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眼镜蛇), 信区: Green
标  题: B-2和图-160比较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May 25 13:59:53 1999), 转信

B-2和图-160比较



B一2先进技术轰炸机

   从一开头我们就强调B-2是在新技术的前沿,因而存在许多和B-2有关的重
大技术风险。美国空军参谋长拉里·韦尔奇上于1988年初告诉英国《防务》杂志
说:“我们找出了大约12个风险区,并且坚持在进行全尺寸发展前必须消除每
一个风险区。自从我们结束了减小风险工作以来,我们确实再没有过任何意外
的事。自从那时以来,研制工作进展相当顺利。”
   在1983年,从早期先进技术轰炸机研制工作中获得的结果比预期的要好,从
而给美国空军以信心,坚定不移地不再进一步采购B-1B而代之以研制这种新飞
机。
    布局

在1983年巴黎航展期间,诺斯罗普公司的总设计师李·贝让给我看了一些他的未
来喷气式战斗机方案的草图,这是一些5年后仍属保密(我也未曾报道)的方案
。当我问他是否能得到他的草图复制件时,他笑了,但拒绝了。“若公共关系
部知道你已看了这些草图,他们午饭都将吃不成了!但我想你会发现这个是很
有意思的。”他从他的公文皮包中拿给我一份他最近写的诺斯罗普“飞翼”飞
机的文章复制件。

我感到迷惑不解。李·贝让是知道我对40年代和50年代初的航空史是不感兴趣
的。为什么他会认为我会发现这篇文章是很有意思的呢?几个星期以后才弄清
楚--关于贝让花掉他宝贵的时间来擦掉飞翼历史上的灰尘的唯一可能想得出
的原因,必然是当时高度保密的诺斯罗普公司的先进技术轰炸机正在使用相同
的布局。

在开始计划时,这种诺斯罗普飞机被设计得大致和苏联图-26“逆火”轰炸机相
匹敌。规定在远达9250公里(和苏联飞机航程相等的距离)的航程上,以M0.8的
速度巡航时先进技术轰炸机的起飞重量为127000千克,携带的有效载荷为45000
千克。80年代初,该设计曾几度按比例放大,直到它的总航程和有效载荷达到
B-1B的数量级。
1984年初,据报道,B-2的起飞重量大约为181400千克,携带的最大内部武器载
重量为18100千克。

B-2的工作是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皮科里韦拉的一个前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装配
厂进行的,这里可能是美国国内最大国防工业秘密场地。始终采取严密的保安措
施。1987年5月的一份《洛杉矾时报》在一篇有关就职的文章中报道说,那里雇
佣的12000名人员中没有一名准备与人会晤或被人知道他的名字。一位官员说:
“保密性如此之好要归功于参与这项计划的人们。”

制造

到1986年,一个全尺寸的工程样机己在皮科里韦拉制造好。在1986年作了最后一
次大改后,这个样机允许飞机的基本设计被确定下来,还在该计划的早期就已决
定用生产型飞机的工装来制造原型机。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使从原型机到生产型
飞机的过渡更容易,还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原因是,使用生产型飞机的工装将允许
工程师们在装配飞机的结构和蒙皮时能保持精密的公差。

在1988年5月举行的一次诺斯罗普公司股东会上,公司董事长托马斯·琼斯介绍
了怎样才能把这种工装“调到”使精度在千分之一英寸(0.0254毫米)之内。最
终产品是允许不管多么复杂的每个B-2大结构装配件都能如设计的那样准确地配
合。但琼斯未曾告诉股东会,采用这些精确公差的原因和飞机的隐身特性有关。
小的缝隙所产生的电气不连续性能使电磁能量散射。在B-1B上,蒙皮上的小缝
隙用导电胶带来封闭,但是对于可见性更低的B-2来说也许要采用更完美的设计
来解决。

韦尔奇上将在1987年1月说:“先进技术轰炸机正在令人满意地前进。”尽管它
迄今还没有试飞。但他补充说:“我们已进行了数千小时的风洞试验。”他解释
说,其气动设计是如此有效以致于这种新飞机即使不是隐身的,它也将是一种吸
引人的飞机。

