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朱镕基:本届总理任期的最后100天(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01日21:11:28 星期六),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ongueByTongue 讨论区 】
【 原文由 spacebar 所发表 】
   这位共和国历史上的第5位总理以及他领导的本届政府的业绩在中国将留下怎样的历史
地位,时间终将做出回答。5年前,他的就任和亮相曾让这个国家的人民感动,赢得了掌声
和喝采;5年后,他的“谢幕”是否也能重演这一幕呢?

  本报记者庞湖

 
  2002年11月18日下午16时38分,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乘坐的专机抵达香港。他将出席翌
日在这里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

  尽管朱此前10年内三次访港,但以国家总理身份这还是第一次,也将是最后一次。因
为在此前三天闭幕的中共十六大上,朱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一员,同江泽民、
李鹏、李瑞环、尉健行、李岚清一样没有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不再担任党内领导职务
,完成了中共历史上的一次新老交替。

  而根据中共执政惯例,不担任党内领导职务后,他们在2003年3月的政府换届中也不再
出任新的职务。对朱镕基而言,他5年总理的任期将进入最后阶段。西方政治观察家评价,
本届政府在这段约100天的时间将行使“看守内阁”的职能,直到新一届政府选举产生。

  香江三日余音绕梁

  “若香港搞不好,不单你们有责任,我们也有责任,香港回归祖国,在我们手里搞坏
,我们岂不成了民族罪人?不会的!”

  选择香港

  朱镕基此次香港之行不足三天,但直到今日,香港传媒仍念念不忘朱镕基的言行对正
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的港人所起的鼓舞作用,称之为“雪中送炭”。

  朱镕基第一次访港是1990年6月以上海市市长身份出席沪港经济合作研讨会;第二次是
1992年2月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后取道香港回国;第三次是1997年9
月香港回归不久后,再次以副总理身份赴港出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并发
表演说。他的幽默、亲和给港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朱镕基自上次访港后有5年多未再访港,但香港传媒普遍认为,朱镕基对香港回归
后的情况了如指掌,特别是对香港遭遇金融风暴、经济衰退十分关切,多次公开表示支持
特区政府的施政,并寄语特区政府在施政方面不要“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2002年11月19日晚,朱镕基出席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礼宾府举行的欢迎晚宴,席间他
针对当前的香港局势发表了近半个小时的演讲。

  他指出,过去两天,香港特首董建华多次向他提及香港所面临的财政赤字问题,董更
多次向他表示为此“忧心如焚”。

  朱镕基一边拍打讲台一边说:“有什么好怕?”“我也告诉董特首,你去年不是有60
0多亿、700亿财赤,今年大概也是这个数目吧。你不是还有2700亿储备吗?你这个‘赤字
特首’,跟我这个‘赤字总理’比起来还差得多呢!”“你三年以后花光财政储备,你怕
什么?你到中国发50年长期债券,我第一个带头买,我相信中国人民也会和我一起买。”


  提醒意味深长

  至于如何解决香港的经济困难,朱坦言,自己对香港的知识主要来自报章:“我主要
看一两份报纸,有时看三份,如果能提意见解决香港经济问题,那不过是‘江湖医生’的
意见。克服香港当前困难的力量和办法就存在于香港的本身之中。香港具有十分开放的经
济体制、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效率比较高的政府公务员队伍,特别是有一大批优秀的企
业管理人才,跟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联系,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香港的优
势并没有丧失,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没有降低,在董建华先生为首的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
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克服当前的困难。”

  不过他提醒港人,香港面对的困难尚未到底,经济复苏要靠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有
一个缓冲的时间。对香港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不能掉以轻心,广大香港市民要有心理准备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进行第二次创业。要寄希望于香港600多万人民,寄希望于香港的年
轻一代。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对香港都充满信心,作为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香港是大有
希望的,大有前途的。“我就不相信香港会搞不好,若香港搞不好,不单你们有责任,我
们也有责任,香港回归祖国,在我们手里搞坏,我们岂不成了民族罪人?不会的!”

