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andongren (圣诞老人),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下一代歼击机(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r 28 11:12:54 2004), 站内信件
——自行研制的道路
·叶 娄·
中国大规模的航空工业,创立于朝鲜战争期间的1951年。四十多年来,中
国大陆的飞机制造业经历了从修理、仿制、测绘到自行研制几个发展阶段。形成了
门类齐全、成龙配套的完整体系,先后研制和生产过的飞机已有10个类别。据笔
者初步估计,光歼击机这一类别中,研制和生产过的型号就已接近二十种。其中有
成功的,有失败的,也有半途而废的。由于使用条件艰苦,设计要求高,很多高新
技术都首先应用在歼击机上,歼击机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航空
工业乃至整个重工业的水平。
本节所介绍的都是中国航空部门曾经研制、却没有装备部队的部分机种,由此
可反映出中国航空科技的曲折发展道路。同时也可看出,中国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歼
击机,正是在以往研制工作的延续。除本节所述的研制项目之外,也有报道显示,
中国曾对变后掠机翼和隐身、反隐身等技术作过研究。
⒈ 艰难的起飞
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中国自行研制飞机始于航空工业创立初期的1956年
,而且还是喷气式。当时,国内的第一个飞机设计所——沈阳飞机设计室刚刚组建
,由留学归来的徐舜寿、黄志千和叶正大领导着一大批没有设计经验的大专院校毕
业生,开始了自行设计的道路。当时,这批设计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徐舜
寿提出要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要搞唯米格论”的思想,根据当时空军的实际需
要,设计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该机被定名为“歼教—1”型飞机。这一飞机又
称“红专503”,设计室也希望通过新机的研制,锻炼培养设计队伍(大概是特
别突出了要“又红又专”)。他们大胆采取两侧进气的方式,而没有沿袭米格飞机
传统的机头进气布局(见附图)。经过日夜兼程的努力,歼教—1于58年试制成
功并完成试飞。当飞机将要试飞的时候,整个沈阳飞机制造厂就象过盛大节日一样
,敲锣打鼓,列队欢送飞机到试飞站。试飞结果表明,飞机的设计和制造相当成功
,性能优于当时日本、捷克的同类飞机,而试制周期则缩短了两年左右。虽然后来
空军因飞行体制变动,没有将歼教—1列入序列而继续研制、投入生产,但航空工
业的士气则大振。
中国首次自行研制的飞机就在技术和制造上获得了胜利,多年来一直为人所称
道。很多年轻的“红专”设计人员经过歼教1的研制后,成为研制初教—6、强—
5、歼—8等系列的骨干。两侧进气的布局也为后继的很多飞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和数据。
⒉ “大跃进”的“东风”吹遍祖国大地。
航空工业有了“一五”期间成功的经验,在国内大气候和行业内的小气候烘托
之下,出现了一味追求多快,夸大主观作用,不顾实际可能的风气。58年,国内
开始试制歼-6和直-5,从性能和难度上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又以高指标同时上
马了几个型号。在“超英赶美”的口号下,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提出了赶超世
界先进水平的设计规划。当时世界各国的飞机刚刚突破“音障”(即刚刚使飞机能
够超音速飞行),纷纷向更高、更快进军。中国也不甘示弱。
1958年,沈阳飞机公司推出“东风107”超音速全天候歼击机,最大速
度是音速的1.8倍(即最大马赫数M为1.8),最大水平飞行高度(升限)定
为2万米,装两台发动机。一个军事工程学院也同时设计了“东风113”高空高
速歼击机,指标定为最大速2.5倍音速,升限2.5万米,称之为“双二五”飞
机,该机以美国最新式的F-104、F-105战斗机和B-58超音速轰炸机
为假想目标,要求在与上述两种战斗机作战时,占有性能优势,用以截击轰炸机目
标。“东风113”采用单座、后掠翼、两侧进气,装有一台专门研制的涡喷发动
机和一台辅助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成品、武器和发动机都是全新研制。本来
