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E8战场监视机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Oct 22 17:54:44 1999), 转信

E8战场监视机
    l998年8月18日, 美国空军在佐治亚州的罗宾斯空军基地举行新机接收仪式,诺斯
罗普—格鲁门公司研制生产的又一架E—8C“联合星系统”飞机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美
国空军第93空中控制联队装备的第四架E—8新型飞机,且比预定购交货时间提前了13天

    E—8C“联合星系统”,其全称应为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JSTARS或JointSTA
RS)。这是一种先进的远距空地监视飞机,虽然它也像E—3A预警机那样装有高性能雷达
及其它先进设备,但该机所监控的对象并不是空中目标,而主要用于对付地面目标。E—
8C可在任何气象条件下对地面目标进行定位、探测与跟踪。当它在空中—览行时,无论
在前方、后方或侧面,都可对地面静止或移动目标进行探测与跟踪,其纵深距离可达到
250公里左右。由此可见,E—8C“联合星系统”是现代空地一体战的重要装备,对监视
军事冲突和突发事件中的地面情况,控制空地联合作战都具有重要作用。
    计划的提出及研制过程
    研制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是美国空军和陆军的合作项目,主承包商是诺斯罗
普—格鲁门公司,其载机为老式的波音707运输机。前两架原型机的载机是用两架二手的
波音7O7飞机改装而成的,称为E—8A,经试验后定型的生产型称为E—8C。从1978年起,
美国有关方面就开始对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购相关技术进行研究,总耗资已达到
50多亿美元。
    E—8C“联合星系统”的研制背景,是由美国空军的“移动目标显示计划”(MTT)和
陆军的“远距离目标捕捉系统”(SOTAS)谈起。美国空军在提出MT划之前,就开始研究一
个叫做“移动铺路者”的系统,它可为Mn提供目标监视,同时可使用武器引导模式指挥
己方飞机或导弹对目标进行攻击。就在“移动铺路者”系统即将进入全面发展的时候,
美国国防部提出要空军的移动目标显示计划与陆军合并。
     而陆军在同空军的计划合并之前,也已完成了一项称之为“远距离目标捕捉系统”
研究,该系统的空中—龙行乎台为直升机。只因为该系统初步研制完成后,在大规模实
施过程中出现了技术问题,且耗资巨大,因而陆军感到有些力所不及。
    1982年,负责国防研究与工程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提出,将陆军的“远距离目标捕
捉系统”和空军的“铺路移动者”系统合并,这就是后来的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
(JSTARS,简称“联合星系统”),并由空军的电子系统部牵头负责该项目。
    从1982年至1984年,美国空军和陆军有关各部门、国防部办公室,共同对“联合星
系统”的研制方案,以及与雷达探测设备相匹配的飞行平台(载机)等进行了论证。当时
比较倾向于将该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先将主要系统部署到10架常规飞机上
,第二阶再将成套设备装到专门的载机上。
    1984年5月,美国陆军和空军参谋长最后决定:将“联合星系统”雷达及其它设备,
以及具有制导功能的武器等,都安装到波音707上。这就意味着“联合星系统”的载机或
飞行平台已确定为老式的波音707飞机。1985年9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取得了对证
系统购大部分开发合同,诺顿系统公司作为转承包商获得了该项目雷达系统的部分开发
任务。该合同包括改装两架“联合星系统”载机(用波音707旧飞机改装),有关改进的试
验,以及在欧洲地区试验演示。
    1986年至1987年,美国陆空军有关部门曾多次对“联合星系统”设计进行过审查,
研制计划进一步明朗。另外,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为进行“联合星系统”的研制开发
,还在佛罗里达州专门建立了一个新工厂。
    1988年4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制造出了第一架E—8A“联合星系统”原型机,
并很快完成了飞行试验,但是该机上末安装雷达探测设备。同年12月,诺顿公司制造的
雷达探测设备安装到该型飞机上,同时进行了首次全面的飞行试验。
    另外,在1988年4月,国防采购委员会对该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将E—8飞机的采
