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englong (腾龙), 信区: Green
标  题: 周恩来临终前的奋力一搏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r  6 12:37:50 2003) , 转信

周恩来临终前的奋力一搏 
作者:库屠左夫--                   周恩来临终前的奋力一搏




  1970年盛夏酷暑时节,毛泽东住在杭州西湖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汪庄花园别墅
。 7月下旬的一天,周恩来陪同罗马尼亚军事代表团赴杭州。作为周恩来的保健医生我也
随之前往。 



  在中共领导人经常居住的汪庄别墅,周恩来问毛泽东:“主席,23号这个日子不变了
吧?”毛泽东说:“不变了,就这样。” 



  毛泽东在汪庄住地接见了外宾。送走外宾后,毛泽东和周恩来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长
谈。那一天,毛泽东的情绪不错,兴致极好。在他们谈话结束后,毛泽东和不少工作人员
合影留念。周恩来在门厅同毛泽东握手告辞时,以询问的语气问:“主席,23号这个日子
不变了吧?”毛泽东说:“不变了 ,就这样 。”周恩来所说的“23号”,究竟是几月23
号 ?23号要干什么 ?在哪儿……一连串的问号涌上我的脑海。我是一个医生,是不可能
了解其详的。所以,也就没有将此话往心里去。 



  到了8月21日,周恩来和邓颖超从北京乘安-一24型小飞机赴庐山,出席党的九届二中
全会 。这时,我才明白周恩来和毛泽东在汪庄告辞时说的"23号"这个日子的意义 。那时
的九江机场很小,大飞机不能起降。当我们的飞机临近九江时,机上的女服务员来告诉大
家,九江快到了,往下看都可以看到鄱阳湖和庐山了。飞机在上下轻微地颠簸。我从舷窗
向外望去,下面什么也看不清楚。飞机落地后,我们走出机舱,尽管阴沉沉的天空,渐渐
沥沥地下着小雨,但身上仍觉得闷热不适。地方上的一些领导人来机场迎接。汽车沿山路
盘旋而上 ,车队抵达姑岭镇时,已到中午,天空放朗,大家顿感舒适凉爽。 



  庐山上有许多漂亮的西式小别墅。为了不引起外界的注意,来自全国各地出席九届二
中全会的人分批先后到达庐山。周恩来和邓颖超住进一栋解放后修建的临街的两层楼旅馆
(现在是周恩来纪念室),旅馆内陈设简单而实用。旅馆后面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座会
议厅,九届二中全会期间,周恩来在此主持政治局会议。 



  九届二中全会于8月23日开幕,大会后便进行分组讨论会。原来计划整个会议进行一周
,谁知道这次会议又出了岔,使会议延期七八天。 



  小组讨论进行到第三天,晚饭后,我们几个工作人员在外面散步。当我们走到华东组
的会场时,忽然听到里边有人带头高呼口号“谁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打到谁”。我们都
感到惊讶,党的“九大”刚开过不久,接班人林彪的名字已写进了党章。今天,出席二中
全会的中央委员们竟然高声呼喊红卫兵式的口号。我们几个人不仅大惑不解,并预感到情
况不妙。大家不敢在那里驻足,也没有兴致再散步,只好返回住处,途中无一人议论刚才
听到的口号声。其实,大家心里都感到这次会议期间又发生了什么大事情 。当时华东组的
名气要比其它组大得多 。那里有红极一时、踌躇满志的张春桥和姚文元。他们都是中央政
治局委员,跟康生和江青的关系很密切,消息灵通非同一般。所以,华东组的举动有一定
代表性。此时此地,他们喊出这样的口号,说明的确有人反对伟大领袖毛泽东。那么,谁
敢在这种时间和场合反对毛泽东?……不敢再往下想了。一直到九届二中全会临近尾声时
 ,我才知道是陈伯达等人提出要设立国家主席 ,还有些人附和此议。他们遭到毛泽东的
严厉批评。会议简报中提到毛泽东生气地说,这一场斗争来势凶猛,大有炸平庐山之势。
 



   周恩来说:“小平同志就在山下 ,本来这次他是可以上山来的 ,现在看来又不行了
。 ” 



  我们在华东组住地附近听到口号声之后,整个会议停下来了 。周恩来则更加忙碌起来
 。白天,他召集开会,或找人谈话,晚上去芦林一号毛泽东那里报告工作。这种情形持续
了几天。 



