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白鸽,从轮椅上飞起——评陶涵著《蒋经国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21日18:53:4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eAreFamily 讨论区 】
【 原文由 tst 所发表 】
『关天茶舍』白鸽,从轮椅上飞起——评陶涵著《蒋经国传》
作者:我是余杰 提交日期:2002-7-2 10:20:00
白鸽,从轮椅上飞起
——评陶涵著《蒋经国传》
前美国国务院资深外交官陶涵,曾经先后任职于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美国外交机构,是
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国及亚洲问题专家。他为了写作《蒋经国传》,访问了与传主密切相关
的重要人物数百人,并引用了莫斯科及美国国家档案馆迄今未公开的资料,发掘出不少以
前鲜为人知的秘史。然而,我欣赏《蒋经国传》这部作品,不仅仅在于它栩栩如生地描述
了诸多如同莎翁戏剧一般动人心弦的历史细节,更在于作者具备了一种局外人的宏观视野
,将蒋经国波澜起伏、“盖棺”而无法“定论”的一生放置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乃至
东西两大阵营冷战的国际格局之下来观照,让后来者时而有豁然开朗之感,时而有一身冷
汗之叹——我们今天现实生活的状况,根本脱离不开像蒋经国这样的重要人物们的思想与
行为。他们在历史关口的某些抉择,直接影响了历史的发展方向。
蒋经国是一个无法归类的人物。直到今天,海峡两岸乃至东亚、欧美、俄罗斯等地,
依然存在着对他的各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恶魔,还是慈父?”依旧是个问题。我也不愿
意脱口而出地论断蒋经国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更愿意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政坛上,为什么会出现蒋经国这样一个人物?他与中国的文化传统
、现实政治以及国际环境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复杂联系和冲突?他对台湾政治制度的顺
利转型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种由蒋经国主导的正面的推动作用与党外人士的抗争是
如何整合起来的?《蒋经国传》是我读到的最好的一本蒋经国的传记,它在相当程度上回
答了我的以上的这些问题,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的评论:“无论从史
学或政治学的观点看,《蒋经国传》都是极其精辟的。”
被丢弃的双胞胎
我很喜欢探究政治人物的私人生活,并不是我有“窥阴癖”,而是我认为从一个政治
家怎样对待他的家人上,就可以透视出他会怎样对待他的人民。
在蒋经国的私人生活中,最为玄妙的是他与两个非婚生子章孝慈、章孝严的关系。
抗战后期,蒋经国在赣州与年轻美丽的女秘书章若亚发生恋情。章若亚怀孕后被送到
桂林,不久产下一对双胞胎。蒋经国要求双胞胎跟从母姓,也就意味着孩子不会被当着蒋
家的成员来对待。章若亚是一个解放女性,不愿意过隐姓埋名的日子,在桂林开始跟一名
美国人学习英文。半年之后,章亚若突然因为腹部绞痛而暴死。章家怀疑有人下毒手,背
后一定有主谋,但却拿不出任何证据来。当年担任赣州《正气日报》编辑、与蒋氏有密切
来往的漆高儒回忆说,他曾经听蒋的副手、特务主管黄中美说过,章若亚在桂林自称是蒋
经国夫人,制造出了麻烦,黄指示部下:“把她杀了,我来负责。”但这一决定究竟是黄
的自作主张还是出于蒋经国的授意,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抗战胜利之后,章若亚的弟弟悄悄带着孝严、孝慈这对双胞胎到南京见蒋经国。然而
,不久之后,蒋经国便立下誓言,今后不再见这对双胞胎,“终其一生很奇特、也很不可
思议地守住此一誓言”。显然,他发这一誓言,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伤害妻子蒋方良——作
为“蒋家王朝”的接班人,他不得不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
迁台之后,孝严、孝慈在外祖母和舅舅的照料下成长,蒋经国偶尔派手下去探望。然
而,章家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孩子生病了也不敢往公立医院里送。有意思的是,这对“
名不正、言不顺”的双胞胎在艰苦的环境中却各自展翅高飞。孝严成为一名职业外交官,
蒋经国去世之后历任“外交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等要
职;孝慈则成为一位术业有专攻的学者,担任过东吴大学校长。相反,在蒋经国身边的三
个儿子孝文、孝武、孝勇却全都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孝武一度还成为频频惹祸的酒鬼。
大约他们承受不了身为“伟人之后”的巨大压力(就好像大树下通常只能长出小草一样,
而难以出现第二棵大树一样),反倒没有孝严、孝慈经过平民生活的磨砺而产生的一飞冲
天的动力。
八十年代中期,章孝严担任“外交部北美司”司长,经常就重大政策议题撰写报告供
“总统”参考,也处理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的重要访客。可是,不像其他司长,章孝严
从来没有陪伴贵宾晋见过“总统”。显然,蒋经国有意回避与儿子见面,一直到死都不敢
面对自己青年时代的“风流果实”。作为父亲,他显然是不合格的。在他走近死神的时候
,是否感到某种程度的内疚呢?
