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朝鲜战场的实际指挥员---邓华传奇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8月02日16:12:05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朝鲜战场的实际指挥员---邓华传奇四
转战三八线南北地区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
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
关于吕蒙其人,毛泽东这样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
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读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
在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邓华则是另一种类型,他是知识分子出身,家学渊源也深
厚,投身军戎后,好学不厌,兵书战法苦苦钻研,同时也倾心于历史。只要有机会,他
就搜购两样东西,一是有关军事和历史的书籍,以历史为例,举凡正史、野史、稗史、
演义等等,都不放过;二是京剧唱片(因为他酷爱京剧)。他特别肯动脑筋,跟随他多
年的参谋人员都说:司令员的脑子特别灵,仿佛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都在转。彭总在志
愿军总部同邓华密切接触不长的时间后,便认为“邓华这个人,知识丰富,很有头脑,
考虑问题有眼光,也比较周到”。
这是在1951年1月25日,在朝鲜君子里志愿军总部举行中朝军队高级干部会议上,他正在
向一百二十二名与会者作题为《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的专题报告。
“美军基本是个强敌,长于各兵种联合作战,如果是阵地战,大白天,在平原,或者是
运动中摆开站稳慢慢来打,是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但如果是运动战(或立足未稳),
在山地,在夜间,在猛打速决的情况下,它的作用就大大地减少了。因此,可以说,这
个敌人在前一条件下很强,而在后一条件下又是比较弱的。”
在连续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在
这种情况下,指出这个敌人“很强”,对于弥漫一时的轻敌速胜观点,是颇有针对性的
。
邓华在报告中,高度概括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长处和短处,精辟论证了志愿军在运动战
中的作战指导方针,全面总结了在运动战中的战术原则,部队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方面
的经验。在中国的战争史上,这是一份全面总结同最现代化对手作战经验的专文。
由于美军拥有制空权,地面部队也有高度现代代装备,它的火力猛烈,志愿军担负防御
作战任务部队异常艰险,伤亡很大,因此,部队中有“宁愿攻三个山头,不愿守一个钟
头”的说法。邓华在全面总结第一、二两次战役进攻作战经验的同时,还深入总结了局
部防御作战的经验。
这篇约两万字的长篇报告,以具体生动的战例,准确的炀,严密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分
析,吸引着与会的代表们。它是邓华在伤病治疗期间写成的。
1950年12月中旬,第二次战役结束不久,分本来身体严重不适,乘坐的吉普车在途中遇
敌机扫射,在司机紧急处置时又碰伤了头部,便不得不紧急治疗。分先在朝鲜大榆洞就
医(志愿军总部此时已先后搬到玉泉车站和君子里),继之回国到沈阳治疗。不是全身
心投入这场战争,不是一开始就注意搜集素材,不是身经百战, 深刻了解战争规律,不
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还有,不是笔头过硬,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才两个来月时间,就拿
出了这样有力的经验总结,是不可能的。而这又是在他就医治疗期间写成,更是难能可
贵。在大榆洞负责治疗并护理邓华的志愿军司令部卫生所所长秦慕周大夫,回忆那时的
情况时写 道:“邓华每天除了接受治疗外,不是读书、看电报、写作,就是把作战参谋
找来,研究着什么问题;经常看到他两眼凝视着一个地方,长时间地一动也不动,显然
在思考着什么。”
邓华伤病痊愈回到志愿军总部,彭总读过这篇总结对美军作战经验的专文后,连声称好
,并要他在即将举行的中朝军队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专题报告。
局势的发展出乎人们意料。
中朝两军高级干部联度会议第三天,也就是1月27日,与会代表正分组讲座关于部队休整
和准备春季攻势问题,前线吃紧的电报不断飞来。
原来,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继1月15日组织试探性进攻后,从1月25日开始,由西至东逐
步在两百公里战线上发起大规模进攻。
这次进攻,对方集中了五个军十六个师又三个旅,一个空降团,以及其全部炮兵、坦克
兵和航空兵,其中地面部队即达二十三万余人。
志愿军在第一线的兵力只有六个军二十一万余人,人民军三个军团七万余人,兵员上似
乎略占优势,但朝中方面经过连续三次战役,已是极度疲劳,减员甚大而又没有得到补
充,特别是随着战线南移,运输线已长达五百五十公里到七百公里,在敌机狂轰滥炸情
况下,运输更回困难,弹粮供应严重不足。
朝中方面面临的困难已是非常突出!
