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揭开台湾IDF战机实力面纱(图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3 07:51:01 2002) , 转信

发动机的性能

    IDF在发展之初,计划选用F404涡扇发动机,但遭到了美国的拒绝,最后只得采用TFE
1042-70型涡扇发动机。

    TFE-1042-70型发动机的前身是由美国爱理得西格诺公司的加雷特分公司与瑞典沃尔沃
公司为争夺JAS39的动力装置在民用TFE731发动机的基础上发展的TFE1042型军用发动机。
后来JAS39选择了RM12型涡扇发动机,使得TFE1042险些胎死腹中。

    1982年,加雷特公司与台湾航空工业发展公司共同组建了国际涡轮发动机公司,并以
TFE1042为原本,开发了TFE-1042-70发动机。

    TFE1042-70的涵道比由TFE1042的0.66降至0.45以适应战斗机的需要,并采用了模块式
设计,先进的数字控制系统,使得该发动机的操作十分灵敏。由慢车到加力推动力只需要
5秒钟,而由慢车到最大推力只需4秒。并且检测、维护方便,可靠性高。

    TFE-1042-70发动机的性能诸元如下:

    直径0.605米 长度3.404米 涵道比0.45 推重比6.95 单台推力42.95千牛(约合4383公
斤)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TFE1042-70的推力较小,与同代先进战斗机的动力装置相比差
距较大。这一差距必将直接影响到IDF的机动性能。在其加工推力的工作状态下,IDF空战
推重比只有0.919(空战起飞重量9534公斤),而在最大起飞重量状态下的推重比只有0.73。
如果实际情况确实如此那IDF真可谓徒有其表了,广大军迷认为这正是IDF的最大垢病。其
实,IDF在正式装备台军后对TFE1042-70进行了重大改进(改型编号是TFE1088-12),改进的
结果是使TFE1088-12的加力推力提高到了54千牛(约5512公斤),提升幅度高达26%,如此一
来,IDF的推重比得到了显著提高,空战推重比为1.16,最大起飞重量状态下的推重比为0
.92,已经达到第三代战斗机中的较高水平。

飞行控制系统和航电设备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2-12-2/0idf7.JPG">

    IDF采用了类似于JAS39的三余度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该系统由美国著名的列尔公
司制造(F-15E、F-16、LAVI、F-22都采用了该公司的技术)。IDF的电传飞控系统应用了最
新,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尺寸体积非常小,全系统由在外场可更换的模块组成,总重仅
为20千克,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可达2000小时。

    IDF的机载雷达型号为GD-53(金龙-53),基本上采用原装于F-20战斗机的APG-67雷达的
设计。

    APG-67脉冲多普勒雷达由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研制,是一种数字可编程的现代化机载
雷达,采用了共相脉冲多普勒技术,在X段工作,有15种工作模式(其中8种对空,7种对地
),同时拥有高、中、低三种不同的脉冲重复频率,具有上视、下视及格斗能力。

    GD-53机载雷达发现空中目标的距离约75千米(目标的RSC为5平方米),捕捉概率为80%
,并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GD-53雷达在采用边扫描,边跟踪的工作模式时,搜索角度为4
0度左右,这样小的搜索角度对于发现目标不利,也几乎谈不上空?空导弹的大离轴发射,
但是GD-53的对地作战能力很强,对水面目标的发现距离可达148千米,跟踪距离为74千米


    GD-53机载雷达的15种工作模式分别为:1)下视搜索、同时测距;2)上视搜索、同时测
距;3)速度搜索;4)边扫描边跟踪;5)空中格斗;6)单目标跟踪;7)状况观察;8)自适应
搜索;9)真实波束地形测绘;10)多普勒波束锐化;11)空对地测绘;12)面动目标指示;1
3)面动目标跟踪;14)海面目标搜索;15)冻结。

    GD-53雷达由天线、发射机、信号处理机和计算机四个可更换模块组成,其总体作战效
能与俄罗斯费佐伦公司研制的ZHUK-8-2脉冲多普勒雷达相当(我国已引进该技术并应用于J
-8IIM上),但是可靠性比后者高出许多,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235小时,峰值功率3.6千
瓦。

    IDF的玻璃座舱透射着一股强劲的时代气息。其最主要的显示设备为2个下显,1个平显
,正中位置安排了几块关键性仪表。IDF的平显具有较宽的视角,方位角约20度,俯仰角1
5度。两台多功能彩色显示器可分别提供导航、通信、雷达和武器信息。所有这些电子设备
都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都在1000小时以上。

    IDF座舱内于飞行员肘部齐平处一左一右安置了两个侧位操纵杆,左侧是发动机油门杆
,右侧是驾驶杆。驾驶杆只有很小的杆位移量,轻便且舒适,并采用了HOTAS(手不离杆)技
术。座椅是马丁?贝克公司的MK12型零-零弹射座椅。座椅后倾约30度,角度不可调,有利
于飞行员承受大机动过载。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