  此时会场上早已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在走下讲台之际,朱镕基突然高呼“我爱香港
”,会场气氛再度沸腾,掌声经久不息。当晚,香港所有电视台不断反复播放朱总理此段
演讲。而第二天香港所有主流媒体,也均以“头版头条”报道朱总理“挺港”、“挺董”
言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和力量促进香港的繁荣和稳定”、“3000亿美元外汇是
香港的后盾”、“香港发债我第一个买”,“我爱香港”和“引用《狮子山下》勉港人”
等都成为全港各报的大标题。

  此次访港后不到一个月,2002年12月9日,香港特首董建华进京述职。朱镕基会见他时
再次谈到在香港的那番演讲。他笑着对随行的香港记者说,他的那番话就是给香港人打气
;至于“三年后即使香港用尽储备发行债券,他会第一个买”,那是“开玩笑”,“是幽
默”。

  他说,对于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需要我操心
”。

  真情作别语重心长

  “我预料(GDP)全年会超过8%——我不希望超过8%,这个形势太好了,我有恐高症,我
就是怕太高了,太高将来怎么办?”

  痛恨“作假”

  对香港人来说,朱镕基卸任前的香港之行及其演讲负有临别赠言的历史意义;而对朱
镕基来说,香江之行也只不过是其总理任内“谢幕演出”的序幕。此后百日,多个场合,
他对中国经济和相关职能部门均留有令人感慨的肺腑之言。

  在香港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朱镕基以16字寄语中国会计业——“诚信
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近年来中国建立了北京、上海、厦门三个国家
会计学院。“我亲自为这三个国家会计学院制定了校训。我很少题词,因为我的字写得不
好,但我为三个国家会计学院亲自写下四个大字——不做假账。我希望每一个中国国家会
计学院毕业的学生,永远都要牢记这四个大字!”

  而在此前半个月,他与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一同考察国家统计局,要求统计部门“不
出假数”。此后,2003年1月,他还和温家宝一起考察了审计署,希望审计署成为“廉政署
”、“法治署”、“正气署”;审计工作“一定要有浩然正气,坚持原则,无私无畏。对
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要一查到底,决不退却”。

  也是在香港,朱镕基会见了中央驻港机构和部分中资企业主要负责人。当时,中国电
信因在香港加价以及中银国际发表批评香港联汇制的文章而引起香港电讯和金融市场动荡
。对此,他要求中央驻港机构和部分中资企业认真学习,严格自律,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添
砖加瓦,“不要帮倒忙”。

  重提“恐高症”

  他说,香港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环境,大家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在香港这个市场经济的
大海中学会游泳。他还特别提到了国内经济形势,强调在大好形势下一定要看到问题,不
要被冲昏头脑。“我预料(GDP)全年会超过8%——我不希望超过8%,这个形势太好了,我有
恐高症,我就是怕太高了,太高将来怎么办,你能维持8%吗?或甚至于更高。”

  他认为,楼市经济是靠不住的,“现在投资的增长60%靠房地产,房地产的推动能力很
大,建筑材料工业、钢铁工业都上去了,但将来如果没有这样的拉动力怎么办?难以为继
啊!”他又说,“我也不是说问题很大,我就是说,某些城市——我没说全部城市,它的
房地产有一点热,不是‘过热’,是有一点热,现在就应引起注意”;“我们要更加着力
培养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特别是农民的购买力,才能拉动这个生产,而不是单纯靠投资”
;“这个房地产,特别是高级房地产,尤其是在大城市的高档房地产能不能保证卖掉呢?
你不能把这个风险都加在银行身上,我只是提出一个预测,也不是警告,要小心一点。”


  2002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也是中共十
六大实现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后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
院副总理温家宝主持会议,已退出党内领导职位的朱镕基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就2003年
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有海外媒体统计,自朱镕基1992年晋升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以来,由他
主持并发表讲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至少10次。

  评价“8%”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朱在讲话中着重分析了经济运行存在的10个问题,告诫与会
高官在看到8%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不要盲目乐观,要防止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特别是对
房地产过热、钢产量继续扩大等这些不利于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苗头性现象进行密切观察
,保持警觉。

  他还提醒与会者,2003年经济工作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因
素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和克服困难的措施想得周
全一些,多讲求些策略。他还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多深入基层群众,体恤困难群众,关心
民间疾苦。

  讲话结束,他对过去十年来人们给予他工作上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以双手合十的
特有姿势向台下致意作别。与会者纷纷起立,掌声长达约两分钟之久。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的这段日子里,朱镕基参观了国债建设成果图片展;为全国
计划会议和中央企业工委工作会议做出重要批示;接见了出席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的代表和
受到表彰的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以及出席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的代表;宣
布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出席上海磁浮列车通车典礼;考察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宗教事
务局;主持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和总理办公会议。批示和讲话内容涉及
中国的宏观经济、财政金融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宗教事务、科教兴国战略和完
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诸多领域。

  五年总结立辨誉谤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
了。如果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繁忙的春节

