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为将之道——粟裕大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9月24日10:32:46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magic 所发表 】
此公名列共军将星录第一。十帅之下,大将之首。粟裕初在红七军团任参谋长(司
令寻淮洲,红军着名年轻将领之一。十八岁任军团司令,十九岁战死沙场),随军转战
闽赣。与红十军(方志敏部)会师之后,组成红十军团(司令方志敏),号称“红军北
上抗日先遣队”,孤军深入京(宁)沪杭叁角地区。旋遭国军围追堵截,于皖南怀玉山
区陷入重重包围,几近全军覆没。方志敏被俘。仅粟裕、刘英部突围,孤军坚持数年。
直到八一叁松沪战起,大江南北的红军游击队编为新四军。粟裕方率部下山挺进江北,
奔赴抗日战场。
皖南事变后,粟裕将军任新四军一师师长,转战大江南北,战功赫赫。
抗战胜利,内战烽烟又起。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与八路军山东兵团(抗战时由罗
荣桓指挥,罗率其精锐去东北后,由许世友任司令)组成华东野战军,由陈毅统一指挥
。粟裕将军旋任苏北兵团司令,率原新四军各部。先在苏中前线七战七捷,威震全国。
再在鲁南孟良崮围歼国军五大主力之首、头号王牌,蒋之御林军整编七十四师叁万二千
余人,惊破敌胆。后来有个电影《南征北战》。“南征”即记述这个着名战役。
孟良崮一战,华野军威大振。毛泽东兴奋之余,任命粟裕为中原野战军司令。当时
华东,中原战场上,共军有两大主力。刘伯承,邓小平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及陈毅之华
东野战军。刘邓野战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之后,遭优势国军重重包围,损失惨重,被
迫转战大别山区(其中曲折,容后详述)。但毛泽东逐鹿中原之心不死。孟良崮捷报传
来,毛泽东发现粟裕是个将才,便再组中原野战军,以其为司令,统一指挥刘邓及华东
两大主力。其中华东部队由粟裕直接指挥。为避免临阵易帅,诸将不服,中央军委特将
陈毅调离华东部队,去刘伯承处任第一副司令,以便粟裕放手指挥。陈毅调离华东去刘
伯承处之事在电影《大决战》一笔带过。不明其中来龙去脉者,看到其间,会大有堕五
里雾中之感。
此时乃粟裕军事生涯之颠峰。手握共军半数以上兵权,麾下两大主力,名将如云,
精兵数十万。其他各路统帅:西北彭德怀、东北林彪、华北聂荣臻,也不过指挥一路大
军而已。贺龙虽位居晋绥、陕甘宁两大军区联防司令,但手下只有地方部队。若此时底
定天下,论功排座次,元帅之中,粟裕当与朱、彭、林比肩。
可惜粟裕在当时之中国,虽为将才第一,但帅才不足。出师豫东鲁南,前功尽弃。
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有一段。中央军委在西柏坡开会,粟裕不敢讲话,朱
德亲自去做“思想工作”。就是写的此事。
话说孟良崮一战,粟裕声满全国,如日中天。毛泽东乃命统率刘邓及华东两大主力
。刘伯承、陈毅亦屈居其下。然器满则溢,月盈则亏。粟裕就任该职,即转入外线,出
兵鲁南豫东。但鲁南豫东一带山区峰峦起伏,不利大兵团展开。又逢阴雨绵绵,道路泥
泞,粮草不继,伤病日多。辗转游击,无功而返。粟裕便从此将星暗淡。
鲁南豫东原非英雄用武之地。以粟裕之将才,必不出此。为何兵困山区,无功而返
?说来话长。
河南史称中原,自殷商以来,便为历代建都之所,兵家必争之地。远至楚汉相争,
近至李闯灭明,无不在河南决胜。故兵家谓:“逐鹿中原”。毛泽东有志于天下久矣。
尝以朱元璋、李自成自命。当年李自成兵败陕南,仅率十叁骑入河南。旋用李岩之计,
以“迎闯王,不纳粮”为号召。时河南大旱,饥民遍野,群起响应。李自成一年之内,
