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巴祖卡的故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Apr  4 16:45:35 2006), 转信


来源:轻兵器

在二战和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巴祖卡"系列火箭筒都是美国陆军所拥有的反坦克武器中的佼佼者。作为等口径火箭筒的鼻祖,它的鼎鼎大名使得同一时期的其他反坦克武器都相形见绌。甚至有人断言,"巴祖卡"的发明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对反坦克武器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它的出现让美军步兵在德国坦克的攻击面前重新树立起自信,并使得"坦克是反坦克的最有效武器"这一著名论断发生了动摇。此外,"巴祖卡"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传奇,它起源于两个年轻人的执着,并借助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引起高层的重视,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

◆曲折的诞生历程

  早在一战期间,火箭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交战各方的注意。新兴的美国不甘落于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进展的德、俄两国,在1918年夏开始启动一个关于研究单兵火箭筒的项目,其主持者是美国火箭技术的创始人之一-R.H.戈达德博士。戈达德博士先后设计了多种方案,最后他认为步兵用火箭筒最合适的口径为51mm。其设计出的火箭筒发射管全长1.68m,质量3.4kg,使用时射手须将管身前部架在自己肩膀上,以便随时调整射击方向,发射管后部则靠一个轻型两脚架支撑。配套的火箭弹长510mm,质量3.63kg,其中战斗部质量1.81kg。当年11月初,该火箭筒在阿伯丁试验场进行了多次试验,最大射程曾达到685.8m,但这样一种似乎大有前途的武器因为一战结束而被打入了冷宫,戈达德博士的研究工作半途而废。如果当时继续发展下去,而且1939年二战爆发时欧洲陆军能够用上这种武器的话,那么德国发动的"闪电战"则很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世界历史也将因此而改写。
  真正的"巴祖卡"之父当属美国陆军上尉莱斯利.斯金奈。从童年时代起,他就对火箭产生浓厚兴趣,曾自行制造和发射过许多火箭。1931年,他被调到美国陆军军械部所属的阿伯丁试验场任职,在那里他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制造和试验火箭。到1938年,他在这个当时陆军丝毫不感兴趣的领域内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1940年,已外派夏威夷的斯金奈又被调回美国本土,参加一个所谓"特殊项目"的研究工作。该"项目"既无资金又无援助,只是考察火箭是否有作为一种武器使用的价值。虽然处境艰难,但斯金奈和他的助手海军上尉爱德华.厄尔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试验成功了一种采用滑膛身管发射、以尾翼稳定的简易肩射火箭筒。当时惟一的困难是缺少合适的战斗部以验证武器效能,但是陆军不会因为一个无名项目的申请而单独进行开发,斯金奈的设计面临夭折的命运。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斯金奈为此发愁的时候,运气却从天而降。当时正好有一位瑞士工程师带着他设计的空心装药战斗部来美国推销,正在试图开发一种反坦克步枪的美国人高兴地买下了这一专利。这里有个小插曲值得一提,此前的1938年,瑞士人曾打算向英国驻瑞士武官出售这种设计,未能成功。但英国人从此受到启发,研制出了No.68枪榴弹-世界上第一种空心装药反坦克枪榴弹。美国人也在瑞士专利的基础上设计出了M10反坦克枪榴弹,虽然其性能出色,但因后坐力过大,找不到合适的载体,结果长时间无人问津。1942年春,斯金奈决定将这种M10战斗部应用在他的火箭筒上,为了能跟M10的尺寸相匹配,他将发射管的内径扩大到60mm,重新制造了一套整体式发射管和使用手电筒电池的电击发装置,又加工了12枚装着假弹头的火箭弹,并成功地发射了其中的3枚。
  斯金奈带着他的新设计和剩余的9发试验弹,前往阿伯丁试验场,其目的是在正规试验场上检验他的设计成果。运气又一次眷顾了他。当时试验场正在进行一项M10改进产品的表演性射击,一辆作为靶子的坦克正在试验场上行驶,许多军方高层人士都在观看表演。斯金奈和厄尔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决心抓住这一绝好机会。他们未征得任何人同意,便在发射线的一端架设起自己的火箭筒。斯金奈日后回忆道:"当时的情况是,坦克正在朝我们所在的方向开来,于是我们决定向它进行射击。厄尔用从地上拣来的一段金属丝做了一个临时的代用瞄准具,然后他打出了第一发弹,结果命中了目标,在坦克尚未转弯之前,我又用1发火箭弹打中了它……由于大家不熟悉火箭发射时所产生的特殊声音,那些用星徽装饰起来的观众(意指高级军官)全都转向我们这边看,其中就有巴恩斯少将,他是地面军械发展部的负责人。巴恩斯走过来,拿起火箭筒打了一发并命中了坦克,其他人也都争相前来试射,直到把剩下的几发火箭弹全部打完为止……"官员们临时决定将这种火箭筒定为小批量生产项目。随后的事实证明,这项在试验场上作出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在幸运地避免了各种官僚主义及繁文琐节的干扰和延误后,军方着手实现一项应急计划,以求陆军部队能够迅速装备这种新武器。美国式的高效率很快得以体现,在正式定型之前,这种武器就已全面投产。1942年5月19日,军械部与通用电器公司签订了在30天内生产5000具火箭筒的合同。在提前完成任务后,又安排了一次规格很高的射击表演,许多盟国代表应邀出席观看。在这次表演中,苏联人第一次接触到美国的这项发明,随后他们表达了希望得到这种武器的愿望。他们的要求得到了满足,首批数百具产品随即被运往苏联战场。这次表演的成功使得美国军方追加了大批订货。由于德军入侵北非,前线急需这种反坦克武器,绝大多数产品直接从工厂送往码头,然后装船运往北非,为了赶时间,有些火箭筒是用飞机空运到港口的。
  在突尼斯战场上,美国第1军的步兵们正因为没有合适的反坦克手段而苦恼,新型火箭筒的到来使他们喜出望外。1942年11月,首批得到这种武器的部队几乎没有经过训练就带着它们投入了战斗。尽管如此,火箭筒的使用效果却出乎意料地出色。来自北非的战报之一说,由于射手的紧张和开火时机过早,射出的数发火箭弹都偏离了目标,但被伏击的德军坦克分队误以为自己遭到105mm榴弹炮的射击,于是打出了白旗。不过这种武器至此仍没有正式的称呼,德军最初称之为"肩射炮",美国大兵们则戏称它为"花花公子乔治炮",后者这种带有明显色情意味的名字显然难登大雅之堂,于是有些人又把它叫作"巴祖卡"(bazooka),这个名字来源于当时一位名叫鲍勃.彭斯的美国广播喜剧明星表演时使用的一种粗管乐器,这种乐器与火箭筒发射管的形状十分相似。尽管这只是一种通俗的称呼,不是正规的军事术语,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名字会沿袭至今。

