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从文小姐到武将军 女作家丁玲的传奇人生(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30 11:01:21 2002) , 转信
http://mil.21dnn.com/5051/2002-11-30/179@550500.htm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2-11-29/js1129011.jpg">
■人物档案
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1904年出生于破落官僚家庭,早年曾在长沙上中学
。1927年开始发表小说,以《沙菲女士日记》轰动全国。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1936年秋逃离南京赴陕北参加红军,后
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红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
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1946年赴晋察冀解放区参加土改,1948年完成小说《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全国解放后,曾任《文艺报》主编、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
等职。1955年和1957年被错打成“反党集团”成员和右派,后下放北大荒,“文革”中入
狱。1979年获平反,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兼文化组组长。1986年3月在北京病
逝。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曾是最有名气的女作家之一。毛泽东赋诗相赠盛赞她“纤
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这位女才子将文学与革命结合,
用纤笔勾画出震惊世界的中国社会变革场景,在无数读者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瞿秋白等人帮助下入上海大学,以塑造充满叛逆个性和虚无主义色彩的“莎菲”
形象而享誉文坛;
■丈夫胡也频牺牲后,她参加了共产党。后因第二个丈夫叛变和自己被捕而被政治阴
影追随。
出生于湘西北的丁玲,从小在常德等文化较发达地区成长。她在长沙上中学时与杨开
慧同窗,并知道了毛泽东的名字。丁玲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为追求光明于19岁离湘东下,
在中共负责人瞿秋白、施存统帮助下进入上海大学读书。
1925年,丁玲北上京津求学,不久同青年文学家胡也频结为伴侣。从1927年底开始,
丁玲陆续发表了一些散文和小说。1928年初《莎菲女士日记》的问世,在国内青少年中引
起强烈反响。她笔下的主人公“莎菲”在解放后“大批判”中被说成“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的典型。其实当时塑造这个新女性,表达的是封建重压下觉醒并要求自身个性解放的心
声。
1928年,丁玲夫妇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1年初胡也频被捕,丁玲抱着幼子找
到邵力子等国民党要人营救,却坚决拒绝丧失政治原则的条件。不久,丈夫和另外几个人
在龙华监狱中被集体屠杀,成为左联五烈士。丁玲继承亡夫的事业,翌年也秘密加入了共
产党,瞿秋白作为中宣部代表主持了入党仪式。不久她与地下党员、为史沫特莱任翻译兼
秘书的冯达结为夫妻。这次婚姻却引出不幸结果,使丁玲在半个世纪中总被政治阴影所追
随。
1933年5月,冯达被捕并供出住址。已约定离开的丁玲因与负责人谈话未走,看到带特
务进屋的冯达既惊讶又沮丧的模样,气得要过去打他一个耳光。她被秘密逮捕后,国内大
报纷纷登出了“国内最有名的女作家丁玲日前失踪,有人怀疑是被绑架或被杀害”的消息
。国民党当局为此采取了软化手段,特务头子陈立夫、徐恩曾都来劝她发表反共声明或自
首,丁玲却坚决拒绝。特务又把冯达同她关在一起达三年,丁玲虽怒斥此人,却无法赶他
出去。后来一些“左”派便认为,女党员同成为叛徒的丈夫又继续一起生活,这属于政治
失节。其实,丁玲的政治信仰并没有改变,并于1936年夏天逃离南京,就此与冯达一刀两
断。
■奔赴陕北后即要求当红军上前线,毛泽东在给一军团的电报中专门附上《临江仙》
赠她;
■在延安两次遇政治风险,毛泽东都出面保护。后来她到农村去,写出有世界影响的
小说。
1936年11月,丁玲经过辗转跋涉,抵达了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毛泽东热情地
接待她,并问:“你现在打算做什么?”丁玲坚定地回答:“当兵,当红军。”这话并非
出于一个饥寒交迫的贫苦农民之口,而发自一个抛弃了优裕城市生活而甘愿到艰险荒僻之
地来奋斗的女作家的心声,十分难得。毛泽东当即让丁玲随杨尚昆所率政治部赴陇东前线
。
骑着战马奔赴前线的丁玲,在终日敌机低空轰鸣扫射,大队骑兵卷起漫天烟尘的前线
经受了战火洗礼,参加了行军、执勤和做群众工作。毛泽东有感于见面激起的诗情,在拍