  在小组讨论会停止期间的一天下午,周恩来在旅馆走廊里独自散步,思考问题。我走
过去主动跟他谈话:“周总理,这几天,我去看望过叶帅、陈老总和富春同志。”周恩来
似乎不经意地说:“喔,他们怎么样?”我答:“叶帅和陈老总都不错,只是富春同志身
体不大好,肝脏有点毛病。”周恩来听后认真地说:“那你要告诉门诊部,要他们多关心
他。回北京后,给他好好检查一下,发现问题要及时治疗。你也要关心这件事,有问题随
时向我报告。”他稍一停顿后又跟我说:“你有一位同行也在这里,你知道吗?”当时我
实在想不出哪一位我熟悉的同行在庐山。他见我不作答,又说:“是小郑(郑淑云,原保
健护土)。她在江西干校,离这儿不远。”接着又是默默地散步 。在快走到他的办公室门
口时,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 ,以惋惜而又无奈的口吻说:“我告诉你,小平同志就在山下
。本来这一次他是可以上山来的,现在看来又不行了。”说罢,他便走进办公室去了。 
 (未完待续) 



  周恩来说:“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你们猜猜是什么消息?” 听了我们的回答
,他高兴地说:“你们两个人还有点政治头脑嘛。” 



  周恩来患有龋齿和牙周病。他牙病发作时我们常请著名口腔科专家,原北京医院副院
长韩宗琦给他看病。宗琦的父亲韩文信也是著名牙科专家,曾给国民党高层官员治病。在
国民党统治区的白色恐怖情况下,韩文信出于正义和职业道德,曾帮助共产党做过不少有
益的工作。全国解放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对韩家关怀备至。韩宗琦管邓颖超叫“邓姨”。
周和邓都管韩宗琦叫“小韩大夫”。 



  1972年冬季的一天下午周恩来说牙龈疼痛不适,让我请小韩大夫到向阳厅(“文革'时
期,“西华厅”更名为“向阳厅”)来。 



  我约宗琦来到西花厅,我们在客厅里布置好看牙病的必要设备,那把可升降的旧理发
椅子权充牙科专用椅。冬日的白天很短,五点钟左右,天就渐渐暗下来了,客厅里开了吊
灯。周恩来出去开会仍未回家。 



  邓颖超让服务员给我们 沏茶,她还亲自拿出糖果、小点心等食品来招待我们。过了一
会儿功夫周恩来走进客厅。我跟在宗琦后面迎上去跟他打招呼 。看得出 ,周恩来脸上那
消失已久的轻松、愉悦之情又显现出来。他一边跟宗琦握手,一边爽朗地笑了起来,像老
师考问学生似地说:“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你们猜猜是什么消息?”说来
奇怪,宗琦和我不约而同地说:“是不是小平同志解放了?可以出来工作了?”周恩来听
罢高兴地说:“噢,你们俩还有点政治头脑嘛。你们怎么会知道的?”我们说:“这是老
百姓早就盼望的事,我们都希望小平同志能早日出来为党工作。”周恩来没有掩饰他的欣
悦:“是啊,不容易呀!”说着他坐到了“牙科椅子”上。宗琦开始为他治疗,我作宗琦
助手--“灯官”,手拿电筒专司照明,随韩大夫操作部位的改变而移动光线。 



  让邓小平复出工作,实乃民心所向。 



  其实,让邓小平复出工作这件事,毛泽东早已成竹在胸,民间也早有种种传闻。起码
有两个重要信号为证。其一,1970年8月庐山会议时,周恩来说过:“邓小平就在这儿山下
,本来这一次是可以上山来的……”周恩来这样说,肯定是毛泽东的意图。其二,1972年
11月10 日,毛泽东在身边工作人员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形下,突然提出要去八宝山革命公墓
参加陈毅的追悼会。毛泽东在八宝山,拉着陈毅夫人张茜的手,动情地说:“陈毅是一个
好同志,他是有功劳的。”他还提到了邓小平,说邓小平的性质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
“文革”中被列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派”的人物,一下子被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周恩来
意识到,在“九 ·一三”事件以后,毛泽东对一批包括邓小平在内的老干部的看法,开始
有了转变,邓小平的复出工作有了希望。于是,他便不失时机地,煞费苦心地把这个头等
重要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迅速传播出去,并借此机会,尽可能多地解放一批老干部。 



