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ampaign (原野), 信区: Green
标  题: 谈高性能战术战斗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Dec 18 19:50:51 1999), 转信

发信人: afteryou (我和女巫有个约会), 信区: Aeronautics       
标  题: 谈高性能战术战斗机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Dec 18 17:53:46 1999)


        原贴:中正理工学院航空系版


  谈高性能战术战斗机(ATF,
  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s)

                                工学部航空系
                                      尹相隆、林朝鸿、洪健君
    ◎设计上的折冲
        飞机的设计只要依循同样的规格,其外型就会很类似;麦道
    的DC-10-10与洛克希德的L-1011完全独立研发,结果两机翼展类
    同到可以寸计。但YF-22、YF-23则较为不同,两设计组对空军的
    需求与期望有不同的阐释。事实上,空军根据多年的经验也晓得
    在提需求阶段有许多设计性能是无法确定的,尤其细节在发展历
    程才可能摸索订定;因此需求应分为“必要”与“期许”,例如
    “必要”的航程订为600 哩,但“期许”能达到700 哩;如此给
    设计者无论在速度、加速度、灵活性、酬载、雷达截面积等性能
    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这是因为许多分项需求往往是互相牵绊的
        例如为了超音速巡航,其架构应为一细长而符合面积定律的
    机身上加一个箭型翼,以现有的引擎就能达到超音速巡航速度;
    而尖削后掠的翼前缘亦有匿迹的效果;但是如此其灵活性大大降
    低,尤其在超音速时。设计者为达成长航程的目标,可以设计较
    大的外载油箱,F-16的外载油箱便赋予其可观的航程,在油箱抛
    除后又不失轻型战机的优点;但是外载是超音速巡航与匿迹最不
    利的因素;那么另一增加航程的方法,如SU-27 让飞机大型一点
    (其比F-15大20%),却又触及空军的痛处,战机愈大价估愈贵。
    对于匿迹而言,就是拿掉所有突出的副件,像B-2 、A-12无尾翅
    亦无尾翼,问题是此两种飞机无需敏捷的特性,且在次音速飞行
    ;而超音速飞机必须纤细而长,为了敏捷,也势必有一尾翅。所
    以两设计组虽有不同的眼光,但为克服这些互相冲突的需求,其
    外型自然相当神似,却有完全不同于他种战机的设计。事实上,
    两者有相同的酬载、航程与引擎,设计出来一般大小,实不足为
    奇。ATF 的大小与F-15C 略同,但是机体机翼融而为一体的设计
    ,使其可用空间增大,不但有军械舱还有比F-15C 多出60%的油
    料。

    ◎ATF 的引擎
        对于战机引擎而言最重的参数是推重比,1960年代为5:1 □
    1970年代,F-15的F100引擎为8:1 ;当 ATF订规格之初,当时工
    艺水准可达10:1。此意谓空军可以获得更轻更有效率的战机,或
    是以同样的空重却有较大的推力; ATF的引擎规格采行后者的概
    念。ATF 引擎在海平面打开后燃器的静推力为35,000磅,较现有
    最新的引擎F110与F100约多出20%的推力,而不开后燃器的海平

                          -01-

    面静推力  (军用推力)则多出33%□若与大多数F-15引擎比较,
    更多出57%之多。

    ◎气动力
        YF-22 与YF-23 虽与F-15差不多大小,却有较大的翼面积。
    这意谓其翼弦长较长,如此可得较低的厚度弦长比 (在超音速飞
    行时能有效降低阻力),但仍能维持 9-G 动作所需的厚度、强度
    与韧度。同样的理由,ATF 较以前的战机拥有更尖削而渐缩的主
    翼,如此升力集中在翼根,降低了结构的弯曲负载,并使靠外的
    翼面更硬。太高的渐缩翼并不理想,最佳的方式是沿著翼展方向
    升力呈椭圆分布,ATF 以大量的可用推力来补充这方面的缺失□
    与F-16、F-18类似□ ATF在翼前后缘配有自动的升力增益襟翼。
    翼后缘的襟翼分为两部份,靠外面的是所谓襟副翼 (flaperons)
    □可作襟翼亦可作副翼;在高 G时向上打的襟副翼可减轻较薄翼
    尖部的弯曲应变;而靠翼根的副翼则提供足够的翼面硬度。
        ATF 有够大且有力的操纵面。由正前方看,两种设计在鼻部
    两侧有一隆起的脊骨,一直延伸至主翼根,此种设计在高攻角时
    ,能溢出强烈的涡流,其中的高速流可稳定主翼上的气流,由于
    涡流系一低压区,相对产生额外的升力。涡流也会造成问题,其
    能产生不可预期的冲击流打到垂直尾翼,或裹在低压区内使飞机
    不稳定;不对称的涡流也可能导致突然的偏航力矩。所幸有两种
    方式可以解决此问题,一是借助计算流力深入探讨涡流更
    精炼,其整合引擎控制与燃油系统,成为其载具管理系统(VMS,
    vehicle  management system) 的一部份。电脑监控整架飞机,
    可有效的结合引擎的推力与气动力调整配平。例如 YF-22其 VMS
    调节不同油箱的燃油流量以平衡飞机使有最佳之巡航效益,其影
    响虽小但是却能增加不少的航程。