“东风107”的设计指标已经是相当高了,但在当时的年代里,谁提的指标高,
谁就更容易上马。高指标的“东风107”首先让位给更高指标的“东风113”
。研制进入一定阶段以后,人们随即发现,高速飞行时飞机与气流摩擦产生大量的
热,“热障”问题在当时实在是无法解决,超出了当时国内的理论、试验和制造上
的基础。这两种飞机后来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运。
其实,“东风”吹到半路就停了下来,除了本身底气不足外,另外一个原因就
是国防工业部终于缓过神来,意识到航空工业战线过长,“东风”吹得太多(您看
“东风”系列1字号的编号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他们终于认识到军工产品的质量
开不得半点玩笑。据《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介绍,从58年到60年,歼-6、
直-5这两个机种没有交付一架合格的飞机和一台合格的发动机,歼-6飞机出现
“生产一年,返修三年”的局面。61年,根据周恩来、贺龙等的指示,罗瑞卿主
持了航空工业的调整工作,一口气砍下了十多个新机种的研制,要求保证歼-6、
直-5飞机的质量过关。在新机研制方面,提出了尊重科学,循序渐进的方针。中
国人时常在正经的词句里加一些大实话,当时的大实话有:“摸着石头过河”(也
许这不是邓小平的专利),“先写正楷,后写草书”……。.针对航空工业自身的
科研准备不够这一缺点,国家于1961年组建了航空研究院,开展航空方面的应
用研究。针对设计队伍的经验和技术准备不足的特点,设计所组织设计人员开始对
米格-21飞机进行“技术摸透”。在仿制的基础上,掌握该机的设计思想和主要
技术问题。
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三年技术摸透之后,沈阳飞机公司开始了歼-8飞机的
设计。强-5、歼-7的各种改进改型、以及各种自行设计的歼击机也相继出现。
⒊ 轻型歼击机,空中“李向阳”?
在中苏、中美之间的对抗异常紧张的年代,人民战争思想曾经是中国军队的基
础战略。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术也曾经是克敌致胜、以弱胜强的法宝,扬名海内外
,“远销”越南、南非等地,只是在台湾的国民党始终不愿意承认这种战术有何历
史意义。
在当时的大陆,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已是家喻户晓。这地道、地雷都带个
“地”字,似乎与空军无关。何不让“李向阳”骑着银白色的白马,拿着匣子枪到
空中打一番游击?
您别说,让您给猜中了!
1969年,中国空军在分析研究国际上一些局部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研
制一种短距起落、机动性好、中低空性能突出、使用维护简单的超音速轻型歼击机
。飞机被命名为歼-12,由南昌飞机厂设计制造。设计工作由厂设计所副所长陆
孝彭主持。(陆孝彭曾于58年在沈阳参与强-5飞机的总体设计,后转到南昌主
持强-5的设计工作,历经飞机濒临夭折的命运和多种困难,终于将强-5研制成
功。)
歼-12是中国脱开米格飞机系列的格局,完全自行设计的新式飞机。飞机为
单座,从机头进气,装一台涡喷-6乙发动机。飞机采用后掠翼,安装在机身下部
,为增强起飞、着陆性能,机翼的前缘和后缘都装有可活动的翼面(双缝襟翼和前
缘缝翼),在飞机起降时打开,以增强机翼的升力;在机身两侧装有辅助进气门,
防止起飞时尘土吸入进气道。机上装有两门航炮。
歼-12飞机于1969年7月开始方案设计,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
总体论证、主要风洞试验、图纸设计、强度试验和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并制成三架飞
机。首架飞机于1970年12月试飞。由于飞机超重,发动机性能不尽理想,试
飞中的最大速度等飞行性能没能达到原先设计的指标。1973年,叶剑英、李先
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在北京观看了歼-12飞机的飞行表演,作出继续改进的指
示,并同意按已经达到的战术技术性能投入成批生产。但是南昌飞机厂自己对原型
机性能仍不太满意,决定将飞机改得更好以后再投产。于是他们作出十项重大改进
,随后重新发图制造。改进后的歼-12飞机性能有所提高,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
飞机。
歼-12飞机的突出特点是“轻、短、灵”。说到它的“轻”,飞机的正常起
飞重量只有4.5吨(歼-7约为7吨,美F-16轻型战斗机也在10吨级),它
