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扫), 信区: Green
标 题: 登陆战役中的中子弹使用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Apr 3 19:10:02 2005), 转信
□
中子弹在战争中的使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适合用于攻击对方装甲部队和有生力量。
快中子具有很强的贯穿辐射效果,例如100毫米的钢板可以将Y射线减少90%,但对中
子则只能减少30%左右,而且被减弱的中子还会产生次级γ射线。一般认为,防护装甲厚
为200毫米的坦克,在遭受中子弹攻击时,车内中子剂量约为车外的一半。例如在开阔地
面上,1千吨当量中子弹爆炸后(取最佳爆高),700米距离上的中子剂量约为170戈瑞(戈瑞
:核辐射剂量国际单位,每1千克受照物质吸收1焦耳核辐射能时,其核辐射剂量称为1戈
瑞),车内即为约85戈瑞。
根据美军制定的核辐射损伤标准,此时坦克内的人员会在5分钟内失能,均不能执行
任何消耗体力的任务,在1至2天内死亡。虽然各先进的坦克生产国都已经研制和装备了对
中子有一定屏蔽能力的防中子衬层和复合装甲,但一来战后早期主战坦克,例如M48和T-
54都没有此种装备,二来这种装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中子弹的杀伤半径,并不能从根
本上避免中子弹的威胁,且装甲部队并不是只由坦克组成,大量的辅助车辆和坦克以外的
装甲战斗车辆,依旧会在中子弹的爆破中迅速瘫痪,这就势必导致装甲部队最终丧失战斗
力。
中子弹对地面暴露人员的杀伤效果也很显著。由于中子和γ射线在通过大气时会发生
散射,因此在其杀伤半径内,人员即使躲在高地反斜面处也会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具体
强度视高地坡度和距离而定。以万吨级触地核爆炸的数据为例(此时早期核辐射强度与千
吨级中子弹相似):山高15~27米,坡度为19~23度,在1200~1300米距离上,位于山顶
的两只狗均染上了重度放射病,而同距离位于山反斜面的狗仅患中度或轻度放射病。从万
吨级原子弹空爆得到的数据表明,30度左右的高地对早期核辐射的屏蔽效果约能减弱一半
。然而,中子弹的爆炸效果就不受太大影响。例如 1颗某当量的中子弹,原本在1200米距
离上可以达到8~9戈瑞的辐射剂量,人员受辐射后发生极重度急性放射病而失能,半数以
上将在几周内死亡;即使有山体屏蔽,人员只受到4~5戈瑞剂量的辐射,也会发生重度放
射病,基本失去战斗力。
应该指出的是,和普通核武器相比,中子弹更适合用于本土作战。由于中子弹的光辐
射、冲击效应都比较小,对民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也就较小。而中子弹产生的放射
性沾染远小于普通核弹,爆后经过较短时间(具体随爆高和气象条件而定),人们就可以在
其中正常生产、生活,几乎不会导致因污染造成的“后遗症”。因此,中子弹被认为最适
合在本土使用。美国最早研制中子弹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执行本土防空任务。冷战后期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在“铁幕”西侧的德国领土上,也布置有大量中子弹,并制定了
相关使用计划。
第二,它不易爆后防护。
一般来说,核爆发生后,爆区附近人员会在发现核爆炸闪光后进行主动防护,比如迅
速卧倒,穿戴防化器材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甚至大大减弱冲击波、光辐射和放
射性沾染的效果。但中子弹则不同,由于γ射线是以光速向四周传播的,中子的速度也可
以达到每秒几千千米甚至几万千米(依据中子质量不同而有所差别),当中子弹杀伤半径内
人员看到核爆炸闪光时,也就已经受到了早期核辐射作用,再行防护亦无济于事。
第三,它的投送工具比较灵活。
中子弹的当量一般不大于3千吨TNT。这是因为中子在稠密空气中射程有限,增加中子
弹的当量并不能使中子杀伤半径明显增大,但却会使冲击波和光辐射的杀伤范围迅速增大