购数量由原计划的10架增加到22架,同时批准了使用新制造的波音707飞机为E—8“联合
星系统”的载机,代替原来的已经用过的二手飞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首批两架E—8A飞
机是已飞行了20年的商用波音707飞机,在改装时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同时考虑到旧飞机
使用寿命问题,国防采购委员会才决定其后的飞机改装要用新制造的波音707飞机。不过
,到1989年后半年这一决定也没有实现,原因是由于波音707的生产已经停顿多年,要重
新制造费用非常高,因此到1989年11月,经白宫批准,其空中平台仍使用二手波音707飞
机。该计划办公室官员虽然曾经考虑过使用波音757、767和麦道MD—11飞机为其空中平
台的设想,但仍然是因费用及其它问题而搁浅。
    到目前为止,美国空军已经装备的4架E—8C“联合星系统”均由已使用过的波音70
7改装而成。1997年12月,空军就宣布:它们装备的E—8C飞机已具备初步的作战能力。

    载机及空中和地面装备
    整个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主要由载机、机载设备和地面站系统组成。
    E—8C“联合星系统”的载机是老式波音707飞机。波音707是美国波音公司早期研制
的四发远程喷气运输机,1954年7月15日第一架试验机首次试飞,后来发展成民航客机,
曾广泛使用于美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航线。
    KC—135空中加油机也是在其试验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今仍为美国空军所使用
。除此以外,在波音707的基础还改作了一些其它特殊的专用飞机,如E—3A空中预警机
和E—6空中通信机.这里所介绍的“联合星系统”载机也是由它改装而成的。
    机载系统主要有雷达设备、天线、高速处理器以及各种相关软件等,其处理器的速
度可达到每秒60亿次。E—8C飞机的前矾身下部有一个12米长的独木舟形的雷达天线罩,
里面装有一付APY—3型相控阵雷达天线。APY—3雷达设备重1900公斤,其多个发射矾通
过一个组合的大功率放大器将能量馈送到天线,这样做可增大雷达的探测距离,提高雷
达系统的性能。该雷达天线可从飞机的任一一侧对战场进行监视,在平面方位采用电子
扫描,扫描范围可达到土60度;而在俯仰方向则采用机械扫描,可为“联合星系统”(包
括在该机上和在地面站的工作人员)提供目标数据和战斗控制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操作
人员可向飞机、导弹或火炮发出指令,进行火力支援。据报道,由于E—8C飞机飞得远,
飞得高,续航时间又长,且雷达探测距离大,可达到250公里,因此它可以在敌火力范围
之外活动。
    单架飞机飞行8小时,其覆盖面积可达到10万平方公里左右。APY—3相控阵雷达系统
有多种工作模式,其中广域活动目标监视指示模式(WAS/MTI)是该雷达的基本工作模式
。用这种模式,可对地面机动目标和直升机等慢速移动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识别。通
过信号分析处理,“联合星系统”可区分出轮式和履带式车辆的运动。通过对地面小范
围的监视可使雷达探测到的目标成像显示更加清晰。不但可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可用
于对地面移动目标进行监视,并可为战斗部队制定进攻计划提供准确的信息。对于地面
固定目标的监视,使用的是合成孔径雷达/固定目标指示模式(SAR/FTI),这种模式可
获得高分辨率的敌方阵地和地面固定目标的图像和照片。如桥梁、港口、机场和静止车
辆,以及诸如“飞毛腿”等导弹的发射架等,都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以很高的概率探测到
,并获得高清晰度图像。“联合星系统”可在任何气象条件下全天候工作。对地面运动
目标,除可进行探测、定位、分类、跟踪和瞄准外,还可准确地判断其运动方向和速度
,从而了解其作战行动的意图。E—8C飞机既能在很宽的范围内监视战场情况,也能在一
个区域内进行搜索,还可应地面指挥员的请求对某个目标重点搜索或自动跟踪选定的目
标。
    E—8C“联合星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面站系统。“联合星系统”的地面
站为移动式的,是一个可进行多种信息处理的中心。其信息和数据来自于“联合星系统
”载机指挥官战术终端(CTT)、联合战术终端(JTT)和无人驾驶飞行器(UAV)传输的数据,
同时通过局域网、有线网和无线网,向陆军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部门的节点分发情
报,以通报战场情况和目标数据。