蒋经国处理自己与孝严、孝慈兄弟的关系,显然不是以父子亲情为重,而是以政治利
益为首。换言之,作为一个威权政体下的政治家,他必须保持自己近乎“完美”的政治形
象,大到施政方略、小到家庭生活,都不能出现丝毫的纰漏。就本性而言,蒋经国并非一
个薄情寡义之人(传记中附录了他趴在地上给孩子当马骑的气氛温馨的照片);然而,在
面对孝严、孝慈兄弟的时候,他就不再是父亲而是“领袖”了。蒋经国一直拒绝承认孝严
、孝慈兄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法国总统密特朗却公开承认自己有一个私生女并携她出
现在公众面前。他们的不同举动,与其说是因为人品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如说是缘于政
治制度的分野——前者是威权主义政体下“子承父业”的领导人,后者则是民主制度下由
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
忽然之间,我又想到,如果把蒋经国与斯大林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两人在私人生活方
面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对照,也透露出些许威权主义领导人与极权主义独裁者之间的差异来
。
蒋经国一方面抛弃非婚生的双胞胎,以捍卫其威权主义领导人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
,他又是一位颇有人情味的政治家,他乐于让媒体报道他家庭生活的点滴,并始终呈现出
相当平民化的作风。他曾轻车简从跑遍台湾所有的乡村。与老部下吃饭时,他会不顾医生
的叮嘱,热烈地划拳饮酒,甚至亲自上台弹奏吉他。蒋经国对自己将糖尿病遗传给孝文、
孝武而感到痛苦,从而造成了对他们稍微显得过度的溺爱。作为一个传统儒家价值观的维
护者,他非常注重遵守以家庭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络。
而作为极权主义体制下的“僭主”的斯大林,则完全没有真正的私人生活。斯大林的
晚年是孤独的,独裁者的命运就是如此。虽然在他们周围总是有许多人奔忙张罗,他们却
是孤独的。独裁者本人使自己失去正常的、普通的人的交往。周围的人们阿谀奉承、谄媚
巴结、唯唯诺诺、逢迎拍马、歌功颂德,只不过加强了他在人群中的孤立。荣誉、权势、
威力使斯大林同人们如此隔绝开来,以至于他虽然生活在人们中间,却老早就丧失了处理
真正的人的关系和真正的感情的能力。斯大林逐渐与子女们疏远,甚至他曾经喜爱的女儿
长大以后也难得登门一次。斯大林不愿意接见孙子,有一半的孙辈他完全不认识。人的感
情——子爱、父爱、老年人之爱——对他来说都是莫名其妙的。正像历史学家德·安·沃
尔科戈诺夫所说的那样:“独裁者之所以成为独裁者,不只是因为他得到的多,而且因为
他失掉的更多。首先失掉的是全人类感情宝库中的东西。……他的精神上的吝啬发展成极
端的无情,乃至毫无怜悯之心,这使他付出了妻子的生命和孩子们的命运被毁灭的代价。
”
这就是威权主义领导人与极权主义独裁者之间的差别,也是威权主义与极权主义之间
的差别——蒋经国属于半个“卡里斯玛”,另外还有一半人性的成分。蒋经国的长相不如
父亲蒋介石威严庄重、气势凌人,却更为平易近人、朴实无华。他的人性部分地受到了威
权主义体制的伤害,却还没有被消灭殆尽。而斯大林则是一个纯粹由“钢铁制造”的“卡
里斯玛”。斯大林比列宁更缺乏生活轶事,他像一尊冰冷的塑像矗立在帝国的中央。他在
缔造这个铁血帝国的同时,自己也沦为一个“非人”。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精神的
王国和统治者的王国》中概括了斯大林之流的极权统治者的总体特征:“统治者具有一种
不可遏制的倾向:他为了自己,不仅仅要求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而且要求所有人服从他,
这是主要的历史悲剧……一个趋向于为统治者服务的国家是不会关心人的;对它来说,人
是紧紧作为统计单位而存在的。”
我的观点是:看他们怎样做父亲,就知道他们是怎样的领袖,就知道他们捍卫的是什
么样的社会制度。
特务头子
曾经担任上海市长和台湾省长的吴国桢,是国民党高层最具知识分子气质和改革思想
的人物之一。由于他试图在台湾推动民主制度,最后不见容于蒋氏父子,被迫远走美国。
他在口述回忆录谈到一次与蒋介石的单独会谈:当时,蒋介石待他相当亲密,突然问他:
“你同经国合作得好吗?”吴国桢回答说:“我们相处得不错,如果让我提一个建议的话