攻破汴、洛两京,擒杀周、福两王,得以据河南全省,天下震动。又大破孙传庭,尽歼
明军主力,再得陕境。以豫陕为根据地,李自成率百万大军渡黄河、破太原。军旗指处
,望风而降,兵不血刃,攻入北京。明亡之事不远,毛泽东熟读史书,必知其详。国共
战起,毛泽东便知中原大地,在所必争。
中共先以新四军五师李先念部组成中原军区。但国共冲突一起,该部首当其冲,立
即陷入国民党大军包围。多亏周恩来以军事调处为名,赢得时机,飞往该部面授机宜,
逐使中原军区突围成功。但河南一省,尽入国军之手。毛泽东志在必得,又命刘伯承,
邓小平之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除陈赓之太岳兵团留守晋南,牵制阎锡山),南渡黄河
,再取中原。刘邓渡河之后,虽在汴、洛间打了几个胜仗,但大兵团千里转战,无后方
根据地为依托,粮草兵员难以补充。加上国民党大军云集,一旦陷入重围,便有全军覆
没的危险。刘伯承为中国顶尖的军事家,岂有履险而不知之理。然而几次试图北返,均
未成功。看看当年的行军作战地图便可看出,刘邓部队在黄河南岸兜来兜去,最后不得
不调头向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国军于路围堵,刘邓部伤亡惨重,损失过半,元气大伤
。
刘邓虽最终在大别山建立了根据地,但仅能出入鄂豫皖边区,难对中原腹地造成重
大威胁。所以毛泽东仍耿耿不忘争夺中原之战略大计。粟裕就任中原野战军司令之后,
毛泽东即令其立即转入外线作战。或渡江进入京(宁)沪杭叁角地区,直捣国统区腹地
。或率部攻取中原。粟裕一代名将,当然知道事有可为,有不可为。自己虽身为两大主
力之统帅,但刘邓部远在大别山,许世友部则难以调动,手头只有自己的嫡系苏北兵团
十余万人马。京(宁)沪杭叁角地区乃蒋之命脉所系。又有天堑长江阻隔。以十万兵力
南下,无异自投罗网。毛泽东叫他在两案之中择一,当然是叫他取中原。不然为何封他
“中原”野战军司令。虽知此亦非易事,只好勉力为之。于是才有叁取中原,兵困豫东
。粟裕回兵苏北之后,军委即撤销“大”中原野战军建制,恢复原华东,中原两大野战
军。并令陈毅重回华东任司令,以粟裕副之。此后粟裕为豫东鲁南战役失利,多次检讨
。军史中亦有提及。后来粟裕写回忆录时才重翻此案。方知粟裕当时赌气不讲话(如电
影《大决战》所述),心中却几十年为之耿耿于怀。却也难怪。粟裕以一年轻后进,一
朝跃居诸帅之上,心怀不满者,忌贤妒能者,等着看笑话者必定不少。所以豫东小挫,
竟被几十年揪住不放。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凸于岸,流必湍之。人心如斯,
又复何言。
粟裕虽为一代名将,却不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仅此一点,便知他虽为将才
第一,但帅才毕竟不足。所以列位大将之首,却在十帅之下。命乎?运乎?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乃战场指挥官为将之道。电影《大决战》中美军顾问
团团长一语中的:“蒋先生有飞机,各战区飞来飞去。毛泽东没有飞机,只能在延安的
窑洞里干着急。所以共军总打胜仗。”果然是顾问团团长,见识不凡。统帅部只能掌握
大的作战方略,却难以驾驭战场上的瞬息万变。蒋介石军事才能上并不输毛泽东(笔者
对此将进一步详述),为何叁年内战,一败涂地?个中奥秘,为这位美国将军一语道破
。
毛泽东也常有瞎指挥的时候。最有名的就算内战之初对东北战场的指挥。看过《雪
白血红》的人大多知道。这里就不再详述。之所以没有闹成全军覆灭的惨败,全仗着战
场指挥官林彪头脑清醒,“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彪为将,深明其道,不愧为一代
元戎。
毛泽东另一次瞎指挥险些铸成大错,是朝鲜战场上的第四次战役。中国志愿军再占
