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预警机发展历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23 19:27:00 2002) , 转信

  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总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如果有较好的预警、监控
、情报搜集能力,即便战机数量只有对手的一半,也一样可以赢得战争。” 

  此言不虚。1982年6月9日14时14分,以色列战斗机对驻扎在黎巴嫩贝卡谷地的叙利亚
军队突然发起了攻击。在行动开始之前,以军派出了E—2C“鹰眼”预警机飞临黎巴嫩西海
岸,严密监视着叙利亚的导弹发射场和空军基地的动态。叙利亚空军的飞机一起飞就被E—
2C发现,其机型和各种参数不断地被通报给以军的战斗机。那天,以色列共出动了96架战
斗机,在贝卡谷地上空仅用6分钟就全部摧毁了叙利亚的19个防空导弹营。在激烈的空战中
,以军飞机也大获全胜,共击落了 81架叙利亚飞机。 

  以色列此战之所以能够取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使用了预警机作为空中监视指挥中心
,因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这一仗也证明,在现代空中作战中是否拥有预警机这一“大
脑中枢”,对交战双方来说都具有近乎决定性的影响。 

  让雷达“坐”上飞机 

  预警机,又称空中指挥预警飞机,是一种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于一体,用于搜
索、监控空中、地面或海上目标,并可指挥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它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个特殊机种。二战期间,雷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有了一
种探测远距离目标的有效手段。可是,雷达波是直线传播的,而地球表面却是弯曲的,这
就限制了地面雷达的探测范围。要想让雷达 “看”得更远,就必须加高雷达的位置。因此
,人们便尽量把雷达架设在高山上。然而,这样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来,人们想
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雷达“坐”上飞机,使它“站”得高“看”得远,既灵活机动又
便于转移。 

  1943年,美国海军在格鲁曼公司制造的鱼雷轰炸机上安装了警戒雷达,制成了世界上
第一架舰载预警机AD—3W。随后,预警机愈来愈受到重视,发展十分迅猛。70年代以来,
美国、英国和苏联先后研制的新一代预警机都安装了性能更好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并装有
敌我识别、情报处理和电子对抗等设备,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监视低空入侵目标,还可以
指挥己方战斗机进行拦截和攻击,自我保护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 

  但是,现役预警机主要是六七十年代针对当时的空中目标而设计的,而目前预警机的
探测对象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式战斗机的雷达截面积已缩小到2—3平方米,隐形目标的
问世更给现役预警机完成警戒、监视、指挥任务增添了困难。因此,美国、俄罗斯、以色
列等国在着重对现役预警机进行改进的同时,正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努力研制新式的
大型预警飞机。 

  现代空战“大脑中枢” 

  预警机自问世以来,就在数次战争或冲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制胜作用。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动用了27架E—2C和11架E—3预警机参战,共出动了1631架
次,累计飞行10246小时,不仅向战区指挥中心提供了详实的空情,还与 RC—135电子侦察
机、战地空中指挥控制中心和战术空中指挥中心建立了数据共享网络。作为旁观者的苏联
每天也要出动两架A—50预警机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监视美军从土耳其飞向伊拉克的飞机
和舰射巡航导弹。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由于在空战中有预警机指挥、控制,参战飞机未损失一架,而
伊拉克飞机则在空战中被击落了40余架。1991年2月21日,15架伊拉克飞机(其中大部分是
米格—29)与多国部队的飞机进行空战,结果是0比5。而在此之前的1月24日,美军的预警
机发现有3架伊拉克的“幻影”F—1飞机正沿沙特阿拉伯海岸低空飞行,准备袭击多国部队
的舰队,遂指示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沙特阿拉伯空军的4架F—15进行拦截。在预警机的指
挥下,一架沙特阿拉伯空军的F— 15向伊拉克飞机发起了进攻,几秒钟内就击落两架。 

