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漫话隐身 - 被动雷达隐身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25日15:15:5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隐身古已有之,但只是众多作战手段之一,技巧也不外乎是利用服装、地形
地物和夜色隐蔽接敌和隐蔽撤离。自从美军的F-117“夜隼”式战斗机在巴
拿马的“正义行动”作战中首次粉墨登场,继而在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以来,隐
身已成为各国军界和新闻界的热门话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神秘化了。隐身分
雷达、红外、声学和光学隐身。另一方面,隐身又可分为主动隐身(如干扰、诱
饵等)和被动隐身(如吸波、消声等)。同时,除技术手段外,战术手段也可实
现隐身目的。对于陆战来说,这就是利用地形地物和夜色;对于海战来说,利用
岛岸和风浪也可达到类似目的;对于空战来说,超低空和飞向太阳早已是常用战
术。从这一角度来说,解放军的近战夜战传统远不是什么野路子或人海战术,而
是土八路对现代战争艺术的无师自通。其夜战即是对隐身概念成功的战术应用,
其近战则除有不让敌人发挥重火力的好处外,更和现代运筹学中经典的兰切斯特
平方率(即数量化的集中兵力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主要讨论雷达和红外
隐身的技术手段。现在让我们用科学的手术刀,把隐身的神秘外衣揭开。
雷达隐身之一:被动雷达隐身
  雷达是现代战场上尤其是海空战中的主要侦察手段。雷达靠稳定的电磁波回
波来探测、锁定目标的。众所周知,隐身的目的不在于从敌方雷达上彻底消失,
而在于推迟敌方雷达发现并锁定我方目标的时机,或减少我方目标暴露于敌火之
下的时间。被动雷达隐身的关键在于削弱回波或使回波闪烁不定。
  现代雷达按工作波长来分有米波(常用于远程预警)、分米波(常用于地空
搜索和空战指挥)、厘米波(常用于机载和防空火控雷达)和毫米波(常用于灵
巧武器),按脉冲重复频率来分有高(长于测角)、低(长于测距)和中频(两
者的折衷),按工作体制来分有单脉冲(长于远程探测)、连续波(长于精确跟
踪)和脉冲多普勒(长于捕捉移动目标),按搜索模式来分有线性搜索(多用于
大范围搜索)和圆周搜索(多用于火控)。简言之,形式繁多,特性各异。
  雷达回波也分直接反射和漫反射。直接反射即一般光学意义上的前向反射(
即通常所说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除非反射面正对着雷达,或入射波通过多次
折反射返回入射方向,直接反射一般不为雷达所见。和前向的直接反射不同,漫
反射是侧向和后向的。漫反射的强度和电磁波长成正比,和反射面尺寸成反比。
也就是说,当电磁波长加长和反射面尺寸减小的时候,直接反射渐趋消失,入射
能量大部分通过漫反射散射出去。
  雷达探测距离和雷达反射面积成四次根关系,也就是说,如果雷达反射面积
小十倍,雷达探测距离只缩短一半都不到。所以,雷达反射面积必须缩小很多,
才能达到隐身目的。换句话说,除非采取隐身措施,简单地缩小飞机的物理尺寸
对减小雷达反射面积效果不大。顺便说一句,雷达反射面积是几何截面积、材料
对雷达的反射率和反射的方向性的合成结果,所以雷达反射面积可以比几何截面
积大,也可以比几何截面积小,就好像在黑夜里手电照射下,一块小镜子可以远
比一个蒙面黑衣大汉显眼。作为参照,美国的F-15的雷达反射面积为405平方
米,B-1B为1.02平方米,SR-71为0.014平方米,F-22A
为0.0065平方米,F-117A为0.003平方米,B-2A为0.0
014平方米。
  雷达回波强度也和反射面的形状有很大关系。就一块方板来说,假定电磁波
