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w (风), 信区: Green
标  题: “大雕”啸苍穹--人丁兴旺的苏-27战机家族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Feb  9 14:28:56 2004), 站内信件

苏霍伊飞机原本远远不及米格飞机那样名声响亮。当美军采用F-15和F-16进行“高低
搭配”时,原苏联空军决定同时研制两种战机,以分而制之。米格-29偏轻,只适合对付
F-16,于是,苏霍伊的T-10重型战斗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苏-27的前身。



与苏-27最大区别在光学雷达和前起落架,此图为有三面翼的印度苏-30MKI 

  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T-10在1980年首飞后,一直受机体与设备超重的困扰。
更为严重的是,苏联军方发现T-10的设计性能完全没有压制F-15的能力,军方不得不
提高对T-10的性能要求。总设计师西蒙诺夫提出改变飞机横截面积和气动布局等一系列
改进方案。为了提高结构强度,降低重量,大量采用了钛合金设计。按西蒙诺夫的说法是
:除了轮胎、主起落架和优秀的K36弹射座椅外,全部部件均要重新设计与制造。

  西蒙诺夫抱着必须设计出世界最优秀战斗机的理想,找到了非官方战斗机研究机构—
—西伯利亚研究院,并请气动专家卡沙夫斯基诺夫帮忙,卡沙夫斯基诺夫成为日后苏-27
气动外形的创始人。

  美国的第三代战斗机已经大量采用复合材料作机身,而苏联的复合材料不过关,苏-
27只能采用大量钛合金结构来解决飞机应力问题。1983年,苏-27差点夭折,原因是米格
-29开始装备部队了,而由于苏-27对T-10的改动太大,原来准备批量生产的设备均无
法用于现在的改型飞机。米格-29装备前,也就是1982年,苏霍伊设计局才结束了结构加
强型的苏-27的装配准备工作,离试飞成功还遥遥无期。西蒙诺夫在仔细研究米格-29与
F-15后得出结论:米格-29并没有全面超过F-15,所以,苏-27还是有希望的。军方
支持者也对苏-27继续投产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苏联必须拥有超
过F-15的第一流战斗机。直到1987年,军用型苏-27才完成全部的严格测试,开始交付
军队使用。

  虽然T-10与苏-27外表近似,但是两者在性能方面有着天壤之别。经过长达20多年
的研制,1989年,苏-27首次公开亮相巴黎航展,苏-27终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成了
苏军压制F-15的“撒手锏”。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苏-37只有编号为711这一架 
  

  精彩的苏家“拳法”

  陈 立

  从问世那天起,苏-27家族成员就一直在改写着历史,创造着神话,打破了多项世界
纪录,尤其是它们的苏家“拳法”举世无双。

  一、“布加乔夫机动”

  1989年6月,在巴黎国际航展上,一架起飞重量达33吨的庞然大物,腾空而起,在蓝天
白云间轻盈地“跳着芭蕾”,这就是让世界耳目一新的苏-27。突然,它怒吼起来,加速
向前冲去,当人们正在猜想它的意图时,它做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动作。苏-27像一匹奔
驰的骏马被一下勒住了缰绳,将前蹄和头高高地抬起,其机头仰过90度,机尾朝前,机头
在后,飞机在慢慢往前移动。由于苏-27的机头构造本来就向下钩,仰头倒至120度时极像
一条准备发起攻击的眼镜蛇,这个动作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眼镜蛇机动”。首先创造这个
动作的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首席试飞员布加乔夫,因此,航空界也通常叫做“布加乔夫
机动”。

  一般喷气式战斗机,如米格-21的飞行仰角一般都只能控制在20度以内,如果大于22
度飞机将全身震动,很难操纵,超过30度飞机可能进入螺旋,造成机毁人亡。而“布加乔
夫机动”却大大超过了这个极限,且安全性能良好。从此,“布加乔夫机动”成为苏氏家
族区别于其他战机的标志。

  二、“超眼镜蛇机动”

  苏-35是1992年露面的苏-27的多用途改进型,因装有鸭翼,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种
进入生产实用状态的“三翼面控制构形”军用机。因此,苏-35又创造出一招新的苏家“
拳法”。这就是比“布加乔夫机动”更令人费解的“钩子”,也叫“超眼镜蛇机动”。平
直飞行的飞机突然站起来,迅速向后倾150度,几乎是躺下身子,机尾朝前飞,慢慢接近目
标。这时飞机像发现目标移动,企图从它的侧面逃跑。仰立的机头向旁边一倒,如眼镜蛇
一样扑袭侧咬,运动轨迹和机身结成了一把钩子。