◆系列组成

  "巴祖卡"60mm火箭筒一般分为两大系列:一种是M1系列,由M1和M1A1组成;另一种是M9系列,由M9和M9A1组成。
  最早的M1于1942年7月定型,外形与后续型号差别较大,其主体是一根长1.38m的无缝钢管,左侧焊接有简易机械瞄具,下方有两个带有木制护片的握把和一个大型的木制肩托,在筒口部有一个不大的方形挡焰片,筒尾部有一个钢丝焊成的喇叭状支架,支架的作用并不是消除后喷尾焰,而是防止筒尾因磕碰变形而影响火箭弹的装填。在筒身中、后部设有金属加固环,以减小筒身变形的可能性。这些设计或多或少地都曾被后来的各型火箭筒所效仿。M1筒尾上方有一个接线盒,从中牵出两根导线,一根与肩托内的电池相连接,另一根则通到扳机,用来控制线路的闭合。发射机构由发射机体、扳机、扳机簧、电路接触环以及手电筒电池组和导线、检验灯等组成。筒身中部设有皮革防热护套,此外还有方便携行的背带,一端连接在握把底部,另一端直接拴在筒身后部。M1的主要缺点是体积、质量较大,电池安装和更换比较麻烦,而且一旦电池安装以后整个点火线路就由扳机控制,不够安全。
  M1A1诞生于1943年7月,它改进了筒身和电池的结构,外观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前握把和筒身上方的接线盒。为了更好地保护射手免受后喷燃气的伤害,M1A1还在筒口部安装了一个大型的喇叭状挡焰圈,而且为了保证使用安全和延长电池的寿命,在握把上增加了一个手动保险。
  M9和M9A1的定型时间为1943年10月,两者在外观上更为简洁,肩托改为钢板冲压而成的空心多边形,握把护片改为树脂材料,而且采用了和握把等高的大型扳机护圈,以便在冬季戴手套时使用。为了方便伞兵使用和在丛林地区作战,M9A1的筒身改为可以拆卸的两段式,筒口挡焰圈直径也有所减小。和M1系列相比,M9系列最大的改变就是放弃了对环境适应性比较差的干电池电源,取而代之的是更可靠的小型发电机,通过扳机驱动产生发射火箭弹所需的点火电流。
  "巴祖卡"M1和M9系列均使用M6系列60mm火箭弹。其中M6A1火箭弹是在最早的M6火箭弹基础上改进的,全长549mm,质量1.54kg,由战斗部、引信、发动机和稳定部4大部分组成。空心装药破甲战斗部前端有钢制的锥形风帽,后部为钢制锥形药形罩、227g黑索金/梯恩梯主装药和后弹体,后弹体底部有连接火箭发动机的螺套。火箭发动机本体为一段无缝钢管,前部铆焊有引信室,中间的孔内装有击针体和隔离簧,上部螺接有传爆体,后者的前端伸入主装药底部。引信原理极为简单,击针体平时由隔离簧与雷管隔开,并被一个钢丝保险销固定,发射前抽出保险销,当火箭弹击中目标时,弹体减速,击针体因惯性作用压缩隔离簧,击发雷管并引爆主装药。发动机的尾部螺接有拉瓦尔喷管,内部压有挡药板,喷管口有密封垫,发动机装有8根单孔双基发射药柱,以固药柱固定在发动机前部。挡药板中间的孔内安装有一个电点火具,两根分别为红、黄色的导线从喷管处引出,一根固定在尾翼上,一根用来与火箭筒相连接。喷管四周均匀地焊有6片条形尾翼,作为火箭弹的稳定装置。M6A1的缺点是尖锥形弹体在大角度碰撞目标时容易发生跳弹,而且条形尾翼的稳定效果不甚理想。于是后来出现了M6A3火箭弹。M6A3火箭筒的基本结构与M6A1火箭弹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改用前部为半球形的圆头风帽,采用环形尾翼作为稳定器,火箭弹全长也缩短到493mm。此外尚有训练时使用的M7A1、M7A3练习弹,以及T26E1、T26E2型黄磷烟幕弹等弹种,弹质量均为1.55kg。
  虽然"巴祖卡"取得了成功,美军主力步兵师平均装备量达557具,但美国陆军军械部还是认为它的60mm口径过小,在坦克装甲不断加厚的形势下很快就会变得过时,因此在1944年底之前,又设计出一种更有效的放大型号,其口径增加到88.9mm,称之为"超级巴祖卡"。然而国防部拒不接受这种武器,尽管"超级巴祖卡"的试射已经取得成功,也只能束之高阁。整个二战期间,美军使用的都是60mm口径的"巴祖卡"。但不出军械部所料,1945年的战斗表明,在对付德国"虎式"等新型坦克时,现役"巴祖卡"的口径显得太小,威力明显不足。

◆"超级巴祖卡"