正当志愿军首长紧急会商因应措施时,1月28日夜,毛泽东来电指示:“我军必须立即准
备发起第四次战役以歼灭两万到三万美要军占领大田安东之线以北区域为目标。”
大田安东之线,接近三六线了!谈何容易啊!
“又一个没有料到!”邓华读过电报之后,向彭总说,“现在战场比以前缩小,敌兵力
也更集中,他们的技术优势也更便于发挥,以我未得到整补的疲惫之师,莫说打到三六
线附近,搞不好,三七线也保不住。”
他认为中央提出打到大田安东之线,是从政治角度考虑,是为可能进行的停战谈判着想
的。如同毛泽东在电报中指出的:“敌人正希望我军撤退一段地区封锁汉江然后停战。
”“第四次战役后敌人可能和我们进行解决朝鲜问题的和平谈判,那时谈判将于中朝两
国有利。”从国际政治斗争角度和从总的战略格局考虑,这样的设想是完全需要的。但
他又想起彭总在别的场合下说过的一句话:打了胜仗影响就好,打了败仗影响就不好。
“第三次战役即带着若干勉强性——主要是疲劳和补给困难,现在打第四次战役带着更
大的勉强性,”彭总的男中音掺和着常常的忧虑:“如果主力出击受阻,朝鲜战局有暂
时转入被动的可能。”
毛泽东主席的指示非常明确,敌人攻势正在拉开,除了迎战敌人,已是别无选择。志愿
军领导人决定以一部兵力在西线组织防御,钳制敌主要进攻集团,在东线则让敌深入,
尔后集中主力实施反击,争取歼敌一两个师,进而向纵深发展突击,从翼侧威胁西线敌
主要进攻集团,动摇其布势,制止其进攻。这个作战部署简而称之为“西顶东反”。
随后,毛泽东也同意了这一作战部署。邓华被派赴东线指挥作战。
放谷——朝鲜三八线以南这个不显眼的小村庄,现在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邓集团”的指
挥中心。
2月11日午后1小时,小睡了片刻的邓华刚刚起身——大战即将来临,不知道会有连续几
天的战斗生活,他必须抓住一切可能抓住的时间养精蓄锐。
他正点燃一支香烟抽着,作战处副处长杨迪出现在眼前:“刚刚收到四十军来电:伪八
师沿着原州——春川公路继续北犯,到今日正午,前锋已经越过横城以北五十公里的一
条东西公路。“
邓华严峻的目光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
这表明精心策划的横城反突击战,正按照预定的部署发展着。”西顶东反“,在东部横
城一线诱敌深入,放敌进来这一着是成功的;志愿军四个军分别由高阳、东豆川、加平
、金化出动到洪川以南准备接敌——十多万人秘密开进,做到了神不知鬼不觉,真是奇
迹。
昨(10)日夜第四十二军来电,说可能遇到了敌人的搜索部队。邓华就担心敌人按兵不
动或者向后退缩。
——南朝鲜军第八师确实发现了志愿军大部队。该师反坦克营在三马峙里北侧谷地发现
穿着棉服的师规模的志愿军部队,立即向师部报告。该师师长崔荣喜准将报告后,命令
所属各团加强侦察,到22时证实确有志愿军大部队开进,便立即向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
德少将建议:部队撤出现阵地,到梨木洞、苍峰里一线建立固守防线,截击志愿军,但
阿尔蒙德还蒙在鼓里,没有采纳这一建议。
敌前线司令官判断失误,正是我方所期待和需要的。
此时,进入这一地区比较突出部位的联合国军,有南朝鲜第八师,美军第二师一个团在
横城西北,南朝鲜第五师在横城以东,南朝鲜第七师在下珍富里地区。
“敌人钻到口袋来了,这下有戏看了。”杨迪高兴地说。
“情势还未可乐观,能否取得大的战果,还要看担负断敌退路的部队能否按时到位。”
邓华吸了口烟,吐着烟雾,看来心情是平静的,“给六十六军的电报都发了吗?”