  “钩子”使现代空战发生重大改变,使后侧和前向攻击变成全向攻击。在实战中有两
大意义:一是在被动时可以迅速减速改变不利态势;二是可以突然转向,达到攻防自如的
目的。

  三、“钟式机动”

  苏-7是苏氏家族的后起之秀,它的“钟式机动”再一次震撼世界。表演开始,飞机垂
直往上爬,爬着爬着,飞机突然不动了,似乎机头碰了天顶。这时奇迹出现了,飞机的尾
部像插上了一根钢拴,整个飞机就如时钟的一根指针,绕着钢拴旋转起来,当大约“六点
钟”的时候,“指针”脱落,像箭一样射向地面。观众吓得心惊肉跳,以为飞机失事了,
它却在离地面不远的地方轻轻画了一个钩,转眼消失在云海中。

  “钟式机动”可快速改变方向,咬住敌机,这是飞机近距格斗的致命招法。而常规机
动改变飞行方向,如斤斗、盘旋等,需要的转弯半径较大,时间也较长。苏-37的这一绝
活,让当今大多数战机望尘莫及。

  如何区分苏-27和苏-30

  天 道

  苏-27和苏-30同为苏式系列战机中的精品,在国际战机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虽然
两者一宗同源,但因为发展趋势和作战需求的不同,二者在外形和性能上又各呈风采。



苏-27冲天雄姿 

  苏-30脱胎于苏-27UB,从飞机外型看,尺寸与苏-27UB完全相同,但比基本型
苏-27要大。作为一种远程截击机和作战教练机,苏-30主要有基本型、M型、MK型(
出口)等几种型号,其中M型设计为多用途,虽然采用了和苏-27相同的AL—31F大推
重比涡扇发动机,但整机加装或改进了空中加受油系统、空地精确打击武器系统和舱内飞
行员生活系统,因此,空重和苏—27相比增加了632千克。苏-30的外部布局也发生了相应
改变,座舱设置为串列双座,机头左侧上部加装了液压收放的空中受油头和夜间空中加油
照明灯,光学雷达与苏-27相比位置偏右,为飞机空调系统增设的辅助进气口位于机头接
近翼根处的两侧,两翼下各增加了一个外挂点,使外挂点增至12个,垂直尾翼由苏-27的
从前到后稍向下倾变为平直。另外,苏-30的防护装甲较苏-27有所加强,在驾驶舱、油
箱和发动机等部位都有钛合金保护层,全机钛合金保护层的总重量达1480千克。为了迎合
着陆重量,前轮改为双轮,其挡泥板也因此作了相应改动。至于现服役于印度空军的苏-
30MKI,则按照印方要求,增加了前翼、后视雷达和多功能液晶显示器,换装了推力矢
量发动机,外形区别比较明显。


苏-27结构图 

  从舱内布局看,苏-30与苏-27UB基本相同,只有两处存在较大差别,一是增设了
飞行员舱内生活系统,飞行员可以在舱内进食、饮水和小便;二是后舱增加了对地精确打
击操纵手柄及制导显示系统,用来满足对地攻击的作战要求。

  从战技术性能看,苏-30在苏-27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作战能力,提高了机载导航
系统精度,增加了电视指令制导系统、反辐射导弹制导系统,可携带激光指示器吊舱和反
辐射导弹制导吊舱。在苏-30标准挂载方案中,配置弹药由苏-27的R-27、R-73两种
对空基本弹药配置扩展为11种,新增了X-31反辐射导弹等5种空地精确制导弹药,最大武
器载重量增至8000千克,使之可以方便地执行多用途作战任务。另外,因为具备了空中加
油能力,苏-30设计执行任务时间可延长至10小时以上。在定型阶段的一次试飞中,其原
型机曾进行了15小时42分的不着陆飞行,飞行距离13440千米,创下了战机不着陆飞行的世
界之最。


苏-33相对来说较好识别 

  此外,苏-30经过改进的无线电数据链路可以使之与苏-27协同作战,因此,根据任
务要求它可以用来作为空中指挥机。不过,因为起飞重量的增加,苏-30在同样襟翼开度
和使用着陆减速伞的前提下,起飞、着陆滑跑距离比苏-27稍有增加,爬升性能也略有减
弱,这恐怕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吧。