给陇东前线的电报中,还附上赠丁玲的词《临江仙》,称她“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37年1月,丁玲到了延安,毛泽东任命她为中央红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丁玲发愁不
懂如何带兵时,毛泽东又讲了当政工干部的要诀。在几个月里,她熟悉了干部战士,并逐
步了解和掌握了领导艺术。当时毛泽东经常遇到她,除了谈工作,还有兴致地谈论诗词歌
赋。20世纪80年代丁玲还回忆说:“自己的古典文学底子太薄,不足为他的对手,因此,
多半是我听,他讲。”
抗战爆发后,丁玲被任命为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组织文人到前线慰问并采访
,在战火考验中丰富了艺术创作源泉。她回延安后,主管保卫的康生却说她有叛变嫌疑。
丁玲气愤地找毛泽东主持公道,毛主席马上嘱咐中央组织部审查,结论说她“是一个对革
命忠实的共产党员”。1942年春,丁玲有感于一些领导搞大男子主义,加上对昔日三流影
星蓝苹(江青)不做工作、不带孩子而经常跳舞看不惯,写出轰动延安的杂文——《三八节
有感》,结果捅了马蜂窝。在有人批判她“反党”时,毛泽东还是出面保护,使这位女作
家平安过关。
后来,毛泽东一再找丁玲谈话,不赞同揭露阴暗面的写作方式,鼓励她“写工农兵”
。丁玲便深入生活,写出一批反映陕甘宁边区新貌的作品。抗战结束后,丁玲前往晋察冀
解放区参加土改。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中,丁玲作为工作队员与贫雇农睡在一个炕上,
一起同恶霸地主进行斗争,以亲身经历写出了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这部小说,是丁玲一生中最有名的作品,出版后不仅受到解放区读者好评,并翻译成
多种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获得反响。不少外国人看后感慨:“看过这本书,才知道中国革
命为什么会胜利!”1951年该书获斯大林文学奖,丁玲将5万卢布奖金都捐给中国妇女儿童
事业。
■解放初在文艺界曾有过一段辉煌,后来被打成“右派”、“叛徒”,劳改、入狱近
二十年;
■获平反后,再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说自己仍然“像一个战士喊着毛主席冲向
战场”。
全国解放之初,丁玲在文艺界曾任领导,毛泽东还亲自到过她家看望。后来,丁玲耿
直的性格得罪了某些人,加上文艺界内部的宗派主义,她于1955年秋被打成“丁陈反党集
团”成员,1957年又被上纲为“右派”,并把在延安已审定的历史问题翻出来定性为“叛
徒”。丁玲的丈夫陈明,也被划成“右派”。这时毛泽东对她又产生了误解,同意了《文
艺报》的批判并亲自写了尖锐的“编者按”,熟悉丁玲的周恩来等人因此也无力出面保护
。
1958年后,丁玲夫妇被送到北大荒劳改,得到农垦部长王震的关心,在生活还受到些
照顾。“文革”中丁玲先被批斗又被关进监狱,出狱后补发的工资又被她捐给农村。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丁玲被接回北京,恢复了党籍,又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作家协会副
主席。
丁玲刚获政治解放时,正值社会上出现各种思潮之际,一个外国记者故意问她对毛泽
东的看法“有无变化”。丁玲坦然地回答说:“毛主席是伟大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
国……”晚年的丁玲患有种种疾病,仍在访美时宣传了中国的新成就,并结合下乡劳动和
苦涩的人生经历,写下了《杜晚香》、《在严寒的日子里》等作品。
■瞿秋白形容她“飞蛾扑火,非死不止”,从“沙菲女士”到“桑干河上”,是女作
家一生追求真理和光明的写照。
丁玲苦涩而又辉煌的人生中,历经艰难曲折,却始终在追求先进思想。并用笔宣传了
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从24岁时以“沙菲女士”在国内成名,到44岁时以“桑干河上”传
扬世界,女作家由追求个性解放发展到投身唤醒亿万农民的民主革命,正是在共产党指引
下不断跟随时代前进的结果。瞿秋白在上海初识这位女青年时,就为她的执着性格所吸引
,开玩笑地形容为“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从作家丁玲到领袖毛泽东都是一心为夺取政权奋斗,共同
的政治理想和生死与共的关系使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尽管有些批评和不同意见,却有着理
想主义下的同志式感情。全国解放后,执政党环境的变化加之政治风潮不断袭来,增加了
人们之间的隔阂。后来出现的误解和不幸,恰恰又是“左”的思潮滋长出的悲剧。丁玲在
1984年致信中央,总结入党后的经历曾说:“五十二年来,我得到许多温暖、荣誉、幸福
,也得到过启发,使我更贴近党,更理解人民,更加强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自然,由于
种种原因,我受到过一些惩罚。但我只愿从中引起我的反思,自省自问,不计其他。”丁
玲去世前,又有人给她扣上“极左”的帽子。其实这位革命作家毕生无怨无悔的追求,体
现的恰是特定时代形成的始终不渝的理想信念,她的作品和一生经历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留下闪光的篇章。(徐焰)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