    ◎前翅(canard)的争议
        ATF 打破最近战机时尚的设计是不配置前翅。1980年代的新
    战机设计,如欧洲的EFA  、法国的疾风(rafale)、瑞典的JAS39
    钩喙兽(Gripen)、以色列的少狮(Lavi)几乎都是在前机身配置前
    翅。前翅的好处,其控制面推进的方向正与飞行员所想方向一致



                          -02-

    ,但是配置前翅意谓飞机不稳定,好比箭的羽毛放在前面;由
    于线控系统可解决此不稳定问题,前翅才能广泛的用于1980年代
    的战机设计。前翅的拥护者可以说出许多令人心动的理由,如主
    翼可因而较小较轻,尾部短而轻爽;前翅不会像尾翼一样经过的
    气流受到主翼的干扰,且在高攻角时仍能维持高效率。前翅的第
    一个问题是从横截面积图可以发现它导致前面曲线的突起,这当
    然不是服膺面积定律的设计者所乐见。无论前翅离主翼多远,其
    控制能力仍受其大小所限,这亦是说,如果有足够的大小与能量
    ,且不斤斤计较重量,尾翼一样可以达成如前翅的敏捷性。前翼
    的另一问题是会加深飞机的失速,线控系统虽能解,但也有限度
    。站在匿迹的立场,前翅又增加一个反对因素,有棱有角的前翼
    绝对会增加可观的雷达截面积。苛薄的反对者还举例,从来没有
    看过尾巴长在前面的鸟。

    ◎短场起降
        战机要短场起飞不难,只要有很大的预备推力;但是短场降
    落就困难多了,轮刹不利于湿滑或结冰的跑道,阻力伞则最怕侧
    风;本来最可望以向量喷嘴产生逆向流的方法,也因F-15B SMTD
    失败,最少ATF 已无缘使用;剩下的方法,就是采用大型的襟翼
    ,这亦是ATF 不采行前翅的另一原因,依普通前翅的大小,很难
    克服由前缘襟翼所产生很大的低头俯仰力矩。

    ◎匿迹
        虽然匿迹的设计不可能完全去除雷达波的反射,但是可使反
    射趋于微弱,与伪装的道理一样,使敌人无法由背景中将飞机检
    视出来。匿迹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消除飞机外型上可增强反射波的
    枝枝节节,第二步是将反射波集中在极少数的方向,如翼前后缘
    、尾翼,另外一些突出面板与开口亦遵此要领,在 ATF的设计上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此种突缘的管理。垂直尾翼会提供极强的雷达
    信号,使雷达在很远的距离便能识别飞机,为此 YF-22与 YF-23
    的设计,只要是平板面,便呈与垂直方向30度的角度,以减少敌
    人的侦侧机率。
        为了因应匿迹,ATF 的弹酬必须内储,弹舱在1950年代以后
    就未在战机中看到,这是外挂的武器使飞机更轻,而且武器管理
    有效,虽然去程阻力增加,但回程就没有阻力的问题。进气道的
    设计亦是匿迹遭遇的问题之一,传统的超音速进气道,其尖削的
    进气唇、悬挂的斜板与突起的旁通口,都是极佳的反匿迹配件;
    而B-2 在翼面上S 导管进气与F-117A怪异的网状进气道均不适用
    于超音速敏捷战机。