杨迪副处长知道,六十六军主力担负向横城以东方向突击,要求他们插到德高山、曲桥
城,以切断横城敌退路。“邓指”于9日、10日和今日凌晨4时三次向他们发出了电令。
为了加深他们的认识,今日9时30分,邓华向志司发电,要求志司严令第六十六军坚决完
成任务。
“都及时发了。”杨迪回答。
“还有一点,各部队在发起突击后敢不敢在必要时白天同敌人作战。”副司令员继续说
道。
他在《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专文中,曾经专门论述对白天作战问题,分说:“一般
地说,白天作战对我是不利的,然而在某些场合还是可以而且必要。一为天气对我有利
,下雨下雪,起雾,刮大风;二为地形有利,如树多林密,地形特别复杂;三为情势有
利,敌已被打乱或溃退。”他说:“机械地认为白天不能行动作战,便会失掉很多歼敌
的机会。”
这次部署横城反突击作战任务时,又一次强调:力争夜战,不放弃必要的白日作战。
“是不是给有关的军再发报。”杨迪建议。
“不必了。”邓华看了看手表:13:30,“立即给彭总发报,报告我各军已进至攻击位置
,原定发起攻击时间(今11日17里)不变。”稍停片刻,邓华继续道,“同时电告‘金
指’,发起攻击时间不变。”(“金指”,系朝鲜人民军金雄指挥所,指挥人民军第三
、第五军团和第二军团,协同“邓指”作战)。
到2月13日晨,经两个夜晚和一个白天的激烈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全歼南朝鲜第八
师三个团、美军第二师一个营,并予配属美第二师的荷兰营以重大杀伤,第八师的第十
团团长和荷兰营营长当场被击毙。这次横城反击战共歼敌一万万二千余人,其中俘南朝
鲜军七千八百人(内美军五百人),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俘虏南朝鲜军人数最多的一次
作战,配合“邓指”作战的“金指”人民军,在横城东南歼灭南朝鲜第三、第五师各一
部。
横城反击战后,彭总命令邓华立即围歼砥平里之敌。
当时邓华判断砥平里地区之敌可能南逃,退集原州之敌,亦可能继续撤退,为了扩大战
果,决以现有机动兵力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军的八个团攻击砥平里;以第四十
二、第六十六军主力及第一二○师前出原州以北及其西南地区,阻敌西援并在原州敌逃
跑运动中歼其一部。因怕敌人逃跑。13日晚六个团仓促以野战进攻方式投入战斗,未能
秦效。14日晚再攻,虽将敌压缩到不足两平方公里狭小地区,击伤敌第二十三团团长,
击毙敌后勤主任,仍然僵持不下。
2月15日,连续三天四晚未曾合眼的邓华,此刻已是颧骨突出,眼窝深陷,一支接一支发
吸烟,嘴唇上已出现裂纹,但是,他的两眼仍然锐利有神,他的思维仍然睿智迅敏,砥
平里之战打成这个样子,是他始料未及的。主要原因是对敌情判断有误,原以为敌已逃
跑一部,乘下不足四个营约三千人兵力,但实际为为美第二师第二十三团全部、一个法
国营和一个炮兵营,还有一个坦克中队,共六千余人,并已构筑了较坚固的防御工事。
仓促投入战斗,加之参战部队建制多,通讯联络、协同动作差,以致经两日两夜激战,
未能攻克,自身反遭受较大伤亡。
然而,他不甘心就此罢休,早上7时,他向彭总报告昨夜战况,决定再攻。上午审视了砥
平里前线和原州前线各军电报,虽然西线美骑兵第一师、英第二十七旅、南朝鲜第六师
,已于昨日起开始东援,但他也迅即高速部署,11点、12点、12点30分,连续向有关各
部发出三封急电,增加攻击砥平里和打援兵力。此时此刻,他那几乎要爆炸的脑袋思考
着的一件事:就是扼止敌援兵并抢在敌援兵到达之前,我增调的兵力全歼砥平里之敌。
形势意外地逆转。
担负阻击骊州、原州向砥平里之援敌任务的第一二六师主力,因在运动中与美军第二师
在注岩里遭遇受阻,难以实现原定打援部署,而美骑兵第一师第五团坦克纵队却在曲水
里地区突破志愿军防线,势将与砥平里守敌汇合。由骊州方向出援的南朝鲜第六师、英
第二十七旅的先头部队也抵近砥平里。
12点30分后,敌情严惩的电报飞向了放谷“邓指”。
“人家的钢铁太多了!”邓华咬着牙,摔掉手头的半截烟卷,从牙缝中迸出这几个字!
