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朝鲜战场的实际指挥员---邓华传奇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8月02日16:10:23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朝鲜战场的实际指挥员---邓华传奇一
预见美军将在仁川登陆
1950年7月13日9时许,在广州东山第十五兵团司令部,作战室里专线电话铃声急促地响
着。邓华拿起听筒:是罗荣桓政委打来的,什么事这么重要,由他亲自打电话来。罗荣
桓原是第四野战军政委,此时是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告诉他:调他出任战略预备
队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并说十三兵团所部须立即北上鸭绿江地区布防;中央还同时决定
,组建以第十三兵团为主的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境地区安全。十五兵团部机关则与
十三兵团对换。最后,还特别郑重地说道:还要准备在必要时渡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
民军作战。
他不由得心头一震:这可能要同新的敌人较量了!
刚刚满40岁的邓华,正是英年锐气,立即在电话中回说:“服从组织的安排。”他放下
话筒,点燃一支香烟,凝视着作战室墙上我国东北地区地图和朝鲜地图。他的棱角分明
的脸庞上,透露着一种凌厉威严之风,他那凝重深邃的目光,显示出一种睿智机灵之气
。现在,他似乎看到了远在东北亚的朝鲜半岛上的滚滚硝烟。这场战争的最新战况如何
?会是怎样的发展趋势?与其说他习惯于命运之神对他的挑战,倒不如说他是渴望这种
挑战!
军人,本来就是战争的产物!军人,生来就是不停顿地出击,出击,再出击的!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他就密切关注那儿的局势,这是对兄弟的朝鲜人民感情上的沟通,
也是出于军人的本能。如今,朝鲜战争的每一步发展,都竟然同自己紧密联系着!
他立即将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告知兵团党季,由兵团赖传珠政委向机关作了部署:各
部门马上收摊子,准备迎接新的使命。
与此同时,第十三兵团所部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军等部,同时开始由广东、广
西、湖南、河南等地,向与朝鲜接壤的我国东北地区开进。
邓华出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是在7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会议上提出来的。
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美国空海军直接支援南朝鲜方面,
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侵略我国领土台湾,阻我解放台湾;两是后,又
命令美国陆军参加朝鲜战争。中共中央冷静地估计到,由于美国军队大规模入侵,朝鲜
局势有可能恶化,为预防不测,需要有所动作。
在毛泽东主席提议下,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于7月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
朝鲜局势和保卫国防问题,决定战略预备队第十三兵团立即开赴鸭绿江地区戌守边防。
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原为黄永胜,会上,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都认为黄永胜各方面素质
均不如邓华,因之决定他们两人对调。
7月8日,毛泽东主席批准由邓华出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
具有戏剧意味的是,在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7月7日通过决议(常任理事
国苏联未出席会议),授权由美国组成司令部、指派指挥官,统一指挥参加干涉朝鲜内
战的各国部队。
7月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
如此巧合,如此针锋相对,看来中国人民和美国侵略者之间,邓华和麦克阿瑟之间的较
量,是不可避免的了。
邓华为朝鲜人民军的神速进展而高兴。继6月28日解放汉城,7月4日拿下水原,13日进抵
锦江后,20日夺占大田,俘美军第二十四师师长迪它少将。21日起,人民军发起洛东江
战役,其第一、第二两个军团正向金泉、大邱实施主要突击。
然而,邓华关注更多的是,人民军是否歼灭其敌方的重兵集团,他注意到了:具有重大
意义的汉城战役虽然歼灭南朝鲜军二万一千余人,但其基本兵力未遭合围。
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杨迪,不无惊奇地发现:在巨幅地图上标示人民军进军箭头不汤向南
推进时,司令员兴奋的脸上似乎隐藏着一种深沉的忧虑。
邓华伫立在地图前,一动也不动。遇上这种时候,司令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不
去干扰司令员的思路。
美国出兵侵朝后,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方针是:在美国出动大批兵力之前,在短时间内歼
灭李承晚和已经入侵的美军,完全解放南朝鲜全境。
邓华心想:但愿人民军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放南朝鲜全境,这是再好不过的了。然而,
就像克劳塞茨说过的:“战争并不是活的力量对死的物质的行动,它总是两股活的力量
之间的冲突。”一厢情愿也许要坏事的。
邓华,曾经认真研究过麦克阿瑟。这位“联合国军总司令”,是美国当时仅有的五位五
星上将之一,曾任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校长、美国陆军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争期间