                          -03-

        匿迹当不单指雷达波,红外线亦是主要的对象。对战机产生
    威胁的是装在空对空追热飞弹,其红外线波段在3-5 微米,此自
    然的红外线频率来自引擎喷焰;而长波红外线(8-12 微米) 装置
    则主要探测飞机蒙皮因太阳光照射或空气摩擦所产生的热。许多
    装有红外线侦搜与追踪系统的飞机,均涵盖此两种波段。ATF 对
    红外线采取匿迹措施的是引擎,基本上 ATF使用后燃器的需要就
    较一般战机为低,2-D 喷嘴亦能压制喷焰使其耗散速度更快。在
    长波红外线的匿迹方面做到只限于加涂特殊漆料,尽量采用扁平
    平面,减少阳光的反射。

    ◎YF-22 的设计
        两种 ATF的设计如此神似是基于共同的需求规格,而其不同
    处则是因为洛克希德与诺斯罗普相异的设计风格与对规格有不同
    的理解。
        洛克希德的 YF-22外型看来如一体成型,其引擎、进气口、
    军械舱、起落架与大多数的油箱都集中在一30″×20″的盒型结
    构中;盒的前端是进气口;有三个军械舱,两个在各在进气道两
    侧,每舱可配有两枚短程空对空飞弹,另一较大的在中线, 边缘是否是为匿迹不得而知,但是可能在于易于涂上匿迹漆料,
    而座舱罩的外型与所在位置理无匿迹之效应。飞机本身位置很低
    ,而主要的电子舱都在座舱的两侧,修护人员无需用梯台就能维
    修。由前头看,YF-22 好像一个颠倒的 F-117,其外型设计引自
    F-117 先进的“钻石平面”技术,机身系由很多小平板组合而成
    ,能将雷达波导向远离发射机的方向,此技术的成功系借助Cray
    超级电脑模拟曲面的反射特性;YF-22 的钻石平面不似F-117 的
    尖锐,且上半面从机鼻、机身、主翼与尾部都是曲面,而在襟翼
    与机身的接合端及水平翼根都有类似 F-117的去角处理。进气道
    外型方正并非可变型状,唇部谨慎的倾斜一个角度以减低雷达截
    面积,其靠内的唇部较靠外的唇部位置为前,进气道系一双震波
    设计;超音速时,内唇产生斜震波,压缩空气并使气流速度在到
    达外唇时刚好为音速,而由外唇产生与流向呈九十度的正震波,
    则使气流降到次音速。一个设计良好的双震波进气道可恢复95%
    在震波压缩中损失的能量,而增强引擎的力量。
        YF-22 在进器唇顶部稍后配有溢流口,在低穿音速及低压设
   定时,由进气道将多馀的空气泄出;而在机身上部的辅助门则在



                          -04-

    低速与高压设定时,提供额外的空气。一个在内进气道唇部与机
    身之间的“细缝”,负责吸取机侧的边界层,而靠内的具有小洞
    的斜面用来吸取边界层;这些空气则经由在翼面有极细网状的出
    气口释出。洛克希德的机翼是梯型的,亦很像略为修剪的三角翼
    ,其前缘后掠达48度。厚度在翼根约3.5%-4%,前缘襟翼一直
    延伸至翼尖,后缘靠内为大型平板襟翼,靠外则为小型梯型襟副
    翼。YF-22 的垂直安定面比F-15大将近70%,其为非全动式,固
    定在一很大的传统方向舵上。垂直安定面大的原因是其位置较前
    ,刚好在气动力中心的稍后方,尾翼压力中心的距离)
    比翼展还短,这在现代战机是看不到的;根据传统的理念,过短
    的尾部臂长在超音速时会使尾翼暴露在主翼的乱流中,造成效率
    降低。不过,在设计上水平尾翼不是唯一的俯仰控制设施,可向
    上向下20度的向量喷嘴亦能由飞控电脑自动作俯仰控制,此亦是
    说其 50%,这意谓战机可绕其俯仰轴非常快速的旋转,并
    能精确的在指定角度停止。气动力控制可依气动面的大小与位置
    提供在设计空速时极佳的控制能力,但在低速时效果就不彰了;
    向量推进则不同,控制能力与引擎出力有关,低速一样出色。向
    量推进在超音速时尤其有效,由于此时主翼上压力型态的变化使
    气动中心后移,结果飞机鼻部较重,很难作俯仰动作,只有向量
    推进能有效发挥控制能力。
        向量推力在短场起飞上亦有贡献,现代战机的起飞速度之决
    定因素除了升力外,水平尾翼压下使机鼻拉起极为重要,这在向
    量推进就更容易,以喷嘴向上,便能轻易达成。YF-22 的两具引
    擎靠的很近,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单个引擎失效后,纵然正在作向
    量推进,亦不致有灾难发生;不过随后,向量推力会假定锁住而
    完全由气动力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运作。向量推力的争议起自俯
    仰动作不可能完全由其独力负责,因为引擎推力在转向后并无法
    像气动面转置后就不动;该推力必须藉有效之气动面控制使战机
    不致超出其飞行包线□假如能有效控制,则其包线不能太小,因
    向量推力使其改变包线的位置太快极可能造成危险□