    第二代地面站,也称之为普通地面站(CGS),属于第二代情报与电子战(IEW)系统。
它可以将二次图像及其它传感器数据分发绘各战术指挥官,使他们对战场管理、情报和
目标作战,具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陆军的普通地面站将对从E—8C飞机接收到的雷
达图像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分析结果分发、通报到所有旅以上单位。名为地面站,
实际上它可移动,不仅是地面和水面,而且包括空间。如普通地面站的设备,可装在C—
130、C—141、C—17、C一5和CH一47D、CH—53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或直升机上,也可以
装在水上航行的LACV—30和其它船只上,以及诸如LCU两栖舰或陆地上的平板运输车上,
总之地面站的移动方式非常灵活。普通地面站共有6名操作人员,可一天24小时运转,不
过每天约需要有1.5小时的系统预防性维修。
    E—8C“联合星系统”飞机上共有17个系统操作员和1个领航/自卫操作员,此外还
有驾驶飞机的4名机组人员。每个工作台都配备有先进的数字显示处理矾和高分辨率彩色
图形监视器、键盘和通信终端,而处理机可迅速显示与更新地图、雷达数据及各种指示
符号等。它是该系统的神经中枢,除控制雷外,它还可对航空部队和远程导弹部队进行
有效指挥。“联合星系统”采用保密的数据链和话音通信来分配和交换信息,其最重要
的数据链是既保密又抗干的监视与控制数据链,用于将机上的数据传绘机动的陆军地面
站。同时,地面站对战场情报的要求也通过这一数据链传输到E—8C飞机上。
    E—8C飞机是战场指挥官及时了解战场战术态势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它与侦察卫星
和无人机相比更具有优势。侦察卫星距离太远,而无人机的探测范围和探测时间又很有
限,并且它们的实时性比E—8C飞机差。E—8C飞机上的雷达数据,可通过数据链及时传
到美国陆军的地面站上进行处理和显示,而且雷达的各种工作方式也可交错进行,可在
不同的显示器上监视到不同的画面。根据E—8C飞机所提供的数据,空军和陆军的作战部
门就可协调行动,对敌方的目标进行攻击,同时在犬牙交错的战场情况下避免误伤自己
,也可对战斗破坏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攻击效果,以便采取进一步的行动。E—8C飞机还
装有“塔康”导航及TADIL/Link16数据通信设备,可与E—3预警机进行联系,获得其它
装备所探测到的信息,包括卫星数据。飞机上还安装有电子对抗设备,如派往波黑地区
的该型飞机上就装有导弹告警系统和曳光弹投放器等。
    “联合星系统”也在不断改进其硬件与软件,这不仅可降低其成本,也可提高其信
息的处理速度和数据的存储能力,特别是采用新型的微处理器,使其运算速度可达到每
秒执行1.5亿个指令,使单架E—8C飞机的计算能力甚至强于美空军整个E—3机队的计算
能力。“联合星系统”还将进一步改进,其中包括提高雷达的分辨率,加强自动识别处
理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E—8C“联合星系统”的机体与波音707飞机没有太大区别。
其主要参数,机长46.6米,机高12.9米,翼展44.4米,机翼面积为268.6平方米。动
力装置为4台JT—3D型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84.48千牛。空载重量?7.6吨,最大燃油
重量70吨,最大起飞重量152.4吨,实用升限为12600米,最大飞行速度为M0.84,续航
时间为11小时、如进行空中加油则可在空中停留20小时。
    接受实战检验并逐步改进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当时刚刚问世,但仍处于试验阶段的两架E—8A型飞机就被派
往海湾前线,参加了“沙漠风暴”行动、接受实战检验。在这次作战行动中,E—8A“联
合星系统”主要用于监视跟踪伊拉克的地面坦克、飞毛腿导弹以及其机动部队的行动,
为多国部队的空中和地面指挥员提供丁前所未有过的关于战场的实时画面,及其它战略
和战术方面的情报,为前线指挥员的决策和作战方案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
了军方的高度评价。
    海湾战争期间,两架E—8A“联合星系统”飞机,共飞行749架次,作战飞行时间共
计500多小时。在它们所执行的多次任务中,有两次任务最使人难以忘:
    一次是多国部队在对伊拉克的哈夫迪城进攻期间,为战场提供的监视与支援。当时
E—8A飞机探测到伊拉克增援部队的80辆机动车辆正向哈夫迪城前进,多国部队依据“联
合星系统”提供的情报,迅速调集战术空中力量,及时阻截了伊拉克的增援部队,使战
事更加主动地向有利方向发展。
    另一次是在伊拉克部队大规模从科威特市撤出期间,E—8A“联合星系统”探测到有