1987年11月19日,美国空军授予诺斯罗普公司一项B-2的20亿美元的生产合同
这是一项在1988年1月26日前没有批准发布的动议。在1988年1月26日那天,空
军承认了生产经费将会拨给诺斯罗普公司和主要转包商--波音、凌·坦姆柯
·沃特和通用电气公司,但是发言人杰伊·德弗兰克上尉没有说明这些公司的
任务,没有给出这些钱所购买的轰炸机数量,甚至没有说明这些合同是否是不可
撤销的固定价格合同和是否已签订了其它类型的合同。空军也没有对首次试飞
已推迟的报道进行评论。


新方法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B-2飞机的出厂和首次飞行日期都一直保密。曾经普遍的预
计这些日子将在1987年末。但是这些日子来到了又过去了。直到1987年8月,
B-2的第一副机翼才由洛克希德C-5“银河”运输机运到诺斯罗普公司在加利福
尼亚州帕姆代尔航空港的新总装厂房。

美国空军预见到了推迟的可能性,因此没有因延期到1988年初而感到烦恼。当时
美国空军航空系统分部负责人托马斯·麦克马伦上将曾经在一年前解释过,说该
新轰炸机已经“遇到了挑战,而且还将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但它们是简单的工程
问题。这并不是说没有风险,肯定会有进度方面的风险和一些技术风险”。

似乎一个困难的领域在进气口。到1988年4月原型机还未收到它的发动机。据报
道,动力装置的安装并不是急迫的。《航空周刊》则暗示说:“可能要对进气口
和动力装置的安装结构进行设计修改。”,并可能在第4架全尺寸飞机上实施。

一些困难和大量使用复合材料有关,因为工程技术人员还处在从用常规工装和金
属制品的生产转变到这种材料的学习和适应过程中。《航空周刊》1988年初报道
说:“由于这些原因,有时候在复合材料中钻孔时出来的是椭圆形。”尽管使用
了生产型的工艺装备,但是原型机上部件的安装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手工安装。

为安全而要求高度独立的一个副作用是其设备必须协同工作的转包商之间不能彼
此联系。只有在交付后发生了不匹配的问题后,才不得不去做既费时又很花钱的
修改和重新设计等工作。在许多情况下,技术图纸得不到批准而必须重画。

还曾报道过飞机的风挡(承力结构的一部分)有问题,复合材料的前缘出现裂缝
。B-2是第一种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蜂窝结构的大型飞机,所以在设计员们和装
配员们学习如何制造这种新材料的部件时出现这样的问题总是可能的。



透露

1988年4月20日,美国空军发表了一张艺术家绘制的B-2印象图,并进一步地证
实了原型机将于秋季试飞。这个军种说:“先进技术轰炸机B-2的首次飞行现在
安排在今年秋季。”这种轰炸机将从在帕姆代尔的空军第42厂的总装厂那里起飞
,然后在爱德华空军基地处的空军试飞中心着陆,在那里进行飞行试验。它说:
“B-2的最初飞行将强调飞翼设计返回军用航空。”然而,没有给出首次飞行的
日期,而且该军种拒绝给出该机的尺寸、空勤人员数量、武器载重量、性能或成
本等进一步的细节。

除了总体形状外,只提供它的很少一点点结构细节的印象图,而且并不完全正确;
美国空军承认有几个细节或未画出或被修改。这种科学幻想式的外形引起了一些
疑,但是在和《防务》杂志的一次会晤中美国空军参谋长韦尔奇上将却坚持说该
图总的来说是准确的。“由于保密的原因,有一些细节画得很含糊。你会注意到
图上没有画出发动机喷口。”