,先生,我不会让经国当特务头头,因为不管他是否做了好事,人们只会怕他,而不会爱
他,尊敬他。如果能让他负责某种人民福利组织,那么我可以保证,大家都会同他充分合
作。”这时,蒋走到壁炉边,揉着头说:“今天我很忙,以后再谈吧。”
吴国桢一介书生,思想天真。他哪里知道,在蒋氏父子的心目中,情治机构就是权力
的命脉,岂能轻轻放开?对于威权主义领袖来说,让人民“怕他”比“爱他、尊敬他”更
重要。那时,蒋介石还希望吴国桢能够为自己所用,所以没有直接拒绝他的建议,仅仅是
王顾左右而言它。
吴国桢力图用欧美的宪政理念来约束无法无天的特务们,而刚刚败退台湾之后的蒋氏
父子却正需要变本加厉地利用特务机构来控制民众。于是,价值理念的对立最终导致了双
方的决裂。后来,吴国桢才明白,五十年代初期蒋经国“位不高而权重”的原因正是因为
他操控了情治机关和军权:“蒋介石改组了国防部内的总政治部,并由蒋经国领导。该部
可以任命每个师、旅的政治军官,甚至下至连的政治军官,表面上这些人负责训练和给部
队灌输某种思想,但实际上都是军中的密探,蒋想让自己的儿子经国以这种方式控制部队
。从旅长一级开始层层改组指挥部,无论何时,蒋如要撤换一个人,他会要指挥官提名,
但实际上都是由经国筛选的。后来,通常须有经国的批准,军官们才能被任命为司令官。
”而吴国桢本人虽然是名义上的“省长”和“保安司令”,却连一兵一卒都指挥不动。没
有他签发的命令,特务们依然肆无忌惮地四处抓人。
其实,早在抗战中期,蒋经国就开始领导三青团,组建独立的特务系统。由于他的权
力的延伸打破了国民党政权中原有的中统和军统对峙的平衡格局,导致中统和军统一致对
他产生了无法掩饰的嫉妒。迁台以后,蒋经国更是趁乱将所有的特务系统全部掌控在自己
手上。当时,情治机构的整合尚未完成,不同背景的特务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倾轧。
吴国桢透露了这样一个生动的细节:有一次,一名特务为了打击另一个特务派系,悄悄地
告诉吴国桢说:“你知道吗,省主席,你家中的仆人都被特务收买了。”后来,特务还企
图制造车祸消灭处处与他们作对的吴国桢,吴认为蒋经国是幕后的主使者。
长期担任情治机关的首脑,确实如吴国桢所说,给蒋经国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形象,但
另一方面也使得他有实力顺利接班,成为台湾的实际统治者长达十余年之久。然而,随着
时代的变化,“特务治国”越发显得不合时宜。陶涵在《蒋经国传》中指出,“彻底摧毁
了蒋经国长期以来对情报机关及秘密行动的信念”的一个突发事件,则是一九八四年震惊
世界的“江南命案”。
作家江南(刘宜良)曾经是“党内同志”,后来却反戈一击,在美国以砖头一样厚重
的传记作品痛诋蒋氏父子。“国防部情报局”局长汪希苓曾专门请江南吃饭,以重金贿赂
要求他停止攻击领袖。江南收下钱之后依然痛骂蒋家,形容蒋经国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
”,并开始写作蒋经国的两名政敌吴国桢和孙立人的传记,在两部传记中蒋经国都是以彻
头彻尾的“恶棍”的形象出现。
汪希苓受命策划暗杀行动。这一计划也许不为蒋经国所知,但却得到了与特务机构关
系密切的蒋孝武的支持。汪希苓将暗杀任务分派给长期受其支持的竹联帮首脑陈启礼。三
名竹联帮杀手在旧金山江南住宅的车库将“叛徒”枪杀。
江南命案发生之后,国际舆论大哗。美国警方侦听到陈启礼向台湾情报首脑“报功”
的电话,台湾方面再也无法抵赖。蒋经国极度震怒,命令“一查到底”。李登辉、钱复、
宋楚瑜等留美回台的官员大为震惊,也深觉羞愧。原本追随蒋经国多年、已经上了年纪的
自由派人士也一样觉得抬不起头来。陶涵评论说:“一个党和政权要靠黑道来威吓敌人,
绝不是他们当年选择国民党的初衷。”当真相水落石出之际,一向主张传统道德的国民党
政权顿时名誉扫地——黑社会向政权的侵蚀,在公众心目中无疑是最不道德、也最腐败的
表现。经过这一事件,垂暮之年的蒋经国终于意识到特务机关之不可恃,他一反过去吸收
优秀青年从事情报工作的做法,而明白指示,不再允许把优秀学生、干部派去从事情报工
作。蒋经国还对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表示,那是“负数”,意味着他对自己创造出的这样一
个怪物充满了无力感。
从某种程度上说,江南命案大大改变了蒋经国的思维方式,也加大了台湾变革和开放
的历史进程。正如陶涵所论:“这一事件也重挫国民党内保守派以及情报机关的政治影响
力及道德权威。”此后,长期受到压制的改革派声势渐长,而保守派则江河日下、“好日
子”一去不复返。江南以自己的生命、以血的代价换来了台湾民主转型启动的加速,这大
概是他生前所没有料到的吧?