,最终导致中子弹的强辐射特性丧失。相对来说,中子弹的体积小,重量轻,投送工具比
较灵活。在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水平下,美国就已经研制有203毫米和155毫米的中子炮弹
,且只要能够携带225千克级别炸弹的战术飞机,就能够携带中子弹。各种战术导弹也都
能够使用中子弹战斗部。因此,中子弹便于较低级别单位装备和使用,适合用于各种战术
目标。
在核条件下的登陆战役中,中子弹具有多种不同用途
首先,可以结合其他武器,对防御方机场设施、港口锚地、重兵集群进行核突击。
打击对方机场设施,是争夺制空权必不可少的步骤。中子弹虽然破坏机场设施硬件的
能力不如普通核弹。但它可以大量杀伤对方机场人员,如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等。而这种专
业人员的损失将直接造成空中力量的瘫痪。此外,当攻击方使用反跑道战斗部对机场进行
攻击后,防御方往往会对机场进行抢修。此时攻击方如果使用中子弹进行第二次攻击,亦
能大量杀伤防御方工程人员,使防御方机场无限期瘫痪下去。
集结于锚地的敌方军舰也是中子弹打击的良好目标。这里暂且不讨论中子弹可能产生
的冲击波和核电磁脉冲对军舰的影响,仅讨论中子弹产生的早期核辐射问题。由于现代军
舰更加重视的是防御对方飞机、导弹和鱼雷的袭击,对于早期核辐射的防护能力是相对有
限的。尤其是人员集中的军舰上层建筑,大多采用轻质合金,抗早期核辐射能力低下。以
“拉斐特”级护卫舰为例,其防护最为严密的要属露天甲板至水线间部分,此处设计有双
层壳板(舰体使用E355FP牌号高强度钢),在两舷各构成一个1米宽的通道,在一些要害部
位,如作战室、弹药库等处,还设有10毫米厚度的防弹钢装甲。即使将其壳体对中子的削
弱能力视为90%,假设进攻方使用1千吨当量中子弹在800米外爆炸,舰内人员也会受到9
戈瑞左右剂量的中子辐射,会导致极重度急性放射病,不及时救治,几乎全会死亡。而且
,军舰乘员属于专业人员,一旦被消灭,则无法由普通后备人员替补。此外,军港的人员
居住和工作地相对士匕较集中,一旦将其人员杀伤,则无疑会使港口运作陷入瘫痪。
对机场和港口的核打击,无疑将大大降低防御方争夺制空权、制海权的能力,甚至能
够消除其争夺制空权、制海权的部分人力资源基础。
与此相关,登陆战役中的进攻方,需要在对岸获得良好的港口和机场设施,以利于己
方大型滚装船和大型运输机的使用。在使用中子弹进行核突击后,进攻方可使用空降兵进
行机降或伞降,及时利用核突击后效,占领对方缺乏防御的机场和港口,并将当地硬件设
施加以恢复(中子弹也有一定的冲击波,会毁坏少量建筑物),并投入使用。这样,进攻方
便可充分利用已动员的民船和民用客机,向对岸投送兵力兵器和后勤物资。
其次,对防御方反击之装甲部队进行核突击。
登陆战役中,限于运载工具的限制,攻击方初期登陆部队通常以步兵和轻型装甲部队
为主。防御方在通常情况下,会趁登陆部队立足未稳时,使用二线待机的装甲部队进行反
击,力争把登陆部队赶下大海。由于攻击方此时背水攻坚,滩头地区人员、装备密集,缺
乏重型装备及良好的掩蔽和防护,极易遭受对方装甲部队的威胁。
为确保登陆场安全,进攻方此时可使用中子炮弹或装有中子弹战斗部战术导弹等,对
敌反击之装甲部队进行核突击,以彻底消除登陆部队遭受的威胁。核突击的规模,可视反
击之装甲部队规模和行进队形而定。例如,对方采用营级装甲部队,以横队展开形(3个连
沿营进攻正面并列展开)展开进攻,若整个营正面为3千米,则攻击方可选择将其正面横向
750米和2250米、纵深取进攻队形中心处作为打击目标,这样两枚1千吨当量中子弹的杀
伤半径恰好可以覆置整个进攻队形。考虑到防御方装甲部队的待机地域可能距离滩头不足
10千米,战术层次的核火力必须拥有极其灵活的反应速度。前面提到,中子弹的体积小,
投送方式多样。若将装有中子弹战斗部的炮弹作为地面支援火炮弹药,或作为负责支援的
舰炮弹药,不仅能大大提高攻击精度,还能够加快核火力的反应速度。这在瞬息万变的地
面战斗中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中子弹不仅适合打击装甲部队,还适合在两军距离较近时
使用。这是由于中子弹产生的早期核辐射在空气中衰减很快,尤其在1000米以外的区域,
