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A (生活多么美好),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古代火炮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28日16:34:58 星期六), 站内信件

中国古代火炮 
 
 
   中国古代一种口径和重量都较大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由身管﹑药室﹑炮尾等
部分构成,滑膛多为前装,可发射石弹﹑铅弹﹑铁弹和爆炸弹等,大多配有专用炮架
或炮车。明朝丘? 撰《大学衍义补》中记载:“今搏 之制,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
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亦谓之搏,又谓之铳”。自元朝
以后,古代火炮开始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攻守城塞,也用于野战和水
战。
元朝和明朝前期的火炮 
   中国发明和使用火炮不迟于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产和装备部队。元末明初使用
火铳作战的记载在《元史》﹑《明史》及其它历史文献中已经屡见,元朝和明洪武
年间制造的火炮在中国各地博物馆中亦有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一门铭文为
元“至顺三年”(1332)的盏口铜铳,其盏口口径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米,全长35.
3厘米,重6.94千克。铳身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 扉?釜寇郝 第 P佰釉?山”三行
铭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一门明洪武五年(1372)造的大碗口铜铳,碗
口口径110毫米,身管直径58毫米,全长36.5厘米,重15.75千克。铳身镌有“水郝左
??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 重二十六斤 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宝源局造”铭文。山东省
冠县出土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119毫米,全长36.4厘米,重15.5千克。铳身镌有“
洪武十一年”(1378)﹑“海”字铭文。这3门铳均为铜质,形制也类似,在身管前端
均有一个大于身管的敞口,身管后部为药室,有装引线的点火孔。但至顺三年铳管壁
较薄,工艺较粗糙,明碗口铳管壁加厚,药室部有较明显的隆起,身管加铸数道箍,表
明后者已能承受较大膛压。据《明会典》记载,弘治(1488~1505)以前,明政府军器
局所制造的各种火炮中,大碗口铳的数量为每3年造3 000门。 大碗口铳的敞口虽大
于身管口径,但实际上并不能增加火炮的威力。明初,又制造了身管较长的直筒形火
炮。河北省宽城县出土的洪武十八年(1385)造的一门直筒形铜火炮,口径108毫米,
全长52厘米,重26.5千克,药室处有宽厚的箍。此外,山西省博物馆还收藏有3门洪武
十年(1377)造的铁炮,口径210毫米,全长100厘米,两侧有双炮耳,用于调整火炮的射
击角度。炮身铸有“大明洪武十年丁巳季月吉日平??造”铭文(参见彩图插页第94
页)。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带有炮耳的铁铸火炮。这种大口径直筒形火炮,显然会
增大火炮威力,表明早在14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火炮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明朝
前期,火炮已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军器局和兵仗局所制造的火炮,有盏口炮﹑碗口
炮﹑神机炮﹑旋风铜炮﹑将军炮(“将军”一词常作为具有较大威力火炮的封号)等
十余种。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第二次征漠北,曾用火炮击溃敌军;正统十四年
(1449),于谦守卫北京,曾用火炮和其它火器大败瓦刺军的进攻。
明朝后期的火炮 
   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火炮仍有发展。嘉靖年间制造的虎蹲炮,长1呎9吋(约
合0.6米),重36斤(约合21.5千克),配有铁爪﹑铁绊,发射前可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
于地面,形似虎蹲,这种炮克服了发射时后坐力大﹑跳动厉害的缺点。《明会典?工
部》记载,嘉靖四年(1525)制造的“毒火飞搏”,炮筒用熟铁制成,装火药十多两,炮
弹由生铁熔铸,弹内装“砒硫毒药五两”,点火后“将飞搏打于二百步(约330米)外
,暴碎伤人”。这是中国古代以火炮发射爆炸弹的最早记载。万历年间还大量制造
了身管较长的火炮。万历二十年(1592)在杭州制造的“天字一百三十五号大将军”
铁炮,口径113毫米,全长143厘米,身管的长度同直径的比值明显增大。炮身有九道
箍,铸有炮耳,安有两个铁环。万历年间,明军援朝作战时曾使用过这种铁炮。 在此
期间,欧洲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佛朗机铳和红夷炮。佛朗机铳约在
正德末年(1521年左右)从葡萄牙传入中国,它有一母铳和若干子铳,母铳身管细长,
口径较小,铳身铸有准星﹑照门,可瞄准射击。铳身后有“巨腹”,腹上开有长孔,用