轮椅上飞起的白鸽
一九五四年四月,吴国桢在美国会见刚从台湾来美的胡适,两人长谈八个小时。在政
治理念上,两人相当一致。会谈中,胡适问及台湾政治犯的人数,吴国桢回答说大约是一
万余人。胡适说:“你错了,我刚回来,我估计超过十万人。”后来,胡适再度接受蒋氏
政权的招安,回到台湾并撰文为蒋氏辩护,甚至指责吴的“背叛”。吴国桢便公布了这则
段谈话。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蒋经国一直纵容、甚至亲自实施了对反对派和知识分子的
压制和迫害。即使胡适所说的“十万政治犯”也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而已,仅“绿岛”一地
就囚禁过大量著名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据美国国务院公布的人权报告显示,台湾的人权
状况在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非常糟糕。国民党高层认为,失去大陆的重要原因是宣传
战的失败,因此在台湾大大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管制媒体和出版物的机关不是党的文宣
系统,而是人们谈虎色变的“警总”。文字狱虽然没有满清时代那么残酷,却也让不少作
家学者家破人亡。对此,蒋经国难逃其咎。我们也不能因为他的历史贡献而消除他的历史
罪责。
与此同时,蒋经国利用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的格局,周旋于美国、中国大陆、俄罗斯
、日本几大政治力量之间,让弹丸之地的台湾岛“举轻若重”、二两拨千斤,成为国际政
治格局中的一个焦点。用陶涵的说法,即便是盟友美国也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在
台湾岛内,蒋经国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私营企业的发展,大力建设基础工程,并
颇有前瞻性地瞄准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台湾的
经济奇迹。在他逝世前一年的一九八七年,小小的台湾成为世界第十大制造业产品出口地
,以每人平均持有外汇的数值来看,高居世界第一位,平均家庭收入高达五千美元。
然而,经济的市场化必然带来政治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蒋经国有没有可能继续
带领台湾实现政治的奇迹呢?在我看来,晚年的蒋经国最了不起的作为就是力排众议,锐
意改革,抛弃一党专制,融入世界民主大潮。经济腾飞、新闻自由和政治民主,这是他为
台湾设计的“三步走”的策略。蒋氏意识到,由开放报禁进而开放党禁,谁也阻止不了。
如果继续坚持僵化的专制制度,在他去世之后,台湾将面临重大的危机。于是,他顺应了
历史的大方向,断然决定:晚改革不如早改革,被动改革不如主动改革,死后改革不如生
前改革。
托克维尔说过,一个威权政府开始改革自己的时候,也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在蒋经国
生命的最后几年,遭遇到了比他早年还要严峻的险滩和激流。
七十年代末的“美丽岛”事件,差点演变为民众与宪警的暴力冲突。但是,蒋经国始
终坚持不在公开场合对民众大规模地使用武力。他命令维持秩序的警察“打不还手”,当
然更不能对民众开枪了。事件之后,蒋经国首次同意媒体公开报道审判过程。反对派首领
施明德、黄信介等人被判处重刑,不过比起蒋介石时代来已经是“吞舟是漏”了。军事法
庭原本打算把施明德处以死刑,可是蒋经国传话,不得有任何人遭处死刑,只要他在位担
任“总统”,他“不允许台湾岛上有流血”。
此后十年间,民间力量日益发展壮大,“一党独大”的状况成为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改
变的“瓶颈”。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一百三十五名反对派人物在台北市圆山饭店集
会,党外领袖突然提议即日起建立新党,取名为民主进步党,与会代表兴奋地一致通过。
消息传到蒋经国的官邸,他沉思了半个小时之后,才交待副官通知几位核心高级官员
到官邸开会。据宋楚瑜和余纪忠回忆当时的情形:党政军要员匆匆赶到,蒋经国坐在轮椅
上出现,开口就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八十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的
“解冻”、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以及南韩、菲律宾的变化,对台湾民众和蒋经国本人的心
理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在此背景下,当情治部门的首脑呈上一份抓人的名单时,蒋经国
