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赶论文,少上网), 信区: Green
标  题: 艰难的岁月:中国早期预警机发展史寻踪(多图)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n 18 12:06:16 2003)

预警机雏形

  大陆空军最早类似预警机的雷达作战飞机是图-4改装的夜间巨型战斗机,这也可能是
世界上最大的空战战斗机。图-4是苏联仿制的美国B-29轰炸机,在1953年3月赠送给中国1
0架。这批图-4型飞机全部装备当时的空军独立4团,驻扎在河北石家庄。被台湾P2V-7U窜
扰弄得恼火的大陆空军,在改装图-2夜间战斗机的同时,也提出改装图-4。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6-17/0618tu4f.jpg

图-4轰炸机

  图-4夜间战斗机的改装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案。机载雷达采用被称为“钴”的ПСБН
轰炸瞄准雷达。这种雷达的探测距离达100公里,可以作60度的左右探视,也能作360度的
全景扫描。这种雷达后来主要用于伊尔-28轰炸机,安装在飞机前下方。在改装图-4夜间战
斗机时,大陆技术人员将“钴”雷达安装在飞机背部的前炮塔上,这种雷达需要与光学瞄
准具交连。为保证光学瞄准具夜间作战,在图-4前舱安装了探照灯和红外对空瞄准具,这
种瞄准具能够在3公里外发现P2V-7U这样的目标。图-4宽大的饿炸弹舱被用于改装成空中指
挥所,把雷达外接显示器接进舱中,并在舱内安放图桌和布置通信线路,用于接收地面空
情和协调图-4飞机上各炮位的作战。改装后的巨型夜间战斗机图-4П简直就是一艘巨大的
空中巡洋舰,机体上装有5个双联装23毫米航炮的旋转炮塔,即便是当时台湾的F-86战斗机
也不是图-4П的对手。当时驾驶四个强大的发动机的巨型无敌的夜间战斗机飞行员们,在
巨大的轰鸣声中扬起漫天沙尘从基地起飞去捕捉老鼠般的P2V的时候,心中总是充满不可战
胜、一往无前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不过图-4П的战绩并不理想。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6-17/0618tu4g.jpg

中国空军图-4型轰炸机,携带无人机

  1960年12月19日夜间拦截一架窜往张家口方向的P2V的作战中,起飞了3批巨大的图-4
П夜间战斗机。图-4П几乎不太需要地面雷达引导,自己能很快地利用“钴”雷达找到目
标。地面指挥员引导图-4П夜间拦截相对于引导米格-17ПФ简直是“天上人间”,非常轻
松。P2V几乎无法摆脱这些巨型战斗机的扫射,不过当时的装备实在太差,其中红外瞄准具
的误差几乎达2度,并且有很重的余辉。在几个批次的开火追击中,依旧没有造成P2V致命
伤。其中在这架P2V到达山东临沂上空时,遭到第三批次的图-4П缠斗射击35分钟之久,强
大的火力逼得P2V机组就差要弃机跳伞,但最后P2V还是逃脱。

  改装的图-4П虽然作为夜间战斗机过于笨重,但是已经具备了早期预警机的雏形。在
二战期间的美国海军TBM-3W“复仇者”舰载预警机的性能也不过如此。但是在1960年至19
69年的9年时间中,大陆空军没有对空中预警机的发展做进一步的努力。1966年爆发的文化
大革命对军队装备的技术进步的不良影响很大,许多很好的项目和提案被搁置。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6-17/0618tu4c.jpg

空警一号

空警一号的诞生

  60年代艰苦的夜间防空作战,体现出地面雷达为主的指挥体系上的很多问题。尤其是
东南沿海省份的山区,造成了大量的雷达盲区,使台湾飞机的窜扰频频得手,夜间的艰苦
拦截战斗持续了近11年。大陆空军需要能够覆盖大量低空盲区的雷达预警系统才能有效遏
止窜扰。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6-17/0618tu4a.jpg

