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laxs (要走到那里), 信区: Green
标 题: 沧海一粟伏龙吟——记大将粟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01日09:28:16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沧海一粟伏龙吟——记大将粟裕
作者:吴跃军
----------------------------------------------------------------------
----------
1951年国庆观礼时,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和粟裕谈到了湘西。毛主
席问:“你是湘西人,你是少数民族吧?是不是苗族?”粟裕笑答:“不是,主
席,我们那个会同县有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汉族,是个多民
族聚居地区。”粟裕那时不知道自己是侗族,因为他离开会同后一直未回过家。
五十年代才有新晃、通道等自治县。1986年有关部门通过考察认定会同县的
粟姓系从通道侗族自治县搬来,会同大部分人才改为侗族。这离粟裕逝世有两年
了。粟裕恢复侗族的民族成份,是经过层层备案,中央批准的。今年8月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纪念,在这个光辉的日子里,我们特编发这篇回忆戎马
一生的粟裕大将的文章,以飨读者。
四次建议
在76年的岁月里,粟裕始终以一个老兵,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忠诚的共产
主义战士的身份向中央及中央军委提建议。在上百次建议中尤以解放战争时期四
次建议最为重要,是四次重大的战略性建议,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
第一次,在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提出外线作战计划。粟裕根据敌我力量对
比和战争初期的特点,建议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得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批
准,这是战争初期中央军委对原订战略计划的一次重要调整。毛泽东提出外线作
战计划,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均表赞同。命令下达后,粟裕内心非常矛盾。
披衣而起,粟裕毅然向中央起草电文,力陈内线、外线作战的利弊。1946年
6月27日,粟裕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和战争初期的特点,建议在苏中打一仗。以
后又提出各战略区之间不宜过早作战役配合,建议华中全力继续在苏中作战。经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批准,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地区接连作战七次,
均获胜利,完成了初期作战任务。确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这是
战争初期中央军委对原定战略计划的一次重要调整,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苏中战役作为全面内战爆发后在主要战场上进行的一次较大规
模的初战,带有战略试战和战略侦察的性质。它为中央军委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战
争初期的战略方针提供了经验。
第二次,针对毛泽东钟爱的渡江跃进计划,粟裕提出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不
向江南出动,集中主力在黄淮打大仗的建议。中央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为了把
战争进一步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以配合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中央军委考虑,
准备派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由宜昌、沙市一带渡江南下,深入敌后,
进行宽大机动作战,吸引中原敌人20至30个旅回江南,从而减轻大别山和中
原地区的负担,为中原部队创造大量歼敌的战机。这一重要战略意图,于元月2
7日电达华野,并要求粟裕“熟筹见复”。1948年2月2日,毛泽东亲笔写
了一个手令面交陈毅。内容是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东南
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又兼东南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中共中央东
南分局书记,金明、叶飞为副书记。4月4日,中央军委直接发电报给东南分局
的领导人粟裕、金明、叶飞,要求一、四、六纵队休整到5月15日以后,部队
出动南下。毛泽东是非常钟爱渡江跃进的战略计划的,且有军事理论的分析。后
来陈毅在5月14日向华野干部传达毛泽东对时局与工作方针的报告时曾阐明:
毛泽东的战略先是内线歼敌,再就是转入外线作战。陈毅2月4日南返时按捺不
住内心喜悦,在笔记本写道:“小住杨沟一月长,平衡左右费思量。弯弓盘马故
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五年胜利今日,稳
渡长江遣粟郎”。粟郎指粟裕。“五年胜利”是指毛泽东“根据我们一年作战经
验看,如果从1946年7月算起,作战五年,建设500万解放军,歼敌77
0万,就可以说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经根本上被我们打倒了”的预言。
的确,毛泽东的这种跃进方式,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壮举中
获得了伟大的成功。以此为主要的一击,使全国解放区形势大大改观,各战场的
胜利大大发展,1948年的渡江跃进,则必将促使蒋介石统治迅速走向崩溃。
这样有理论阐明有实践依据的布置周详的重大的战略决策,由中共中央和中央军
委的主席亲自主持,还可能对之持异议吗?然而粟裕在两个月中逐渐对渡江跃进
时的利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判断,同时积极准备渡江。粟裕首先说服陈毅。
陈毅欣赏粟裕的这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大胆直陈的勇气。陈毅明确表示:粟裕
的建议很重要,他鼓励粟裕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告。粟裕的思考特别周密。他专
门向刘邓报告,他深知刘邓的意见和支持的重要。4月16日,他以长近130
0字的电报把意见陈述给刘邓:“请钧座予以指正。”4月18日,粟裕又以个
人名义向“中工委并请转中央军委”发出电报,电报首先说明经陈毅等“鼓励勇
气”,才“斗胆直呈”。电文长近3000字,除上述意见外,更增加对淮河到
长江间派出数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等具体意见。同时,还说明“我们对南渡准备