  

  发展来自需要

  李 骅

  苏霍伊设计局二十年磨一剑,成就了苏-27。苏-27庞大的机身、超远的航程和强大
的外挂能力使其具备了非同一般的潜力,有战略眼光的设计师们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在苏-27还没有完成测试时,双座教练机苏-27UB就于1984年完成了设计与制造,
苏-27加装前三角翼的工作也在展开,航母用的苏-27K系列也在积极进行研制,苏-27
本身的改进型更是早早地开始了。一个大家族雏形已现。


苏-35和苏-37外形极像,常见的苏-35编号为703和709 

  双座苏-27UB是为了训练飞行员,尽快形成战斗力而研制的。不过,加装一个座位
并未使苏-27的作战性能下降,反而使其对地攻击能力加强。于是,苏-30系列应运而生


  苏-27的设计师们很早就对三翼面飞机产生了兴趣,并在1983年的第24号原型机上采
用了三翼面技术,它的超强机动性吸引了军方,研制经费始终未断。5年后,三翼面的苏-
27M首飞成功。此后的苏-27系列改型苏-30/34/35等等,基本都利用了苏-27M的技
术成果。为了外销宣传,苏-27M获准参加航展,对外命名为苏-35。矢量发动机技术一
成熟,一架苏-35就被改造成苏-37,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动能力,成为俄罗斯航空技术
的一面大旗。

  原苏联对航母的追求促进了苏-27K的诞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机翼可折叠和加装了三
翼面,其他部位也作了相应调整,以适合起降航母。

  苏-27S是苏-27本身的提高型,苏-27的研制工作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电子
设备、机载雷达、飞控系统和武器系统方面都较为落后。当新技术成熟时,苏霍伊设计局
便大量将新技术用于改进型的苏-27SM/SMK(出口型)上,使苏-27更能适应现代
战争的需要。


我们所见的苏-34只有编号为43的一架,苏-32FN也只有44、45两架 

  最有特点的苏-27家族成员当数苏-34/32FN,它们源自苏-27K舰载机的教练型
苏-27IB。在当时,苏-27IB被列为最高机密,因为1991年的海湾战争使俄罗斯看到
自己的制空力量不比美国差,但是远程重型对地攻击力量却与西方相差太远,必须发展一
种大型攻击机才行。这就是空军型苏-34和反潜型苏-32FN的来历。

  “苏氏兄弟”个个身手不凡

  姚吉林

  苏-27战机的设计师们给苏-27留下了巨大的改良空间,由此成就了“人丁兴旺”的
苏-27家族。

  一、“眼镜蛇”成就“侧卫”

  1989年,第一次露面的苏-27,以其令人目瞪口呆的“眼镜蛇机动”一举成名。1979
年11月发生的叙利亚6架米格-23与2架以色列的F-15A对抗事件中,米格-23几乎全军
覆没。空战过程分析出来后,苏联大吃一惊:F-15的空战性能远远超过原来的估计。于
是,苏联人对正在研制中的苏-27进行全面改进。由于苏-27非凡的机动能力,北约形象
地称其为“侧卫”。

  二、“创汇能手”苏-30

  苏-30有原型、M改进型和MK出口型三种。目前,俄罗斯主要生产对外出口型苏-
30MK。苏-30MK可完成众多的高级特技飞行动作,如“钟形”半滚倒转、“眼镜蛇”
转弯机动等。由于苏-30MK技战术性能出色,它受到多个国家的青睐,成为俄罗斯名副
其实的“创汇能手”。

  三、“反潜干将”苏-32FN

  苏-32FN岸基侦察攻击机是苏-27IB的改进型。该机先后于1995年和1997年在法
国航展上展出。国外专家认为,苏-32FN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攻防兼备作战能力的飞机。
由于苏-32FN具有对潜艇和水面舰艇实施搜索、识别、跟踪和攻击,以及与空中目标进
行格斗的作战性能,因此,苏-32FN对于那些拥有较长海岸线和近海石油蕴藏的国家,
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