,曾指挥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具有丰富的两栖作战的经验。他的军事生涯
长达五十二年之久,于今他已年届七十,仍然在战场上驰骋,无疑,他会是一位杰出的
将领的。
作为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此时此刻就是要在战略方面向中央提供决策参数。
“对,我得把我的想法报告中央。”
邓华从巨幅地图前转过身,伏在案上奋笔疾书:
“……鉴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南伸而处长。美军凭借其海空军优势,于朝鲜东、西海岸中
腰部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为啬。”
——天平失去平衡,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倾斜的指向明确:朝鲜东、西海岸
的中腰部。报告的语言在这儿没有一点含糊。
接着,深深的忧虑从邓华的笔端流出:
“显然,如果以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方留守的陆军,阻止美国从两侧而不是
下面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是很困难的,况且,朝鲜三而环海,东、西海岸
线较长,给人民军集中、重点防守带来不便。”
——报告在谈到美方很可能在朝鲜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的企图后,明确指
出:朝鲜人民军洛东江前线决战与东西海岸的防守,在兵力配备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
盾。
军情紧急,军令紧迫。
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作紧急密电发出后,邓华便告别即将分娩的妻子,率领他的司令部,
于7月27日8时30分,登上从广州开妯的军用专列北上。
根据中央“希早日来京面授机宜”的电令,邓华在抵达武汉后便转乘飞机前往。
邓华到北京后,住在东四七条一个四合院里,这里是军委的招待所。他住左边厢房,右
边厢房住着倪志亮,他们早就相识,倪志亮已被任命为我国驻朝鲜的大使,不日即将前
往平壤上任。倪志亮告诉他,驻朝使馆的武官早在7月10日就去平壤了。朝鲜战事刚起,
中央感到必须加强中朝两党两军的联系,决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派出军事观察
组,负责人是曾经担任过二野情报处长的柴军武(柴成文)。他们在临发前,根据周恩
来总理的意见,改为以驻朝鲜使馆工作人员身份出现。
邓华进屋,三两句话交谈,就使分体味到一种近在眉睫的形势。
可不是吗,周总理、聂代总参谋长频频召见,并且多次参加军委有关各部门的领导干部
会议,就边防军的编制、装备、训练等问题,进行详尽研究。军委原打算要邓华带一些
人去朝鲜实地参观了解朝鲜人民军同美军作战情况,出国时穿着的西装都做好了,后来
由于情况变化未能成行。
这日午后,邓华正在军委招待所小憩,忽报毛泽东主席召见,他立即随同前来传令的毛
主席秘书叶子龙驱军前往中南海。
“土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邓华在菊香书屋坐定后,毛泽东冒出了这么句话。在井冈
山时期,他就认识邓华了。延安“七大”时,他们曾一起回味过井冈山上第三十一团的
战斗生活,解放战争打响后,他们长时期不曾见面。听得出来的,毛主席这话是带羊几
分嘉许的。
“海南岛一仗,打得不错嘛!有些事情,真好像事先算计好一样,要是晚打两个月,很
可能变成第二个台湾。”
毛泽东讲话就是这样,上下古今,天文地理,当你还在脑子里转的时候,他轻轻一点。
回到了正题。
毛泽东知道邓华是个老烟额递去一支烟,待他点燃后,继续说道:“杜鲁门在朝鲜看样
子不会罢手,你在给军委报告中关于美军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
一体的登陆作战,这个分析很有见地。”
毛泽东坐在沙发上,一边说着,一边不时把手触摸一下摆在茶几上的一盆冰块。那时还
没有空调机之类的设备,到尊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也不得不用这种方法,来驱
散眼前的燥热了。毛泽东提高了声调:
“你们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打扰,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
要准备他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

邓华停止笔记,兴奋地说道:“是的,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打。美军的武器装备好,
火力组织也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而他现代化装备,最怕提联络切断,被人包围
。我军从侧翼或侧后迂回、渗透、穿插,实行切断、分割、包围,打近战、夜战。你打
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看来这是我们对付美军的办法。”
毛泽东扬起眉毛,那眼神透露着欣喜。邓华把他的同美军作战的指导思想,发挥得这样
具体明确,无疑是认真研究过同美军作战的战术问题的。这当然使毛泽东高兴。不过,
他只是说:“我还是那句老话,在战略上藐视他,当作纸老虎,战术上重视他,当作真
老虎。”
毛泽东接着说道:“8月内可能没有作战任务,但应准备于9月上旬能作战。我们刚刚给
高岗打了电报,要他们于8月中旬召集边防军各军师干部开会,指示作战的目的、意义和
大略方向。务必在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你和肖劲光、肖华他们去
参加这次会议。”
现在,眼前的毛泽东,是平静的,安详的。邓华,对于毛泽东,是无限地敬重,无限地
信赖的。从菊香书屋出来,他顾不上领略这昔日皇家处所的静谧与肃穆、瑰丽与神奇、
华美与幽深相交融的绝景,而只是觉得,落在心头的使命似乎是更庄重、更紧迫了!
