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uddy (凉白开), 信区: Green
标  题: 20世纪炮兵的发展历程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Apr 27 21:35:08 2000) WWW-POST

标  题: 20世纪炮兵的发展历程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Apr 27 17:33:52 2000) 
  
火力战在20世纪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波澜壮阔的100年中,炮兵走过了极其辉煌 
的历程。从普通的机械操作武器到集各类先进技术于一身的高技术武器系统,从简单的 

直接瞄准打击到拥有多种手段的间接瞄准打击,从一般的支援分队到能够独立遂行大规 

模火力战的骨干兵种,无一不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在一个世纪的一系列重要战 

役战斗中,炮兵歼敌数量占所有军兵种歼敌总数量的56.9%;为此,炮兵被前苏军誉为 

“战争之神”,被美军称为“战争之王”,我军则以“没有炮兵,就没有胜利”评价炮 

兵的地位和作用。 
    日俄战争凸显炮兵地位 现代火炮家族正式确立 
    1904-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英国目击者荷门少校评价说:“我们获得的最大印象 

就是炮兵现在变成了决定性的兵种,而所有其他的兵种都变成它的辅助品了。” 
    为了争夺太平洋的控制权并进一步瓜分中国,日俄两国在旅顺口展开了一场激烈炮 

战,开现代火力战之先河。战争初期,俄军曾依靠现代火炮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后来日 

军也改变了以步兵进攻为主的战术,用一个月时间集中了大量炮兵投入作战。1904年10 

月1日,日军474门火炮开始对旅顺口要塞实施炮火准备,日军向旅顺共发射炮弹150万发 

,一举攻陷了旅顺口。这场战争提高了炮兵的地位和作用,使炮兵得到迅速发展。由于 

当时的火炮无法对近距离堑壕内步兵实施射击,俄军波德古尔斯基中尉提出了用水雷投 

射器发射水雷的建议,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这也是制造迫击炮的最初构想。随后一种发 

射超口径长杆弹的海军炮被制造出来,可以称之为最早的迫击炮,10年后,英国也研制 

成功自行设计的迫击炮。这标志着以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三大火炮系列组成的现代 

火炮家族正式确立。 
    现代火炮的突出特征是火炮发射时身管后退,这是火炮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20世 

纪以前的火炮是炮身与炮架呈刚性关联结构,射击时炮架后退,由于火炮发射需要一定 

的推动力,并因此而带来强大的后坐力,所以,火炮每射击一次都必须由人工重新复位 

以对准目标,这给炮兵的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完成,给火炮制 

造带来了新的机遇,19世纪中期前后已经出现了线膛炮,这是火炮在经历了抛石机、火 

枪、火铳、滑膛炮后的第五次突破;1897年,法国研制成功水压气体助退复进式75毫米 

野炮,这种火炮在炮身与炮架之间增加了一个反后坐装置,火炮发射时炮身后退,通过 

助退机消耗大部分后坐力,同时复进机吸收部分后坐力并将炮身自动复进到位,使作用 

在炮架上的后坐力也大大减少,因而有利于减轻火炮重量,增大射击距离,提高发射速 

度;很快,炮身和发射药的制造也取得了新的突破,现代火炮终于诞生。火炮的射程已 

由过去的2千米迅速增至7千米,不久,法国即开始批量生产现代火炮,一批正式定型的 

75毫米火炮登上了历史舞台,1900-1905年,俄、美、德、日、英等国也 追追 制成功 

现代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火力战主导战争 “炮兵征服,步兵占领”指导思想出现 
    随着炮兵火力战地位的迅速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了“炮兵征服,步兵占领” 

的作战指导思想。交战双方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火力消耗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军事强国的主要作战部队均编有炮兵营(连),统帅部预 

