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放假了,打球去), 信区: Green
标 题: 亚洲三雄大比拼:FC-1 IDF和LCA谁更好?(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l 30 08:48:28 2003)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6-16/0611c7.jpg
FC-1
近日,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我国自行研制的FC-1战斗机将于8月中旬
首飞。FC-1是由成飞与巴基斯坦共同研制的多用途轻型战斗机。该项目计划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最终在2003年结出了硕果。而在1983年,我国台湾地区的IDF"经国"号战斗机项目启
动,并于1990年代中期开始服役。印度也于1983年提出了LCA轻型战斗机项目,技术验证机
于1995年出厂,原型机2001年首飞,目前处于试飞阶段。FC-1、IDF和LCA互为潜在对手,
在发展背景、研制历程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值得进行一些简单比较。
从发展背景和研制过程来看,上述三种战斗机均在1983年前后开始研制。当时,面对
来自印度的威胁,国力有限的巴基斯坦急需一种便宜、战斗力接近F-16的轻型战斗机,以
缩小与印度空军的差距。巴方于是与中方洽谈,由成飞负责,以我国歼-7系列战斗机为基
础发展一种全新的战斗机。同时巴方希望采用西方先进航空设备,以提高新机的战斗力,
因此国际合作势在必行。项目开始后,因为巴方经费不足、89年后美国退出等原因,FC-1
已选定的部分核心部件被迫更改,导致研制过程大幅延长。但由始至终,中国在合作过程
里一直起着核心作用。
IDF的诞生则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紧密联系。台湾当局当时无法直接购买美国战斗机,
而美国也并不希望放弃台湾这一棋子,于是授意美国厂商(主要是研制F-16的通用动力公
司)向台湾派出技术人员,为其研制性能超越解放军战斗机的"经国"号战斗机。进驻台中
清泉岗的百余名美方人员,享受着优厚待遇和美式生活环境,最终为台湾研制出了具有世
界第三代战斗机水平的IDF。台方技术人员主要起辅助作用,但独立承担了相关软件开发的
第二阶段。此后随着大陆第三代战斗机逐步形成战斗力,IDF的质量优势显著降低。更重要
的是,美国尽管间接的为台湾提供了先进战斗机,但为防事态超出自己的控制,给IDF加上
了许多限制措施,使其潜力难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LCA则是印度多次引进外国战斗机之余,对自行研制先进战斗机的一次大胆尝试。印度
空军对LCA的期望很高,不仅要达到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还要在各个技术领域都赶上美俄
先进水平。这样做的结果是,尽管印度50多家公司与机构承担了国产涡扇发动机、复合材
料、静力试验、系统模拟等核心工作,但还是得雇用达索公司多名工程师,引进电传、任
务计算机、导航设备、座舱显示、刹车和液压等关键性技术,甚至包括原型机使用的美国
F404涡扇发动机,"国产化"的构想完全落空。甚至连飞行控制软件最后也交由英国BAE公司
负责。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2-12-29/js1228TD-1m400.jpg
印度LCA战斗机
不难看出,上述三种战斗机与世界先进战斗机有着一定差距。FC-1的定位就是"价廉物
美"的二代半战斗机,性能必然有所取舍,但形成战斗力快,能完成既定的使命。美国对台
湾实施有限度的支援,因此IDF的性能被严格限制在满足台湾空军基本需要的框框之内。印
度军方对LCA的期望非常高,甚至有些好高骛远,而科研实力却无法跟上。概括起来,想要
研制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斗机,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来说,仍然是相当艰难的一件事情
。只有合理取舍,尽量多的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研制出最大程度满足自身需要的战斗机。
从总体来看,FC-1的技术水平略低于IDF和LCA。这是因为研制FC-1时出于成本和技术
难度的考虑,采取了改进二代机--歼-7的方法,因此FC-1未能跨入世界第三代战斗机的门
槛。在中美合作研制期间,已确定了FC-1两侧进气、延伸至尾部的宽边条、40度后掠机翼
、前后缘襟翼的设计。还采用了双腹鳍,平尾、垂尾均进行了切尖修形。加上纵轴电传设
计,使得FC-1的飞行性能比歼-7等二代机有显著的提高。此外主起落架改变设计,腾出翼
下空间用于挂载武器。上述改进明显提高了FC-1的中低空性能,提供了容纳更大的雷达、
更多的武器所需的空间,同时减少了雷达反射面积,令FC-1比歼-7上了一个档次。
IDF战斗机从一开始就定位为三代战斗机,采用了双发、翼下两侧进气口、中等后掠角
中单翼、全翼展前后缘襟翼、单垂尾、翼身融合的布局。该机采用美国爱理德-西格诺公司
的三轴三余度数字电传系统,达到了三代机的水平。LCA同样处于世界三代机的水平,采用
无尾三角翼布局,进气口位于机翼下方,采用美国利尔公司三轴四余度电传系统。LCA外形
