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on (我心飞翔), 信区: Green
标  题: 陈赓与哈军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1月28日08:17:16 星期一), 站内信件

 
陈赓与“哈军工”
----------------------------------------------------------------------------
----
  1952年6月,毛泽东将陈赓从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召回,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创
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
  像指挥打仗一样,陈赓开始了艰难的办学。一个月后,他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选定哈尔滨为院址,提出了建院方案。一年零3个月后(1953年9月1日), 新中国历史
上第一所多军种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成立。钱学森教授后来赞叹: “在我国现有条件
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
  殊不知,创造这一“奇迹”的陈赓为使“哈军工”早日问世,当年耗费了多少心血

  办学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缺乏。陈赓向著名专家求教,列出教授名单,想 方设法
从各地大学调人,并多次拿着名单去请周总理批示。但总理日理万机,很 难找到,陈赓
只好在早晨或夜间到总理家里去“堵”。一天早晨,他来到国务院 西华厅。这天总理要
接见民主人士,客厅里已坐满了人。陈赓一看不便闯进去, 就等在门外。恰好此时他看
见总理要上洗手间,便迅速地跟了进去。总理见他匆 匆忙忙走进来,问道:“陈赓,你
怎么到了这儿?”“总理,有几个教授的名单 ,请批一下!”陈赓说着就递上了名单。
“你等一下不行吗?”“等一下你就走 了,还是现在就批吧!”陈赓抓得紧,总理全力
支持,几个月内,便从华东、中 南、西南、京津地区抽调来一大批有名的教授和专家。

  办学不能没有教学科研大楼,为“建楼”陈赓心急火燎,经常深入基建工地 ,遇有
重大事情,随即与基建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商谈解决。他不顾自己在战争年 代留下的腿伤
,多次爬上脚手架同工人交谈,查看工程质量。仅仅7个月时间,1 0万平方米36幢教学
科研大楼便拔地而起。
  办学中,陈赓非常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把他们称为支撑学院的两根柱 子之一
(另一根柱子是从部队抽调来的军队干部),有关业务方面的领导都要安 排专家、教授
担任,在生活上,则尽可能给专家、教授以优厚的待遇。他自己住 小平房,而把学院一
幢最好的楼房作为老教授的宿舍,并为他们专建饭厅,请来 厨师为他们做饭。为解决他
们的后顾之忧,他还亲自抓他们的家属就业、子女升 学等问题。
  对陈赓的作法,当时有个别老干部不理解,发牢骚说:“我们是从机关枪底 下爬出
来的。他们舒舒服服念了几年书,为什么就捧得那么高?”对这种议论, 陈赓给予了严
厉批评:“你们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革命的功臣。可他们十 年寒窗苦熬出来,也
不容易呀。现在我们国家的国防建设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知识 ,你们有吗?你们是老共产
党员,调你们到这里来,是让你们来发扬光荣传统、 来带作风的,不是来比照顾的!”

  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痛、长期艰苦的生活和超负荷的工作使陈赓的身体每况愈下。
  1954年,“哈军工”刚刚初具规模,陈赓的心绞痛即已频繁发作。此后,医 生一再
叮嘱他少活动、多休息,可他却不停地操劳奔波。终于有一天,他病倒了 。
  1957年12月19日。陈赓访苏回国不久,突然心肌梗塞发作。一个闲不住的人 不得不
在北京医院卧床3个月。出院后,全休疗养了一段,陈赓的病竟奇迹般地好 了。于是,
他天天找医生,要求准许他上班。医生无奈,经报告中央批准,同意 他每天用一点时间
去上班试试。陈赓答应得很好:“我一定遵守医生的嘱咐!” 可是,他一工作起来,依
然还是那个“工作狂”,医生的话早被他抛到了脑后。
  一次,有个国防科研项目要在离京20多公里的郊区试车。当时,陈赓任副总 参谋长
兼国防科委副主任,试验项目与他分管的工作相关。他知道后非要去参加 不可。这天一
早,陈赓的夫人傅涯同时接到军委办公厅和保健部门两个电话,都 要傅涯劝阻陈赓别到
试车的地方去。陈赓哪里肯听,坚持去了。试完车回家,一 进门他就大声嚷嚷:“傅涯
,你汇报吧,就说我活着回来了!”
  其实,那天陈赓一脸疲惫,脸色都白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的病很严重, 胸口常
痛。每逢胸口痛的时候,他就一面工作,一面不停地用手摸着胸部。日子长了,衬衣都
被他摸破了一大片。
  1960年冬,半年前第二次心肌梗塞发作、又一次从死亡线上挣扎过关的陈赓 感到这
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他的病情越来越重,胸部疼痛日胜一日。他知道 属于自己的时
间不多了,愈发抓紧时间,想为党多做些工作。他惦念自己亲手创 办的“哈军工”,提
笔给院党委常委写信,提出自己对调整后的学院工作的建议 。然而,“哈军工”的师生
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陈赓写给他们的最后一封信 。3个月后(1961年3月16日),他
们听到自己前任院长与世长辞的噩耗,无不悲 痛欲绝!
  就在陈赓逝世前一天,他还在构思着他的《作战经验总结》,看材料、写提 纲,要
把自己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人。但他只写完了《序言 》部分,大面
积心肌梗塞第3次发作了……
  (摘自《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陈赓》)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0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