  四、“舰载机之王”苏-33

  苏-33,亦称苏-27K。作为俄罗斯第一种传统起降舰载作战飞机,从整体性能来看
,苏-33算得上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航母作战飞机。俄专家认为,美国海军航母的F-14
A或F-18C/D在总体性能上都无法与苏-33相比。苏-33是世界上第一种在机身前部
安装前水平翼的舰载作战飞机。

  五、“鸭嘴兽”苏-34

  苏-34是Su-27众多改型中构造最奇特的一种,它采用并列双座设计,机头形状扁
平,被北约形象地称为“鸭嘴兽”。同时,其起落架也作了修改,前起落架为并列双轮,
主起落架则是串列双轮,还有就是飞行员改由前起落架舱进出驾驶室。苏-34的座舱也许
是所有战机中最舒适的了,内部设有厕所、食品加热器,甚至还有一人多高的活动空间,
供驾驶员轮流休息。

  六、“超级侧卫”苏-35

    苏-35是苏-27直接后继机型,主要用于制空和对地攻击。该机采用三翼面气动布
局,其导弹可以向后半球发射,这是苏-35最为独特的设计。苏-35对作战飞机探测距离
为240千米,对大型飞机则为400千米,可同时跟踪15个目标,攻击其中的6个。

  七、“战机明星”苏-37

  苏-37是在苏-35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是一种单座多用途全天候超机动作战飞机
。苏-37原型机在1996年范堡罗航展上首次公开露面,成为公认的先进战机中的明星。苏
-37的最大特点是它采用了推力矢量技术,这种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前沿技术之一。据
军事专家称,安装了推力矢量发动机的苏-37,比没有安装这种发动机的作战飞机,空战
能力提高了10倍。

  出口型苏-30MK

  冲 天

  苏-30是在苏-27基础上改进的一种串联双座式多用途战斗机,1986年推出原型机,
1992年交付俄空军。苏-30M改进型和MK出口型在原型机的基础上加装了前置鸭翼和推
力矢量发动机,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是第三代战斗机中的佼佼者。目前,由于经费短缺
,俄军已停止采购苏-30,主要是生产对外出口型苏-30MK。

  早在1996年,印度就与俄罗斯签订了采购40架苏-30MK的合同,并且还签订了在印
度生产苏-30飞机的长期合同。目前,印度已经装备了两个中队的苏-30MK(外界称苏
-30MKI)飞机。然而,俄罗斯出口印度的苏-30MKI一直不能达到印度提出的标准
。机载相控阵雷达、推力矢量发动机等设备仍然不能按时安装到飞机上,只能使用较低版
本的设备代替,以便将来更换。更多的信息显示,印度目前已经到货的苏-30MKI出现
了大量的质量问题。这些飞机的累计飞行时间不到120小时,就必须回厂大修。这些苏-3
0飞机的机载雷达探测精度和识别目标的能力也不足,使飞机的作战能力打了折扣。印度当
地媒体就曾经报道说,1999年3月,印度空军在波克兰沙漠举行的“空中力量”演习中发现
,苏-30MKI飞机的雷达看得远,但是看不清,结果在演习中多次“击毁”己方飞机。
今年早些时候,印度空军苏-30MKI的发动机叶片出现裂痕,之后印度空军停飞了一个
中队的苏-30KMI,这是此型号飞机在全球装备国的首次停飞。为此,印空军参谋长亲
赴俄罗斯,要求俄罗斯免费更换这些有缺陷的发动机部件,但俄罗斯制造商要求印度付费
更换,因为发动机的保修期已过。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同意向我国出口苏-30,俄方称之为苏-30MKK。
最先的时候,俄罗斯在苏-30MKK的火控系统和航空电子系统方面留有一手,也没有加
装前置鸭翼和矢量推力发动机。近些年来,随着与俄罗斯关系的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我国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俄罗斯在这方面已有所松动。据美国东亚军事问题专家理查德
·费舍称,苏-30MKK飞机的技术性能比较稳定,加之中国强大的工业基础,维护保养
方面较印度而言有较大的优势。苏霍伊飞机制造集团的副总经理柯内舍夫也表示,出售给
中国的“是马上可以投入战斗的最好的战机”。国内有关专家在引进的高技术装备上,提
出了“摸”、“养”、“用”、“改”四字经:摸透装备性能,合理养护装备,有效使用
装备,最后上升到改进进口装备。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武器买来之后,如何保证有效
的使用,在维护上不受制于人,避免出现像印度空军那样的尴尬局面。



--
a




a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0.46.77.21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