  自2002年11月香港之行后,从公开报道看,朱镕基除了在去年12月两赴上海,大部分
时间在北京处理内政外交事务。在京期间,他主持有第65、66、68共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
,原则通过了《港口法(草案)》、《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草案)》、《退耕还林条例(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草案)》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草案)》;
他还委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主持了第67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无照经营查处
取缔办法(草案)》。

  2003年春节前后,朱镕基会见了长期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外国老专家和他们的
亲属,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新春祝福;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
的2003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望、慰问首都各族群众和节日
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职工,共贺羊年新春;出席了由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在中南海
举办的“网络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科技知识讲座;考察了国家经贸委,就做好国有企业监
督工作,与国家经贸委司局长以上干部,中央金融工委负责人及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
主席,中央企业工委负责人及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以及部分行业协会负责人进行
座谈。

  此外,在京期间,他还会见了芬兰总统塔里娅·哈洛宁、俄罗斯总统普京、哈萨克斯
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德国总理施罗德、缅甸联邦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
丹瑞、土耳其执政党正义与发展党主席埃尔多安、泰国总理他信等一大批外国政要。

  最后一个报告

  朱镕基此间的两次上海之行也与外事活动相关。一次是去年12月17日,在上海会见了
当时正在中国进行工作访问的几内亚比绍总统昆巴·雅拉和东帝汶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长若
泽·拉莫斯·奥尔塔一行;此后,又在去年12月31日陪同德国总理施罗德出席上海磁浮示
范运营线通车典礼。

  随着2003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日益临近,朱镕基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
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热点。海外舆论认为,这将是朱镕基领导的本届政府各项工作的一份全
面总结。

  北京流传的一条消息说,朱镕基对这份报告极为重视,有关起草班子最后在北京西山
闭门润饰两个月,春节前夕才被放下山。而新华社的正式消息称,今年1月27日,朱镕基主
持召开了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布置讨论即将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
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会议决定,将此稿发到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单位广泛征
求意见。

  在这次会上,朱镕基发表讲话说,本届政府的5年任期即将结束。这是很不平凡的5年
,各方面的成就来之不易。他认为,本届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党和全国工作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尽心尽力工作,完成各
项任务。

  2月9日、11日和12日,朱镕基还分别主持座谈会,征求企业界代表,教育、科技、文
化、卫生、体育界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政府工作
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交接之际

  与此同时,海内外有关朱镕基本届政府施政的评价和评论也渐渐增多。有观点认为,
过去5年,朱镕基领导的本届政府在推动经济改革及中国加入世贸、带领中国融入国际等方
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全球经济因恐怖袭击事件加速衰退的恶劣的国际环
境下,中国经济仍维持7%-8%的高速增长,无不与本届政府奉行的成功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关


  也有观点认为,尽管朱镕基在1998年代表本届政府提出的“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
项改革”的任期目标基本实现,但也留有“未竟之志”,而相关的工作无疑将留给下一任
政府继续推进和完善。可以预见,朱镕基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农村、企业、金融
及政府机构改革,这四个方面既是他过去5年施政的浓墨重彩之处,也给下届政府预留出更
大的发挥空间。

  海外谈论更多的还有朱镕基个人的历史地位问题。有评价认为,他是受到国际欢迎的
中国经济改革家。更有人指出,朱镕基主政中国经济10年,成功结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齐名,应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此同时也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
朱镕基是中国的“经济沙皇”,又因为总理任内大量发债,是一位“赤字总理”。

  “办实事”总理

  对这些赞誉或是毁谤,朱镕基并非置之不理。在每年“两会”的记者会上,每当有海
外记者提到类似的问题时,他总是坦诚以对,对赞扬谦逊待之,对诋毁也没有冷语相向,
而是摆事实,讲道理。对一位有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将一往无前,义
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勇气和抱负的政治家来说,个人的生死荣辱此时此刻早已
置之度外,心里有的只是国家和人民。

  2000年的“两会”记者会上,丹麦的一位记者曾向朱镕基提出了一个如何看待有关他
个人的历史评价的问题——他希望中国人民在他离任之后最记得他的哪个方面?

  朱镕基答道:“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
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

  这位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五位总理以及他领导的本届政府的业绩在中国人民心中将留下
怎样的历史地位,时间终将做出回答。5年前,他的就任和亮相曾让这个国家的人民感动,
赢得了掌声和喝采;5年后,他的“谢幕”是否也能重演这一幕呢?

  2003年3月5日的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人民代表们的反应将首先表达一切。这一天,
朱镕基将在人民大会堂宣读他本届总理任内的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为各项工作划
上最后的句号。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7.210]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3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