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冲压发动机技术专家刘兴洲院士(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22日13:09:2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dxmxqe 所发表 】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科苑名人  2003年12月19日
 
  ■日军飞机轰炸中国,他,一个年幼的孩子却盯上了天上飞着的那些家伙,由此走上
了一条向太空探索的人生路。这步伐,到古稀之年仍不曾停息。  

  ■经过他与同仁的努力,中国拥有了冲压发动机技术,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上并不多。
来华做报告的美国专家参观了他们的设备,竟然觉得自己的讲稿拿不出手,当即说了一句
不全是玩笑的玩笑话:“或许该邀请你们去美国做报告了。”  

  ■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事业的艰苦磨砺出了他百折不挠的个性。他常对年轻人说一
句话:困难和挫折是个坏脾气的老师,但同样能教会你很多东西。


  在连绵起伏的燕山脚下,汇聚了我国飞航导弹设计、研究的一批科技精英,他们经过
几十年的艰苦探索,用默默奉献的精神,铸起了共和国坚固的海上长城。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天专家刘兴洲便是其中的一员。作为发动机方面的院士,刘兴洲在艰辛的路上走过了
40多年,为导弹发动机的研制、对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了
对发动机技术的追求中,40年如一日,保持一颗平常心。每当人们提起他,都对他所具备
的这种优秀品格充满敬佩。

少年不志短

  出生在天津的刘兴洲4岁那年第一次见到飞机,但那是日本轰炸中国的飞机。在随家人
逃难的路上,刘兴洲就想,中国也有自己的飞机该多好啊!儿时的刘兴洲用硬纸片剪成小
飞机,用橡皮筋弹射,希望它能像真飞机一样飞起来。  

  1945年,美国的轰炸机飞过天津上空,日本人对美国的到来极为恐慌,不久美国用飞
机向日本投放了两枚原子弹,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刘兴洲再次感到飞机的威力,他暗下决
心:我要让中国的飞机飞上天。当时他做的飞机模型已有模有样,配有螺旋桨。  

  伴随着这个理想,刘兴洲高中毕业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入学
一年后,国家对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与国内其他几个航空系合并,成立
了北京航空学院(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兴洲被划归到航空发动机工艺专业,虽
然他没能让飞机飞上天,但他参与研制的发动机却让不同型号的导弹飞上了蓝天。  


学习不受扰

  年过古稀的刘兴洲在航天领域工作40多年了,这40多年他的研究经历了由低到高的三
个阶段。三个阶段研究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发动机,而刘兴洲一生的苦乐、荣辱也全部
系于发动机的研究。  

  1956年,刘兴洲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一年后,他同许多科技人才一道,从祖国的四
面八方被秘密召集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开始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冲压发动机的研制。他
的直接领导便是航天老专家梁守 。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冲压发动机,一时摸不着头脑。怎么办?横下一条心:学习。于是
他想办法把有用的书弄到手。经过一段时间自学,他逐渐开窍了。当时不仅研制人员少,
连最起码的设计和试验条件都没有,他们就从发动机和试验设备设计开始着手。从不懂到
逐渐掌握,后来慢慢地,他也可以向年轻人传授经验了。  

  1958年“大跃进”开始了,航天科技人员也一样被卷进了“革命洪流”。刘兴洲和他
的同事们白天搞运动,写大字报、大炼钢铁、比赛诗歌,晚上搞设计。他们经常通宵达旦
地工作,谁也不肯回去。有一次,刘兴洲拉着拉着计算尺竟毫无知觉地倒在地上睡了过去
,那时全凭精神力量在支持,他们硬是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发动机
试验台。  

  1961年至1965年刘兴洲被派到苏联学习。1965年,回国的他满怀抱负,准备大干一场
,但谁也没想到,仅仅一年之后,“文革”开始了,科研生产陷于瘫痪。在那混乱的日子
里,刘兴洲与同事们冒着政治压力和人身迫害的危险,坚持进行了100多次试验。当时在无
政府状态很严重的情况下,不久担任研究室主任的刘兴洲也靠边站了,他不愿大好时光就
这样白白流走,于是牵头组织了七八个人,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将俄文版的《冲压发动机
与火箭发动机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这本书后来成为研制冲压发动机经常被参考的重要
资料。  

攻关不畏难

  粉碎“四人帮”后,科学的春天真正到来,再也没有了干扰和阻挠科学进步的动乱因
素。刘兴洲放开手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冲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中。他参与组织了某型号
的全弹试车。在领导的支持及全体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下,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全弹试车技
术方案,按日排出了计划进度,试车台日新月异,进展神速。作为现场技术指挥,刘兴洲
在试车台前竟连续工作了50多个小时。三四个月的齐心努力,换来了全弹试车的成功:冲
压发动机工作可靠,弹上各系统工作协调,全弹试车为以后的飞行试验做了重要准备。 
 
  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刘兴洲为代表的科研人员攻克了低温起动、提高燃烧效率、火焰
稳定器烧蚀等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了两种型号的低空超音速冲压发动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该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国家
,装有冲压发动机的低空超音速飞航导弹也获得了飞行试验的成功。美国冲压发动机专家
应邀来我国讲学,参观了刘兴洲他们的生产设备后,觉得自己的讲稿拿不出手了,当即风
趣地对刘兴洲说:“或许该邀请你们去美国做报告了。”  