上最特别之处在于其前缘前凸的大三角翼,据称采用了主动扭转技术,从而提高了飞行性
能。
从翼载荷来看,FC-1约为380千克/平方米,IDF约为430千克/平方米,LCA则为225千克
/平方米。实际上三种飞机携带中距雷达制导导弹、执行空中拦截任务(这是FC-1、IDF最
重要的作战任务)时的正常起飞重量都在9000千克上下,因此翼面积的大小是造成翼载荷
差异的决定因素。从这个角度看LCA的大三角翼有着一定的优点。从另一个重要指标--推重
比来看,据称FC-1采用的俄罗斯RD93涡扇发动机的最大推力为8140千克,即使以FC-1的正
常起飞重量计算,推重比还小于1。IDF由于采用两台最大推力各4135千克的TFE-1042涡扇
发动机,推重比也只有0.93。目前IDF开始改为使用TFE- 1042-70A改进型发动机,推力超
过5000千克,推重比有明显改善。LCA原型机使用美国推力8050千克的F404涡扇发动机,推
重比同样小于1。
三种战斗机的推重比都不够理想,其原因也相似:缺少具有自主产权的先进发动机可
用,只能"仰仗"外国提供发动机。RD-93源自米格-29的RD-33发动机,虽然比较成熟,但整
体技术水平已显得落后。TFE-1042干脆源自民用发动机,经过改进后基本满足了IDF的需要
,但始终不太理想。而印度燃气轮机研究发展公司正在为LCA研制的GTX-35VS型国产发动机
则前景不明,目前预计2003年试车,2005年才能装上LCA试飞。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1-22/js0121idf.jpg
台湾IDF战斗机
总体来看,上述三种战斗机都强调了中低空性能,这是符合1980年前后战斗机发展的
正确方向的。FC-1的飞行性能在三种战斗机之中略处下风,但在21世纪初的空战环境下,
这也许已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21世纪初的空战,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和中距空空导弹将起着决定胜负的作用。IDF的"
金龙"53雷达,是美国APG-67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的改进型号,性能已接近台湾F-16战斗机
装备的APG-66(V)3雷达。该雷达有15种工作模式,对典型目标的搜索距离约为50千米,有
良好的对地能力,以及基本的多目标能力。在近年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龙"53
雷达数据计算机处理速度达每秒150万次,使得"金龙"53雷达具有了颇为不俗的分辨率。据
称IDF还将进一步改装更为先进的APG-67F型雷达。LCA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则和它的许多关键
部件一样,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该雷达同样是多功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可使用多种
工作模式,具有边跟踪边扫描、下视下射和地形绘制的能力。目前该雷达仍在HS-748试飞
载机上进行飞行试验。
据外电报道,巴方在选择雷达等关键设备上举棋不定,是令FC-1进度严重拖长的重要
原因。最终巴方为FC-1选中了意大利FIAR Grifo S-7机载雷达。Grifo S-7是一种较为先进
的脉冲多普勒机载火控雷达,具有多种空空和空地模式,无故障工作时间达220小时。该雷
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但不具备多目标能力,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作战需求。因此,笔者
认为如果要保证FC-1有足够的战斗力,必须改装比Grifo S-7更为先进的火控雷达。
在近年的几次局部战争的空战之中,中距空空导弹的使用已经成为了胜负的关键,空
战模式随之也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原本第二代战斗机与第三代战斗机,在中低空、跨音速
机动性上存在着明显差距。但性能优秀的"主动弹"的出现,使得第二代战斗机拥有了与三
代机一拼高下的"杀手锏"。AIM-120等"主动弹"对典型战斗机目标的拦截成功率,已达到7
0%以上,两发齐射时命中率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不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战斗机成为了
生存力低下的"火鸡",这必然对FC-1的研制过程造成深刻影响。笔者认为,在"超-7"初生
的年代,中低空、跨音速机动性的提高是研制工作的核心;但20年后的今天,FC-1最关键
的作用,应该是作为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发射平台,以此抗衡飞行性能优秀的三代机
。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7-26/fc1_sd10.jpg
SD-10导弹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珠海航展前后,FC-1携带我国研制的SD-10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
弹的图片频频在媒体上亮相,这说明SD-10必然装备巴空军。该弹的详情未见披露,通过估