根据美国空军的说法,这种新轰炸机的外形很快就将解密,这是因为原型机将很
快外出工作而且人们将看到它。”曾期待在1988年9月出厂,从而会在10月或11月
作首次飞行,但是这些日期没有实现。11月12日,等待已久的出厂终于盼到了。
只允许观众从正面看到这种新型轰炸机,但是在出厂典礼时,上空飞过的一架轻
型飞机向《航空周刊》提供了一张未经批准的暴露隐匿的后部情况的照片。

在以后的8个月中,B-2成了世界上最著名和受到批评的“机库皇后”。由于技术
问题使首次飞行延迟至1989年7月17日。



苏联的隐身飞机

1986年5月,《国际防务评论》引用美国空军航空系统分部司令员的话说,美国
在隐身技术方面比苏联“领先10~15年”,而且“我们还将比他们领先更多”。

领先地位似乎将保持下去。在1988年航空航天教育基金会会议期间,美国空军负
责采购的助理部长约翰·韦尔奇被问及美国在隐身技术方面是否比苏联处于领先
地位,以及若是的话,那未这种领先地位是否可保持下去。他回答道:“回答应
该是--是的,而且秘而不宣”。在他的幽默的回答之后,紧接着他声明说,美
国确实处于支配性的领先地位,若给予适当的开发并加强保密,“它可以成为一
个长期领先的技术领域。”

1985年,美国海军预计苏联采用隐身技术的飞机和导弹将于80年代未进入服役。
对付这些飞机的必要性,已成为决定在格鲁门“雄猫”F-14D型战斗机上加装红
外搜索和跟踪系统的推动力。

1986年比尔·斯威特曼对“苏联隐身技术的第一种应用将是一种海军巡航导弹”
的预测似乎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据认为,一些低可探测性技术已被用于
SS-N-24巡航导弹上。这种长约12米、直径1.25米、翼展为5.94米的巡航导弹
正在以潜艇发射和陆基发射的形式部署。一张美国国防部的图片表明,这种武器
以没有弹翼的形式升高到水面上来,然后展开其大后掠角的弹翼和尾翼,并将其
火箭发动机点火。

使用隐身技术的早期候选者很可能是一种首次以“Ram-M”编号报道的新型苏联
侦察机。关于这种双尾高空侦察机知道的极少。

据知苏联至少正在研制两种型别的新型战斗机,认为这些战斗机是在一定程度上
使用隐身技术的候选飞机将是合乎逻辑的。

图波列夫的图-160“海盗旗”几乎没有采用隐身技术,但是对于新的图波列夫
的设计也几乎不知道什么。第一次被说成是图一144“战马”超音速客机的轰炸
机型,但现在看起来,似乎更像一种放弃了的超音速运输机发展出来的超音速
巡航轰炸机,它设计得能长时间以超音速飞行。像图-26那样,它很可能携带
新型AS-X-19超音速巡航导弹。



图一160战略轰炸机

  70年代末期,美国通过情报机构发现,苏联正在制造一种大型的变后掠战略轰
炸机。该机的研究工作可能是在70年代初图-26“逆火”轰炸机首飞后不久开始
的。图-26飞机在1970年到1975年间的飞行试验可能增强了苏联空军的信心,
他们认为,在80年代未和90年代初,有人驾驶的突防轰炸机仍然是一个可行的战
略选择。

  全尺寸研制可能是在1977年左右开始的。第一架原型机于1981年试飞。研制工
作曾被延迟。到1988年中期,该机已进行了7年的飞行试验。一些观察家猜测可
能是由于航空电子系统的问题,但这种看法需要保留。苏联新型轰炸机的研制周
期都很长,这可能反映了这些飞机比早期型号要复杂得多,而不是特殊的研制问
题。

  美国情报机构预计苏联新型轰炸机在1986年开始服役,但实际上,直到1988年
,才在苏联中南部的多伦空军基地形成第一个团。1988年8月2日,在美国国防部
长弗兰克·卡卢奇访问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空军基地时,给他展示了一个样机,
另有2架在他头顶飞过。苏联空军第一副司令鲍里斯·科罗尔科夫上将当时解释
说,这种轰炸机只是最近才开始服役的。卡卢奇参观的样机尾部标有“12”的数
字。因此可以推断,到那时至少已生产了12架,而且还在继续生产。