在一旁的作战处杨迪副处长,深知这句话的含义。志愿军攻击部队只有三个炮兵连共十
几门大炮,每炮只有二三十发炮弹。在进攻中对敌火力不能压制,坦克不能摧毁,障碍
区无法突破。砥平里守军本来就有强大的火力,现在骑五团二三十辆的坦克纵队即将与
之汇合……
作战处副处长沉默着,他不愿打扰首长的思路与抉择。是继续坚持组织无望的进攻,还
是撤围呢?邓华不仅深知砥平里前线的力量对比,而且更深知第四次战役中的力量对比
。他原想在横城反突击战胜利之后,在砥平里地区再来一次出奇制胜。但是,看来无望
了。
他重新点燃一支香烟,招呼杨迪坐下(他自己却仍站在地图前),“准备停止攻击,撤
围砥平里!立即发报志司,向彭总请示。”智慧与理念缍战胜情感。
杨迪草拟完给彭总的请示电报,正是13点,从12点半到13点,仅仅半个小时,是多么漫
长的三十分钟,又是多么短促的三十分钟,从继续组织进攻到抉择撤围,司令员经历的
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还是一个干脆的转变。杨迪顾不上思索。他并不担心此时此刻首长
会发火——他见过不少首长,遇上战场不利动辄训人骂人;以司令虽然要求十分严格,
剋人也厉害,却从不发无名火,从不无端训人,他将电报稿交邓华审阅签字后,便直奔
设在附近山洞的电台班。
失算,对于任何一位指挥员都是难于避免的。
没有坚毅顽强,没有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不会是一个好的指挥员
;缺少智慧和理念,一味迷恋战斗,比实际需要与客观可能走得更远,同样也不会是一
位好的指挥员。
杨迪发完电报回来,看到邓华仍然伫立在作战地图前,他知道这是首长在思索下一步的
行动。
四个小时后,17点正,彭总同意邓华停止对砥平里攻击的决定和部署。16日拂晓,进攻
部队撤出战斗,向北转移;前出到原州附近各军也同时向北转移。“金指”部队,在极
端困难条件下,抗击联合国军步、坦、炮、空立体的连续进攻,始终守卫着基本阵地,
完成了牵制敌人,掩护东线反击作战的任务,于16日至18日全部撤至汉江北岸。
撤出砥平里战斗是完全正确的。彭总在稍后曾指出:“我经过出击,胜利了,但胜利水
大,砥平里未解决,即使解决了,敌人也不会退,因我力量不够,敌纵深大。”
“西顶东反”未能制止联合国军的进攻,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不得不转入防御。
2月20日,正天东线指挥作战的邓华,忽然收到彭总发来的急电,要求他立即返回志愿军
总部。
黄昏启和,吉普车在坑坑洼洼的前线公路上前进,头顶不时有联合国军收音机肆虐,车
灯不能打开,邓华右手紧握座位前的扶手免使在颠簸时发生碰撞。然而,他的思绪却像
在黑夜中行驶的吉普车一样,在激烈地震荡着:既有着对当前战局的思考与担忧,又有
着对彭总的紧急电召的忖度:是什么事儿这么紧急地叫他回去呢……
四个小时后,吉普车到达成川君子里,彭总已经等候在那儿了。
“你回来得正好。”没有寒喧,彭总开门见山,“我准备回一次北京,向 主席汇报、请
示,搬兵吧!”
“很有必要!什么时候走?”此时此刻,一切多余的话都是不必要的,邓华的回答也很
干脆。
“越快越好!”彭总看了手表,“现在正是夜晚11点,我扼要交待一下,争取天亮前赶
到安东。 ”
说话间,彭总起步来到作战室,朝鲜人民军代表、中朝联军副政委朴一禹、参谋长解方
和作战处长丁甘如等人早已在那里了。
“在我回国期间,由邓华和朴一禹负责指挥作战……”
这时,前线志愿军部队的困难局面,超过入朝以来的任何时期。粮食供应极为困难,已
经出现了战士饿死的情况(见《彭德怀传》第454页),有些前沿阵地因完备部队断粮、
挨饿,被迫放弃。前线部队指战员和各种装备也破烂不堪,赤脚露体已成普遍现象,因
冻致死也开始发生,因生活困苦而病倒者更是大量增加。因弹药不足和炮损严重,炮兵
部队大多先撤往三八线以北休整。有的部队战斗减员已到过半的情况了。而志愿军战略
预备队除第二九兵团已于2月15日开始入朝外,第三兵团和在咸兴休整的第九兵团,要到
4月初才能到达三八线及共以北地区。
联合国军于2月14日首先在东线发动了进攻,并在西线加紧进行强渡汉江的作战准备。在
彭总的指挥下,中朝部队从2月17日起,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又称机动防御),准备争取
两个月时间,以集结兵力,改善交通运输,囤集作战物资,待引敌深入,置汉江于敌背
后,再行反击。在东线,邓华指挥所部在极其艰难困苦条件下,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
神,正在进行逐山逐水的节节阻击作战。
现在,在这个紧要关头,作为志愿军统帅、中朝联军司令员的彭德怀将要回国。虽然时