却说:“抓人解决不了问题……政府应该避免冲突,保持镇定。”他决定默许民进党的成
立,只是要求媒体低调报道。他还批评国民党“太骄傲、太自负,从现在起,不能像从前
那样”。这种态度让国民党元老们失魂落魄。会后,有些党内大老抱怨说:“经国太软弱
了。他应该像他爸爸,把他们(反对人士)丢到海里去!”而蒋经国却一笑了之,他告诉
心腹蒋彦士:“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
一九八七年圣诞节参加“国民大会”的“行宪”纪念大会,是蒋经国去世之前遭遇到
的最尴尬的一件事。由于民进党鼓动群众抗议,李焕等人劝说蒋经国不要出席。但蒋说:
“你们怕他们打我是吧?没关系,他们要打就让他们打好了!一切照常来做做!”当蒋经
国准时到达时,会场外数千群众抗议示威,会场内十一位民进党籍的“国大代表”打出“
老贼下台”的条幅。副官推着蒋经国的轮椅上台时候,国民党人热烈鼓掌,而民进党人则
继续高声辱骂。蒋经国不以为意,安坐在轮椅上微笑着注视会场,并让大会秘书长代他宣
读了五分钟的讲稿。
十多天以后、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蒋经国逝世,一个时代结束了。国民党内部的
保守派为了诋毁反对党,故意放出消息说,在“国民大会”上发生的事故,加速了经国先
生的死亡。但是,其副手却指出,蒋经国曾经说:“民主制度会有紊乱脱序,有时甚至有
令人不愉快的状况发生,尤其也会有让领导人不舒服的乱象发生,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情
况。”看来,他对民主的挑战早已有了充分的准备,一个要去拥抱民主的政治家,首先就
得接受来自反对派和民间的最尖锐和最刻薄的批评意见。一生经历过无数波澜的蒋经国,
不会连这点胸襟和气魄都没有。
他坐在轮椅上,微笑着放飞了一只雪白的鸽子。在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蒋经国终于
完成了由“恶魔”蜕变为“慈父”的凤凰涅槃——对于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来说,这样
的举动真是难于上青天。
作者:江小雨 回复日期:2002-7-2 10:35:07
无论如何,台湾人应该为能有如今的台湾向蒋经国致敬。
一个值得中华民族去尊重的人。如果说,“蒋经国终于完成了由‘恶魔’蜕变为慈父
‘的凤凰涅槃”那这个人的涅槃带来整个台湾的涅槃,幸甚至哉。
中国的另一个蒋经国会在哪里?何时出现?
此日六军同赌马,当时七夕笑吹牛
作者:zhhkcy1 回复日期:2002-7-2 11:04:46
经国晚年所为,令人钦佩,于权力腐蚀中保持如此冷静头脑,天下又有几人。
作者:朱鲁子 回复日期:2002-7-2 12:05:38
读……
作者:季米 回复日期:2002-7-2 14:18:24
好样的,很值得一读,不知道这书在大陆会不会出版,内容可能比江南那本传记丰富
。
作者:季米 回复日期:2002-7-2 14:23:38
哦,原来已经出版了,还是余杰先生的文章,拜读。
《蒋经国传》. (美)陶涵 著 林添贵 译 新华出版社2002
年01月出版
作者:季米 回复日期:2002-7-2 14:30:41
中国台湾与美国同步出书重新评价蒋经国
□周建华
时报出版大胆放言:10年内难有同类书超过陶涵的这本《蒋经国传》的见解和深度
蒋经国是谁?这个问题充满了吊诡。这个名字在台湾和祖国大陆绝对都是家喻户
晓,以致于这个问题显得十分愚蠢。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这个熟悉名字的背后,却又是
如此陌生。
10月2日,将由台湾时报出版公司与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同步出版中、英文版本的
《蒋经国传》(The Generalissimo's Son)或许能结束这个不尴不尬的局面。到目前为止
,台湾还没有关于蒋经国的权威而完整的传记出版,而该书则被台湾舆论界捧为“目前最
新、最完整的蒋经国传记。”
该书作者陶涵(Jay Taylor)是国务院资深对华外交官员,通晓汉语及中国事务
。曾任职美国驻台北办事处,负责政情报告与分析;中美建交后,在美国驻华大使馆任参
事,后任职白宫国家安全会议,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
这本把蒋经国捧为“台湾现代化的推手”的《蒋经国传》,完整地记述了蒋经国
复杂的一生。在书中,蒋经国是远赴俄国、经过 13 年共产主义洗礼的热血青年,也是嫉
恶如仇、在上海打老虎的蒋专员;他掌控了台湾的情治系统,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可
见他的身影,但他也是“亲民爱民”的“蒋院长”,晚年又推动民主改革、开放内地探亲
的“蒋总统”。
在这么多互相矛盾的形象中,到底哪一个比较接近的真实的蒋经国?在台湾政坛
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台湾人又是如何重新评价蒋经国对台湾的贡献及这本书的
呢?