  在西山,周恩来和邓小平进行了一次长谈。为能使邓小平顺利出席联大会议,每星期
输血两次的周恩来迟迟不肯住进医院 



  1973年3月,周恩来患膀脱癌,经治疗后住在西山休养。 



  这期间,我们曾耳闻邓小平已经被“解放”,即将复出工作的消息。4月,一个春光明
媚的下午,邓小平和夫人卓琳一起来到西山,看望周恩来。周恩来和邓颖超极热情地把他
们迎进客厅,进行了一次长谈。 



  周恩来和邓小平见面后不久,周恩来便下山工作,并有意在公众和外交活动场合频频
露面,通过各新闻媒体传播出去,以平息海内外舆论界的种种猜测,也为了使人民放心。
同时,我们也经常见到邓小平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重要的外事活动。 



  1973年冬,周恩来因膀胱癌复发而尿血,冠心病也加重。“四人帮”借机在政治局扩
大会议上向他发难,对他连续批判达10多天。他们想把周恩来整倒、整垮。当毛泽东得知
情况并出面干预后,才得以制止。 



  春天,本该是阳光和暖、万象更新的好时光 。可是 ,1974年的春天在周恩来来说却
非常艰难,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1974年春节伊始,“四人帮”以批判林彪事件为借口,在首都体育馆召开了一个恶名
昭著的批林批孔批周公的“-·二五”万人大会。当时中央和国务院各系统的批林大会,应
该由周恩来召开并主持会议。可是“四人帮”早有预谋对周恩来搞突然袭击。 



  那天下午3点多钟,在周恩来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他们通知周恩来去首都体育馆参加
会议。为了顾全大局,周恩来在会上首先作检讨说,军委(那时张春桥任解放军总政治部
主任)在批林问题上先走了一步,我们中央和国家机关搞晚了一步,我是有责任的。他的
发言刚完,江青、张春桥及其追随者篡夺了会议主持权,大声叫嚣着“我们就是要搞斗争
哲学”,并含沙射影地攻击周恩来。整个会场气氛紧张、沉闷、充满了火药味。当时周恩
来病情已加重,每天尿血几十毫升至100--200毫升,每星期输血两次。我们多次劝他住院
治疗,但他不肯,因为毛泽东和周恩来已商定让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而江青等人极力
反对。他担心自己住进医院后,“四人帮”出来作梗,为难邓小平。这是周恩来癌病复发
,大量尿血,一直拖到5月底才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 



  邓小平顺利地出席了联大会议。他在回国途经巴黎时,特意用有限的零用钱买了一些
叫 “魁桑”(croissant)的法国小面包。回到北京后,邓小平派秘书把它送到向阳厅,
给周恩来品尝。据说,这种小面包是周恩来和邓小平青年时代在法国勤工俭学时都喜欢吃
的食品。(未完待续) 



                        




  周恩来进手术室前握着邓小平的手说:“小平同志,你这一年多来的工作证明,你比
我强得多!” 



  1974年5月底,周恩来住进了北海公园西侧的解放军305医院。那时,他膀肤癌多次复
发,尿血不止。血尿多时,形成血凝块堵塞尿道,使得排尿时痛苦异常,甚至在沙发上翻
滚。我们真担心他会被引发心脏病而危及生命。 



  住院期间,由京、津、沪三市著名的内科、外科、麻醉科专家及中医专家、有经验的
临床护土,组成以吴阶平教授为组长的医疗组。医疗组受毛泽东的嘱托,在老一辈革命家
的支持下精心地筹划每一项诊疗措施。人力和各种仪器设备是充足的、先进的,达到了当
时的国际一流水平。全体医护人员分组,日夜轮班,守护在侧。因为人人都敬重周恩来,
大家都恪尽职守,渴望周恩来的生命能够延续。 



  1975年9月下旬,专家们确定周恩来的肿瘤已经广泛转移,病情恶化到了晚期。为了减
轻他的痛苦和延长生命,必须进行一次重大的手术。手术那天,当时的中央领导人邓小平
、叶剑英、王洪文 、张春桥和汪东兴等人来到周恩来的病房旁的会客室 ,听取了专家对
周恩来病情的简要汇报、手术方案及预后情况介绍。 



  那天晚上已经使用了麻醉前药品的周恩来进手术室之前,用颤抖的手给党中央、毛泽
东写了一份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登载所谓“伍豪事件”问题的报告交给了邓颖超。 



  这时,医护人员和警卫员一起把平车推到周恩来身旁,扶他躺在平车上。平车在走廊
里慢而平稳地向手术室推去。中央领导人都到走廊里,目送他进手术室。当平车距离手术
室几米远时,周恩来忽然向右侧转过身去,跟推车的医生说:“请小平同志来一下。”医
生便向后传话,请小平同志过来。小平同志连忙走到平车右侧,周恩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
,激动地大声说:“小平同志,你这一年多来的工作证明,你比我强得多!” 