的几何尺寸和最大截面积也是同类飞机中最小的;“短”,它的起飞着陆滑跑距离
均在500米以内,是国内现役飞机中最短的,可以在很多简易机场上起降,使它
可以在很多地方突然出现;“灵”,飞机的爬升、盘旋性能,操纵性,跟随性均优
于歼-6飞机。这些飞行性能都显示出了歼-12突出游击作战的设计思想。但由
于该机发动机推力不足,并且火力较弱,就像是游击队员身体不如“李向阳”壮实
,拿着的鸟枪不如“李向阳”的匣子枪,看样子只能是空中“小兵张嘎”。因此空
军后来认为歼-12飞机的性能不够理想。
1978年,由于空军装备系列调整,军委决定不将歼-12列入装备体制。
这一型号因而不久后停止了研制,一共制造了六架飞机。
其实,歼-12的设计思想并非中国独有。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倒是在欧洲生
根开花。地处两大军事阵营之间的瑞典,为了维持自己的中立地位,花了大力气加
强国防,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行研制军用飞机的国家。瑞典的国土防空战略,
很大程度上着眼于在遭受敌方攻击(特别是核攻击)时,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或防
御。瑞典空军非常讲究飞机出现的突然性和灵活性,要求飞机尽量减少对机场的依
赖。因此,瑞典战斗机和攻击机的重量虽然都超过十吨,但短距离起飞、着陆的性
能却是特别突出,并且维护简单。一旦发生战争,全国的高速公路体系就可以提供
很多现成的军用机场,遍布在全国的山洞、隐蔽壕中的飞机可以随时出击,利用高
速公路作为跑道起降。到那时,没准什么时候,就可以从瑞典的地面上冒出一架作
战飞机,又没准什么时候它又可以突然消失。除非入侵者将高速公路全部摧毁,否
则将防不胜防。
⒋ 歼-9高空高速截击机,“鸭”的尝试
歼-9截击机大概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承担的第一个设计任务,由于该所是
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分出转移到成都组建而成,估计沈阳所也在其中作了许多工
作(成都所组建后,沈阳集中力量研制歼-8)。
歼-9飞机原定设计要求是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防空截击机,主要作战对象是
当时“苏修”、“美帝”的超音速远程轰炸机,诸如苏联的“逆火”和美国的B-
1。该机的技术论证可能是与歼-8飞机同一时期开始,也就是说,这一项目可能
开始于六十年代。经过论证,确定将单座、单台发动机方案定为歼-9,采用新上
马自行研制的一种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多年来,在机翼平面形状方面,中国航
空科研机构对多种空气动力学布局进行了比较论证,分析了正常三角翼(类似歼-
7那样的布局)、无尾三角翼(类似法国幻影-2000)、边条翼(类似美国F
-16)以及鸭式布局(类似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等方案的特性,最后由成都
飞机所为歼-9选定了鸭式布局。这一方案与传统的米格飞机相比,已经没有多少
相似之处。
由附图所示,歼-9飞机的设计方案采用大面积三角翼,置于机身后半部,而
将常规飞机布局中的水平尾翼取消,换之以安装在机身前部、进气道上方的一对小
三角翼(称为“鸭翼”)。这种飞机的外形犹如蹒跚学步的小鸭子,两只小翅膀在
上身挥动,大概“鸭式布局”就是由此得名。歼-9飞机的设计者希望通过这一方
案,达到高空高速的设计要求。特别是希望通过大面积的机翼和强力的发动机,满
足对飞机的升限要求,同时使飞机的具有较强的机动性。这一飞机的发动机进气则
靠机身两侧的矩形进气道,使得前机身可以安装新研制的远距雷达。
由于成都飞机公司同时还承担了歼-7III的研制任务,并且由于国民经济
的调整,歼-9飞机的研制工作已中途停止,但研制歼-9飞机的日日夜夜为后来
中国新型歼击机的研制提供了经验。也许正因为有这一型号的研制经验,正因为成
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国内航空界一直替“鸭子”说好话,歼-9成为成都争取新机
项目的重要依据。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也对“鸭子”进行过深入研究,于八十年代
试制出“狮”(Lavi)式轻型战斗机,共同的兴趣可能成为合作的基础。
注:本文材料均取自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5.21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