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yy球拍—我喜欢), 信区: Green
标  题: “喀秋莎”简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an 27 13:44:59 2002) , 转信

    “喀秋莎”的正式名称是BM-13型多管火箭炮,由莫斯科动力研究所研制,苏联共产国
际兵工厂生产,“K”即是该兵工厂第一个俄问字母,也是它为何被苏联炮兵称为“喀秋莎
”的主要原因。

    苏联火箭专家早在建国初已开始考虑用载重车辆发射多管火箭,经大量试验,于1928
年成功研制出能平稳飞行的火箭弹,射程达到5000米。但发射架的研制却进展缓慢,直到
1941年6月21日,即“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一天,斯大林才下令大量生产“喀秋莎”。在
以后半个月的时间内,共产国际兵工厂加紧生产出第一批5门样炮,苏军第一个火箭炮连就
此诞生,伊 安得列耶维奇 弗廖洛夫大尉成为连长,其正式官衔是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独立
试验炮兵连连长。当时苏军对这种新式火炮的性能还不能放心,但实战结果大大出乎他们
的意料。1941年7月14日攻占奥尔沙车站地区的德军遭到该种火炮的致命打击,这也是“喀
秋莎”第一次正式参加实战。

    “喀秋莎“采用T字型发射轨,上下各装一枚火箭弹,8根钢轨为一排。炮手从车尾装
弹,一次可发射16枚132毫米火箭弹,最大射程可达8500米,一次齐射仅需10秒。由于装在
吉斯—6型载重车上,“喀秋莎”的机动性比较突出,公路时速为60千米/小时,行程可达
600千米。新型BM-30火箭炮可发射300毫米口径火箭弹,每发弹重90千克,威力超过当时任
何一种火炮。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