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图-160战略轰炸机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Oct 21 20:28:16 1999), 转信

图-160战略轰炸机
    1979年,西方首次披露苏联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变后掠翼轰炸机,美国国防部的消息
说,苏联称这种新型轰炸机为图--160。1981年,美国有关杂志又首次刊载了苏联拉明斯
科耶试飞中心公停机坪上的新型轰炸机的照片,西方因而暂定其代号为“拉明 P”。19
82年,北约为苏联新型轰炸机取名为“海盗旗”。1988年8月2日,苏联向来访的美国国
防部长卡卢奇首次展示“海盗旗”战略轰炸机。
    1988年8月初,美国国防部卡卢奇访苏时,苏联异乎寻常地安排卡卢奇前住莫斯科以
西64公里处的库宾卡空军基地,观看了苏联多年守口如瓶的“海盗旗”(Blackjack)战略
轰炸机,并让他及其高级军事助手空军少将福内尔参观了飞机的座舱,同时还安排两架
“海盗旗”作了一次低空通场飞行。苏联这一行动正式向西方证实“海盗旗”战略轰炸
机的存在。
    实际上,图—160的研制是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的,参与招标的有图波列夫设计局、
米亚西舍夫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图波列夫设计局提出的方案是在图—144超音速旅客
机的基础上发展的;米亚西舍夫设计局提出的设计称为M—18方案;苏雷伊设计局提出的
方案是在T-4飞机基础上的改进设计。当时空军认为M—18设计方案是比较好的,但是考
虑到图被列夫设计局具有大型轰炸机的设计经验和生产能力,所以最后决定还让图波列
夫设计局在M—18方案的基础上研制图—160战略轰炸机,批量生产厂家为喀山飞机制造
厂。
    "海盗旗"的研制历史
    “海盗旗”战略轰炸机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大约于1976一1977年开始全
面设计。1979年2月19日出版的美国《航空周刊》报道,苏联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变后掠翼
轰炸机,装4台涡轮风扇发动机,不进行空中加油的航程为13500公里,冲刺速度可达M2
.3,该机具有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美国国防部认为,这种交后掠翼轰炸机具有类似B
—lB的性能。
    1979年10月,日本《航空杂志》报道了来自美国国防部的消息,苏联正在研制三种
新型轰炸机,其中一种与B—l轰炸机很相似,苏联称这种轰炸机为图一160。美国的消息
是苏联在第二轮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前的技术谈判中透露的。美国方面认为,三种新型轰
炸机不可能全部服役,可能将从中选择一种作为图一20(设计局编号为95,故亦称图—9
5"熊")A型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后继机。
    1981年12月14日,美国《航空周刊》首家刊载了11月25日始摄的苏联拉明斯科耶试
飞中心停机坪上的新型轰炸机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其外形类似B—l轰炸机。它旁边还
停放着两架图一144超音速运输机。这为推算该机的尺寸提供了依据。西方因而暂定这种
新型轰炸机为“拉明 P”。其后北约称其为“海盗旗”。1982年,美国国防部再版《苏
联军事力量》时,前国防部长温伯格撰写的序言中指出,苏联“开始试飞新一代战略轰
炸机的第一种飞机‘海盗旗’,它比罗克韦尔公司的B—lB大。”
    “海盗旗”轰炸机大约从1982年开始试飞,到1987年至少有8架原型机和预生产型参
加了飞行试验。到现在为止,前苏联和俄罗斯至少生产近60架,其中有3架坠毁。而前苏
联首次但将“海盗旗”公诸于世的时间为1988年。
    "海盗旗"战略轰炸机
    “海盗旗”轰炸机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冀身融合体设计,机翼为变后掠翼;装4台加
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成对地装在机翼下靠近飞机重心的两个发动机短舱内;十字形尾翼
;武器舱位于机身中部。“海盗旗”的总体气动布局与B—lB极为相似。相似的总体布局
表明,两国设计者均想通过采用同样的办法来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将轰炸机航程远
、续航时间长和武器载荷大的特点与低空高亚音速和高空
高超音速突防能力结合起来。从FB一111、“逆火”到B-1B和“海盗旗”,变后掠翼布局
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
    然而,“海盗旗”与B—lB却又有很大的区别。“海盗旗”大约比B—lB大20%。它的
翼展(平直状态)55.75米、(全后掠)33.53米,机长53.95米,机高13.72米,冀面积
370米2;而B—lB的翼展(平直状态)41.67米、(全后掠)23.84米,机长44.81米,机高
10.36米,翼面积181.2平方米。“海盗旗”的机冀平面形状(后掠角,展弦比,枢轴点
间距与翼展的关系)与B—lB的差别较大,而类似“逆火”轰炸机。 然而,“海盗旗”与