                                   
                          -05-

    ◎YF-23 的设计
        以外表看,诺斯罗普的 YF-23似乎比洛克希德的设计较细而
    长;事实上,两者的总长并无太大差异,但上述的印象也没错;
    其主要负载机身结构由水平尾翼轴部到座舱约七尺,是比 YF-22
    长15%;由 YF-23 蜿蜒的侧视图,使人想起SR-71。其主体可分
    为三部:长而高的前机身与分置两侧有点距离的引擎舱;前机身
    包括座舱、鼻轮、空用电子与可容纳四枚标准AIM-120 的军械舱
    ;其生产型计划再将前机身拉长2.5 尺,以配置两个纵向排列的
    军械舱,前者较浅搭配两枚AIM-9 飞弹。前机身有很显著的脊骨
    设计,但是意外的没有诺斯罗普所发明的前缘翼根伸展面。
        YF-23 采用与B-2 一样的匿迹逻辑;整个外型由两个连续平
    面:上部与下部所组成,两者接缝平滑绝无皱摺或叠痕亦无完全
    扁平之处。YF-23 的引擎放在主翼面的上方,其生产型的引擎舱
    将会较小,这是因为原设计仍留有推力反转的空间,而此技术开
    发已冻结。进气道系二度曲面,向上且向内,以遮住压缩器避免
    面对雷达;进气道系与机翼整合成型,其前唇部与翼前缘组成一
    双震波系统;如此的好处之一,进气道与机身有段距离,自然不
    受其2为大,如同三角翼一样,其结构强,且翼内可安
    置结构油箱。其襟翼系统与 YF-22类似,前缘为单片襟翼,后缘
    分为两部,靠翼根的是襟翼,靠翼尖的是襟副翼;值得一提的是
    ,其将后缘襟翼当空气刹车使用,外襟副翼向上打,内襟翼向下
    打;如此可抵消俯仰并增加阻力;YF-23 没有其他的减速板,在
    落地后,向上打的外襟翼可作为地面扰流器之用。

    ◎V 型尾翼
        前面说过,YF-22 的垂直尾翼已经很大,YF-23 则更大,诺
    斯罗普的设计是将主要的俯仰与偏航都赋予与垂直方向呈50度的
    两片全动式尾翼,因此其面积要大,几乎与F-18的外主翼一样大
    。YF-23 不用向量推进,其喷嘴位置很前面,介于两直尾翅之间
    ,是为单扩张斜板型式(single expansion ramp) ;在喷嘴上方
    有一可动的链板,下半平面则是固定的曲面斜板;喷嘴平滑渐缩
    后,是一锯齿状的平板尾部;如B-2 一样,引擎的热气系由一耐
    热陶瓷贴成的槽道喷出,由下向上飞来的红外线飞弹很难有效侦
    知其热讯。
        V 型直尾翅有匿迹的好处很明显,但在气动上有什么优点,



                          -06-

    诺斯罗普并未说明,而且虽有许多飞机尝试,但是真正制成的只
    有两种且并非高性能的设计;( F-117 的V 型直尾翅不是单用来
    作稳控的,应另当别论) ;拥护者认为V 型直尾翅能减少重量与
    阻力,反对的人则坚称要达稳控的目的,其总面积必与传统的直
    尾翅加上水平尾翼的合面积相当;不过YF-23 V 型直尾翅的总面
    积只有YF-22 四片尾翼合面积的三分之二。
        V 型直尾翅有防止飞机滚转的用处,例如V 型直尾翅操纵飞
    机向左,其同时产生一个向右的滚转,刚好与其向左转的趋势相
    反。但是 YF-23如此大的V 型直尾翅位置与飞机的滚动轴有段距
    离,上面说的好处又不尽然了;所以其真正的目的可能是用来中
    和方向上的稳定,而且只需输入很小的偏航力。