几乎每过100米,辐射剂量就会减少一半。比如1千吨当量中子弹在开阔地面爆炸时,1000
米距离上的早期核辐射总剂量约为37戈瑞,可使人在5分钟内失能,但1600米处的辐射剂
量就只有1.5戈瑞左右,只会使人产生较为轻微的症状,且不致死。到2000-3000米距离
处,辐射剂量就已经对人不起什么作用了。这种特点也很适合打击对方反击之装甲部队。
因为2000~3000米恰好是陆军轻型部队反坦克火力的边界。中子弹正可在陆军反坦克火力
之外,对对方装甲部队进行初次打击,剩余的少量坦克则完全可以由地面部队的反坦克导
弹应付,这也是核火力与常规火力的一种衔接。
第三,纵深攻击时,对对方防御要点进行核突击,以提高推进速度。 现代条件下的
战役进攻,必须强调进攻的快速和果断。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经验证明,对抵抗决心
并不坚定的对手,大纵深、高速和不间断的突击,尤其是合围敌重兵集团、威胁其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的局面,能够有效摧毁其军民的抵抗意志,动摇其一线部队作战决心,并使其
前线部队的指挥、后勤保障受到重大影响。
防御方也同样懂得这一道理,在进攻方成功建立登陆场并向纵深地域高速发展时,他
们会利用海岸线至大城市之间的地形,如河流、隘口、丘陵地区等自然条件,在某些要点
,利用预设战场建设时留下的要塞工事,转入防御。他们会通过固守要点,间或施以战术
反击的形式,迟滞对方进攻,努力将战争拖入长期化,等待外援和战略态势的变化。
因此,快速消灭防御方赖以支撑的防御要点,对于保障进攻速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
一般说来,攻坚则要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其实质是绝对的火力优势)来保障。由于登陆
方不可能在第一波甚至第二波内投送太多部队,因此有可能在纵深突击中遇到敌坚固设防
地域时,不能形成足够的优势,快速突破对方防御。此时,由于中子弹作用半径小、放射
性沾染少的特点,它比较适合用来对敌设防地域进行核突击,特别是对敌人尚未进入工事
的部队,和没有永备工事可资利用、正在组织仓促防御的部队进行打击。当然,在防御方
部队已经进入具有“三防”性能的坚固永备工事的情况下,是不适合使用中子弹进行攻击
的。永备工事对核辐射的防护能力较强,工事采用的一些防护措施,如加厚加湿掩盖土层
,入口处设置角拐弯和防护门等,能够大幅度降低中子弹的效果。根据资料,掩体覆盖土
层厚度1米时,就可使地面的剂量削弱至1%;有70厘米以上防护层的轻型钢筋混凝土框架
掩蔽部,能把早期核辐射削弱到外界的1/1400。出于进攻速度的考虑,对于此类目标,
进攻方应采用小当量核弹或冲击波弹直接摧毁之。这样,核爆区域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放射
性沾染,有利于部队快速通过和战后恢复建设。
需要强调的是,在此种情况下,进攻部队必须充分利用核突击效果。在实施核打击后
,快速通过核爆地区,力争尽快占领对对方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瓦解对方战
争意志。
综上所述,由于中子弹的特点,它可以在核条件下登陆战中,起到重要的战术作用。
如果结合适当的装备和战法,可以起到促进战争进程的有力作用。
杀伤效果的大致标准如下:
1.立即永久失能:人员在受照射后5分钟内便可失能,并且直到死亡均不能执行任何
消耗体力的任务,人员在1至2天内死亡。
2.立即暂时失能:人员在受照射后5分钟内失能,并持续30~45分钟。然后,人员恢
复活动能力,但是机能减弱,直至死亡。人员在4至6天内死亡。
3.潜在致死:人员、在受照射后2小时内机能减弱,半数以上人员将在几周内死亡。
关于几种核突击方式
中子弹的使用,其实属于核突击的范畴。这种突击的目的,是以有限的核武器,达到
最大的杀伤效力,抑或求得对战争进程最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核突击分为以下几种
:按照时间可划分为同时核突击、连续核突击和两者结合核突击;按照规模可划分为单个
核突击和集群核突击。