备队还编有炮兵旅,火炮数量迅速增加。其中,俄国装备7000多门,法国装备4300多门 

,美国装备1300多门,德国装备9300多门,奥匈帝国装备4000多门。因此,战争中各国 

普遍运用了集中大量炮兵实施长时间火力突击的战法,火炮密度不断增大,重要突破地 

段上每千米正面平均密度达120-160门。炮火准备的时间通常达数小时甚至几天以上。 

美军在进攻法国圣米西尔的德军时进行了4小时的炮火准备,发射炮弹100多万发;俄军 

在西南战线对德作战中,集中各类火炮1900多门,进行了6小时的炮火准备,在强大炮火 

的支援下,俄军步兵几乎未遭抵抗即突破德奥军第一、二线防御阵地,3天内生俘德奥军 

20万人,击溃德奥军38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使德奥军不得不从凡尔登和意大利紧急 

抽调30个师以阻止俄军进攻。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火力 

战,战役初期,德军集中各类火炮1400多门,以每小时10万发的速度将200万发炮弹倾泻 

到法军阵地上,炮火所到之处,战壕被完全摧毁。在德军进攻过程中,法军也不失时机 

地进行炮火反击,德法两军进行了一场长达10个月的火力绞杀战,双方共发射炮弹4000 

多万发,法军伤亡30.8万人,德军伤亡近60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期,交战国各方的火炮已增加到63000门,自行火炮、无坐力炮 

和反坦克炮也加入了战斗序列,燃烧弹、发烟弹、化学弹被投入战场使用,利用飞机观 

察校正射击开始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之神”显威 “炮兵进攻”、“火力战”、“闪击战”对阵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普遍实现了开架结构和机械牵引,火炮更新 

换代,数量急剧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已装备火炮50000多门,苏联装备6 

7000多门,英、法、美、意各装备10000-25000门。战争初期,希特勒运用强大的坦克 

集团在炮火掩护下实施快速突击,成功地“闪击”了波兰并横扫欧洲。“闪击战”理论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炮坦协同作战的理论,对强敌先进行炮火打击,尔后进行 

快速突击,对弱敌则直接依靠坦克火力实施快速突击。 
    随着战争的发展,炮兵作战理论产生了一系列飞跃,“炮兵进攻”的理论和运用不 

断成熟,炮兵既可以对固定目标射击,也可以对运动目标射击;既可以在步、坦发起进 

攻前进行炮火准备,也可以在步、坦发起进攻后进行不间断的炮火支援;既可以在进攻 

作战中实施炮火准备,也可以在防御作战中实施炮火反准备。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炮兵进攻”理论得到成功运用。在这场战役中,参加反攻的 

火炮多达13500门,炮兵被斯大林称为“战争之神”,苏联也把斯大林格勒反攻开始的日 

子———11月19日规定为炮兵节。在强大的炮兵面前,“闪击战”已开始黯然失色,希 

特勒也不得不将其注意力转移到炮兵的运用上,1943年7月,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半年 

之后,为挽回败局,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德军集中了10000多门火炮,企图在库尔斯克 

方向打开缺口,但苏军已集中了20000多门火炮严阵以待,用来进行炮火反准备。德军俘 

虏招供的德军进攻时间为苏军实施炮火反准备提供了良好时机,7月5日2时20分,也就是 

德军进攻前40分钟,苏军实施了30分钟的炮火反准备,打乱了德军的进攻计划,迫使德 

军进攻发起时间推迟了两个多小时。在整个防御作战中,苏军还大胆地实施炮兵机动, 

在敌可能突击的主要地段上始终保持火力优势,尤其是反坦克火力优势,最终粉碎了德 

军的进攻行动。战役中,苏军反坦克炮击毁德军坦克1000辆,占德军损失坦克总数的60 

%,苏军压制炮兵也取得了大胆实施炮兵兵力和火力机动、组织完善的炮火反准备和适 

时使用炮兵预备队的成功经验。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炮兵更是尽显“战争之神”气概 

,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火力战。在这场战役中,苏军3个方面军集中了45000 

门火炮,炮火准备阶段万炮齐轰,仅第一方面军在第一天就发射炮弹1236万发,在强大 

炮火的打击下,第一线阵地德军损失达30—70%,基本上失去了抵抗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炮兵发展的鼎盛时期,战争期间,苏、美、英、德、日5个主要参 