间不长,十天半个月,指挥中朝大军的责任落在他和朴一禹的身上了。邓华,深感肩上
担子的重大。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作战室里,他反复研究北京中央军委的来电,
认真听取前线各个部队的战况报告,还不时同朴一禹副政委、解方参谋长、丁甘如作战
处长等人商讨战场态势,并且直接同前线部队首长电话联系,指示作战事宜。
“彭总说,机动防御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后面两个兵团上来,所谓机动,就是不死打、死
拼。”
——他在给前线指挥员的电话中,再一次强调彭总的指示精神。
“作为指挥员,要很好地研究敌人的进攻特点,改进防御战术。”
——他在电话中要求各级指挥员一定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根据战场实际进行具体而
有力的指挥。…………
3月7日,联合国军在全线发起了大规划进攻,以美军第九、第十军为主要突击力量,企
图从战线中央突破,然后与西线美第一军分别从两个方向围攻汉城,进而向三八线推进
。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英勇奋战,逐山逐水地、节节地阻击联合国军的强大攻击。
3月8日,志愿军总部作战室通往前线各部队的电话铃声不断爆响,无线电台的联络也频
频启动。
“汉江北岸前线来报:在昨日的战斗中,三十八军和五十军与敌人浴血奋战,共有七八
个连与敌人搏斗到底,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解方参谋长向邓华和朴一禹副政委报告。作战室里,寂然无声。人们为殉难的战友默哀
!
良久,邓华抬起头,向默然伫立的朴副政委和解方参谋长说道:“看来,我们还得再次
强调有关的作战方针和战术原则。”
在《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的著名论文中,邓华在总结第一二两次战役中局部防御作
战经验时,曾经深刻地概括道:
“对付美军进攻,绝不应采取单纯防御的方针。”
“对美军一般的以运动防御为宜。”
“我防御应该是有重点的,宽大正面,加强纵深,节节抗击……兵力配备应以前轻后重
为原则,作疏散的(个人或小组)纵深的(除警戒阵地外应有两道)配置,只以小部兵
力进入阵地,主力荫蔽我之侧后,便于及时反击……火力配置,营以下的轻火器应加强
第一线,团以上的火器应置于第一二线间的两偶,采取火器分散,火力集中的办法,组
成火网。”
在联合国军火力占绝对优势的空、步、炮、坦的协同进攻面前,作为防御一方,上述作
战原则的实施,虽不能长久地阻止住对方的进攻,即能够用较少的代价换取敌军较大的
损失。
这些原则在1月下旬在君子里举行的中朝军队高干会议上,邓会都曾经强调过。
2月17日开始运动防御以来,上述精神总部也曾经向各部队强调过。但是,有的担负防御
的部队在打得非常英勇的同时,从战术上讲,则有着不够灵活的一面。
邓华同朴副政委、解方参谋长商量之后,于8月12日以中朝联军司令部名义,发出关于当
前作战指导方针的指示,重申积极防御,纵深设防,利用良好地形(山川、河流)节节
阻击,迟滞和杀伤敌人,赢得时间,以待后续部队到来进行战役反击的作战方针,还特
别强调在兵力配备上“必须确实贯彻前轻后重原则”和火力配置前重后轻原则。
紧接着,邓华和朴一禹等人又根据彭德怀司令员指示精神和当前战场形势,认真研究后
决定:为了节省兵力,减少伤亡,缩短供应线和保持主动,第一梯队各军拟自3月10日起
,逐步向北转移,准备以四至五天时间,撤至高阳、由第二梯队军接替,继续采取运动
防御到三八线以北地区。
恰好,彭总于3月9日自北京返回志愿军总部,表示同意上述研究意见,因之立即向下部
署。
到4月21日止,联合国军被扼制于三八线南北地区之开城、三串里、华川、杆城一线。第
四次战役历时八十七天,联合国军被歼七万八千余人,平均每天付出九百人伤亡代价,
才前进一点三公里。联合国军发现朝中方面大量新锐部队到达,终于停止进攻。这次战
役运动防御是成功的,达到了以小的代价换取敌较大的损失(联合国军和中朝联军的伤
亡比例为1:0.67),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目的,从被动中争取了主动, 为下一次进攻创造
了必要的条件。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24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4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