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托起鹰的翅膀:中国高速歼击机之父黄志千(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r  5 14:32:15 2003) , 转信

http://mil.21dnn.com/5051/2003-3-5/228@712110.htm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4/0304hzq.jpg>
黄志千(1914—1965),飞机设计师。他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智慧,在修理、仿制飞机的基
础上,主持参与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开辟了我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先河。
他严谨求实,在飞机设计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为我国的飞机设计研制事
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4/0304METOR.jpg>
英国“流星”战斗机

  黄志千,原名黄永埙。1914年1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父亲黄津香系江北陆军学
堂毕业,曾在军队和政府中供职,任上校视察员,194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辞退返里养
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镇江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

  1919年黄志千入小学读书,1926年高小毕业后考取袁江中学(教会学校)就读,1927年
春因父亲一度失业,家庭生活困难,辍学在家自学。1933年7月于镇江师范毕业后考入上海
交通大学机械系,1937年毕业。时值抗日战争爆发,他怀着抗日救国的志愿参加了南京国
民政府空军,在航空机械学校受训。1938年4月结业后,他辗转于云南垒允、昆明,缅甸八
莫,四川新津等飞机制造厂,负责并参加了Hawk—Ⅲ、И—15、И—16等飞机的修理及机
场的服务工作。1943年10月,他赴美国康维尔(CONVAIR)飞机制造公司任雇员,参加了B—
24轰炸机的设计、制造和240型双发运输机——“空中行宫”的应力分析工作。1945年8月
抗日战争胜利,他进入密歇根(Michigan)大学航空研究院攻读力学。1946年9月,南京国民
政府与英国格洛斯特(GLOSTER)飞机制造公司签订了合作设计喷气式战斗机的协议,黄志千
等一行遂转赴英国参加设计工作。在此期间他认真研究了英国的“流星”(Meteor)型先进
战斗机和EI44型喷气式战斗机的技术资料,直接参加了机身后段的结构设计。通过这次设
计工作使他受益匪浅,并为他后来设计歼击机提供了技术借鉴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当时,随着国际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英国的一些进步报刊对中国和苏联的情况曾
进行了客观的报道。身处异国他乡的黄志千,逐渐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欺骗宣传和腐败无能
有所认识,并开始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而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必然要借鉴
苏联的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百业待兴的国民经济。于是他从1948年初即开始学习俄文,
为回归祖国参加建设作准备。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4/0304mig15.jpg>
MIG-15(后)是朝鲜战争的主要战斗机

  1949年初,他接到父亲从镇江的来信,说扬州已经解放、人民安居乐业,市面稳定,
家眷已经决定留居镇江,这使黄志千更加坚定了回国服务的决心。他当时不顾南京国民政
府空军当局要他到广州报到而后转赴台湾的指令,毅然于1949年4月乘船离英,途经孟买、
新加坡、香港,并经朝鲜仁川,于6月回到天津。

  归国后,黄志千在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立即投身于建国初期航空工业建厂计划的
草拟工作,并负责修建福建省建瓯机场。1951年7月,他调任沈阳飞机制造厂设计科代理科
长,负责抗美援朝作战飞机MИГ—9和MИГ—15的修理工作。MИГ—15是当时苏联装备
的最新式飞机,定为绝密型号,只给了我国有限的图纸资料,没有强度计算报告,使维修
工作十分困难。特别是由于飞机的战伤部位难以预计,给修理设计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在
此情况下,黄志千根据他从事多年飞机结构设计的经验,采用等强度设计的办法,较好地
解决了战伤飞机的修理,有力地支援了空军作战。在修理工作中,他不仅亲自动手,周密
安排,而且积极热忱地指导和培养年轻技术人员大胆实践。他认为图纸是工程的基础,对
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总是严格要求他们遵守制图规定,认真画图。在他的严格要求下
,培养了一批飞机设计骨干,有的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飞机专业设计单位的领导。
1954年9月,他担任航空工业局第一技术科设计组组长时,协助科长组织、领导和管理各飞
机制造厂的设计工作,并为修理Лa—9飞机配制机翼进行静力试验作过技术上的指导。

  1956年初,他作为航空工业专家,参加了我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的制定。是年
8月,我国在沈阳组建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室,黄志千被任命为该室的副主任设计师。他与
其他设计师领导共同领导了设计室的创建工作,并成功地设计了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随
后,他又参与组织领导了初教6型初级教练机和强5型强击机的总体方案设计。后来,这两
种型号飞机在南昌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不仅装备了部队,而且还向一些国家出口。1958
年6月,他作为我国航空界的代表,前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席经互会航空分组会议,并考
察了东欧的航空工业,访问了苏联依留申飞机设计局。1961年8月,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
计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总设计师。他同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个飞机
设计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并为“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研制成功奠定了技术基础(该机
装备部队后,于1985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62年他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
议,为大会提供了飞机结构强度研究规划。1963年,他被任命为国家航空技术委员会委员
。1964年2月,国防部授予他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中校军衔。他还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4/0304jj1.jpg>
歼教1飞机线条流畅风格明快

  1965年5月20日赴西欧考察,途经开罗上空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被中央军委追认为烈
士。享年51岁。

为我国自行设计喷气式飞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基础非常薄弱,只能简单的修理、装配
、仿造国外的飞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航空工业在修理、仿制苏联飞机的技
术基础上,沿着引进、消化、改进、创新的道路,开展了自行设计飞机和组建设计队伍的
工作。黄志千作为我国开创航空工业科研和飞机自行设计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在科学技术
上的主要成就与贡献是:根据部队需要和我国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适时地提出了飞机设
计的技术要求和方案;在重大设计问题的决策、攻关以及设计的全过程中,发挥了总设计
师的重要作用;在设计队伍的组建、培养过程中,他具体领导了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工
作程序、技术培训和管理制度的制定等工作。