同时核突击:从时间分类上看,同时核突击比较适用于第一次打击,也就是,在已经
判明了对方战役布势纵深内的目标,并已经判定其位置后,即可采用多种手段,对值得或
需要使用中子弹的最重要目标实施同时核突击。这种突击方式,要求具有非常高的突然性
和隐蔽性。因为,被打击一方如果提前进行了核战争下的准备,就会大大降低核突击的效
果。也就是说,对拥有核武器一方来说,必须隐蔽和伪装已方的核突击意图,同时还要完
成核突击的实际准备,最好能够达成这样的态势——己方军队及民众,拥有对使用核武器
的信心和心理准备,而另一方军队,则缺乏对核条件下战争的估计和物质、心理准备。此
时,核突击将会获得最大效果。这需要拥有核武器一方,平时模糊在使用核武器问题上的
立场,造成对方在核战争准备上的麻痹和松懈。战时,政策的转换只在旦夕之间,而对方
对核战争的准备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种时间差本身就会授予拥有核武器一方
极大的主动权。
同时核突击对于核弹头的消耗比较大,根据苏军的计算,要将一个在展开地区部署的
坦克营摧毁40%,需要当量为1枚2~4万吨级的战术核弹头;摧毁一个军级指挥所,则需
要1颗10万吨级的核弹头。一个合成集团军在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实施进攻战役时,需要
核弹头60~70枚(当然这包括后续的使用量)。登陆战的第一次打击,应当结合使用中子弹
和小当量核弹,主要的目标应当是敌重兵集群及核心指挥部门。
连续核突击:连续核突击是指在没有查清对方所有目标时,针对新出现的重要目标,
连续进行的核突击。连续核突击适合在同时核突击之后使用。同时核突击改变的是整个战
场的态势,而连续核突击则直接关系到具体局部的情况。比较典型的一种情况是在建立登
陆场初期,重型部队尚未上岸,上陆部队缺乏反装甲能力时,对方可能采用二线待命的装
甲部队对登陆场进行反击;另一种情况是登陆部队需要进一步发展登陆场,对方可能通过
临时的部队调动,形成仓促防御。此时对反击部队或防御部队实施连续核突击,能够彻底
瘫痪对方战斗队形,或破坏对方防御态势。登陆部队则一方面可以保证登陆场安全,一方
面可以充分利用核突击效果,迅速扩大登陆场。连续核突击的好处在于较为节省核弹头,
而且核弹头的使用量小,对环境的污染也会相应减少。但这要求前线部队和核火力部队之
间有良好的配合:一方面前线部队发现新目标后必须能够迅速得到核火力的支援,以充分
利用核突击效果;另一方面核火力伪使用必须精确计算好时间,防止误伤己方军队。这涉
及到核火力的配属问题,下文还将有所阐述。
单个核突击:单个核突击是指突击数个相互距离较远,使得核弹毁伤半径彼此不能覆
盖的目标,也即是对每一个一定面积的目标均使用1颗核弹,其威力足以对目标造成所需
要的毁伤程度。例如,两个相距3千米布罩的坦克连,肯定需要使用两枚中子弹各自攻击
其队形的几何中心。
集群核突击:集群核突击是使用数枚核弹对一个目标实施同时突击,它用于1枚核弹
不能达到既定毁伤程度,使用更大威力的核弹又不能保证己方安全的场合,例如,在对方
的主要重兵集团出现时,就必须使用多颗中子弹对其进行集群核突击。
在第一次打击中,对防御方指挥中心酌核突击,应当是单个核突击,以使用小当量钻
地核弹为主;对于对方重兵集团的打击,则多为集群核突击,例如对旅级别部队的核突击
,此时应当多使用中子弹,采用近地空爆方式,尽量扩大单颗弹头的杀伤范围。因为第一
次打击过后至登陆部从开始与敌人接触的这段时间,正是辐射病开始发作的时间。第一次
打击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使对方部队失去战斗力,而不是于消灭对方。
在第一次打击过后,对方可能全面转入核战争状态,尽量避免将兵力过度集中,因此
也就缺乏进行集群核突击的目标,这种情况下,随发现随进行的单个核突击和伴随进攻部
队发展方向的连续核突击,可能成为核突击的主要形式。
除了使用方法外,还有一个使用时机的问题。就第一次打击来说,由于中子弹产生的
放射性沾染少,相对于其他核武器,中子弹在时间上的提前量可以缩短一些。这样其实也
增强了登陆部队在战术上的隐蔽性。
这里还需要重视核突击的震慑作用。前文提到,使用核武器并不一定是追求最大的杀
伤效果,有时是为了追求对战争进程的推动作用。在现代战争中,核武器对人的心理作用