“海盗旗”在喀山飞机制造厂生产。大规模生产预计要在90年代初才能开始。美
国情报机构预计生产批量约为100架,但预计生产高峰年每年年产量为30架左右
,对于这样的中等批量来说好象高了点儿。当B-1轰炸机的小批量生产结束时,
罗克韦尔公司的管理者可以解雇职员,但苏联的计划体制不可能找到类似可接受
的作法。

苏联的新型轰炸机比B-1B约大20%。速度比B-1B快,航程也远。飞机上有4名
乘员,坐位上都安装有弹射座椅。像B-1一样,驾驶员也使用战斗机型驾驶杆代
替了通常用于重型轰炸机和运输机的传统的驾驶盘。

“海盗旗”装有机头雷达天线罩,用来作地形跟随飞行。在雷达罩后面是安装在
机头下部的光-电传感器整流罩,据推测,可能是低空导航系统,使飞机可以不
开雷达而在低空隐蔽飞行。

此种飞机携带有大功率电子战设备,它们中的大部分都装在3~4.5米长的电子设
备舱内,该舱正好位于攻击和防御系统操作员的坐位后面,通过连接座舱和位于
前武器舱正前方的机身腹部乘员人口的狭窄通道到达系统操作员的坐位。

该飞机2个武器舱总共可携带16300千克的武器,它可以包括自由落体炸弹和
AS-15“撑竿”巡航导弹。后者是亚音速的,1984年在图波列夫的“TU-95H
(熊)”轰炸机上开始使用。在以往的轰炸机上,AS-15被挂在外面,而在“
海盗旗”上的巡航导弹则挂在旋转发射架上。旋转发射架占据了每个武器舱三
分之二的长度。类似于美国轰炸机上使用的旋转发射架,它可携带6枚AS-15导
弹或12枚较小的导弹,这种小导弹类似于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波音AGM-69近
程攻击导弹。从较长远的观点来看,“海盗旗”将装备新的AS-X-19超音速巡
航导弹。

至于图-160实际隐身效果如何,东西方都高度保密。理论上,“海盗旗”的隐
身能力至少与B-1A相同,因为B-1A的隐身性能在图-160开始设计之前就已公
布。“海盗旗”比以前的苏联轰炸机更“干净”,但缺乏B-1所具有的光滑和修
整的外形。似乎没有用于外挂武器挂架的承载装置。将所有武器都放在机身内部
是减缩飞机雷达载面积的一个措施。

机翼的后掠角是手动操纵的,可以在20°~65°之间变化。机翼前掠时的雷达截
面积将比高速飞行(机翼后掠)时要大。当机翼移动到最前端的位置时,中间部
位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区,将产生一个大约0.9米长和0.9米高的低矮的“围墙”,
它与机翼呈直角,并能聚集和反射雷达波。然而,这并不能证明会给作战使用带
来问题,这种情况也仅仅在起飞和着陆时才出现。

4台大型涡扇发动机的进气道部被机翼所遮挡,因此下视雷达难以发现它。发动
机进气道具有与可调斜板结合为一体的隔板,使飞机可以以大于马赫数2的速度
飞行。在B-1重新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节约经费,类似的可调斜板从B-1上去
掉了。“海盗旗”的进气道好象并没有B-1B上使用的减缩雷达截面积的导流板
。按照戈登·福内尔少将(美国空军参谋,他曾陪同卡卢奇一起参观过“海盗旗
”)的说法,这种进气道与美国XB-70轰炸机上的进气道相似。

“海盗旗”比B-1大,好象并没有采用多少隐身技术,其雷达截面积估计值为
15.2米左右,约为B-52的六分之一,但要记注的是,这仅仅是这种大型轰炸机
最初的一些情况。就象B-1A演变成B-1B一样,如果这种飞机进一步提高其隐
身能力,其雷达截面积可能会减缩到2平方米左右,一种比较隐身的“海盗旗”
飞机出现可能只是个时间问题。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