  由于在战场上没有预警机协同而招致惨重损失的事例中,最典型的要算是19 82年英阿
马岛战争中“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惨遭灭顶之灾那一次了。1982年 5月4日,英国皇家
海军特混舰队中服役不久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正在执行警戒任务。阿根廷空军派
出的一架“超级军旗”战斗轰炸机,利用英国海军舰载雷达的低空盲区和海浪杂波,人不
知鬼不觉地以50米超低空直奔“谢菲尔德” 号驱逐舰而去。在距“谢菲尔德”号48公里处
,“超级军旗”猛然跃升至几百米高度,并对该舰连续发射了两枚法国制造的AM39“飞鱼
”空舰导弹,随后立即降低高度调头返航。“谢菲尔德”号的雷达操作员虽然在“超级军
旗”跃起时发现了它,但因目标在荧光屏上稍纵即逝,因此没有发现它所发射的掠海高速
袭来的 “飞鱼”导弹。而该舰装备的“海标枪”舰空导弹至少需要20秒钟的反应时间,等
到用肉眼发现来袭导弹时,已是采取任何措施都来不及了。 

  英国军方认为,此战之所以吃大亏,就是因为缺少了预警机。英国曾为研制预警机进
行过不懈的努力,研制并装备了“塘鹅”和“手铐”两种预警机,但都已退出现役。“猎
迷”大型预警机的研制可说是多灾多难,几经波折还是被放弃了。英国为从根本上解决空
中预警能力问题,最终还是从美国购买了7架E—3D预警机。 

  提升军力的捷径 

  目前,东亚地区已有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这三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预警机,装备的
都是美国制造的E—2“鹰眼”预警机系列机。准备订购或配备预警机的则有澳大利亚、印
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韩国等国家。 

  日本航空自卫队从1982年起就配备了美制E—2预警机,后经反复改进,现已装备13架
E—2C预警机,在北、中、西部设立了3个空中巡逻区,在741公里内的高空轰炸机、463公
里内的低空轰炸机、406公里内的低空战斗机、360公里内的水面舰船以及269公里内的低空
巡航导弹都在其监视范围内。E—2C能同时自动探测、跟踪250个空中、地面和海上目标,
并进行情报处理,提供20分钟的预警时间。 

  为加强空中预警能力,日本航空自卫队于1992年决定从美国引进2架比E—2C 预警机更
先进的新式空中预警指挥机E—767,1994年又追加购买了2架。该机是由波音—767客机搭
载E—3早期预警机系列雷达改装而成的,但是,由于E—767的机身要比E—3长近两米,舱
内面积要比E—3大50%,容积要大近两倍,因此E—767 与E—3相比要飞得更高更快,滞空
时间更长,装载的电子设备也更多。 

  此外,为提高目前装备的13架E—2C预警机的预警能力,日本从今年起将耗资 271亿日
元对其进行改进。升级改进后的E—2C可具备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及隐形目标的探测能力
,为未来并入日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作准备。 

  印度空军和海军于1986年就向国防部提交了空天监视、预警和控制计划,开始自行研
制预警机等装备。1991年11月,装有英印合作制造的旋转天线整流罩的 HS—748双发涡桨
飞机进行了首次试飞。1994年,印度电子与雷达研究所和巴拉特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地研制
出空天监视平台及相关电子装置。印度研制的新型雷达有效工作距离达到300公里,能探测
到巡航速度为1.5马赫的低空飞行目标。不过,印度在将电子支援测量系统与空对空和空
对地安全数据网连成一体化网络方面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印度空军认为,按照目前的研制进度,首架预警机直到2002年或2003年才能正式服役
,这显然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因此,当自行研制的预警机原型机在19 99年1月坠毁后,
印度遂决定从国外购买成品,以色列的“法尔康”空中预警系统和俄罗斯的A—50预警机就
是其首选。 

  “法尔康”空中预警系统的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可以安装在飞机的顶部或者两侧,能
提供360度全方位的侦察,可以探测到370公里远的低空飞行目标,比常规的机械扫描雷达
既快又准确。该预警机能同时跟踪50个目标,引导12架战斗机作战,并配备有电子自卫系
统,可防止自己被敌方战斗机或防空系统的火控雷达跟踪。 

  俄罗斯的A—50预警机是由伊尔—76改装成的,能在9000—10000米高度上巡航7.5小
时,在离基地1000公里的地方可巡逻4个小时,并且装有空中受油装置。 A—50的对空探测
能力在620公里以上,最大跟踪目标批数为50,测高精度为距离的1%,可以同时引导12架
战斗机作战。 

  可以预计,印度空军装备了无论是以色列还是俄罗斯制造的预警机后,其攻防作战能
力都将上一个台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