空警一号


  1969年秋季,文革的狂热有所消停。9月26日中央军委发出了研制空中预警机的指示。
当年11月25日,空军司令部发布通知,以六院为主、空一所、空二所、空军十二厂为主,
抽调人员进行空中预警机的研制。同时,空军党委决定改装一架图-4飞机为空中预警机,
代号926任务,改装工作在陕西咸阳以西的武功空36师基地进行,基地附近是5702工厂,该
厂有相关的大型加工和维修设备。当时在图-4基础上改装是非常实际的做法,因为当时大
陆的大型飞机很少,可选用的机型只有伊尔-18、三叉戟、波音707、子爵、图104、图-4等
,这些飞机都是英国、苏联或美国产品,当时中苏和中美关系都处于紧张状态,零配件战
时难以保证,英国产的“子爵”飞机已经停产,而机械状况比较好且能加工零部件的只有
图-4,因此,采用图-4作预警机平台合乎情理。

  1969年底,603所会同其他所派出人员组建了150人的设计队伍,以603所的楼国耀担任
型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后期改由周光耀担任。空军决定由六院为主设计,5702厂生产,空
36师执行试飞任务。当时要求全国各单位对926计划所需材料加工资料等全部开绿灯放行,
只能倾全力配合不得过问。

  空警一号首先遇见的问题是机身上携带7米直径的雷达罩后,重量增加5吨,飞行阻力
增大30%,原先的四台АЩ-73ТК发动机功率不足。为此,决定改装已经国产化了的涡桨
-6发动机,当时也只有这一款发动机能满足要求。改装工作由空军一所担任。由于АЩ-7
3ТК风冷活塞发动机短舱小,根本装不下长大的涡桨6,因此需要在活塞发动机舱前,加
装一段过度舱段与原发动机舱连接。制造和安装这个舱段时,由于没有型架保证精度,技
术工人们把木匠拉线和水平仪等家什用于测量安装焊接位置,结果不仅精度非常好,而且
时间只用了一个月就顺利完成。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6-17/0618tu4b.jpg

空警1号发动机和雷达支架特写

  虽然顺利改装了发动机舱,但是加长了的发动机向前伸出达2.3米,影响了飞机的安定
性和操纵性。工程师解决这个问题也是采取快刀斩乱麻,用加大平尾面积,并且在平尾两
端加装端板,同时增加腹鳍和加大背鳍来保证安定性。平尾的面积展向加长2米,弦向加长
了400毫米。

  改装最主要的部分是雷达和机载系统。为装下这些系统,拆除飞机上原有的“钴”雷
达和所有炮塔。在机背上加装了7米直径、厚度为1.2米的玻璃钢雷达罩。由于原型机体没
有相应的承力结构能用于安装雷达罩支架,普通框架承受不了雷达罩在飞行中产生应力,
因此在图-4的机身内加装了承力框架,然后再把雷达罩架安装在这些承力结构件上。

  图-4飞机中段的炸弹舱等几个舱段全部改装成密封舱,用于安排雷达操作员和控制人
员。当时由于国内对于世界预警机技术水平和观念上相差很大。空警一号的主要分系统包
括警戒雷达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显示和控制系统、敌我识别系统、通信和数据传输
系统、导航和引导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在空警一号上采用的是布置多个雷达P型显示器,
2个A型显示器,UHF和VHF波段的电台分别担任空地和空空通话,当时数据传输设备采用无
线电传机改装,空域的空情显示主要以图板作图表示。由于雷达P显当时只有长余辉一种,
操纵员和控制员必须紧盯显示器,不然很可能漏看空情。实质上空警一号只是将雷达站移
到空中拓展探测范围和减小盲区,性能与50年代早期的预警机相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
代预警机。根据已经公开的当时资料,空警一号对低空目标的探测面积相当于40个П-3雷
达站,这对于当时的大陆防空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6-17/0618tu4e.jpg

  在预警机的制造史上,中国人的改装速度是世界之最。从1969年12月开始画图,只用
了一年零七个月,1971年6月10日空警一号就开始了首次试飞,随后进入试飞阶段。在起飞
过程中,首先发现飞机跑偏,飞行员极力控制飞机,才使得沿跑道中线扭秧歌一样地滑跑
起飞和降落,升空后在飞行也有偏航滚转的趋势,飞行员在数小时的飞行中,时刻要用力
把登舵。后来经过测试,发现是发动机功率加大后,螺旋桨侧洗流打在垂尾上造成的偏航
力矩所致。图-4原装的АЩ-73ТК活塞发动机是右旋,而涡桨6是左旋,原设计对右旋的
气动力矩补偿措施全部失效,造成飞机左偏右倾。而中国的技术人员解决这个看来很棘手
的问题却只需一把扳手,将左右发动机油门推杆调整成固定8度的油门,造成左右推力不同
来补偿这个偏航力矩。