    ◎材料
        两家承包公司都在发展重量轻、耐压、耐高温的材料,可能
    系一种现代战机已部份使用,且为最新欧洲战机的主结构的石墨
    /环氧基树脂(graphite-epoxy)。与高张力碳纤维合用,可使纤
    维砌合的更紧,且能提高复合材料的劲度与抗压强度。波音在热
    塑性22 的主翼亦采用此种技术。洛克希德也计划采用
    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matrix  composite)  ,其由  Textron
    Specialty Materials 发展,系在铝基材中加入连续性的碳矽纤
    维(SiC) ,可用在I型桁梁、纵桁与直尾翅的蒙皮。雷达波-吸
    收材料(RAM,Radar-absorbent material)如碳与亚铁盐的复合物
    可经由分子共鸣的现象而与 RAS (Radar-absorbent
    structure)用在蒙皮上的研究。这对 ATF很重要,因为:第一如
    前所述,在任务取向上要像B-2 一样有相当匿迹的外型是不可能
    的;第二,对一个设计作到9G的战机而言,增加一磅(如RAM) 的
    重量,需增加九磅多的结构强度与升力。第三,ATF 对RAM 有新
    的应力要求,因为超音速巡航飞行,蒙皮将持续维持高温。

                          -07-

    ◎次系统
        ATF 采用“精灵”弹射椅,其以电脑根据飞机的速度、高度
    、姿态而调整弹射力,例如在水平姿态时,弹射力会很温和,减
    低飞行员的受伤可 衣比较,其对下半身有更大的紧缩
    范围。一种名为 Combat Edge的系统目前正在测试,其能将氧泵
    至飞行员的肺部,使胸腔的压力增加,以减低脑部的贫血状态。
    好的抗 G衣可以增加飞行员对 G的耐力,但是不能使飞行员很快
    的由 G-LOC恢复过来;为了避免飞行oard  inert-gas

    generating  system) 机上钝气产生系统□它们系由引擎从空气
    中制出纯氧与氮气□  OBOGS负责消除机上的液态氧,而 OBIGGS
    则将制出的氮气泵入使用中的油箱,以减低 ATF撞击时爆炸的可
    能性,OBOGS 亦能使飞机减少易损度,因其免除液态氧容器起火
    的威胁。

    ◎易损度的降低
        易损度的降低亦是 ATF的重要课题,一般人的印象这似乎是
    地面装甲雄厚的攻击机如A-10、SU-25 的专利,但自从越战后,
    易损分析受到相当的重视;油箱置于中线的设计,使其一旦破裂
    ,燃油不致流入引擎舱;燃油与液压管路均分开摆置,并能在破
    裂时自动关闭;如果看了F-15在空中与 A-4相撞损失了一个机翼
    还能安全降落的照片,就不会认为战机是不堪一击的。而卓绝的
    性能亦是易损度降低的保障,ATF 在代表飞机性能的翼负载及推
    重比上分别较现代战机好约30%及50%。

    ◎速度
        YF-22 与 YF-23绝对不是世上最快的战机,事实上这由其进
    气道便能窥知一二,固定型进气道能在某设计速度发挥最佳效率
    ,但不似可变进气道可以涵盖较大的速度范围,由两  ATF 的进
    气道斜板看来,其最佳的巡航效益点应在1.5 到1.6 马赫。当然
    这并不代表它们不能飞得更快,F-16以简单的进气道设计在翼尖
    挂上两枚飞弹的状况下,还能达到2.1 马赫;ATF 洗链的外型与
    强力的推进系统,绝对可以飞得更快。
        最大马赫数的决定是经济上的考量而非科技上的问题,飞机
    飞得愈快,空气与蒙皮的摩擦力会使机身与引擎愈热,此种气动
    热度随空速呈几何性增加;在马赫数为1.5 时,蒙皮上由气动产
    生的热约华氏100-150   度,但在巡航高度大气的温度约在华氏
    -70度,两相折合与夏天的温度差不多;若马赫数增到2.5  时,
    温度总合约华氏 230度,常用的环氧树基脂与铝合金还能使用,
    但是马赫数到了 2.5,飞机结构不用昂贵的耐高温材料,即使达
    到高速亦不能飞行太久。
        先不论如此的高速在战术有无意义,其附加的阻力会使其无
    剩馀马力作转弯及加速;例如F-15可以达到2.5 马赫,但是只能
    携带四枚麻雀飞弹与有限的燃油;这就是ATF 称道之处,其最大
    马赫数可能在2.2 -2.3之间,虽不如 F-15与2.35马赫的 SU-27
    ,但是由于有军械舱,其能携带所有的弹酬达到极速,则是别的
    战机所不能及的。

