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nc (牛钝不知何处去,猪头依旧笑春风), 信区: Green
标  题: 阿拉法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11 12:17:06 2004), 转信


http://image2.sina.com.cn/dy/w/2004-11-11/U48P1T1D4878861F21DT20041111011404.jpg

阿拉法特于1929年生于埃及首都开罗,父亲是有埃及血统的巴勒斯坦人,母亲则来自耶路撒冷的一个巴勒斯坦家庭。阿拉法特小时候曾在耶路撒冷住过一段时间,后来被父亲接回开罗。父子俩关系并不亲近,其父于1952年过世时,阿拉法特也未参加丧礼。1948年,以色列建国,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爆发战争,19岁的阿拉法特离开正在就读的埃及皇家法阿德第一大学(开罗大学的前身),投笔从戎,在加沙地带对抗犹太人。阿拉伯国家战败后,阿拉法特失望之余到了美国,曾在德州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念书。 

阿拉法特在美国重拾起落魄的心情,回到开罗大学并于1956年拿了个工程学位。毕业后的他到科威特工作,后来还自己开了公司,但此时的阿拉法特也从未忘情政治活动,于1958年和朋友成立了“法塔赫(Al-fatah),”即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并在1959年推出杂志宣扬其以武装反抗以色列占领的理念。到1964年时,阿拉法特离开科威特,全力投入法塔赫运动,并从约旦组织武装分子进入以色列进行袭击活动。 

同样在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ian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即PLO)在阿拉伯国家联盟(Arab League,简称阿盟)的支持下成立。原先阿拉伯国家指望比法塔赫运动更为和缓的组织来领导PLO,但在以色列于1967年的“六日战争”“六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激进派的法塔赫逐渐占有优势,阿拉法特随后于1969年正式成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PLO也脱离了被阿盟掌控的状态,基地设于约旦。 

拥有自己军队的PLO以约旦为基础开始对以色列进行游击战式的袭击行动,当时的约旦国王侯赛因难以容忍PLO的极端活动,将之逐出约旦。离开约旦的阿拉法特原欲重新立足于黎巴嫩,但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以军事行动赶走了阿拉法特。之后阿拉法特以突尼斯为基地,穿梭于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埃及等阿拉伯国家,领导巴勒斯坦建国运动。他曾多次死里逃生,包括一次飞机失事意外,以色列情报人员数次的暗杀行动,和一次严重的中风。 

1987,一辆犹太人的卡车闯入加沙地带“加伯利亚难民营,”轧死4名巴勒斯坦人。居住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愤怒地走上街头,展开了与以色列当局持续6年的“起义运动(Intifada),”此事导致国际社会关注到在以色列占领下,巴勒斯坦人艰难的处境。1988年,顺应国际同情而在联合国发表演说的阿拉法特宣布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并接受安理会第242号决议,摒弃恐怖活动,呼吁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的赞助下召开和平会议,邀请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参与,巴以的和平协议首露曙光。 

1993年,阿拉法特与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签署了一项土地换和平的协议,即著名的“奥斯陆协议”。阿拉法特、拉宾及当时的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并于1994年共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奥斯陆协议中包含了一条总统民选的规定,阿拉法特就于1996年举行的首次大选中成为巴勒斯坦总统。同年,以色列右翼强硬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成为总理,巴以和平进程也缓和下来。 

2000年,巴勒斯坦爆发第二次反对以色列占领的“起义运动,”而2001年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上台,使得巴以关系进一步恶化。沙龙遂宣布阿拉法特是以色列的“敌人”,布什政府亦称阿拉法特“支持恐怖主义”,并鼓吹由其他巴勒斯坦政治家出来取代阿拉法特。 

在漂泊生活中的阿拉法特也不忘享有个人生活,于1990年娶了年仅28岁的苏哈·塔维尔(Suha Tawil)。苏哈本为阿拉法特在突尼斯时的秘书,原是一位信仰天主教的巴勒斯坦人,在嫁给阿拉法特后改信回教。苏哈作风前卫,曾因在加沙地带公然披着金色长发走在路上而备受抨击。他们两人不平凡的婚姻还曾被隐瞒了1年多才公诸于世。1995年阿拉法特的女儿扎娃(Zawha)出生。自从第二次起义运动开始后,苏哈便与母亲、女儿常住巴黎。 



※ 修改:·cnc 于 Nov 11 12:22:56 修改本文·[FROM: 221.212.248.*]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212.24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0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