  当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军士兵们继续带着"巴祖卡"参加了早期的战斗。但在朝鲜人民军的钢铁洪流面前,"巴祖卡"暴露出口径过小、威力严重不足的缺陷,甚至差一点因此毁了自己的名声。1950年7月5日,当美军第24步兵师"史密斯特遣队"遭遇朝鲜人民军105坦克师时,他们发现60mm"巴祖卡"对苏制T34/85坦克几乎毫无办法,其中一辆坦克连中22枚火箭弹居然仍能开动,整个特遣队在坦克履带的碾
压下很快溃散。在两天后的平泽防御战中,24师34步兵团又遭重创,团长马丁上校在操纵"巴祖卡"对一辆T34/85坦克开火时被先行击毙。
  一份份十万火急的电报接连发往美国本土,内容都是催促尽快增派有效的反坦克武器。陆军军械部终于想起了1944年研制的"超级巴祖卡",并迅速派人找出图纸,重新启用。仅仅几周时间,美国本土的数家兵工厂就赶制了数千具"超级巴祖卡"和配套的弹药,空运到西海岸并立即装船运往朝鲜,有些甚至用飞机直接空运到了前线。
  借朝鲜战争之机得以"死而复生"的"超级巴祖卡"定型为M20,其外观很像放大了的M9A1,带有大型整体式护圈的握把和钢板折成的肩托,除口径增大外,全长也增加到1.53m。为便于携带,其改进型M20A1将发射筒设计为可拆卸的两截式,前后两筒均长约0.76m。前筒是结构简单的滑膛无缝钢管,质量约2kg,口部焊接有喇叭状挡焰圈,筒外焊有固定环和准星等,后部焊接有连接突笋,与后筒前端的环形卡槽相配合可将两段发射筒固定在一起。后筒质量约4.3kg。主体仍旧是一根无缝钢管,但结构比较复杂,前部焊有卡槽,尾部焊有喇叭状的护圈,下方前部焊接有握把及护圈,握把内装有点火用电磁发电机和大型扳机,握把后部、筒身左侧焊有可折叠标尺,筒身中部下方有钢板弯折而成的大型肩托,通过两个卡箍以蝶形螺母固定在筒身上,卡箍同时起到压住导线的作用,筒身末端上方焊接有火箭弹挡板和导线连接固定装置。M20A1B1是M20A1的轻量化型,不同之处仅在于大量使用铝合金材料,总质量降至5.9kg。
  后期生产的"超级巴祖卡"系列有局部改进:一是可以加装两脚架;二是在肩托前部增加了一个可以调节高度的立杆,其底部焊有一个小型底板,卧姿射击时和两脚架配合可以将火箭筒支撑在地面上,以缓解射手疲劳;三是配有光学瞄准装置。"超级巴祖卡"的威力有大幅度提高,发射M28A2高爆破甲弹时的膛口初速超过100m/s,破甲威力为279mm,最大射程也增加了1倍多。
  "超级巴祖卡"配用M28系列火箭弹。其中常见的M28A2高爆破甲弹与M6A1火箭弹的结构基本一样,但外径和体积都大为增加,局部细节设计也更加完善。药形罩改为铜制单锥等壁厚药形罩,装药为875g,锥形圆顶风帽以螺纹与后弹体固定。该弹配用M404系列机械触发引信,保险装置只有使用前取下的保险带和保险销,发射时击针体只受到隔离簧的限制。发动机内有12根发射药柱,连接座内有密封物隔离,防止火药燃烧的热量传递给引信。