汉城,打到叁七线,已成强弩之末。后方运输线太长,又遭美军昼夜轰炸,前方将士几
近弹尽粮绝。毛泽东却坐镇京城之中,号令千里之外。命令彭德怀打到叁六线。彭德怀
领兵在外,“不受君命”。不但不受,一怒之下,飞回北京,将毛泽东从被窝里喊出来
,大吵一场,迫使他收回原定作战计划。中共诸将中,敢公然抗命,犯颜直谏者,仅此
一人而已。
由此可见,十帅之中,朱总之后,即为彭、林,并非偶然。然而,同是“将在外君
命有所不受”,林彪是阳奉阴违——四平保卫战,毛泽东下令死守,与杜聿明硬拼。
林彪身为战场指挥官,当然十分清楚双方实力悬殊,只有“走为上计”,蓄势待机
,日后方能卷土重来。所以他一面打电报给毛泽东,表示“血战到底”,一面下令部队
全线撤退。方得以保存实力,发展壮大,最后席卷全国。彭德怀则是明火执仗---不
仅对毛泽东如此,共产国际来的洋人李德他也不怕,大骂“崽儿卖爷田不心疼!”二人
一明一暗,性情使然,但也决定了二人日后的下场。彭德怀庐山上公然与毛泽东作对,
身败名在。林彪庐山上暗地与毛泽东较劲,身败名裂。
呜呼!深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脑后必有反骨。所以自古“狡兔死,走狗
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却不知“功成
身退”,取死之道也。粟裕虽不得为元帅,却得以善终。福兮?祸兮?
二十年前,乘邓小平的“右倾翻案风”,北京部队战友文工团以纪念长征胜利四十
周年为名,重唱《长征组歌》,风靡一时。其中有一段:“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
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
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说的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重掌军权,四渡赤水
、再占遵义、绕道云南、“巧渡”金沙一段历史。历来党史、军史都称这一作战是“毛
泽东军事思想的神来之笔”。听说后来还专门拍了电影《四渡赤水》。《长征组歌》词
作者肖华将军确有“儒将之风”,一气呵成画龙,收尾之句点睛。但诗是诗,史是史,
事实是事实。毛泽东真是“用兵如神”吗?未必!别的先不讲,就说说“神来之笔”的
四渡赤水吧。
赤水河只有一条,为何“四渡”?说来话长。
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离开江西根据地。开始只想“短征”一下,去
湖南与任弼时、贺龙之二、六军团(后编为红二方面军)会合。但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
。湘江一战,红军损失大半。只好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计划,转向边远贵州山区。会
合二、六军团之战略目的没有实现,直接导致了遵义会议上 “王明路线派”下台,毛泽
东重掌军权。
遵义会议制定的新的战略计划是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于是中央红军由遵
义向正北,一渡赤水河,直奔长江。谁知此举立即为蒋识破。蒋之嫡系中央军大举入川
,列阵江岸。毛泽东只好调头南下,二渡赤水河,虚晃一枪。渡河之后,仍不甘心,又
回兵北上,叁渡赤水河,再寻时机北渡长江。但中央军与川军严阵以待,毛泽东无计可
施,只好再次调头,四渡赤水河。至此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之战略计划完全失
败。虽然后来红军重渡乌江,再占遵义,大败蒋之嫡系中央军吴奇伟纵队,歼灭地方军
阀贵州省主席王家烈之主力,得以夺路而出,算得一胜仗,但战略上却输给了蒋介石。