  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是高亚音速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型飞机的
设计。黄志千认为,我国部队当时使用的雅克—11型中级教练机是螺旋桨、后三点起落架
式,已满足不了喷气式飞机的训练需要,而且在我国设计亚音速喷气式教练机的条件已基
本上具备。他提出该机的性能应与世界同类飞机相当,材料应立足于国内;最大飞行速度
为700~800公里/小时,航程约1000公里;飞机升限大于12公里,机体为全金属结构,前三
点式起落架;两侧进气,双座,梯形下单翼的总体气动布局。经批准后,黄志千主要负责
气动布局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重量控制等项目。在总体方案设计时,首先遇到的是发
动机的选择,经协调确定采用1500~1600公斤推力的离心式发动机,但发动机的推力特性
又一时给不出来,影响飞机设计方案的正常进行。为此,黄志千根据在国外收集的类似发
动机的性能曲线,结合所用发动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修正,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进行操纵
安定性能设计时,却又缺乏对飞行品质要求的设计准则,黄志千又用在国外收集的资料和
这方面的期刊文献,并与国内使用的飞机数据进行了反复地比较分析后,终于确定了该机
的飞行品质设计准则。当时我国第一次采用两侧进气方案,担心会出现进气道喘振。为此
,他亲自组织和领导了吹风模型设计,并用两个月的时间亲临现场具体指导风洞吹风试验
,从而解除了原来的忧虑。实践证明,由他负责审查的主要结构图纸和气动、强度分析报
告,经静、动力试验和试飞验证,计算分析数据和试验数据基本一致。歼教1型飞机从195
6年11月开始设计,到1958年7月前飞上天,只用了1年9个月的时间。其研制周期比日本、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同时代教练机的研制周期都短。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1/0301j7.jpg>
歼7原型机

  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后,他又领导了对苏式米格—21型飞机的仿制及预研工作。根据
中苏协议,1961—1962年,苏联向我国有偿转让了米格—21型飞机的生产权,并提供了全
套生产图纸、技术资料(但不包含设计资料)。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方不派专家到中国来
,提供的图纸批次又乱,很多地方不协调,无法组织生产。于是,黄志千亲自主持制定了
发图协调原则和技术文件管理制度,组织审核了所有图纸及资料,保证了该机的仿制生产
,并为以后歼7型飞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组织发图的同时,他坚决贯彻“仿制、摸透、
到自行设计”的方针,及时组织了反设计及预研工作。

  在总体气动布局方面,组织研究了布局型式,计算了气动力性能;制造出飞机模型并
做了高低速风洞吹风试验;将试验和飞行数据与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在结构强度方面
,在了解所使用的规范、材料、工艺、结构型式及试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为新机设计
所必须的预研工作,诸如热强度、矩阵位移法、蜂窝结构、整体壁板、多墙多支柱结构、
锥壳的计算以及新材料的应用研究等。在对米格—21型飞机的系统原理、成品附件及试验
方法等研究的同时,又对美国飞机残骸中的附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这都为由仿制实现
自行设计的战略转移和歼8型飞机的自行设计作了技术储备。1963年7月,他与徐舜寿一起
作了“62式(米格—21型)飞机设计工作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研究计划”的技术报告,总结
了“摸透”工作中的成果与经验,在他们的组织领导下,使我国的航空工业稳步地迈上了
自行设计马赫数为2倍音速歼击机的新阶段。

  60年代初期,美国高空侦察机——U—2及无人驾驶侦察机,经常对我国领空进行骚扰
,而米格—21型飞机因升限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高空安定性差等缺陷,难以完
成保卫领空的任务。黄志千在“摸透”米格—21型飞机的基础上,会同其他领导,于1964
年10月提出了研制马赫数为2.2倍音速的歼8型歼击机的战术技术要求。经过一年多的准备
和上下酝酿批准后,开始了自行设计工作。工作中首先遇到的分歧是选择什么样的发动机
的问题。一种意见是用两台经改进的米格—21型飞机用的发动机;一种意见是用一台自行
设计的全新喷气式发动机。他权衡当时国内的技术条件及对研制时间的要求,认为机体结
构可以在3~4年内完成,而自行设计的发动机,决非3~4年能够完成的,其可靠性更是难
以保证。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4/0304j8.jpg>
歼8是我国第一种真正的高空高速战斗机

  因此只能采用两台经改进后的“米格—21”发动机的方案。实践证明,这是保证歼8型
飞机研制成功的关键决策。为了使机体结构既安全可靠,又尽可能的减轻重量,他领导总
结了预研课题成果和设计经验,组织编写了“歼8型飞机强度计算原则”,这本“原则”后
来被各主机设计研究单位广为参用。为使飞机上的10多个副油箱,能在各种飞行姿态中有
顺序地供给发动机油料,需要组建地面燃油台进行试验。在他的指导下,查阅了资料,进
行了论证,确定了方案。就在歼8型飞机设计工作全面铺开的时候,黄志千不幸遇难。后来
按黄志千指导的原定方案建成的燃油试验设备,成为我国第一个燃油试验台。

为航空设计和人才培养辛勤终生

  黄志千对青年人的培养十分关心,亲自给他们上英语课。他要求青年技术人员要具有
严格的工程素质,认为图纸是工程的基础,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制图规定,练好基本功。他
特别重视预研工作,为新机设计有所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他的严格要求和带领下,
经过修理、仿制、摸透和自行设计实践的全过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设计技术骨干,在
国内各飞机设计单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作者:张宝斋)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7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