B—lB却又有很大的区别。“海盗旗”大约比B—lB大20%。它的翼展(平直状态)55.75米
、(全后掠)33.53米,机长53.95米,机高13.72米,翼面积370平方米;而B—lB的翼
展(平直状态)41.67米、(全后掠)23.84米,机长44.81米,机高10.36米,冀面积18
1.2米2。“海盗旗”的机翼平面形状(后掠角,展弦比,枢轴点间距与翼展的关系)与B
—lB的差别较大,而类似“逆火”轰炸机。
    “海盗旗”的发动机的推力也大大超过B—lB。四台HK—32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分别并
列安装在靠近机身的两翼下,单台(加力)推力245千牛(25000公斤力)。B—lB装备的是通
用电气公司的F101-GE-102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8000公斤,加力推力136
08公斤。“海盗旗”4台发动机所产生的最大推力,相当于B—lB开加力时的推力;开加
力时的推力比B—lB大65%。“海盗旗”的推重比为0.32,而B—lB的为0.3。“海盗旗
”的正常起飞重量285000公斤。这大大超过B—lB最大起飞重量(加满油,挂满弹)21637
0公斤。“海盗旗”的翼裁荷为770公斤/平方米,B—lB为810公斤/平方米。机身下部
有两个武器舱,可携带巡航导弹、短距攻击导弹、核弹、常规炸弹和鱼雷等多种武器。
最大起飞重量275吨,最大着陆重量155吨,最大有效载荷40吨。
    主要机载设备有齐备的火控、导航系统,有能够在远距离预先发现地面和海上目标
的预警雷达,光电瞄准具,地形跟踪系统,主动和被动的电子对抗系统和空中加油系统
等。飞行操纵采用中央驾驶杆式,驾驶舱内的仪表设备有传统的,也有机械电子式的。
在机舱内还有休息室、厕所和食品加热柜等。中央翼翼盒前面是一个长12米的超长武器
舱(B—lB的武器舱长度为9.35米),后面是一个长7.6米的武器舱。两舱均可容纳一个
能发射6枚AS—15“撑竿”亚音速空射巡航导弹的旋转发射架。AS—15导弹1984年开始装
备部队。这种导弹在设计上酷似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它既能装核弹头攻击坚固目
标,又可装常规弹头攻击战术目标。它使“海盗旗”能够在防空火力圈外安全地发射武
器。前舱除装载AS—15导弹外,还可以装裁几枚百万吨级核炸弹。据说,“海盗旗”还
可以装载AS—X—19超音速空射巡航导弹。
    AS—15和AS—X—19的射程均为3000公里。“海盗旗”还装有攻击和防御用的电子设
备,其体积和重量超过B—lB。
    如前所述,“海盗旗”的机翼平面形状是从“逆火”演变来的。但是,由于“海盗
旗”的发动机不象“逆火”装于机身之内而是装在机冀之下,因此,它的机身也比“逆
火”细长。这样,固定翼的边条几乎延伸到机头。这样必然加大冀根的厚度,从而加大
固定翼内的燃油容量。“海盗旗”的最大机内容油量为150000公斤。
    另外,翼根部位厚度的增加为6轮主起落架的收起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机轮向后再向
上收入机内。
    从"海盗旗"的翼根可看到,翼根前缘边条附近的结构对接接头。这表明“海盗旗”
的机冀是通过整流边条与机体融合的,而不是象B—lB那样把翼身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设
计。分析家对此疑惑不解。不知这是原来的设计方案,还是在研制过程中为了提高翼身
融合度或减少雷达截面积而后来选用的。据分析,整流边条以及机翼前缘很可能是由复
合村料制成的。从结构上看,前缘与主机翼是分开的,大约被分为15个小段。外翼增升
装置包括前缘缝翼和类似“逆火”的简单后缘增升装置。
    “海盗旗”的襟翼外侧有一个象“逆火”一样的传统副翼,用以实现横向操纵。另
外,“海盗旗”的全动式水平尾翼也可用于高速横向操纵。“海盗旗”的飞行操纵面唯
一的独特之处是垂直安定面。其下半部分,即水平安定面以下,是固定的,不带方向舵
,尽管它的侧面内好象装有一对减速板;上半部分是一个全动式垂直安定面。这是自罗
克韦尔公司的A一5、洛克希德公司的SR一71和TSR?2之后又采用这种结构的一种飞机,这
在苏联还是首次采用。另外,由于发动机位于机冀下,靠近飞机重心,为了避免发动机
排气流的损害和噪音引起的疲劳,水平安定面只好上移,移到背鳍与主垂直安定面交汇
处。
    “海盗旗”除了外形比较平滑外,低可见性(Iow observation)方面没有多大进展。
尽管它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比图一95小得多,但是它的不带雷达屏蔽的巨大的方形进气口
,无疑将产生很强的雷达回波。
    图—160是一种多用途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不仅能以亚音速、低空突防进行攻击,而
且可以在高空、超音速(M数大于1)的情况下作战 。携带巡航导弹和近距攻击导弹时,能
够对预先确定坐标的目标进行核打击,在今后装备了高精度常规精确制导炸弹后可以攻
击机动目标或战术目标。还打算在机身下挂载一种采用固体燃料的三角翼火箭运载装置
,它可以把300至500千克重的载荷发射到500至700公里高的轨道;把50至150千克重的载
荷发射到1000公里高的轨道;把120至220千克重的载荷发射到同样高的轨道。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6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