可能会比其他武器更明显。由于核武器爆炸的特殊效果和景观,核突击对人的心理震慑是
非常巨大的。中子弹尽管当量不大,但其对人员的杀伤效果却非常显著。如果能够在对方
心理造成阴影,时刻担心核打击,同时辅以宣传战和心理战,是完全有可能使防御一方的
基层部队产生投降或消极抵抗的现象的。从伊拉克战争的情况看,当防御部队的指挥和通
信系统被摧毁,与上级和友邻失去联系,不明整个战场情况,且面临着放弃抵抗,或者被
火力(在本案例中可以是核火力)消灭的情况下,放弃抵抗甚至部队逃散的可能性是非常大
的。这一方面实质上减少了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 (对双方而言均是如此),一方面也加速
了战争进程。
配属与控制
这里还有一个中子弹以及小当量核武器的使用控制权问题。在核条件下的登陆战中,
尤其在第一次打击之后,何种级别的部队可以有权力配属和使用中子弹?显然,在各军兵
种联合作战的今天,尤其在高度集成化的登陆作战中,如果跨军兵种申请、指挥或调动核
火力,尤其是战术级别的核火力,显然是不能满足战场需求的。很难想象,当登陆部队发
现几千米或者十几千米外的对方重兵集团时,他们还需要通过多重指挥机构的协调,跨军
兵种甚至战区来申请核火力的支援,那样,也许等到核火力准备完毕,双方的距离就已经
不足以留出使用核武器的安全距离了。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是否为已经是联合作
战的登陆部队配属核武器,如果配属,又要配属到哪一级别?
以前苏联为例,在苏军体制下,其战术核武器使用的权力最低归属于师一级。战术核
武器则一直配属到师,一个典型的苏军摩步师,会配属一个独立的战术火箭营,主要装备
是4部战术火箭发射车(例如9K79“圆点”式,俄语中“火箭”与“导弹”为同一单词),
其核弹头当量通常为3000~25000吨。集团军或方面军则通常配属1个(方面军有时是2个)
火箭旅,装备12部类似“飞毛腿B”级别的战术导弹发射车,集团军配属的核弹头当量为
10~100000吨级,方面军使用的核弹当量由2000吨至100万吨不等。但是这种配属是以中
欧平原为地理背景,以北约军队为对手制订的标准。当面对力量较为弱小的常规对手,战
争目的仅在于消除对手的抵抗,而不以杀伤其战争潜力和经济潜力为目标时,核武器拥有
国显然是没有必要使用1000吨以上的核武器,而需要更多的是一种较低当量,但投送方式
灵活的核武器,例如,使用大口径自行火炮发射的核炮弹等。如此一来,这种核武器可以
配属至较低的级别,例如集团军级,但在第一次打击之前,其使用权无疑仍应当隶属于最
高统帅机关。在第一次打击之后,则可以下放至较低层次,例如方面军级别,甚至集团军
级别。总之,应当下放至战役级别的各个登陆方向上去。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一级别有各种
投送工具可供利用,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各个登陆方向在战役层次上都保证一个基本的进度
。因为,在现代战争中,战争初期的进展,直接决定了战争的结果,以及是否可能出现战
争扩大化、外敌干涉等问题。因此,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使战争显示出一种对攻击方有利的
结果。这就要求,即使战术层面的登陆场可以出现一些挫折,但战役层面的登陆方向是不
允许出现任何拖延的。在第一次打击之后,将核武器的使用权下放至战役层次的登陆方向
,也就是为控制战争进程添加了一层保证。
与常规力量的配合:中子弹和小当量核弹的使用,必须与常规力量相配合。所谓常规
力量要充分利用核突击后效,并不仅仅是针对地面力量。以防空压制任务来说,当第一次
打击摧毁了防御方的防空指挥中枢以及远程预警雷达后,常规的航空力量必须趁对方指挥
系统尚未恢复之际,对已经失去指挥、预警和通信能力的对方防空体系各组成部分进行单
独打击。
防空系统本是一个有机体,失去了防空中枢后,其单独对抗空中打击的能力是非常薄
弱的。以空降作战为例,由于中子弹的放射性沾染小,空降作战之前的核火力支援很可能
使用中子弹。此时空降兵与核火力的配合就非常重要,因为空降本身还有一个出发地点到
