
国途中专程来见她的。并告诉她已于1925年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小超向若名姐问
好。 
张若名向周恩来诉说了这几年攻读硕士学位的艰苦经历。 
周恩来还对张若名说了目前在国内干革命相当危险,他常是随身带着烈性毒药,随
时准备为严守党的机密献身。最后他深情地对张若名说:“这次分手,不知什么时
候能再相见,也许个人牺牲了,看不到革命胜利,但即便如此也在所不惜。” 
张若名望着这位自己唯一钦佩、爱慕的恋人,听了这些话,泪眼迷朦、不能自己!


人面桃花,不是当年了! 
尽管张若名没有同周恩来一样,同走一条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但周恩来始终把她当
作可信赖的的朋友。张若名对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革命志向表示敬佩,祝愿共产党
早日成功。她向周恩来再次保证:永远不泄露共产党的秘密。 
畅谈了一个多小时。 中法大学的大门快要关上了,周恩来也必须赶快离开里昂。
 
在咖啡馆门前的夜幕下,两人互道“珍重”,握手告别。 
月明星稀,张若名思潮滚滚、情意绵绵!

25年后周恩来向侄女解释自己的感情:“你知道世上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除了恋人
,还有友情,不能当妻子,却能继续成为朋友嘛!就说张若名,我们在天津是一
块坐过半年牢的,我了解她的人品。她自己放弃对革命的追求,但不等于她就一定
站在敌人一边,出卖我们。我们还可以是朋友嘛。” 
   
【中国第一个留法女博士】

1930年春,杨堃已在国内公开告示,与家中的妻子离婚,并把消息告诉了张若名;
同时,杨堃还把自己写的一篇《我的婚姻史》拿给张若名看,文中剖白家庭为他包
办婚姻的过程,自己对婚姻的认识,以及后来痛苦的离婚经历等等,并以这几年他
与家庭间的几十封通信为证。 
杨堃的坦诚和衷情深深打动了张若名,她感到万事具备,不能让一往情深的杨堃再
默默等下去,她终于决定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与杨堃结婚。 
   
蜜月度假返回里昂后,张若名便专心投入博士论文《纪德的态度》最后几章的写作
,并于当年秋天全部完成。 
全文用法文写作,共计5万余字。 
安德烈·纪德是一位古典大师作家,10多年后的1947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此
时,他在文坛刚刚有了影响。 
张若名为纪德作品中通篇闪烁的纯洁、诚实、自然而优雅所吸引,把自己的全部热
情和才能用于研究之中,从纪德的个性、作品、心理、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论文完成后 ,张若名把打印稿寄给了住在巴黎的纪德,不久,纪德回信写道:“
通过您的大作,我似乎得到了新生。我确信自己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透彻地理解过
。”全信充满了赞扬和感谢的话语。 
   
张若名仅以国内中等师范学校肄业,没有一点法语的基础,凭着她的聪明才智和顽
强奋斗精神,寒窗7年,终于以优异成绩取得了文科博士学位。当时与她先后去法
国勤工俭学的女学生约有40余人,而能够获取博士学位的唯有她一位。

她成为中国第一个留法女博士,同时又是中国第一对“博士夫妻”的女主角。 
这是20世纪中国留学史上闪光的一笔,更是中华女性的骄傲和荣誉。 

【昆明最后一次握手】

1931年元旦刚过,杨堃张若名夫妇便回到了古都北平。 
1937年底,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著名教授吴文藻准备举家南迁,特为推荐杨堃接替他
的几门课程,于是杨堃一家搬进了“燕南园”原先吴文藻,谢冰心夫妇的住宅,环
境幽雅,生活舒适方便。 

1948年春,受到了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的邀请,杨堃、张若名举家南迁,搬进
了云南大学条件最好的教授住宅小楼,担任中文系的教授,讲授文艺理论和世界文
学史。 环境优雅而安静。 
   
昆明解放后,张若名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并于1950年开始,重新申请加入中国共
产党。与许多留过洋的知识分子相比,张若名很快地适应了新社会,因为她毕竟在
青年时代信仰过马列主义,当过革命的“急先锋”。 
   
1955年春,对于杨堃和张若名夫妇来说,显得格外温馨暖人。他们与30多年前曾一
起留法共勤工俭学的战友,今日的国家总理周恩来外长、陈毅有过一次愉快的会面
。  
谈话持续了5个小时,此后大家又一同共进午餐。 
当张若名把至今还未能加入党组织的苦恼告诉周恩来,并询问30年前自己在法国入
党的经历时,周恩来简单而明确地告诉她:“你当时加入的是团,不是党。”张若
名听了大吃一惊,杨堃也感到意外。 
这个谜样的说法,杨堃事后才省悟出其中的意味:周恩来也许是为保护张若名,故
意这样说的。 
因为退团比退党的错误要轻些。 
这是周恩来张若名的最后一次见面。 
回到北京后,邓颖超问了许多张若名的情形,总理一一详答,两人对若名的命运不
胜欹嘘。 
   
1958年6月18日上午,系里开反右批判会,要她承认诸多罪名。张若名倍感羞辱,
当得知,下午批判会还要继续,并且还要“加温”时,她不寒而栗,默默地咀嚼着
苦涩的泪水…… 
她来不及等候亲人,来不及为自己分辨,来不及写下遗言,就匆匆走向自己生命的
终点,投水自尽。 
当时杨堃正在北京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议,会没开完,就接到云南大学拍来的一份
电报,说张若名病重,速赶回。当杨堃急匆匆返回云大,见到的只有张若名的骨灰
盒。 
一对相濡以沫28载的夫妻就这样生离死别了。 

【尾声】 
1963年,法中关系正常化时周恩来想起了张若名,可惜太晚了! 
周恩来了解到张若名的屈死,又怒又气。 
周恩来邓颖超的过问下,云大党委才对张若名的错误批判进行了甄别,向家属赔礼
道歉。 
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杨堃挨斗、挨打,几乎丧生。家被抄4次,病。 
直到1978年,经胡耀邦亲自批准,杨堃才调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
学室任研究员。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37.189.98.1]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7.1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