电点火管上有蓝、红、绿三根导线引出并穿过尾塞分别固定在环形尾翼的不同位置上,平时有保险夹将各线分开。该系列火箭弹靠弹体颜色和标识来识别弹种,M28A2高爆破甲弹弹体为绿色或土褐色,标识字符为黄色;弹体为蓝色、标记为白色的是M29A2练习弹,不装炸药和火工品,弹体为厚壁铝合金制成,配用的惰性引信仅能动作而不能发火,其余结构与M28A2破甲弹完全相同,弹道基本一致,使用方法也相同;弹体为灰色,标识为黄色,同时在弹体锥部有一圈13mm宽的色带的是M30黄磷烟幕弹,它属于特种弹,既可纵火也能释放大量烟幕,其基本结构与M28A2破甲弹相似,
区别是弹体后部装填了1kg黄磷烟幕剂,引信后增加了一根用于引爆装剂的M8炸药管。
  M28系列火箭弹装填前要先将弹上的保险带和短路夹取下,装填到位后,发射筒击发装置内的挡板就会卡入尾环上的一圈沟槽内,将火箭弹固定住。此时,火箭弹尾部靠前的一个圆环与击发装置内的点火卡爪接触,而后部的尾环与发射筒接触,构成了一个点火回路。射手扣动扳机时,电磁发电机产生一个电流脉冲,流经回路时启动火箭弹发动机内的点火管,进而点燃火箭弹发动机内部的装药,当燃气压力达到一定值后,吹掉喷管口部的密封片,进而推动火箭弹飞出发射筒。由于弹种增多,使得"超级巴祖卡"系列的用途更加广泛,除打击装甲目标外,对付固定火力点和工事也非常有效,因此"超级巴祖卡"成为在朝鲜战场上对人民军和志愿军威胁最大的步兵武器之一。
  "超级巴祖卡"的到来对于美韩军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88.9mm口径使得它的穿透效果比前辈高出很多,在它面前,人民军的T34/85和IS-2拥有的装甲优势大大减弱。它和陆续增援而来的57mm反坦克炮、130mm无控火箭弹以及M-46坦克并肩作战,扼制住了人民军的坦克攻势,使得战场形势向有利于美韩的方向发展。仅大田战役中,美军就在空军的配合下,使用"超级巴祖卡"和其他武器,击毁了20辆以上的北朝鲜坦克。
  由于使用技术逐渐娴熟,"超级巴祖卡"取得的战果越来越多。1950年9月17日凌晨,美军陆战第5团D连和配属的坦克排在仁川附近伏击人民军第18师22团一部。当人民军行军纵队接近阵地前约70m处时,"超级巴祖卡"首先发难,准确命中了第一辆坦克,接着M26坦克,75mm无后坐力炮先后开火,短短5分钟内人民军6辆坦克全被击毁,22团2营几乎全军覆灭。而在9月26日夜,人民军第16坦克旅反击美军"林奇特遣队"的战斗中,"超级巴祖卡"和M4A3坦克共击毁了6辆T34/85,第16坦克旅被迫分散北撤。
  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任何反坦克武器在鼓舞士气方面所起的作用,都没有"超级巴祖卡"表现得那样突出。以至于多年以后,韩国有人还把釜山战役到仁川登陆直至占领平壤那一段历史,归功于当时美国已经设计出了"超级巴祖卡",而且有能力立即生产并充分供给部队。