长为板边长的十分之一(此亦防空导弹火控雷达的典型波长选取法),一块正对
着雷达直立的方板和一个具有同样截面积的圆球相比,前者的雷达回波要强一千
倍;方板后倾30度时,两者相当;完全放平时(如果厚度不计),则反而要小
50倍。如果把方板转45度,即一个角冲着雷达,则后倾八度时回波强度已经
和圆球相当;放到接近水平时,还可进一步降低一万倍。也就是说,若要隐身,
不光要减少和雷达入射方向成直角的平面,还要减少和雷达入射方向成直角的缝
隙和边缘。显然,飞机发动机的风扇或压气机形成最大的反射正面。因此,采用
弯曲进气道,把发动机前端遮起来,可以有效地减低由此引起的直接反射。对于
中空和高空突防飞机,背部进气道和尾喷管也可以有效地遮挡地面雷达对发动机
的视线,但对空中预警机则效果有限。背部进气道在大迎角机动时气流畸变严重
,不利于发动机稳定工作,因此不适于在高机动性飞机上使用。进气道的平直唇
口和飞机上的各种矩形舱盖的前后缘也不应正对雷达入射方向,所以F-117
A和F-22A上进气道都呈斜角后倾,各种开口都是锯齿形的前后缘。
  另外,机头锥、机翼和尾翼前缘和机身也形成一定的反射面,所以F-22
A和其他隐身设计都采用尖锐的机翼和尾翼前缘。F-22A机头锥和机身有一
条折缝线,前机身截面也是菱形而不是常规的椭圆形,以达到“以角代面”。从
侧面来说,直立的垂尾是最大的反射正面。单垂尾时没有办法,双垂尾时应予以
适当内倾或外倾。采用V形尾甚或无垂尾设计更可减小总反射面积,并减轻结构
重量。但V形尾对高机动战术飞机来讲气动设计和飞行控制难度较大,无垂尾设
计更要求可靠的三维喷管和比V形尾要求更高的飞行控制系统。
  另一个显著的反射面是雷达天线本身。要使雷达天线既是强反射/聚焦体,
又是隐身体,确是一件难事。F-22A采用主动相控阵雷达,用两千多个发射
/接收单元将一个大抛物面反射天线化整为零,既保证天线的灵敏度,又不致强
化反射回波,就好像用一大束手电代替一个探照灯。但具体技术细节各国讳莫如
深。主动相控阵雷达还有多波束、低旁瓣、不需机械回转的优点,有利于快速跟
踪和充分利用机头锥截面积。
  除了上述细节外,机体的总体外形应在气动和其他条件许可时,尽量减小单
一连续平面的面积和加大气动表面和雷达入射方向的夹角。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
,F-117A只能采用二维隐身设计,机体表面呈多面体形状。这种多面体除
加大电磁波入射角外,还可象迪斯科舞场的镜面球一样,使残存的雷达回波闪烁
不定,而且集中在几个方向,粗看起来象不规则的白噪声一样。将所有机翼、尾
翼和舱盖的锯齿前后缘平行,也可使雷达回波集中在几个方向,达到类似的效果

  但是,多面体外形对气动性能不利。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B-2A和F-
22A采用了更先进的连续可变曲率的三维隐身设计,同样可避免稳定回波,既
提高了隐身性能,也提高了气动性能。除此之外,简洁、无外挂、无突出物的外
形也很重要。F-117A、F-22A和米格1.42都采用了机内武器挂架
。但机内武器挂架也有容量较小、对武器尺寸和形状限制较大的缺点,如果一件
武器没有正确地弹射出去,后面的武器可能也无法弹射出去,对舱门的动作可靠
性也要求较高。
以上讨论只涉及到一次反射,多次反射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一个又深又长的
有底开孔来说,入射的能量基本上全部反射回入射方向,而和孔内的形状大体无
关,只是内部反射次数的多少而已。这个问题对发动机进气道尤为严重。当然,
如果能通过狭长进气道增加反射次数,并在每次反射中吸收掉一点回波能量,最
终的回波就会削弱很多。除狭长进气道外,弯曲进气道也可达到相同目的。F-
16、B-1B、B-2A、EF-2000、F-18EF、F-22A和最
新的S-37前掠翼战斗机和米格1.42都采用弯曲进气道,但F-16的S
形进气道只能遮挡发动机正面的60%,而EF-2000的“驼峰”形进气道