  1992年,年近花甲的刘兴洲已是两鬓染霜,国家重点新型发动机的研制任务又落在了
他的肩上,他以充沛的精力和加倍的努力开始了新的征程。  

  从部件的设计、生产到串装、试验,他都悉心指导,精益求精。外协件质量控制是个
难题,腿脚不好的刘兴洲和年轻人一样东奔西跑,每到一处他都是一下飞机、火车就直奔
生产现场。在进气道研究中,他提出了新思路,经过了反复的设计和试验,使得产品性能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研制进入关键阶段,他又提出扩大合作,借用院校力量加强研制工
作。同事们都说刘兴洲是一部“清障车”,每当研制道路上出现了“拦路石”,工作受阻
,刘兴洲总能利用自己的学识及时清除。  

  说起刘兴洲,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无论老的少的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在技
术会上,大家总是为了一个技术问题吵得昏天黑地,可一旦刘兴洲一二三条地总结后,马
上有了结果,统一了大家的思路。刘兴洲很忙,他的日程总是排到几个星期外,常常是几
个单位、几个人同时等着向他汇报,他就像一个超级象棋大师,挥洒自如地同时下几盘棋
,妙招频出,指挥若定。  

  士兵成长为将军,要经过战场的考验。从大学毕业生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也要“身经百
战”,刘兴洲就是在科学试验中,在一次次解决技术难题中逐步成为发动机研制专家的。
  
授业不保留  

  刘兴洲从1983年开始带研究生,他对带过的十多个学生要求都很严。不仅教他们专业
知识,还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他将自己终生的学习体会传授给学生,就是先
将厚书读薄,再将薄书读厚。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好高务远,不管做什么都要塌
下心来做,做出成绩,不虚度时光。他的学生中,有获得德国红堡奖学金的,有论文获奖
参加国际会议的,众多的弟子扎根航天,很大一部分成为技术上的骨干。  

  “刘老师像一本打开的书,对我们毫不保留。”这是学生们对刘兴洲的一致评价。选
择论文题目对研究生非常重要,刘兴洲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与学生认真研究推敲,
题目确定后,他又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帮助学生论证,无私地提供大量研究数据和成果。
有位学生在确定课题时,刘兴洲建议他把题目集中在“侧面突扩燃烧室冷态流场可视化研
究”上,并指导他用二元模型方法显示流场,这位学生采纳了老师的建议后,该论文在19
93年维也纳国际宇航协会年会上发布,受到各国专家的好评。  

  在刘兴洲的倡导和主持下,北京机械动力研究所先后举办了十多届青年科技论文报告
会,产生了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的成果,也使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成为科研生产
的骨干。刘兴洲担任《推进技术》杂志编委会主任,该杂志最近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
刊称号,连续13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国际宇航文摘》[IAA]和《化学文摘》[CA
]所收录。  

奋斗不言老  

  从1987年至1997年,刘兴洲院士曾担任国家“863”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题专家
组成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在经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他和专家组一起提出
了我国以载人飞船起步,以空天飞机为发展方向,模块式地发展我国大型运载火箭和天地
往返运输系统的建议。  

  当年钱学森曾说过,奋斗50年,发挥航空航天的优势,中国的空天飞机是有希望的。
这是一项需大资金投入的工程,刘兴洲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又提出了他主张的具体研究方
向:研制要从小到大,从无人到有人,声速从低速到高速飞机,直到空天飞机,逐步实现
中国先进的、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研制计划。  

  研制高性能发动机是以上所有计划的基础。1998年,由刘兴洲院士倡议,在北京召开
了全国范围的有关技术研讨会,会上形成了一份专家建议书,详细阐述了研制高超声速发
动机及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战略意义。这份建议书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多方面
专家对这份建议书进行了技术论证,从此高性能发动机的研制进入了实质阶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经过几年的技术论证准备,国家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研究的有
关课题正在进行,并取得重要进展。刘兴洲又将面对新的“拦路石”的挑战,在古稀之年
,他知道自己虽为老者,但他一生为发动机事业而奋斗的历程将继续下去。 

历程

  刘兴洲,1933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冲压发动机技术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
京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系,曾任低空超音速飞航导弹副总师,某重点型号副总研究师,曾
连任两届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推进技术》
杂志编委会主任,他领导参与的课题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火花

集邮爱好者  

  刘兴洲知识面广,涉猎众多,对美术等文化艺术门类都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集邮,
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集邮,他的集邮册里除国内的邮票外,俄罗斯的小型张比较齐全,
最早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集邮是刘兴洲工作之外的乐趣,每每说起这方寸之间的艺术,
一向少言的刘兴洲,会细数他的收藏,把你领入一个博大精深的奇妙世界。  

收到表扬信  

  在外场试验中,他对自己负责的系统做到提前预想,确保不发生意外。一次,试验基
地给刘兴洲的单位来了一封信,表扬刘兴洲工作仔细、严谨,分析故障准确无误,确保了
飞行试验成功。其实不只是在试验队,工作认真、思考缜密是刘兴洲的一贯作风。他坚持
要有信念,有事业心,更要有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精神。 
 
人老心不老  

  2000年2月的一天,一直认为自己体格健壮的刘兴洲上班时突然感到心慌气闷,赶紧到
医院检查,原来是心肌梗塞,一辈子很少吃药打针的他做了一次大手术——心脏搭桥。有
人劝他,年纪大了,身体重要,可以半天上班半天休息,不想去了就别去。可工作离不开
他,他也离不开工作,现在他仍像年轻时一样,每天风雨无阻地从事他挚爱了一生的发动
机研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