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铜斑蛇"陷"红土地" 台军制导炮弹难敌俄货(图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30 09:10:10 2002) , 转信

http://mil.21dnn.com/5051/2002-11-30/179@535624.htm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2-11-21/44.gif">
“红土地”激光制导炮弹

  最近,关于东亚某国装备“红土地”激光制导炮弹的消息已经多次见诸于海外报刊,
这些消息引起了海外军事观察家的广泛关注。对于传说中的消息姑且不论真假,但可以看
出“红土地”制导炮弹是何等有效的形成了威慑。而这种威慑正是来源于“红土地”相对
与美制“铜斑蛇”炮弹的技术战术优势。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2-11-29/krasnopol2-sm.jpg">
“红土地”作战示意图

  以往的普通火炮,即使是射击精度再高的火炮,如果要摧毁几十千米外的中小型目标
(如坦克、舰艇、工事等),也要发射一二百发炮弹才可能有1~2发直接命中。如果是运动目
标,其命中精度就更低了。但制导炮弹根本改变了这一状况,它几乎百发百中的精度,使
以往只能进行面积射的榴弹炮、加农炮、火箭炮、迫击炮等也可对点目标实施远距离精确
打击。它不仅扩大了炮兵的作战空间,增大了火力打击范围,提高了战术灵活性和射击命
中精度,而且具有超强毁伤能力,极大地减少了对战场后勤系统的压力,使作战效益得到
明显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重要装备之一,倍受炮兵部队的青睐。它真如海外
报道那样出现和装备于解放军部队部队,将使人民军队的野战炮兵和战场后勤经历一个革
命性的转变。

发展过程

  制导炮弹的发展要追溯到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时期,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
家为了对付前苏联咄咄逼人的坦克优势,最早将制导技术运用在炮弹上。北约国家大量装
备155毫米榴弹炮,弹药通用化程度,在抗击预想中的苏联坦克集群进攻中,这些火炮只能
靠面积射击。这种炮击对于大批飞快冲击的装甲集群,毁伤效果极差,因为155毫米炮弹不
直接命中是不可能摧毁坦克的。虽然155毫米炮弹在坦克2米以内爆炸可能掀翻坦克或炸断
履带,但是弹着落到这样的距离内概率极低。于是美国军方设想制造末导炮弹,提高对机
动目标的命中率。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2-11-29/Untitled-4.jpg">
“铜斑蛇”末制导炮弹

  马丁·玛丽埃塔公司(Martin Marietta)于70年代初开始秘密研制末制导炮弹,1977
年12月9日,在白沙靶场进行试验,从接近最大射程处射来的导弹,击中了一辆作为靶标的
报废M-47坦克。炮弹命中炮塔左侧上方,爆炸将车内设施一扫而光。舱盖被掀掉,车内零
部件从舱口飞出冲上天空。美国军方对试验效果非常满意,于80年代初将该弹定型生产并
装备部队,取名为“铜斑蛇”(Copperhead)。“铜斑蛇”炮弹由155毫米榴弹炮发射,采用
激光半主动寻的制导方式,是世界上最早的末制导炮弹,主要用于攻击集群坦克或装甲目
标。全套武器系统由火炮、制导炮弹和激光指示器等组成。炮弹全长1.372米,弹径155毫
米,弹重62千克,战斗部为6.4千克。最大射程20千米,最小射程4千米,最大飞行速度每
秒600米。全弹分为导引段、弹头段与控制段,控制段前后各有弹翼,可稳定弹体旋转(6~
18转/秒),并提供侧向机动效果。炮弹发射后,弹翼会以后掠20度自动弹出,弹道前段与
普通炮弹一样靠惯性飞行。在激光指示器的作用下,炮弹前部的激光导引头接受从目标反
射的激光信号,导引炮弹准确飞向攻击的目标。该制导炮弹命中概率达80%以上。北约的一
个155毫米榴弹炮连装备有六门炮,用“铜斑蛇”炮弹以每分钟6发的正常射速进行齐射时
,能在4分钟内消灭将近一个装甲团的所有装甲车辆。如果用普通榴弹,即便数个炮兵连以
火力急袭,也难以阻止同样规模的装甲部队。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2-11-29/Untitled-1.jpg">
“红土地”炮弹和激光照射器

