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 信 人: beer (beer), 信 区: green
标  题: 米格史话(20)-转载
发 信 站: 紫 丁 香
日  期: Sat Apr  5 12:26:10 1997
出  处: dip1.hit.edu.cn


【航空迷】连载:米格战机史话(5)

【第五话】  变后掠翼米格歼击机/强击机家族

进入60年代后,从40年代就开始研究的变后掠翼技术开始走向成熟。我们
知道:平直翼(除超薄平直翼外)有利于低速飞行。但当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
会产生激波使阻力剧增。人们转向后掠翼(包括三角翼),后掠翼不但可以延
迟激波产生,而且超音速时产生的激波强度比平直翼小得多。但是大后掠翼飞
机的低速性能很差,需很长的滑跑距离才能起飞/降落,经济性和安全性都不
好。变后掠翼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一般的变后掠翼由固定的内翼和活动的外
翼两部分组成,内翼外侧装有贯穿机翼厚度的转轴,外翼通过转轴与内翼相连
接且可在机械力的驱动下围绕转轴前后掠动。可变后掠翼变化范围通常在20
到75度之间,在此范围内,由飞行员操纵调节后掠角,也可由电脑进行自动
调节。变后掠翼解决了高/低速飞行之间的矛盾。高速飞行时用大后掠角,飞
机的阻力小,加速性好低速飞行时使用小后掠角,机翼展弦比大,续航时间
长,飞机的经济性好且起降安全,缺点是使得飞机结构变得复杂,重量增加,
可靠性下降。

60年代初米高杨设计局的设计师们开始注意这一技术,他们分析了美国在研
制第一种此类飞机F━111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根据自己的计算做了许
多不同的模型拿到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风洞里去作在不同状态下(起/降,
亚音速/超音速)的试验,试验的结果说明变后掠翼确实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
善飞机的性能。

当时设计师们在结构和气动领域里需要解决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要找到正确的
位置来放联接内外翼的转轴,进而决定翼展和翼弦。另一个问题是要决定内翼
(固定翼段)的形状。其次还必须研制新的飞行控制系统。当时米高杨特意挑
选了一批干劲十足,创意多多的工程师们来组成研制队伍,他们以创纪录的速
度解决这些大大小小的难题,迅速拿出了原型机的初步设计:新飞机将使用由
飞行员掌握,三级变动(16度━45度━72度)安装于上机身的可变后掠
翼,将采用两侧进气而不是米格战机传统上用的头部进气布局,头部装载的新
型火控雷达将使战机获超视距作战能力━━可发射新型中程空空导弹,将装上
大推力的涡喷发动机使飞机的外部挂载能力大大提高。新一代的青年近卫军们
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着,原型机很快就开始进入了装配生产线。

说些题外话,米格23是米高杨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目,他本人在69
5月27日于办公室中心脏病突然发作,被立即送入医院,从此一病不起,经若
干次大小手术后于最后一次心脏手术后不治去世。为纪念他,米高杨的办公室内
的摆设至今仍保持着他最后一个工作日时的样子。

--

 ---------------------------- 
|   天生我才必有用           |
|       --我要拼搏,我要努力 |
 ---------------------------- 


※ Origin:·紫 丁 香 pclinux·[FROM: dip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