台湾时报阅读网认为,该书作者陶涵以美国人身分,在一定程度上能超脱台湾岛
内政治情绪、立场、意识形态的纠葛来评价蒋经国,而在叙述蒋经国在祖国大陆时期的经
历,对于其性格的剖析,有相当独到的看法。
由于陶涵本身的职务与美国对台政策相当熟习,加上近年来解密的外交文件,使
得陶涵在叙述蒋经国在台湾的岁月,能挑筋剔肉,勾勒出蒋经国与台湾的命运之间的关联
。书中所爆的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与美国三角关系在冷战时期的内幕,能使人对蒋经国有
更深入的了解。
而台湾博客来网上书店则报道说,这次《蒋经国传》能够出版,是由于前美国在
台协会理事长丁大卫,和《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的推动,从1995年开始计划进行该书
的撰写工作。陶涵在写书过程中,总共采访了超过160人,并多次到中国内地蒋经国曾经驻
足过的地方,如北京、南京、宁波、汉口等地,收集各方资料,同时,利用美国的信息自
由法,让美国中情局提供许多曾经列为机密的档案资料,所以该书对于蒋经国将有全面而
完整的描写。该书英文版原稿总共有800多页,后经过哈佛出版社的删减,还是有435页,
单是英文版部分的索引,就有90页,至于中文版的部分,也有35万字,可以说内容相当丰
富。
当然,该书作者在塑造蒋经国政治形象的同时,也不忘对蒋氏的私密爱情故事进
行一番勾画。书中除了描写蒋氏妇儒皆知的与章亚若的爱情故事之外,还独家披露了蒋经
国在中山大学读书时与冯玉祥之女冯弗能曾有过婚约的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有鉴于该资料的机密来源及作者独特的对华外交背景,故引进和出版该书的台湾
时报出版公司大胆断言说,“这本《蒋经国传》成为一本有见地、有深度的传记,在十年
之内,恐怕任何一本类似的著作都不可能出现超越它。”
当然,时报出版虽然有如此大胆放言,但该书选题已属老题新作,所以估计难有
当年江南推出《蒋经国传》那种轰动一时的效应。
作者:季米 回复日期:2002-7-2 14:31:39
蒋经国传(选刊):开明专制,打造自由开放的政治体系
文/陶涵(Jay Taylor) 译/林添贵
担任行政院长之后,蒋经国继续以刚柔并济的方法对付党外在野势力
。一九七 二年十二月选举将届,一百多名党外政治人物在台北某饭店集会
,呼吁修改选举 罢免法规。这是党外人士一九六○年以来首度正式集会。
政界新秀康宁祥和「小 钢炮」郭雨新、黄信介是会议的主导人物。康宁祥
曾经干过加油站加油工,现在 是台北市议员,将是未来台湾民主政治转型
期的重要角色。
在选举将届之际,康宁祥带头主张候选人有权在每个投(开)票所派
监票员, 以及自办政见发表会。他两度被警告,违反了「动员戡乱」基本
国策,竞选期间, 蒋经国不断接到报告,详述党外代理人挑拨性质的集会
之言行,并且建议他应该 办几个人,包括把康宁祥抓起来。王升还说,康
宁祥是匪谍。经国不理会这些报 告。开票结果,蒋经国非常满意。选民投
票率逾七成,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当选 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七。
虽然康宁祥日后被认为是相当保守的反对党人士,早年他可是「体制
内」政客 中较激进的一员。他在立法院的质询,包括针对政府首长的发问
很尖锐,但并不 争论不休。蒋经国问部属,为什么国民党籍立法委员问不
出这样的问题?后来, 他邀请康宁祥喝茶,两人讨论起立法议程上的一些
议题。除了一些大保守派仍然 喃喃抱怨之外,国民党内多数高级官员接受
经国的决定,允许立法院内出现嘈杂 的反对党声音。
蒋总统过世之后廿五天,西贡沦陷。一九七 ○年,蒋经国见到南越的
发展,认 识到争取民心支持的重要性,西贡政权全面溃败更使他点滴在心
头。
蒋经国在他父亲逝世后,宣布大赦减刑,有三千六百名受刑人蒙福,
其中约两 百人是政治犯。这是到此时为止,对于反对势力展现出来的最大
善意,可能也只 有在他那位比较不宽恕的父亲过世之后,他才会采取的姿
态。蒋经国接下来把核 准新刊物登记、发行的权力,由警备总部移交到钱
复担任局长的行政院新闻局。 不过,国民党的文工会和警备总部仍然保有
取缔、关闭刊物的权力。
八月,钱复核准康宁祥、黄信介等党外人士申请发行《台湾政论》。
主要由台 湾人主导的这份刊物,立刻提高政治批判的程度,不仅抨击国民
党,呼吁全面改 选中央民意代表,还公开要求本省人、外省人之间的权力
分配要更平均-在以前, 这可是大禁忌。《台湾政论》第五期刊登在澳洲