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一小火铳,一般备有5~9个,可预先装好弹药,战时轮流发射
,提高了火炮射速。嘉靖初,中国开始成批仿制佛朗机铳,形制很多。《明会典》记
载有大样﹑中样﹑小样佛朗机铜铳 迹龋裕怠保恕剑《武备志》又把佛朗机铳分为
1~5号。北京首都博物馆现藏有6门佛朗机样式的火炮,均为铜质,有两种类型:一种
名为“流星搏”,腹部为方形;另一种“胜”字号火炮,腹部为圆柱形。其中嘉靖二
十八年(1549)制造的“胜字四十二号”火炮,母铳口径38毫米,全长91厘米,子铳口
径35毫米,全长23厘米。由于子铳装药量小,母铳口径不大,威力有限。红夷炮(亦称
西洋炮)是一种大型火炮,在万历后期由荷兰传入中国。《明史?兵志》记载:“大西
洋船至,复得巨搏,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二丈
约合6.22米,三千斤约合1 600千克)。炮身铸有准星﹑照门,中部有炮耳。与佛朗机
铳相比,口径较大,管壁加厚,并且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增厚,能承受较大膛压,是当时
威力最大的火炮。明末,明政府为了扺御后金军的进攻,重用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大
量仿制红夷炮。天启元年(1621),李之藻受命按西洋新法制造火炮;崇祯二年至三年
(1629~1630)徐光启督造大小红夷炮400余门;两广总督王尊德也先后仿制大中型西
洋炮500门。中国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都收藏有当时的制品
。其中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门崇祯十年铁铸“西洋炮”,口径100毫米,长233厘米。
其身管的长度同直径的比值更大于万历二十年造的铁炮。 西方火炮的传入,促进了
中国明朝后期火炮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军队的装备。据《练兵实纪?杂集》记载,戚
继光的车营装备佛朗机铳256门,辎重营装备佛朗机铳160门。天启六年,袁崇焕以红
夷炮凭城固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击退了后金兵,毙伤敌数百人,后金统帅努尔哈赤
在该役中中炮受重伤,不久死去。 在火炮技术发展的同时,明末孙元化集中明代制
造火炮的成果,吸收西方先进的造炮经验,撰写成《西法神机》一书。其后,焦勖于
崇祯十六年在汤若望的传授下,辑成《火攻挈要》。这两部书,是明末火炮制造的理
论和工艺技术专着,对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朝火炮 
   清朝前期,清政府为适应统一全国及平定三藩叛乱等战争的需要,大量制造火炮
。主要有3种类型:?红衣炮(即红夷炮)型,如《清会典》中记载的“金龙炮”﹑“武
城永固大将军”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等。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一门康熙
十五年(1676)铸造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炮身前细后粗,口径110毫米,全长
248厘米,重1 000千克,装药2千克,铁弹重2.7千克(图1)。这种炮在中俄雅克萨之战
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子母炮型,类似佛朗机铳。如“子母炮”﹑“奇炮”等。图
1 清康熙十五年“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门“子母炮”
,母炮口径32毫米,全长184厘米,子炮长25.5厘米。?大口径短管炮,如“冲天炮”﹑
“威远将军”炮等。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门康熙二十九年铸造的铜质“威远将
军”炮,口径212毫米,全长69厘米,重280千克,载以四轮车,能发射15千克重的爆炸
铁弹(图2)。康熙时比较重视火图2 清康熙二十九年“威远将军”炮炮,仅据《清文
献通考》记载,从康熙十三年至六十年,共造大小铜铁炮约900门。随着火炮的大量
生产,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火器营,专习枪炮。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又规定各
省绿营兵每千名设炮10位,火炮成为清军的主要装备之一。清朝中期以后,火炮的发
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为抗击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各地军
民又造了一些重型火炮,广东省虎门﹑江苏省镇江市等地至今仍保存有当时的抗英
火炮(参见彩图插页第94页)。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清政府大量购买西方近代火炮
,同时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制造近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逐渐被近代火炮所取
代。
 

--
             永远不要放弃,要做就做到最好。凡事一定要尽力而为。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4.161.12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6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