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毛泽东4月21日亲自拟电文:“为商量行动问题,
请陈、粟于4月25日至4月31日数日内,同来平山中工委开会”。5月5日
奔赴阜平城南庄向最高统帅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当面汇报
,提出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不向江南出动集中主力在黄淮打大仗的建议。中央
完全同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就在这次会议上,中央决定陈毅到中原局、中原军
区工作,要粟裕接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任政委。经粟裕再三恳求,中央同意陈
毅仍留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由粟裕任代司令员代政委。敢于实事求事提
出与中央战略行动方案不同的意见的将领是大智大勇的,而善于实事求是地采纳
部属不同意见的最高统帅更是大智大勇的。毛泽东采纳了粟裕的意见正说明当时
党内军内的高度民主,这是革命战争得以迅速胜利的重要保证。经过后来战役的
实践,证明“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是更有利的。而渡江也就成为“百万雄师”
从江阴到武汉全线渡江了,缩短了解放战争进程。
第三次,济南战役即将胜利时,粟裕向军委建议,进行淮海战役。毛泽东说
:“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1948年9月24日晨七时,济南战
役即将胜利结束,粟裕向军委提出建议,进行淮海战役,攻占两淮和海州,歼击
援敌。尔后,随着形势和战况的变化,军委先后采纳华东、中原野战军负责人多
次建议,统一筹划,使淮海战役发展成一次大规模的以徐州为中心的战略决战,
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最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1日中
央军委指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刘伯承率领中原野战军两个纵队
由豫西进入淮海战役后,军委于11月6日决定,为统筹淮海前线作战事宜和地
方支前工作,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
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平常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为常委,
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此外,粟裕还建议召开华东、华中、中原
、冀鲁豫四方及中野、华野代表参加的联合支前会议,解决大兵团作战的供应的
运输问题。粟裕曾深情谈过:“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
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炮弹”。粟裕说:“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我是经
过长时间考虑的。”“毛主席对淮海战役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一锅夹生饭,硬是
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我的理解,是指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并
取得胜利的条件,不是一开始就成熟的,形势的发展变化多端,中央军委、总前
委审时度势,统一筹划,集中集体的智慧,正确指导了战役全过程,充分发挥了
主观能动性,还乘敌之隙,充分利用了敌人错误,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第四次,淮海战役发起后,粟裕根据全国和当前战场的形势,适时提出了孤
立徐州,截断徐州敌人陆上退路,争取在长江以北同敌人进行决战的建议。斯大
林写道:60万对80万,奇迹,奇迹!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了绝大部分战斗
,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一面指挥华野的几十万大军作战,一
面眼观全局,向毛泽东和总前委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其中有两次建议对战役胜
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次是11月8日,由于何基沣、张克侠起义成功,解放军
顺利南渡运河,直插徐州以东陇海线。根据这一情况变化,粟裕向中央军委和毛
泽东提出了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后转向徐州、蚌埠线进击,将蒋军主力刘峙集团歼
灭在长江以北的建议,得到批准。一次是淮海战役中期,粟裕准确地预见了徐州
之敌逃跑的可能和方向,建议将华野主力配置于宿县西侧,将徐州逃敌全部包围
在徐州西南。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此表示赞赏。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方面共投入
兵力60万,其中华野的兵力就有42万,占70%。这支大军在粟裕的亲自指
挥下,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特别是在战役第三阶段,粟裕指挥华野部队将杜聿
明集团围住,发起总攻后,仅用四天时间就全歼了蒋军第二、十三兵团,生俘杜
聿明,击毙邱清泉,从而结束了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粟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48年1月斯大林在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胜利
的消息时,在记事本写下:“60万战胜80万,奇迹,奇迹!”一年之后,他
将正要去新中国上任的驻华大使尤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淮海战役打得好,
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
五首诗词
粟裕的诗词和文章,是二十世纪侗族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收获,在侗族文学发
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席。粟裕诗词影响面广,艺术感染力强,情透纸
背。中国侗族诗选《星星鼓楼》选编了粟裕3首诗词,命名为《韦岗初胜》(外
二首),为该诗集压卷之作。粟裕的诗词也有其传世警句:如《老兵乐》里“爆
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还有经常为人引用的类似曹操名诗的名句:
“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又如《伏龙吟》后四句也常为人称颂: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岂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充