                         -08-

    ◎灵活性(maneuverability)
        战机的灵活性事实上受制于飞行员生理上的限制□ATF 大概
    不会拉超过9-G,这是F-16订下的标竿;在次音速范围,ATF  的
    优点在于可以同时执行高 G、爬升与加速,丝毫不予以敌喘息的
    机会。ATF 的飞行包线图涵盖0.9-2.0马赫□现代的战机要超过
    一马赫便需打开后燃器,其额定剩馀马力在0.9 马赫以上便开始
    锐减,相形之下,ATF在1.5马赫时仍有50%的备用马力。ATF 的
    设计目标可能是以1.8 马赫速度持续一个6-G 的转弯,如此能轻
    易摆脱对头攻击的敌机或飞弹。在1980年代中期,战机设计者与
    作业研究者都在速”(fast)  。如果一架战机能在0.9
    马赫维持 9-G的转弯,或是拉了 6-G还有剩馀马力作爬升或加速
    ,便称其为灵活;而敏捷则定义为由一稳态机动到另一稳态的能
    力,另外诺斯罗普则定义为迅速改变方向与速度向量大小的能力
    。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可控性虽然仍有点含糊,但是比较容易定义。线控飞控系统
    被描述为“放任”(carefree or departure free),因为电脑计
    算的限制器不会让飞行员飞离安全飞行包线;有些限制器会将限
    制订的严苛一点,例如一架飞机的控制品质在攻角25度以上就会


                          -09-

    不安全,如此限制器不但防止动作超过此限制,还会增加接近此
    范围的限制,因为由15度攻角快速拉起很容易就超过25度的限制
    ;限制器也能用在偏航与滚转上。而可控性即意谓“放任”的包
    线很大,使飞行员可以在越大越好的包线各轴上控制飞机。如此
    看来最佳的敏捷、可控性飞机是纯特技飞机,能在几秒间作 180
    度的回转,还能在几乎空速为零的状态下,在三个轴上作有效控
    制。
        上述的特质在1970年代后期之前,受重视的程度仍然有限,
    因为当时战机的主要武器是机炮与追热飞弹,必须在敌机的尾部
    区域发射,战术也以此为导向,采取各种动作,使能由对头位置
    转成为尾追态势。然而新式的红外线导引空对空飞弹如AIM-9L响
    尾蛇飞弹,已有全向攻击能力,致命攻击范围由敌人尾部的锥型
    区域转而为我机鼻尖向前的锥型区域,如何快速、预期准确的将
    鼻部指向所有方向成为关键性能。
        洛克希德非常明显的重视可控性,其YF-22 总长较YF-23 短
    ,在俯仰有较小的惯性,另者向量推进亦有相当贡献,因此尤其
    在低速其俯仰有极高的机动率。洛克西德相信它的设计比其对手
    有更大的放任限制,研究报告显示由于V 型尾翼受主翼流的干扰
    而导致不良的俯仰稳定,因此其攻角限制为28度;但是一般战机
    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限制,因为传统的垂直尾翼在高攻角时还有
    偏航的不稳定问题,这在 YF-22由于有大面积的V 型尾翼,仍能
    有效的作偏航控制。当然这也不是没有代价的,特大的尾翼带来
    额外的重量与阻力。
        YF-23 比 YF-22有较细且较符合面积定律的机体,两项都是
    波阻的重要因素;另外其尾部外型洗链,渐缩至尖锐的后缘,影
    响所及的船尾阻力曾经困扰著如F-111及Tornado  等战机,有此
    飞行区域此种阻力可以大到总阻力的40%。YF-23 显然能较快的
    加速到一马赫,且有更快的巡航速度;这点颇为重要,GE估计
    过,F120引擎可以使 YF-22飞到1.58马赫,但是用在YF-23 就能
    飞到1.8 。诺斯罗普重视速度可能是与F-16竞争失败的痛苦教训
    有关,当时主因之一是其穿音速阻力过大。YF-23 的匿迹设计亦
    较 YF- 22 为佳,其头向面的转角较小,进气道亦较隐藏;其边
    角也排列向少数几个方向。速度加匿迹与敏捷熟重?如果速度快
    又匿迹,你可以在敌人未发现前先发制人,如此需要敏捷的近战
    机会就少了。

    ( 本文取材自 Bill Sweetman,“YF-22 and YF-23,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s:Stealth,Speed and Agility for Air
       Superiority,“Motorbooks,USA,1991 )。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0.39.3.50]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hampaign.bbs@smth.o]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2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