  与此同时,前苏联丝毫没有怠慢,KPT设计局几乎在同一时期也着手研制。在吸取美国
经验的基础上,于80年代中期生产并装备了“红土地”(Krasnopol)。由152毫米火炮发射
,弹长1300毫米;弹重50千克,其中战斗部重20.5千克;射程22千米,命中概率达90%,对
坦克目标的激光照射距离5千米以内,照射持续时间6~15秒。由于苏联的152毫米炮射程普
遍小于北约的155毫米炮,因此,苏联在设计“红土地”时,炮弹采用火箭增程以超越北约
炮兵射程。由于增加了增程火箭发动机该炮弹长度大,在运输和储存时分为两部分。一部
分为战斗部、助推发动机和稳定尾翼;另一部分是控制装置,发射前将两部分组装在一起
。“红土地”虽然比“铜斑蛇”射程远,重量却轻10%,而且还可以掠飞攻顶。1993年和1
995年的发射试验,仅20发炮弹就击毁19辆T-72坦克。使用“红土地”作战时,在前沿部署
携带电台观察员,观察员搜索5千米范围内的目标,因为激光指示器/测距机作用距离最大
只有5千米。发现目标后用无线电台通知射击阵地。炮手向目标作间接瞄准,将炮弹射向目
标区。后方炮兵开火时,有同步器启动激光目标指示器照射目标。在末制导段,弹上导引
头的坐标器探测和不断跟踪从目标反射的激光编码信号,自动导向目标。

  制导炮弹较之常规炮弹,它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威力更大。具有不用试射即可首发
命中目标的能力,采用普通弹进行射击时,多数情况下要进行试射才能修正弹着。采用制
导炮弹射击时的瞄准也是概略瞄准,不必改变火炮的高低和方向射角,将大量的制导炮弹
用时间间隔为12~15秒射向目标区后,仅利用激光指示器/激光测距机指示目标,即可击对
付多个目标。炮兵部队能在在2~3分钟内完成主要的射击任务准确摧毁敌方目标,从而降低
了敌方反击的可能性,提高了炮兵部队的生存能力。另外,它是通过前进观察员使用激光
指示器/激光测距机来指示目标,可用间接火力对付运动目标,也可用几门火炮对付由一台
激光指示器/激光测距机照射的同一个目标。当采用工作在不同频率的几台激光指示器/激
光测距机照射时,还可对付集群目标。实战中激光末制导炮弹表现不俗。在海湾战争的一
次战斗中,尽管激光目标指示器在沙漠环境中性能受到影响,但发射的“铜斑蛇”攻击点
目标,仍是“弹无虚发”,90发炮弹就摧毁了伊拉克阵地上的坦克装甲目标、观察所及雷
达站。美军发射“铜斑蛇”的M109自行火炮是在行进间射击,伊拉克的反击火力难以捕捉
美军炮群。

制导原理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2-11-29/Untitled-2.jpg">
“铜斑蛇”近影

  激光半主动末制导炮弹制导装置主要由寻的头、信号处理模块、控制机构等组成。寻
的头是炮弹的“眼睛”,当炮弹飞临目标的上空时,会自动寻找要攻击的目标,老式的寻
的头结构与早期的红外空空导弹类似,采用圆锥扫描来测量目标与炮弹目线的偏差,但是
这种方式精度难以进一步提高。现在采用焦平面CCD元件,而只对目标的反射光斑闪烁频率
响应来确定导弹目线与目标的运动偏差关系,因为激光光斑强度大,光学特征突出,这就
无须使用空空导弹那样的图象识别技术,只要盯住那个光斑,就能达到很高的命中精度。
弹上信号处理模块把飞行中与目标的方向偏差以及动态运动关系计算出来,计算的误差信
号输入控制机构,以便进行修正飞行;控制机构接受误差信号来控制舵机修正偏差,使炮
弹准确的跟踪并击中目标。当前方观察所发现目标时,用激光进行指示,测距机测定距离
(测距机的最大测试距离为5000米),观察员将有关的方位、距离、目标信息和激光编码数
据用无线电报告给指挥所;指挥所经过计算,将射击诸元下达给炮阵地;炮手取出弹丸舱
、制导舱,同时装定好引信、编码、调节定时器等,然后将其对接好,拧下保护帽,瞄准
、装填、发射。发射后,弹丸飞出炮口约20米距离时,尾部的4片稳定翼自动展开。弹丸借
助尾翼低速旋转,继续向前飞行。此为无控飞行段。

  当飞到弹道顶点时,导弹开始低头,寻的头向下角度能接收到目标区的激光照射器打
在目标上以一定频率闪动的光斑。控制舱内的惯性陀螺解锁,输出导弹姿态信号。控制器
根据陀螺仪输出信号操纵舵面调整弹丸的飞行姿态。此为惯性制导段。当弹丸飞到距离目
标约3000米时,炮弹捕捉到的信号非常根据目标反射光斑的相对位置,采用比例导引方式
。所谓比例导引方式即由激光导引头测定弹目线角速度和各方向上偏移的加速度,然后给
出弹目线和导引头光轴间的误差角成比例的控制信号,由导引头的校正线圈产生校正力距
实现制导。比例制导的信号正比于弹目线角速度。同时,观察员用激光目标指示器发射编
码激光照射目标。弹上的导引头搜索并接收到目标反射的信号以后,以比例制导的方式进
行锁定,将炮弹导入正对光斑俯冲,击中目标上的光斑,自然也就击中了目标。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12月04日12:10:39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9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