◆"巴祖卡"的种种改进

  对"巴祖卡"的各种改进尝试,早在二战期间就已经开始了,除了官方的改进外,许多个人也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1944年,在法国北部博卡耶附近灌木丛中进行了一场殊死战斗。为对付远处堑壕中的敌人,美军某军土想出了一个能有效发射杀伤榴弹的方法。他将"巴祖卡"火箭弹上的破甲战斗部拧下,在原处串连固定了两枚MKⅡ手榴弹,装填手拔出手榴弹的保险销,然后将这个简易装置小心翼翼地插入发射管尾部,再由射手将它们发射出去。手榴弹的保险片在出膛后自行脱落,而弹体于4秒后在目标上空爆炸,这种简陋的变通型号试验成功了。不过,这次偶然的成功显然被过份夸大了,皮卡汀尼兵工厂被迫生产了9万发破片杀伤型火箭弹,并紧急送往法国,但此时战斗已从丛林转移到了城市,破甲战斗部在巷战中明显比杀伤型的作用要大,根本不需要后者了。因此这种改型再未生产过,目前仅有一发样品作为对那位不知名的军士的纪念,存放在兵工厂展品室内。
  虽然"巴祖卡"本质上是一种单发发射武器,但有些人不断地研究一些连发机构或自动装填装置,试图使其实现连续发射。其实考虑到武器的尺寸、质量和携行性,这种改进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但这种尝试的确进行过很多次。二战期间,美国陆军中有人曾经将两具"巴祖卡"并排安装在一起,共用一套发射电路,目的是使其具备连发能力,以便在一发火箭弹脱靶时能迅速发射另外一发,提高命中率。朝鲜战争时期,这种思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战场上美军曾改装过一种四联装的"超级巴祖卡",但其设计初衷并不是作为反坦克武器使用,而是作为步兵排的一种近距离支援武器,虽然当时这种武器曾投入过实战使用,但仅仅局限于对志愿军的战壕进行过几次射击,其有效性并未获得承认。然而这种思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以致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不久,皮卡汀尼兵工厂就开始进行一种三连发88.9mm火箭筒的试验。这种武器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布局,在普通发射筒的上方设计了一个箱形弹仓,火箭弹借助一个弹性供弹器压在弹仓内,当下面的一发弹发射出去以后,射手转动位于弹仓前方的曲柄,另一发弹即落于发射筒内。发射筒的侧面设有触点,火箭弹下落到位后,触点与火箭弹自然接通,而不必像以前那样必须用插头才能接通电路。射手转动曲柄的速度有多快,发射速度也就有多快。不过这种装置也存在着缺陷,最严重的一点是它存在自炸的危险。由于正在发射的火箭弹会向后喷出高压火药燃气,这些火药燃气很可能会进入弹仓并点燃下一发火箭弹的发射药,而该系统依靠重力供弹,在弹仓与发射筒之间无法加装隔板。因此,这种连发火箭筒确实不是一种符合实战要求的武器,而且其质量和尺寸已经超过了单兵负荷的上限,所以这一方案最终被否定。