  平车向前推去,邓小平默默地目送周恩来进了手术室。 



  周恩来临终前对张春桥说:“请你和洪文同志多帮助小平同志工作。” 



  1975年 10月以后,周恩来的病情迅速恶化,全身各部位疼痛加剧,止痛剂的效果越来
越差。全身上下带着输血、输液和抗生素、吸氧及各种引流管八九根,勉强维持生命。他
常处在昏迷状态,清醒的时间很短暂。 



  12月中旬的一天深夜,周恩来的呼吸突然停止,进入深度昏迷状态。值班人员立刻按
 预定方案,把专家及医护人员都叫到病房进行抢救。同时,请邓颖超大姐到现场,并把精
况报告了中央办公厅负责人。经过专家们采用各种紧急抢救措施,20分钟后,周恩来苏醒
过来。 
  此时,邓颖超和中央领导人也陆续来到周恩来的病榻旁。他们大多在周恩来病床边作
短暂停留,默默地凝视着他,很快便告退。因为后来看望周恩来的中央领导人中,最后两
位是王洪文和张春桥。当张春桥离开周恩来的病床几米远时,周恩来以微弱的声音呼唤着
“春桥同志”。身边人员请张春桥回到病床边。周恩来欲伸出手来同张春桥握手,张便俯
下身去,轻轻地拉着周恩来的手 。这时候,周恩来微微喘着气,以恳切的目光看着张春桥
,声音颤抖地低声说 :“春桥同志,请你和洪文同志多帮助小平同志工作。”张春桥说:
“请总理放心。”尽管周恩来说话的声音是那样微弱,但病室中非常寂静,加之大家都屏
息静气地聆听周恩来说话,所以,他说的每一个字都能听得十分清晰。只有小平同志的听
力比较差,未听清楚。张春桥走到邓小平身边,说:“总理说,要我和洪文同志多帮助你
工作。”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8分,周恩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周恩来走完了他一生的光辉旅
程。周恩来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同哀。 



  1976年1月1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各界人士的代表到北京医院 ,向周恩来
遗体告别。周恩来的遗体安放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 



  人们在当晚的电视新闻中看到张春桥走向守灵的邓颖超,同她拥抱,邓颖超还拉着张
春桥的手说话(说话声音未播出)。第二天,有不少看到这个镜头的熟人,向我表示不理
解。尽管我每天住在向阳厅,陪伴邓大姐,但出现上述镜头的时刻,我恰好不在现场,所
以,我和他们一样不理解。很想问问大姐,但考虑到治丧期间,邓大姐的悲哀和劳累,又
不忍去打扰她。 



  到了5月,邓颖超的心情比较平静,为了向大家表示感谢,她请在京的专家、医护人员
及身边工作人员到北京饭店吃西餐。她举杯祝酒,向大家表示感谢。大家由衷地祝她健康
长寿。 



  看到大姐心情好些了,我便在一次闲聊中,向她提起在周恩来遗体告别仪式上的那个
特殊镜头问题。邓大姐说:“那天,我毫无思想准备,张春桥走到我跟前伸出胳膊跟我拥
抱。此人来这一手,可能是一种姿态吧?当时,我很难拒绝他这样做。”我又顺便问:“
大姐,你跟张春桥说了些什么话?这个镜头还蛮长的。”她说:“还不是去年12月,总理
在医院里跟他说的,要他和王洪文多帮助小平同志工作么。” 



  周恩来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毛泽东也重病缠身 。他渴望党中央高层领导人之间
互相团结,互相支持;他更渴望小平同志能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持久地发挥其作用 。同时
 ,他也更担心,作为长期活跃在风口浪尖的政治家。他深知江青、张春桥一伙的权力野心
正在急剧膨胀,而且他们时时打着毛泽东的旗号。面对他们,小平同志不免有点势孤力单
。周恩来临终前竭尽全力对张春桥说的这番话,表面上看是嘱托,实际上是对邓小平的全
面肯定,意在进一步确立邓小平在全党、全国的核心地位。是他一生中最后的奋力一搏。
 



  邓小平没有辜负周恩来的期望。 



  几年以后,处于中共第二代集体领导核心的邓小平举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中国开始
走向全面进步 。 



(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61.144.60.6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3.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