任教的一位中国教授(译按,丘 垂亮)文章,主张台湾人民若不是推翻国
民党独裁政权,就只有起而奋斗,早早 跟祖国统一这两条路可走,这一来
逾越了言论尺度。蒋经国同意警备总部的看法, 认为这是「煽动叛乱」,
准许把它停刊。
尔后,因为预料卡特上台后会强调这个议题,蒋经国在一九七六年十
二月二十 五日发起台湾以次年为「人权年」。他宣称台湾的人权有保障,
只是鉴于共产党 威胁,为了确保秩序,必须限制某些自由。蒋经国一九五
○年代初期以来,与外 宾私下谈话,就经常这么说。但是他一公开宣布,
就使得政府在理论与道义上都 落入守势,每当它对个人自由的原则有所捍
格,就得找到借口把它的行动合理化。
蒋经国强调,中华民国政府的人权纪录,其实没有外界别有用心之人
渲染得那 么差。监狱受刑人犯中只有二百五十四人被控叛乱罪,而其中只
有一人被处死刑。 他邀请世界各国可以派观察员亲自到台湾瞧瞧。但海外
的台湾籍反对运动人士则 说,全岛有八千名政治犯。美国参议院一个小组
委员会就人权问题召开听证会, 事后的资料明显显示,蒋经国的数字十分
接近事实。某些观察家指出,在台湾处 理叛乱罪时,搜证极小心,抓人也
很审慎,判刑也不算太重。国务院第一份人权 报告的结论是:「一般人自
己过生活,并不挂虑政府是否高压。」
十一月台湾地区举办中央及地方五项公职人员选举,它对台湾这种控
制下、有 限的民主,提供很好的见证。李焕此时是救国团主任兼国民党中
央党部组织工作 会主任,负责甄选候选人及国民党全党辅选工作。国民党
期待李焕再缔造大胜佳 绩。中央常务委员会不理睬李焕的意见,决定地方
级选举和中央级选举合并办理, 同一天进行投开票作业。李焕的意见是选
举分开来办,国民党比较易于集中资源。 同时中常会也不接受李焕的建议
,决定国民党籍县市长若有资格连任,一律提名, 不问他在职期间的政绩
表现及民意支持度如何。
投票日之前,李焕向蒋经国报告,基于党上述的决定,国民党有可能
丢掉几个 重要席位。蒋经国表示,党应该好好运用自己的优势,但不该允
许有作弊行为。 他说:「我们只要掌握百分之五十一就可以。」投票当天
,作弊之传闻绘声绘影, 到处都有。大约下午两点,中坜某投票所的选务
人员被人看到,协助不识字的一 对夫妇投票。党外候选人(译按,脱党竞
选桃园县长的)许信良的监票员高声抗 议。群众围拢上来,威胁这位选务
人员。警察把他带到投票所对面的中坜警察分 局保护。群众围在分局前,
人数越聚越多。许信良的助选员呼吁群众冷静,答应 到法院去申告选举舞
弊。有人高喊:「法律有什么用……法院是他们家开的啦。」大约下午四点
钟,群众砸毁中坜分局玻璃窗,放火烧毁好几辆警车。
警方把面临的困境向台北警政署报告,警政署立即请示行政院长蒋经
国如何处 理。经国匆匆召集一批官员到院长室来开会。有人建议派国军部
队恢复秩序;镇 压警察已在现场,警备总部有个单位也在附近。蒋经国宣
示:「我们不用军队。」 中坜分局长接到命令,任何情形都不得朝群众开
枪;他在群众冲上二楼时,才命 令部属发射催泪瓦斯。但是,催泪瓦斯起
不了太大作用,警察由楼上一个紧急出 口爬出去。后来火势延烧到警察宿
舍及附近民房,群众才散去。
这次五项公职人员竞选,总共有一千三百一十八个席次,国民党「只
」赢了百 分之七十六,但是丢掉好几个县市长宝座。国民党大老告诉蒋经
国,李焕应该为 败选负责。蒋经国召见李焕,对他说:「许多人批评你,
我晓得败是败在党的决 策,但是你最好还是辞职。」
一九七八年中,严家淦总统任期届满,决定下台,推荐蒋经国继任。
从金门到 台北到台南,各地民众听到国民党决定提名蒋经国为党的候选人
,交国民大会表 决选举的消息,莫不舞龙舞狮,大放鞭炮,庆贺祝祷。
同一时间,台湾情治机关展现出不仅继续严查叛乱案,对于逾越政治
活动许可 尺度的人士也没有放松。警察指控八个人涉及中坜事件暴乱,并
且没收了上万册 论述一九七七年选举和动乱的书刊。九月间,少数敢言的
民营报纸之一的《台湾 日报》,遭受当局压力,把报纸转售给政府。不过
,台湾政治气氛依然昂扬。反 对人士稳定地扩大辩论的领域。民众对预定
在十二月底举行的国会改选,兴趣稳 定加温。省议会若干议员强烈批评警
方,十月间有一家重要报纸更提出终止戒严 的议题。康宁祥在立法院质询
时,呼吁蒋经国采取明确措施,走向政治民主。蒋 经国的响应是,强调要
达到民主的理想,必须兼顾到现实,需要「一步一步」来。 他指示军方不
要影响士兵及其眷属在即将举行的选举中如何投票。同时,他也指 示情治
机关不要滋扰反对派人士。
年底的选举,立法委员有三十八席,国民大会代表有五十六席即将由
选民票眩 党外候选人组成一个联谊会,统筹、协调他们的竞选活动。联谊