满了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激情。
粟裕第一首诗词是1938年6月17日在韦岗战后写的激情篇《韦岗初胜
》。韦岗战是粟裕作为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第一次对日军作战,也是粟裕将军
声名鹊起的第一个战役。韦岗战斗是粟裕游击战术伏击成功的例子,后面连国民
党军队都向他取经学习。它一举取得完全胜利,大大鼓舞了江南人民的抗战情绪
,影响极大。粟裕除即兴吟诗外,还于战斗后当日向军部作了报告。陈毅当时就
口吟七绝一首,以志欣快之感并赠给粟裕留作纪念:“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
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中外报刊也竞相报道。
第二首诗词是1964年作的《老兵乐》。“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
下鞍。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
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粟裕说过:“未来的反侵略战争,我不一
定能看到,但是战争是要死人的!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
如果面对新的形势,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
,就会死人,多付代价。而我们这些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粟裕是中国人
民解放军唯一的一位由士兵逐级晋升到大将总参谋长的军事指挥员,在革命战争
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彪炳千古的功勋。毛泽东曾
问肖劲光对粟裕的看法,肖劲光说:“粟裕同志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
”毛泽东点了点头,表示赞同。1958年10月,粟裕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后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院党委第一书记。在此期间,他为发展我国军事科
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向中央军委写过很有价值的报告和建议,发表了一些
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报告和论著。军事科学院研究人员说:“粟裕同志是我们的
好领导,又是一名最有成果的研究员。”在“文化大革命”中,粟裕处境困难,
由于周总理的关怀和保护,他参加了国务院的领导工作,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
分管铁路、交通、邮电和港口建设。在十分困难复杂的情况下,他坚决抵制江青
集团对国民经济的干扰破坏,为完成周总理交给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任务尽心尽
力。1975年,他出任中央军委常委,在叶剑英、邓小平的领导下,他认真抓
军队的整顿,同江青反革命集团插手军队、搞第二武装和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
”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因此《老兵乐》所提出的白发精神值得称赞,白发犹
能再挥鞭,再挥鞭!
第三首诗词是1978年6月15日作的《新四军抗日先遣队挺进江南四十
周年》:“八省健儿群英会,抗日旌旗向东挥,敌后军民齐奋战,日寇弃甲又丢
盔”。
第四首诗词是1979年12月作的《竹竿山头望南昌起义五十二年后重来
潮州》:“南昌风雷震大地,潮州七日红南粤。碧血洒韩江,激流汇井冈。重来
已过半世纪,地覆天翻今非昔,竹竿山头望,无限好风光”。1978年6月,
粟裕以古稀之年,抱病南下。这是因为有桩事情他始终放心不下。他对随行的同
志说:“这次出来,有三个任务。第一是上井冈山,回忆当年的斗争历史。我参
加“八一”南昌起义后,随军转战福建、广东、湖南,然后上井冈山。参加了这
全过程的,现在恐怕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要再一次上井冈山,到了实地,容易回
忆起当年的情况,好把这一段历史写出来。第二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怀玉山
、潭家桥战斗失利,牺牲了方志敏、寻淮洲等许多优秀的领导同志,部队遭受严
重损失,这个教训是沉痛的,过去几十年没机会总结,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件事,
所以还要去潭家桥等地,实地考察、回忆……”。《竹竿山头望》就是这次南下
巡视回忆当年的作品。
粟裕第五首诗词是晚年述怀所作《伏龙吟》:“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
几危安。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岂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粟裕说过:“我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
中有三个最紧张的战役:宿北、豫东和淮海。而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
。我曾经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带病指挥。战役结
束后,这个病大发作起来,连七届二中全会也没有能参加”。
粟裕的《伏龙吟》,是他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写照。1956年10月,中央
任命粟裕为副总参谋长的命令下达。10月初粟裕从南京上火车,前往北京上任
。车行到半路,粟裕的右臂忽然钻心的疼痛,他竭力咬牙忍住,汗水一会就湿透
了衣服。“你们不要着急”。他安慰随行人员,“这是一处老伤发作了。193
4年,我参加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闽东被敌人打了伏击,弹头一直没有取出来。
”到北京后,随行人员立即把粟裕的病情报告了中央。经毛主席亲自批准,粟裕
住进北京医院治疗。著名的医学教授沈克非亲自为粟裕动手术,取出了那颗埋藏
在他右臂中达17年之久的弹头。伤愈后他即赴总参上任,协助聂荣臻代总参谋
长,掌管作战、训练、海空和陆军特种兵建设。三年后被任命为总参谋长。毛主
席曾为粟裕病重写过一封短信,信虽短,但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毛泽东对粟裕这
位爱将的关怀之情。信中说:“粟裕同志: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
重,甚为系念。目前新时务不甚迫切,你可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
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问好!”