数千辆正逃跑的车辆,并实时地将伊军的撤军信息及时地传输给了多国部队的空军作战
中心,指挥官们依靠这些情报采取行动,在伊拉克部队撤出科威特市外的必由之路上,
利用战术空中力量,阻断并全部消灭了伊拉克的这支机械化部队。
    通过实战的初步检验证明了“联合星系统”的作用,于是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参议
院要求加速发展“联合星系统”的进程,同时也针对E—8A型”飞机在实战中发现的一些
问题,要求在以后的飞机中加以改进,其中包括改进操作员的操纵台,简化通信设备,
提高雷达的分辨率,以及加强对飞行任务中所获数据的充分利用等。
    经美国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SASC)批准,到1994年底生产6架该型飞机(原来美空
军的计划是3架)。美空军认为,“联合星系统”飞机虽然在海湾战争期间经过了实战检
验,并发挥了作用,但并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其作战适用性的试验,相反应进一步加强。
因为“联合星系统”的生产型飞机并没有接受实战考验,在海湾战争中使用只是它的试
验机。1990年11月,美空军曾提出了一项较大规模的试验计划,即美空军第三架试验型
飞机完全按照其生产型制造,然后进行多军种的适用性试验。因为这架飞机加强丁雷达
系统,而参加海湾战争的两架飞机并无此种改进。
    E—8C“联合星系统”是美空军首次装备的生产型飞机。1993年美空军批准生产5架
该型飞机和12个移动地面站(MGS)。在此之前,公司曾对地面站进行过有限装备的使用试
验。移动地面站已开始被美应急部队所装备,并进行训练。目前,美陆军不再计划购买
新的地面站设备。
    根据美国空军的计划。自l995年起开始对“联合星系统”的生产型飞机进行多军种
的适用性试验与评估,但由于此时正值美国及其盟国开始对波黑执行“联合行动”,所
以“联合星系统”又一次在没有进行作战适用性试验与评估条件下,被派住欧洲战区,
试验又一次被推迟。直到7至9月份,美空军和陆军才开始对其进行作战适用性试验,19
96年1至3月结合波黑“联合行动”又进行了适用性评估。
    E—8C“联合星系统”通过参加波黑“联合行动”证明,不管其在恶劣的天气,还是
复杂的地形情况下,都能很好地执行任务。其机组人员共飞行了95个作战架次,1000多
飞行小时,完成任务的有效率达到98%。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并没有完全满足适应
性评估要求。据美作战试验与评估处主任介绍:该机的发动机推力有限,很难达到正常
的11000米的作战高度,对于达到126O0米的最大高度相差甚远。在执行“联合行动中,
该机在加满燃料起飞时,所需跑道长度大约为3350米,而北约的标准跑道长度约2500米
,这些都会使它的使用受到限制。
    1996年10月,两架“联合星系统”的生产型飞机又被派往该地区支援,其中第一架
飞机来自于美空军第93空中控制联队,另一架则直接来自于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还未
来得交付部队),这两架飞机均被部署在德国。在北约部队驻扎在波黑地区期间(即11至
12月),这两架E—8C飞机共飞行了36个作战架次,飞行时间470多小时。到1996年12月,
来自厂家的那架E—8C飞机才正式交付美空军部队。
    1997年,E—8C“联合星系统”首次参加了在韩国进行的美韩联合军事演习。在演习
中,E—8C飞机为韩国和美军指挥官们提供支援,对部队的调动进行跟踪,提供指令与预
警,成为了地面部队的通信中继平台。
    采购装备计划
    关于E—8C “联合星系统”的采购装备计划,10年中曾经历过5次大的变化。最早在
研制“联合星系统”初期,美国军方提出的采购计划只有10架飞机;到1988年4月,美国
防采购委员会从原计划10架的采购数量增加到了22架,当时空军提出的采购数量更多,
达35架;1990年9月19日,美国防部联合物资采购监督委员会又从原计划的22架减少到2
0架“联合星系统”的生产型飞机;1996年9月25日,美国国防部负责国防采购与技术的副
部长签署了一项采购计划备忘录,同意“联合星系统”计划进入全速生产阶段,并批准
生产19梁生产型飞机,同年美空军宣布到2004年装备“联合星系统”生产型飞机将达到
19架,这两者是吻合的;到了1997年5月,美国防审查委员会决定,只能购买13架“联合
星系统”的生产型飞机。
    第一架E—8C型飞机是1994年3月开始飞行的,1996年6月11日便交付美空军第93空中
控制联队使用,现驻扎在美国罗宾斯空军基地。同年12月13日第二架E—8C型机也飞抵该
联队服役。到今年8月份为止,美国空军已装备E—8C“联合星系统”四架。如果没有新
的变化,估计到2004年美空军装备总数可达到13架。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4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