会在康宁祥领导 下,发表十二项政治主张,包括呼吁停止戒严、大赦政治
犯、直接民选盛市长 等等。这些政治主张可谓史无前例。主要媒体(大部
分由忠诚的国民党党员所拥 有)首度刊登党外候选人的照片、姓名,甚至
政见。十二月间,许多报纸还报导 大约五百名反对派候选人及支持群众聚
会的消息。警备总部试图劝导新闻媒体少 报导,却无功而退。国民党中央
党部文工会主任楚崧秋,公开表示报界的开放是 「好现象」。
本省籍的《美丽岛》集团声势大振,普受欢迎,杂志发行量在十万至
三十万份 之间。事实上这份杂志成为组党雏型,它有政党路线主张。王升
和其它情治官员 把迫在眉睫的危机向蒋经国提出报告。十二月十日上午,
蒋经国以主席身分在国 民党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发表一篇重要演讲。他告诉
七百八十位党代表,一九七九 年「是本党历史上最艰险的一年」。他提出
创造理想、模范社会的愿景-大约类似四十年前他在赣南提到的愿景。
作者:李寒秋 回复日期:2002-7-2 18:39:46
热烈欢迎余杰君加入关天,这样的好消息斑竹们应该公布,同时也希望出走的很多网
友能够回来。
被将经国暗杀的作家江南也写了一本《将经国传》,在人性分析上更见功力。
作者:弹剑书生 回复日期:2002-7-2 20:07:54
江南死的冤枉啊
作者:神秘hadis 回复日期:2002-7-2 22:32:14
总感觉余杰,余华的文章已经落后与时代了
想要批评马克思却总要躲闪着,支支吾吾的
一句话----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虚伪
在国外评选出来的世纪百位名人当中,亚洲
仅有几个,而李小龙是中国唯一的入选者。
在我们还在整天无意义地争论唯物还是唯心,
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国历史时,沉迷于过去
当中毫无实际意义,过于中国化的论题并不
会长久,它只是一个病态文化下的暂时产物
中国缺的不是民主而是自由的精神,命运对
我藐视权威的惩罚就是成为另外一个权威
这不是时代的悲哀,只能说是中国的悲哀
作者:神秘hadis 回复日期:2002-7-2 23:04:19
我是谁?----李小龙
我是谁?
这是一个老问题。
每个人都会这样问自己,
反反复复,在此时或彼刻。
尽管他向镜中端详,
可以认出自己的面庞。
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姓名,
自己的年龄和生平。
但他仍深深地渴望了解,
我是谁?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视苍生的豪杰,
还是封闭自惑的庸碌之辈?
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实足的绅士,
一呼百应的天生领袖,
还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
动辄心惊的弱者?
在强装的笑颜后面,
是一颗瑟瑟发抖的心,
如同在漆黑深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
我们中很多人渴望成功,
但惧怕失败,
尽管他们有能力,
将理想变为现实。
只有培养自然直觉的人,
才能建立自己的观点,
卓有成效,令人钦佩,异彩纷呈。
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信心终将获得报偿。
奋斗,在这一过程中,
你会发现真实的自我,
如同透过镜中反观自己。
作者:季米 回复日期:2002-7-9 9:12:34
昨天看到有一本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的陶涵《蒋经国大传》,好象是盗印台湾的,分类
上居然说是“长篇小说”,估计版权有问题,但是还是买下了,准备看看。
作者:焚天 回复日期:2002-7-9 12:49:10
你总是能够买到好书呀!
纵使笔在手,岂可为空谈!
作者:莲花白climb080308 回复日期:2002-7-21 12:52:17
经国先生千古。
作者:kuro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04]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3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