空降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核火力突击的时间必须有精确的协调,如果时间早了,核火
力有可能会误伤到空降部队;时间晚了空降场有可能被对方重新控制。
此外,核力量并不是脱离战争计划单独使用的,它的运用,必须与整个战争的进程相
结合,溶入到战争计划中去,而不是仅仅把中子弹或小当量核弹当作一种大威力的武器来
用。这是因为,有了核武器和核威慑,面对常规对手,核武器拥有方也就具备了先天的主
动权,这种主动权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种主动权,围绕这种主动权来
制定战争计划,也能在相当程度上推进战争的进程。
http://cn.qikan.com/qkimages/hsdg/hsdg200504/hsdg20050413-1-l.jpg
举一个例子,在核条件下和常规条件下,对部队布置密度的要求无疑是不一样的。在
常规条件下,防御方可能采用较为密集的防御,集中兵力、兵器在关键地域构成防御态势
。而在核条件下,这种兵力集中则很有可能给进攻方制造使用核武器进行打击的机会。因
此,中子弹(或其他小当量核弹)的使用可与战争进程相结合。例如,通过常规力量的运用
,有意造成敌人兵力的集结,诱使或者迫使敌方将兵力集结于一地,或是机动防御地域,
或是进攻的准备地域。此时,即可使用中子弹,视其集结地域的大小进行不同规模的集群
核突击。甚至可以诱使对方集中进入筑垒地域后,使用小当量钻地核弹进行集群核突击。
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威慑力量能够达成,则对方将在兵力运用上,始终担心拥有核武器一
方核武器的威胁,对任何集中兵力的决策都将持更为保留的态度,在使用较大规模部队进
行反击或防御时,都必须考虑到核条件下的作战,必须采取更为疏散的部署态势,这将有
利于拥有核武器一方的常规力量进行作战。因此,即使不使用核武器,仅仅依靠核威慑,
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战争进程更加顺利。
当然,这就给核武器的使用方提出一个要求,要掌握核武器使用的主动权,建立起核
威慑,这需要运用各种方式,让对方相信己方使用核武器的决心。鉴于前文提到的第一次
打击中,需要核突击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因此在第一次打击之前形成核威慑的可
能性是不大的,而且那样反而会影响第一次打击的效果。因此,可以将第一次打击本身作
为建立核威慑的手段。在第一次打击后,拥有核武器一方使用核武器的能力和决心将得以
展现,而对方也将毫不怀疑拥有核武器一方继续使用核武器的能力和决心,这也就健全了
核威慑的三要素——核武器实力、使用核武器的信心以及对方对这种实力和信心的判断,
从而构成了正常的核威慑。
总之,登陆战,背水攻坚,难度很大,其成败往往关乎战争全局,在战败的预期损失
大于可以承受的水准时,使用中子弹来降低登陆战的风险,无疑是可能的和必要的。当然
,这其中还有两个前提:第一,中子弹的使用,必须经过认真准备,周密计划,慎重运用
,才能起到有效地推动战争进程的作用;第二,中子弹的使用必须以国家拥有战略核威慑
能力为基础。只有具备了战略核威慑能力,才能避免其他核国家卷入战争,防止核战争的
升级。
--
《国王与小鸟》,法国1979年动画片,根据安徒生《牧羊女和扫烟筒的少年》改编。
国王语录:(你不是答应给他们自由吗?)干苦工我的美人,干苦工就是自由。
小鸟语录:(为什么地球是圆的?)因为它在转,(为什么它在转?)因为它是圆的。
你们别慌,要是遇到为难的事就喊我,我会来帮助你们的,(那我们怎么喊你呢)你们就喊“小鸟”,我就会来的。
出于礼貌,我对他们说“祝你们胃口好”。哎呦说漏嘴了,快来个欢乐的曲子,要不它们会把他吞了。
别怕,孩子们,爸爸是懂技术的。我早说过孩子们,只要爸爸一动手,都能解决。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212.248.1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5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