战国共生产各类火炮261.24万门、炮弹30多亿发,按11000万参战军人计算,每位军人 

平均要遭到30发炮弹的打击。炮兵在编制数量上已成为第一大兵种,其中以苏军炮兵最 

为强大,共编有10个炮兵军、105个炮兵师、166个炮兵旅、1199个炮兵团、238个炮兵营 

,在歼敌数量上也是位居第一,平均歼敌占整个战争歼敌总数的54.4%。 
    战后50年炮兵发展三阶段:整体化·自动化·数字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炮兵已不再仅仅以发展火炮本身为重点,而是在侦察、指 

挥、火炮和弹药四个方面寻求整体发展,以全面提高炮兵的整体作战能力。在侦察方面 

,从以光学器材侦察为主发展到拥有激光、雷达、声测、红外等多种侦察手段,实现了 

全天候、全方位、全时域侦察;在指挥方面,主要是广泛采用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 

的各种电子技术,建立射击指挥系统,重点解决从发现目标到火炮发射的火力反应问题 

,火力反应时间由3—6分钟缩短到1分钟以内;在火炮方面,主要从机动能力、发射能力 

、防护能力三个方面寻求发展,机动能力主要是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即大力发展自行火 

炮,防护能力主要是努力实现装甲化。在现代战争中,炮兵的主要作战对手是对方炮兵 

,实现自行化非常重要,自行火炮不仅战斗转换快,生存能力也大大提高。根据计算, 

在炮战中,自行火炮的生存能力是非自行火炮的3倍以上。因此,各国无不积极发展自行 

火炮。到70年代中期,美、苏、英、法等国已基本实现了自行化,自行火炮比例达70% 

。另外,制导弹药和子母弹已被用于榴弹炮和火箭炮,美军的“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 

已经非常成熟,苏军的“红土地”激光制导炮弹也已进入实验阶段。 
    战后30年,是火炮发展史上思想最活跃的30年,发射核炮弹、研制40管火箭炮、用 

计算机准备射击诸元都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射击指挥系统的研制成功,实现了射击指挥 

从手工作业向自动化发展的过渡。 
    70年代末期,C3I概念的出现为炮兵指挥自动化建设打开了思路,炮兵开始向系统化 

方向发展,即由整体发展进入到火力系统、火控系统、指挥系统的系统化发展阶段,通 

过三者的协调发展构成一个大系统,实现整个炮兵的指挥自动化。火力系统仍以战后30 


年的成果为基础,统一型号、缩小范围、重点提高,美军的105毫米榴弹炮、155毫米榴 

弹炮、227毫米多管火箭炮成为世界各国统一炮兵火力系统的样板;火控系统即从发现目 

标到火炮发射的控制系统,也就是各种营、连射击指挥系统,主要是研制各种信息接口 

,力求使雷达、声测、机械信息不经人工判读直接进入射击指挥系统,并且使系统成为 

更高一级系统的子系统;指挥系统即在指挥机关建立人机系统,实现指挥自动化,并且 

指挥控制火控系统,标志着炮兵进入了指挥自动化的时代。 
    1994年6月,美军成立了数字化办公室,1995年,美军提出了数字化部队的组建方案 

,计划通过数字化通信技术、航天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实现技术“横向 

一体化”,其实质一是实现信息的数字化传递和处理;二是将指挥控制向作战单元末端 

延伸,这一技术的完成可以使基本作战单元共享战役和战略级资源,可以使作战单元自 

动处理来自C3I的大量信息,各种作战行动之间可以构成无缝隙的指挥与控制。数字化炮 

兵营是首批实验部队之一,实验表明,数字化炮兵的侦察能力是非数字化炮兵的2倍多, 

打击能力提高近3倍,生存能力大大提高,1个完备的数字化炮兵营的作战能力大约相当 

于9个普通牵引炮兵营的作战能力,而数字化炮兵营的许多设备大都是采用“技术嵌入” 

的附加设备,费用并不高,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英、法、德等国也纷纷加入了实 

现炮兵数字化的行列,并在20世纪之末初步完成了数字化炮兵的研制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空中、远程和精确打击日趋突出,但这并 

没有降低炮兵的地位和作用,炮兵在未来作战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