七战七捷
粟裕说过:打仗是最讲辩证法的。学习战例要特别注意领会战役指挥中所体
现出来的军事辩证法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干战役的具体经验,将失去其参
考价值,但是在战争舞台上,所体现出来的军事辩证法却会长期放出光彩。他在
总结苏中战役历史经验时,讲过一段引人深思的话:“打仗就是要从当前的实际
情况出发,灵活用兵,那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
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1946年7月8日,我华中
野战军在粟裕、谭震林的率领下进行了著名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先后歼敌共
5万余人。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第一个战役。
毛泽东闻讯后极为兴奋,在战役结束的前三天即8月28日,就起草了一份
给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报。在这份很有名电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粟谭军从7月
13日至8月27日一个半月内,作战六次,歼敌六个半旅及交通总队五千,造
成辉煌战果。而我军主力只有15个团,但15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
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办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8月26
日集中10个团打敌两个团,8月27日集中15个团打敌3个团),故战无不
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
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
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毛泽东把苏中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向全军介绍,并要各战略区仿照办理,这无疑是对粟裕
作战指挥才能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粟裕成功地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方针的最高
奖赏。朱德高度赞扬粟裕:“粟裕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苏中战役
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苏中战役,敌处绝对优势,共15个旅约12万人;我处劣势,共19个团
3万余人。正是由于粟裕乘敌之隙,巧妙用兵,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实现了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
一战宣家堡和泰兴。粟裕乘敌骄狂,进攻前戒备疏松之隙,指挥华中野战军
第一师、第六师各以倍于敌的兵力,分别出其不意地向宣家堡、泰兴守敌发起攻
击,歼灭敌2个美械团另2个营,共3000余人,扩展了我军的回旋余地,为
转用兵力、连续作战打开了局面。
二战如南。我军采取避其锋芒,去其侧翼的战法,以少数兵力迷惑敌人,主
力则长途奔袭百里,以4倍于敌的兵力,出敌不意地攻击如南增援敌第四十九师
,在运动中歼敌一个半旅,连同在阻击中消灭的敌人,共1万余人。
三战海安。海安是苏中的战略要点和交通枢纽。敌集中6个旅的兵力分路合
击海安,我以运动防御阻击敌人,杀伤敌3000余人,创造了敌我伤亡15比
1的记录。
四战奇袭李堡。我军主动撤离海安后,敌误以为“苏中共军大势已去”。我
乘敌骄兵轻进和2个旅的部队正在换防之机,集中兵力突然向李堡发起攻击,歼
敌1个半旅9000余人。
五战丁堰和林梓。华中野战军经短期休整后,集中主力16个团3万余人,
以夜行军插入敌侧后,从敌兵力薄弱的丁堰、林梓打开缺口,钻到敌人肚子里,
全歼敌共3000余人。
六战邵伯。我军第十纵队3个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顽强坚守邵伯、乔墅阵地,
抗击敌整编第二十五师2个旅的疯狂进攻,毙伤敌2000余人。
七战如(臬)黄(桥)路。我军攻黄(桥)救邵(伯),用攻其必救的办法调动
敌人,在如臬,黄桥之间与敌遭遇。我先是集中5倍于敌的兵力,歼灭敌第九十
九旅;随着转用兵力,集中15个团歼灭敌第一八七旅和第七十九旅1个团,共
歼敌2个半旅约1.7万余人。
粟裕在总结苏中战役的经验时指出:苏中作战之所以能获得重大胜利,就军
事上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执行了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原则,但在战术上
,则恰好相反,采取了以多胜少的打法。”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成为当时一件
震撼中国大地的大事,我军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次胜利加上中原突围、定陶战役
,“这三个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
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并称赞:“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
族与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4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