形势越来越紧张了。
8月27日,侵朝美国军用飞机首次入侵我国东北领空,五批十三架次先后飞临鸭绿江地区
辑安(现集安)、临江、安东(后改称丹东)等地侦察扫射。这一地区正是第十三兵团
所部集结备战地域。入侵安东飞机场的美机两架,滥肆扫射,打死打伤我工人二十二名
,击毁卡车二辆。这是向我开战啊!真是欺人太甚!
安东市派临战气氛;老弱妇女开始疏散,纺织厂、丝绸厂、造纸厂准备内迁。所有房屋
门窗玻璃上已贴上横七竖八的纸条——这是防止炸弹爆炸时玻璃震碎伤人。入夜实行灯
火管制,全城一片漆黑。
江对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新义州,美军飞机几次地毯式轰炸,燃烧的火柱冲
天蔽日,拨起的烟雾灰烬,几乎把安东也笼罩了。
到8月初,朝鲜人民军已经解放了朝鲜南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和百分之九十二以上的
人口。8月15日金日成首相发布命令,要求在8月份内完全解放南朝鲜国土。但到8月底双
方仍在南部洛东江地区激战,敌人最后一道防线即“釜山杯形防御圈”始终未能打破。

而正是这个时候,麦克阿瑟的冒险计划——仁川登陆计划获得美国最高当局批准。
仁川,是汉城附近的一个港口,这个港口航道狭窄,潮汐涨落差高达三十英尺,而且一
个满潮期只有两三个小时,如果遇上不利情况,超出这段时间,登陆舰队就会在泥滩上
搁浅而失去战斗力。当这个登陆计划一经提出,受到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多数决策人的
反对,称这一行动为“五千比一的赌博”。
麦克阿瑟反驳说:“你们提出了有关登陆行不能的种种论据,然而,正是这些论据可使
我确保达成突然性——突然性是现代战争取胜的最至关重要的因素。”
麦克阿瑟力排众议,8月29日仁川登陆计划最终获得批准,并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诸项准备
工作。
然而,两天后,8月31日,在第十三兵团司令部,司令员邓华在兵团党委会上说:“估计
敌人将来反攻的意图,可能以一部分后全国各地在北朝鲜沿海侧后几处登陆,实行扰乱
牵制,其主力则于现地由南而北沿主要铁道公路逐步推进。另一种可能是以一小部兵力
于现地与人民军周旋,抓住人民军,其主力则在人民军侧后(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
陆,前后夹击,如此人民军的处境会很困难的。”
麦克阿瑟在反驳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反对他的仁川登陆计划的人的时候曾经夸下海口
,说选择仁川登陆可“确保达成突然性,因为敌指挥官会认为,没有人会如此地轻率地
进行这样的尝试”。
在这里,邓华却明确判断美军主力将在仁川(即汉城地区)登陆!
兵团党委会议一结束,邓华立即执笔,把讲座意见上报中央。报告分六个部分,即:关
于敌我力量的对比,关于朝鲜地形,关于供应问题,关于敌人的企图,关于人匀的作战
方针,关于部队装备的训练问题。文末署名为“邓(华)洪(学智)解(方)”,时间
为“1950年8月31日”。
半个月后,9月15日,在麦克阿瑟亲自指挥下,“联合国军”果然在汉城附近的仁川登陆
。朝鲜人民军主力被截断在南朝鲜,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朝鲜战争局势急转直下。
麦克阿瑟在实施仁川登陆计划过程中,不止一次地对他的高级参谋惠特尼说:“会不会
泄密呢?”他最担心的是登陆计划的保密问题。美国著名的自由作家小克莱·布莱尔在
《麦克阿瑟》一书中说:“这一冒险的行动计划是在最保密的情况下实施的。”
然而,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的怪物,尽管它错综复杂,形象万千,佯动与虚晃迭出,
灵机与妙算无穷,但它总是有端倪可察,有规律可寻。
邓华,这位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军事家,就准确地判断了玫克阿瑟的这次“五千比一的赌
博”。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24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2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