◆其他国家的"巴祖卡

  除了"铁拳"外,二战期间德军还广泛使用过另一种反坦克武器,即88mm反坦克火箭筒。它是二战期间德国对外国武器进行改进并加以利用的典型实例,原型即是著名的"巴祖卡",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取之即来的现成解决办法。关于"巴祖卡"进驻德国有两种说法。1942年底,第一艘装载着"巴祖卡"的美国轮船抵达苏联,不久之后德国人就发现了这种新式火箭筒的优越性,一些样品很快被送到德国。另一种说法是,样品来自于北非。无论是哪种渠道,次年夏季,"巴祖卡"的德国版就已下放给在苏联境内作战的德军部队了。它的尺寸要比原型大得多,发射筒长1.64m、质量9.25kg,最早采用的4322型火箭弹的质量约3.25kg,射程达到150m,破甲威力约160mm,后期的4992型射程增至180m。该武器很受德军步兵的欢迎,用它对付苏军T34坦克非常有效,1944年7月前已经生产了38.2万具。为什么采用88mm口径?这也许与德国人对88mm高射炮的信赖有关,但更多的是对火箭筒的穿甲威力和携行性能两者之间的权衡所致。德国设计师们曾将火箭筒的口径进一步增加到100mm,但此方案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这时发射筒的质量已达到13.6kg,筒身长度超过1.8m,很难在实战中使用,而射程和威力却没有明显增加。
  早期型88mm火箭筒没有挡焰板之类的防护设施,射手必须使用长手套、面具等保护自己不受后喷焰伤害。1943年10月,配备护盾的改进产品面世,发射筒质量约11kg,1944年夏季投入实战。1945年初,出现了另一种缩短发射筒、改进子瞄准装置的88mm火箭筒。这些德国的"巴祖卡"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得到广泛使用,直到二战结束。
  令后世研究者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苏联人在已经掌握了空心装药战斗部技术的情况下却没有仿制"巴祖卡"。这也许是因为当时苏联各军工厂的生产任务已经十分饱和,也许是因为苏军更信赖坦克和反坦克炮,而不太重视步兵反坦克武器的缘故。倒是工业基础薄弱的日本根据在太平洋战场上缴获的"巴祖卡",仿制出70mm和90mm两种口径的反坦克火箭筒,但未及正式列装,便战败投降了。
  作为美国的盟友,二战期间中国和英国一样,得到了包括"巴祖卡"在内的大量美援装备。截至1945年4月底,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中国军队的"巴祖卡"中运抵印度的共有1886具。按照史迪威将军的安排,在印度兰姆伽重新编练的中国驻印军中,每个营属迫击炮排中都配备有两具"巴祖卡"。兰姆伽整训期间,学习操作这些美式火箭筒是步兵的重要训练科目之一。在反攻缅北的战斗中,驻印军装备的"巴祖卡"在对付日军坦克和工事火力点方面取得了一定战果。1947年4、5月间美军撤离中国时,向国民党方面移交了大量武器装备,其中仅海军陆战队第1师在平津地区就遗留60mm火箭弹3646发、88.9mm火箭弹300发,加上抗战结束后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巴祖卡"及弹药。到1946年12月,新六军、十三军、七十一军分别装备84、99和97具"巴祖卡",六十军和九十三军也各有34具和47具。1947年,国民党兵工署曾经尝试仿制过M9A1 60mm"巴祖卡"和M6A3火箭弹,并就各式单、联装发射器和更大口径的火箭弹进行过研究,但因内战等原因未能深入。不过,对付既无坦克、装甲车辆,也很少依据坚固工事打阵地战的人民解放军来说,这些"巴祖卡"似乎并未起到多大作用,反而逐渐成为了我人民解放军的战利品。