则可遮挡几乎100%。另外,还可在进气道或尾喷管加装格栅,将入射的电磁
波反射到进气道或尾喷管内壁,而不让其直接照射到发动机前端或后端。除进气
道外,座舱也是一个大开孔,各种板壁、仪器和飞行员(尤其是那圆圆的头盔)
难以一一加以隐身处理,而且无法用狭长或弯曲开孔来补救。目前一般对座舱盖
形状采用隐身设计,并用导电性金属镀膜把电磁波反射到别的方向去。
  另一个多次反射的典型情况是直角内角。由于角度互补,除吸收掉的和散射
掉的,入射能量基本返回入射方向。解决办法一般是使垂直表面内倾(如拉法叶
级护卫舰的上层建筑)或外倾(如F-22A的垂尾)。
  从整体上来讲,没有机翼和尾翼、采用背部或弯曲进气道的升力体最符合隐
身要求,但这种设计一般机动性甚差,有时根本飞不起来。F-117A的原型H
ave Blue最初的设计是一个钻石形的升力体,但其气动性能之差,被戏称为“没
有希望的钻石”(hopeless diamond)。B-2A是第一个进入现役的飞翼,由
于机翼机身融为一体,也算是一种升力体设计。B-2A没有垂直尾翼,靠一侧
“机翼”上分裂式襟翼部分上翻,部分下翻,形成阻力但没有额外的升力或降力
,把飞机“掰”到指定方向。显然,这只能满足基本的机动性要求,高机动性飞
机必须还有其他措施帮助改变方向。
  除了几何设计外,吸波涂层也可有效地削弱雷达回波。吸波涂层一般为电磁
波长四分之一厚度的高导电涂层,通常为铁氧体。入射的电磁波达到涂层表面时
,转成90度垂直射向基体,然后以90度垂直反射回来,以入射角的补角离开
涂层表面。理想情况下,涂层不吸收电磁波能量,电磁波在铁氧体层内穿行了半
个波长后,波形移了180度,即和入射波波形相同,但正负相反,因此和后续
的入射波互相抵销。实际上,铁氧体要吸收一点电磁波能量,对电磁波的折射也
不可能达到理想的90度,所以入射波和反射波将是不完全抵销。另外,这种涂
层只对一个波长有效,实用上要用可变导电率铁氧体和多层涂层,才可满足实战
需要。
  虽然以上讨论基本集中在飞机的隐身设计上,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舰船和坦
克。由于它们对平滑外形的要求没有飞机那么高,多面体设计加吸波涂层就够用
了。主要问题常在于隐身要求和功能要求之间的矛盾。如英法意三国在合作设计
“地平线”级护卫舰时,法国要求采用单岛式上层建筑以达到隐身,英国则坚持
多岛式上层建筑以保证战损管理,最后还是采用了英国方案。新一代的舰船大多
采用内倾的上层建筑,同时广泛采用吸波涂层,有的对烟囱还加装格栅,或将救
生艇藏入舰舷的大型凹陷内,在其开口上加装可收放的幕帘。瑞典博福斯公司的
隐身舰炮采用三角锥外形,必要时可升降,以进一步减少雷达回波。现役坦克尚
未采用隐身设计,但美军的下一代坦克验证车已可见到明显的多面体设计,甚至
其炮管也是菱形截面(弹膛仍为园形截面)。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讨论对抑制直接反射比较有效,但对抑制漫反射效果不
大。这也是长波雷达尽管技术较老,但反而是目前对抗被动隐身最有效的手段之
一的原因。正巧,空中交通管制雷达大多为长波雷达,各国航展时F-117A
和B-2A屡次被民用雷达发现也就不足为奇了。长波雷达尽管可以发现隐身目
标,但对跟踪和锁定目标不适合。此外,全向隐身比前向隐身要难得多,而且隐
身常常是将部分电磁波反射到其它方向。这样,在雷达网内,用若干台雷达轮流
发射,其余的接收,可有效地从侧后捕捉到隐身目标。这对实时联网和数据处理
的要求很高。另一个方案是用白噪声雷达,白噪声的广谱特性可使大部分吸波材
料失效,但对信号管理和数据处理的要求更高。理想隐身可比作一个电磁“黑洞
”,因此也可通过观察“剪影”而不是“反光”来捕捉隐身目标。最后,飞机发
动机的高温使排气部分极化,加力燃烧时尤其如此,形成雷达可探测到的尾迹,
排气中的碳化物微粒也可被雷达观察到。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07毫秒