算,长约3.5米、弹径约0.2米。总体上SD-10或许和AIM-120初期的型号性能相近,最大射
程可能在80千米左右,有效射程约50千米,主动导引头作用距离接近20千米。SD-10很可能
具有弹射发射和导轨发射两种发射方式,这样其挂载方式将非常灵活。
上述性能明显优于AIM-7、R-27等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装备SD-10的FC-1,与装备R-
27的米格-29战斗机交战时,将略占上风。例如,当SD-10进入惯性中段制导或主动雷达末
制导阶段后,FC-1即可规避,或转而攻击下一个目标;而米格-29必须保持为R-27提供目标
照射,不能做大的机动。具体的说,FC-1发射导弹后,可在飞行至距离敌方10多千米时,
结束中段指令修正进行规避,米格-29的近距导弹这时还不能威胁到FC-1;而为"半主动弹
"提供照射的米格-29必须坚持到距离FC-1只有4至8千米时方能脱离,此时已进入FC-1的近
距空空导弹的射程以内。此外,R-27这样的半主动弹必须严格保持在发射载机雷达波束和
目标发射回波之中。如果目标做规避运动,导弹就必须大幅机动以维持上述瞄准关系,而
这种机动很容易超出导弹所能承受的极限。SD-10作为主动弹,不必保持上述瞄准关系,只
需要根据目标的运动趋势以一定比例小幅度机动,即可保证进入末段主动制导的阶段,拦
截成功率自然要高很多。这些分析都可以证明,二代半的FC-1借助SD-10的威力,是能够与
米格-29等早期三代机放手一搏的。
在LCA的公开展示中,配备的中距弹一般是俄罗斯R-77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该弹射
程与AIM-120相当,但重量较大,制导精度也稍差一些。假如使用的雷达性能相近,LCA与
R-77的组合,和FC-1与SD-10的组合难分高下。印度还自行研制了Astra主动空空导弹(实
际上是印度、法国和俄罗斯共同研制的),该弹采用惯导加中段修正、主动雷达末制导和
激光引信,尺寸、重量都和AIM-120相似。但战斗部重量仅重15千克,只有AIM-120的65%,
飞行速度只有AIM-120的3/4,说明电子设备和发动机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印度许多其它
自研导弹,不是早早夭折,就是性能指标"放卫星",这难免令人对Astra的真实水平表示怀
疑。
在现代空战中,如果超视距攻击没有解决敌手,往往双方就会以近距空空导弹进行格
斗。据报道,巴方使用的FC-1可使用中国霹雳-5、霹雳-7、法国"魔术II"等型号的近距空
空导弹。目前LCA可用的空战武器主要由俄罗斯生产,其中R-73是非常优秀的一种近距空空
导弹。两者相比,R73在射程、机动性、最大速度等方面优于"魔术II",而后者在制导、引
信、战斗部、自重方面占优。IDF使用的"天剑I"近距空空导弹与美国AIM-9L"响尾蛇"相当
,是具有基本的全向攻击能力的第三代空空导弹。基于红外制导技术固有的限制,上述导
弹均只有基本的全向攻击能力,甚至不具备全向能力,因此飞机的机动性对格斗胜负有着
关键性的作用。考虑到FC-1的飞行性能可能略低于LCA、IDF这两种三代机,FC-1在近距格
斗时会稍处下风,但并不会像二代机那样相差太远。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国空空导弹研
究院的红外成像技术空空导弹已经进入了型号产品阶段,如果定型后巴方能获得这一武器
,FC-1的格斗能力将大为增强。
FC-1对于中国的军工科研和军贸体制,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FC-1是中国第一种专
门用于外贸的飞机型号,该项目的提出、决策和执行期间,有着许多的"第一次",有着极
为重要的意义。例如,该项目是中国军工企业通过媒体宣传渠道,系统的、深入的树立企
业形象、弘扬企业文化的开端;是与多个外方企业在军工项目上互利互惠、密切合作的开
端,从而积累了有益的涉外工作经验。更为重要的是,FC-1项目打破了部队提出需求、厂
所满足需求的旧有格局,是中国军事航空工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化运作的重要事件,其
意义极为深远。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FC-1价格低廉、性能合理,具有与三代机抗衡的基本能力
,必将能够完成巴基斯坦空军赋予它的使命,对于资源有限、装备落后的巴空军来说无疑
是一件"利器"。但要在21世纪真正的克敌制胜,仅靠FC-1这种二代半战斗机还是远远不够
的。我们还应当清晰的认识到,对于航空科研实力不尽理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采取国际
合作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能够少走弯路、早日形成战斗力。但是,发动机、雷达、导弹等
关键技术,必须全力攻关,将这些技术彻底掌握,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真正将国家
安全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相信经过FC-1的研制,中巴两国航空界都将获得非常有益
的实践经验,从而为两国的和平稳定增添力量。 (作者:苏嘉鹏)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4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