譬如下棋,虽做活了一小块子,但大势已失。从此主力红军被挤到西部边远山区。蒋之
中原腹地则可高枕无忧了。更兼千里转战,兵员损失过半(遵义会议时尚有叁万人,过
金沙江时仅剩万余),部队极其疲劳。故有会理会议上林彪提出撤换毛泽东,改由彭德
怀指挥之议。
待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仅余一、叁军团,兵不满万。(按:中央红军离开江西
时辖一、叁、五、八、九军团,共八万余人)。陕北人烟稀少,土地贫瘠,难以养活大
军。东征(“人民抗日红军”东渡黄河),西讨(徐向前,陈昌浩之“西路军”)又连
连失利。北有戈壁沙漠,南有国民党大军。实在是一“死地 ”。若无“西安事变”,鹿
死谁手,亦未可知也。
若以围棋比战争,毛泽东还真不是占边角,捞实地的主儿。前面讲的逐鹿中原,正
好比抢占“中腹”(或是足球的“中路突破”)。毛泽东在叁年内战中一直致力于此。
与之相反,蒋介石则是占边占角(或是中国足球队惯用的“两翼齐飞”):“重点进攻
”,兵分两路,一攻山东,一取陕北。所以说战略上蒋介石不输毛泽东。但蒋比不得毛
泽东帐下猛将如云。李先念,刘伯承,粟裕不成,毛泽东又遣大将陈赓四取中原。四兵
团(陈赓,谢富治)飞渡黄河,直叩潼关,吓得胡宗南急调大军增援。陈赓却回马一枪
,拿下洛阳。终于使毛泽东如愿。蒋的将军们却一败孟良崮,再败沙家店。“两翼齐飞
”成空,又被“中央突破”,大势去矣!
凡用兵之道,有奇有正。以刘、邓,粟裕逐鹿中原,此正兵也。以林彪取东北,此
奇兵也。杜聿明当年曾密电蒋介石:“关外共军之战力及战术,为关内之所未见。若东
北一失,则大局土崩瓦解!”果然不出所料:正兵不济,得之于奇。毛泽东得天下,非
其战略之功也。将士用命,出“奇”制胜而已。
人如其诗。毛泽东指挥打仗也是七分浪漫,叁分夸张,动不动就来两下“大手笔”
。比如武宫正树,好摆“大模样”,叫个“宇宙流”什么的。当年着名法学家张奚若给
毛泽东贴大字报,说他“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一针见血。
十年内战时,毛泽东本钱还小,经不起折腾,只能讲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抗战胜利后,中共拥有百万大军,一亿人口。毛泽东“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劲就上
来了。叫林彪守山海关,守锦州,守四平,完全是当年他所反对的王明的“御敌于国门
之外”那一套。令刘、邓,粟裕取中原,孤军犯险,一挫再挫。
辽沈战役打锦州,实乃兵家大忌。蒋以杜聿明率“北进兵团”、廖耀湘率“ 西进兵
团”两路夹击,棋高一招。此两路皆精锐善战之师,若将士用命,逼近锦州,林彪将被
夹在辽西走廊,腹背受敌,一败涂地。但廖耀湘十余万精锐之师(内有五大主力之二。
新一军、新六军两大王牌),却徘徊于新民、彰武地区,置于无用武之地。假使廖兵团
由新、彰长驱南下,以新一军、新六军以往之战绩,当无人可敌。则顺逆之势急转,大
功可成。廖耀湘一代名将,却临阵怯敌,贻误战机在先;仓皇逃跑,束手就擒于后。实
在是“党国”之第一罪人。辽沈战役,实属侥幸。若非廖耀湘避战,使林彪无后顾之忧
,锦州何能一鼓而下?论功行赏,当首推林彪指挥若定,次靠廖耀湘隔岸观火,叁凭东
野将士浴血奋战。毛泽东行险取胜,不足为训。
--
▉ . ★ . . . . .● . . . . .▉
▉ . . ∴ . 下雪了 . (¤) ▉
▉ . ◢◣ . . 你在哪儿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有路灯他笑我呆)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6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