◆"巴祖卡"的使用及缺点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使用时需要两人(即射手与装填手)同时操作。由于火箭筒和弹药的保险机构不是很完善,所以一般是在临发射前才装填弹药。发射时,射手肩扛火箭筒对准目标,装填手从专门的弹药携行具中取出火箭弹,抽出保险销,然后将火箭弹装填进膛,接着从火箭弹尾部取出导线并连接好,射手完成瞄准后扣动扳机产生电流,点燃火箭弹发动机,产生高压火药燃气并将弹体推出发射筒。
  射手需要确保火箭筒后方无障碍物阻挡时方可发射,这是因为虽然设计时已要求发射药必须在发射筒内燃烧完毕,以免弹体飞出膛口时尾焰烧伤射手面部,但火箭弹发射时,仍存在长达1m左右的后喷高压火药燃气,一旦遇到障碍物就有可能折回,烧伤射手。同理,当装填手通知射手已完成射击准备后,自己也要立即隐蔽,避开筒身后方的扇形危险区(M9A1发射时危险区半径达23m,夹角为60°),以防被后喷高压火药燃气烧伤。对于射手而言危险更大,因为发射时其面部刚好与发射筒并列,一旦发生膛炸将首先身受其害。由于存在后喷高压火药燃气和强烈噪声,"巴祖卡"无法在工事内或其他类似密闭环境下发射,而且在发射阵地的伪装上存在着很大困难,发射后为了防止敌方反击,需要迅速转移阵地。不过,有效射程不足、精度差才是"巴祖卡"系列的最大弊端,这也是大多数单兵火箭筒都存在的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由于初速较低,造成有效射程很短,而且100m内的弹道有明显弯曲,因此士兵们不得不冒着危险,尽量接近目标实施抵近射击,特别是对于运动目标来说,还必须掌握好提前量,这样才有命中的可能。
  虽然"超级巴祖卡"在威力和安全性上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仍存在不少缺点:一是发射筒体积、质量偏大,虽然拆分式发射管可以提高便携性能,但增加了射击准备时间;二是瞄准装置比较简陋,对于运动目标射击精度不高;三是火箭筒为非一次性使用,且需要两人操作和携行,增加了编制;四是弹药引信设计不够完善,没有炮口保险、隔离保险和自毁装置等安全机构,在丛林地带使用时会受到一定限制,同时机械式触发引信虽然简单,但不能保证弹药瞬爆性能。另外发动机火药的速燃性不理想,有时火箭弹飞出筒口后,发射药还没有完全燃烧干净,不利于缩短发射筒长度,并对射手有一定危害。
  不过,"巴祖卡"在朝鲜战场初期战绩不佳的原因并不是以上几点。最早入朝的美军装备的60mm",巴祖卡"及其弹药都是二战时期的陈货,可靠性较差。加之,T34/85坦克炮塔装甲有明显的倾斜角度(正面接近60°),对弹着角度非常敏感的火箭弹非常容易跳飞,炮塔倾斜设计的实际防御效果远超过装甲本身厚度,"巴祖卡"只有命中其侧后部位才可能将其击毁。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开战之初美军中新兵比重大,缺乏经验,特别是缺乏使用火箭筒反坦克的训练,对武器使用不当。当时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射手往往在火箭筒射程之外就开始开火射击了,结果可想而知。虽然"超级巴祖卡"装备部队后情况有所改观,但这些问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

◆仿制型及改进型

  尽管"巴祖卡"存在诸多缺点,但它仍是为步兵提供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反坦克武器。因此在1950年代,世界各国出现了一股反坦克火箭筒设计热,数量惊人并且大同小异的火箭筒开始在各国陆军中相继投入使用,其中基于"巴祖卡"的设计或改进而来的产品占据相当数量。英国人除直接装备美制"超级巴祖卡"外,还根据它仿制了MKⅡ火箭筒,日本仿制的"超级巴祖卡"则称为"改4式"火箭筒。在"巴祖卡"系列的各种仿制品中,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于1950年代末设计的M1火箭筒独树一帜,它并不是"超级巴祖卡"的简单仿制品,发射筒和弹药都经过了重新设计,膛口初速接近200m/s,穿甲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1950年10月底,最早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第40军在坪洞战斗中,率先缴获了一具美军装备的"超级巴祖卡"和一发火箭弹,根据朝鲜战场的作战需要,它们随即被送回国内进行研究和仿制,并于次年投产,这种仿制品称为51式90mm火箭筒,它与原型大同小异,配有两脚架和反射式瞄准镜,装备部队后,在抵御美军坦克优势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直到1960年代初,"巴祖卡"的预定取代周期早巳超过后,美国人才设计出了M72 66mm轻型火箭筒,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德国二战期间研制的"铁拳",采用一次性使用的预置式整装弹药,但仍和"巴祖卡"一样,属于等口径的纯火箭原理武器,发射筒也分成两段,只是改成了叠套式设计。在被更现代化的M72取代前,"超级巴祖卡"一直是美国陆军的主要装备,到1980年代中期仍然在国民警卫队中服役。同时,在1960年之前,各种"巴祖卡"一直是北约国家步兵近距离反坦克防御作战的重要武器。它们还被提供和出售给欧洲以外的许多国家,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末。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1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