  另一个在试飞中出现的问题却没有如此简单。由于位于垂尾前方的雷达罩厚度大且边
沿钝,飞行中罩后气流产生分离引起紊流,作用在垂尾上就产生振颤。这种振颤飞行员在
飞行中都能明显感觉到。振颤不仅容易使空勤人员感觉疲劳,也容易使结构疲劳。从1972
年9月开始,设计组开始着手排除振颤。采取的手段是在天线架上安装船形整流罩,并在垂
尾上加装动力吸振器。经过反复试验,证明这些手段是有效的,成功地将振颤遏止在允许
范围内。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6-17/0618tu4d.jpg

  空警一号全部改装完成后,进行了几百小时的飞行测试。中高空模拟目标是轰-6轰炸
机,海上低空目标以安-24运输机模拟。空警一号对轰-6的探测距离能够达到300~350公里
,对海上低空飞行的安-24飞机探测距离达250公里。空警一号也针对海上舰船进行了试验
,探测大型猎潜艇一类的目标距离达300公里。虽然当时空警一号采用的全是电子管系统,
连指挥计算机都是电子管晶体管混合电路,但在探测距离上也能与国外同时代的先进预警
机相比美。空警一号落后在雷达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送环节上,缺乏实用的人机界面,不得
不折中依靠手工标图和语音通信传报空情。

  1980年以前,中国空军主要沿用苏联的装备体系和作战指挥模式,以短航程的防空战
斗机和地面雷达引导为主。中国的国土面积很大,这样就需要很多的地面雷达、战斗机和
机场,并且划分各自的防空空域,这也是导致中国歼-5和歼-6战斗机总产量近6000架的主
要原因。要协调和调度数量如此庞大的战斗机群和分布各处的空军基地,再加上近十万门
高射炮和几千个防空导弹发射架,对于大陆空军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苏联的预警机一
般部署在警戒地区后方150公里处,附近有己方战斗机和地面防空区域,这种做法不仅能有
效监控前方空域,又能使预警机处于己方防空网的保护之下。预警机探测距离远,发现有
敌方战斗机企图袭击预警机时,可以及时后退,并引导己方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系统进行拦
截。1981年叙利亚企图采用米格-25从高空高速袭击以色列位于黎巴嫩西部地中海上空的预
警机时,以色列预警机后退,并及时引导战斗机成功的拦截了这架叙利亚的米格-25。预警
机的优势是探测距离远,当其后退时,能脱离敌方地面雷达视距,而需要地面引导的叙利
亚米格-25战斗机却因此无法得到地面全景空情引导,机上雷达只能探测正面空域,因此落
进了从侧面接近的以色列战斗机的圈套。当时的中国空军的预警机也很可能采取这类战术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于苏联和美国,缺乏远程战斗机,需要引导大批的歼-5和歼-6轮
流升空作战,甚至还要与地面防空系统协同,预警机的指挥控制非常复杂。不过1970年以
后的中国大陆空防如同长满刺的刺猬,入侵的敌机遭到的空中和地面拦截规模将是空前密
集的。

遗憾与新生

  空警一号研制成功后,并没有进入空军服役。进入20世纪70年代,台湾国民党飞机的
袭扰渐渐平息,大陆的雷达网已经逐渐完善,覆盖了大多数国土。对于空中预警机填补盲
区的紧迫程度减缓,如此以来,大陆有时间更进一步认识预警机作战体系。到20世纪80年
代共和国空军依旧在停留在50年代末期的水平,主要战机依旧是米格-17和米格-19的国产
型歼-5和歼-6,而地面雷达也还是当年的П-3和П-20。1982年爆发的叙利亚与以色列的战
争中,以色列成功的瓦解了叙利亚的地面雷达网的防空体系,这场战争警醒了共和国空军
。落后的战术思想和落后的装备才是叙利亚人失败的原因。

  80年代末期,空警一号第一次展现在国人眼前的时候,已经不再能遨游长空,而是北
京小汤山航空博物馆的展品。这对于希望中国有自己的预警机的人们也许有些许遗憾,但
对共和国空军却意味着战略思想和观念的新生,空警一号是中国防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转自《海陆空天》)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06月18日12:07:44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